神山縣

山西臨汾市浮山縣古代行政區劃

神山縣,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名。唐武德三年(620年),改河東道晉州浮山縣為神山縣。五代仍稱神山縣。北宋,神山縣屬平陽府。金大定七年(1167年),神山縣改為浮山縣。元屬晉寧路,明、清屬平陽府。今浮山縣隸屬山西省臨汾市。

神山縣歷史悠久,唐高祖晉州人見神於縣東南羊角山下,始改浮山縣為神山縣。至金代複名浮山縣,神山縣建制存在547年。神山縣轄境大致在今山西省臨汾市浮山縣一帶。神山縣治所始在郭城,在今浮山縣城東南。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年),自郭城舊治移於浮山城,即今浮山縣城。

建置沿革


漢為襄陵縣地,屬司隸部。
唐武德二年,分襄陵縣以東之地置浮山縣,以山名縣,隸晉州。
唐武德三年,因於縣東南羊角山見神人,遂改縣名為神山縣。
宋仍隸晉州(平陽郡)。政和六年,晉州昇平陽府,神山縣屬之。
金大定七年(1167年),神山縣更名為浮山縣。
金興定四年(1220年),浮山縣更名忠孝縣。
元代複名浮山縣,屬晉寧路。
明、清仍為浮山縣,屬平陽府。
民國分置浮山縣和青城縣。后合併,復稱浮山縣。
1958年,臨汾襄汾合併為臨汾縣
1959年11月,改為浮山縣。
今為山西省臨汾市下轄縣。

縣名由來


關於神山縣名由來,典籍多有記載。
唐代封演撰《封氏聞見記》記載:高祖武德三年,晉州人吉善行於羊角山,見白衣老父,呼善行謂曰:“為吾語唐 天子,吾是老君,即汝祖也。今年無賊,天下太平。”高祖即遣使致祭,立廟於 其地,遂改浮山縣為神山縣,拜善行為朝散大夫。高宗乾封元年,還自貸岳。過 真源,詣老君廟,追尊為玄元皇帝。玄宗開元二十一年,親注老子道德經》。令學者習之。二十九年,兩京及諸州各置玄元皇帝廟,京師號玄元宮,諸州號紫 極宮。尋改西京玄元宮為太清宮,東京玄元宮。
北宋王欽若著《冊府元龜》記載:後唐庄宗同光元年十二月,亳州太清宮道士奏聖祖玄元皇帝殿前枯檜再生枝畫圖以進宣示百官,其表云:按《瀨鄉記》,此樹枯來莫知年代,自高祖神堯皇帝武德二年,太上老君見於晉州羊角山,語樵人吉善行云:“為報唐天子,吾是爾遠祖,亳州曲仁里是吾降生之地,有枯檜重榮,唐祚永興。”高祖遂於羊角山置興唐觀,其地改為神山縣,封羊角山為龍角。既至亳州,果有枯檜樹復生,枝蓊鬱。后因安祿山僭號之時萎悴,及祿山殄滅,玄宗翠華歸奏,枝葉復榮。

文獻記載


唐會要

唐會要
州縣改置上
河東道
晉州
神山縣。武德二年九月置浮山。三年九月十九日。以吉善行於羊角山下見老君。改焉。

元和郡縣圖志

元和郡縣圖志卷第十二
河東道一河中府
晉州
神山縣,中。西至州七十八里。本漢襄陵縣地也,武德二年僕射裴寂奏分襄陵縣置浮山縣,屬晉州,因山為名。至三年,因羊角山神人見,又改為神山縣焉。
黑山,今名烏頭山,在縣東四十四里,黑水出焉。
羊角山,在縣東南三十一里。
老君祠,在縣東南二十里。武德三年,見神於羊角山下,語曲沃縣人吉善行曰:“報大唐天子,得聖理一千年。”其年,敕遣通事舍人柳憲立祠,因改縣為神山。

太平寰宇記

卷四十三
宋樂史撰
河東道四
晉州
神山縣。西七十八里,舊十三鄉,今三鄉。本漢襄陵縣也。高齊省襄陵縣入擒昌。隋復置襄陵縣。唐武德二年,僕射裴寂奏分襄陵縣以東之地置浮山縣,以山名縣,隸晉州;至三年,以吉善行於羊角山見神人,四年改為神山縣。黑山,在縣東四十四里,一名牛首,今名烏嶺山,黑水出焉,亦名澇水,發源西流,入臨汾縣界。羊角山,在縣西南三十里。老君祠,在縣東南二十里,唐武德三年見神於羊角山下,語曲沃縣人吉善行曰:“報大唐天子,得聖理千年。”其年,勅遣通事舍人柳憲立祠,因改縣為神山。至開元十四年於舊廟置慶唐觀。縣城,故郭城也。《魏書》“擒昌縣有郭城”卽此。其城東西高四丈,南北三面絕崖,險固,周回五里。鳴山,在縣南十五里,每天欲雨,此土颯然有聲,草木不動,俗傳為鳴山。虜投交水,在縣南二十里,出龍角山西、巢山東,北流入縣。《水經注》云:“潏水出巢山東谷,北經浮山,西入襄陵縣界入汾。”虜投交水,卽潏水也。

金史

脫脫>金史>志第七地理下
河東南路
平陽府
浮山舊名神山,大定七年更為浮山,興定四年更名曰忠孝。

大清一統志

大清一統志卷九十八
平陽府
浮山縣:在府東南八十里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八十里東至澤州府沁水縣界七十五里西至臨汾縣界二十五里南至翼城縣界四十里北至岳陽縣界四十里東南至澤州府陽城縣界二百里西南至太平縣界一百三十里東北至岳陽縣界七十里西北至洪洞縣界八十里漢襄陵縣地魏晉間隸平陽郡後魏及齊為禽昌縣地周於郭城縣北置郭城縣唐武徳二年置浮山縣界晉州三年改曰神山五代因之宋屬平陽府金大定中后曰浮山興定四年史名忠孝元后曰浮山屬晉寧路明屬平陽府 本朝因之 按舊志浮山縣魏晉及北魏齊周沿革不詳而表內載北魏置葛城縣考魏書地形志禽昌縣有郭城初無置葛城縣之文蓋葛郭音近而訛縣境在北魏時當為禽昌縣郭城地非於此別置縣也因補此注之闕井於表內改正而附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