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鄉

湖南省長沙縣白沙鄉

白沙鄉位於長沙縣北部,與平江縣向家鎮毗鄰,距縣城星沙50公里,距長沙市55公里。全鄉轄李家山社區居委會;白沙橋、雙沖源、增加坊、大花、錫福村、報母橋、石燕、上華、窯上、桃源10個村委會和1個社區居委會,共2.1萬人,2006年人平均收入為2761元。總面積60. 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8855畝,水域面積2672畝,山林面積3259.7公頃。

鄉村概況


白沙鄉已硬化縣鄉公路(金開線、高白線、福南線、上桃線)28公里,有村級公路154公里。全鄉以糧食種植和生豬養殖為主導產業,以發展茶葉、楠竹油茶、特種紅薯、小水果為特色農業,是長沙縣北部的一個典型農業鄉鎮。
白沙,一座美麗的小鄉鎮,鑲嵌在長沙縣百里茶廊中,以她的清秀靜謐吸引著人們關注的目光。她位於長沙縣北部,毗鄰平江,緊靠臨長高速,距縣城星沙50公里。全鄉面積60餘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8855畝,水域面積2672畝,山林面積3260公頃,轄10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 2.1萬人口。
這裡風景秀麗,山巒起伏,植被豐富,氣候宜人;這裡道路縱橫交錯,社會穩定和諧,百姓安居樂業。全鄉以糧食種植和生豬養殖為主導產業,以發展茶葉、楠竹、油茶、特種紅薯、小水果為特色農業。今日的白沙,正迎著十七大的春風,揮就出一幅幅動人的畫卷,向人們展示著她獨特的魅力。

經濟建設


白沙是傳統的農業之鄉,我們立足實際做強主導產業。不斷引進糧食新品種,高檔優質稻種植面積達5000畝,占水稻總面積的36%,糧食產量逐年提高;生豬養殖從散戶向大戶、從本地豬向良種豬不斷發展,規模化逐步形成,通過加大防疫力度,在周邊出現生豬病疫情況下,我鄉沒發生一例生豬疫情,生豬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全鄉現有生豬養殖100頭以上的大戶52戶。2007年出欄生豬60000餘頭,存欄58000餘頭,此一項人均增收500元左右。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我鄉制訂《萬畝山地開發規劃》,合理布局“一村一品”,重點發展茶葉、楠竹、小水果、油茶等項目,確立了以獎代投的扶持政策,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全鄉已栽種優質速生茶園3064畝,其中100畝以上的茶葉基地4個,50畝以上的茶葉基地6個;開發了油茶、楠竹3100畝,小水果、花卉苗木、特種紅薯等2000多畝,集體經濟日益壯大。同時,打造綠色和諧農村,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鄉,解決主要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建設了一批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力爭白沙90%以上的初級農產品達到無公害質量要求。
以陽光工程、農業科技示範點、農村現代遠程教育為平台,一大批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脫穎而出,為白沙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我們加大勞務輸出,發展勞務經濟,每年有3000多人外出務工,一批農民開始在城鎮定居和就業。
因為矚目所以關注,在日益強調注意力時代的今天,白沙的發展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目光,先後有多家企業來到這裡洽談發展。2005年落戶的長沙中天機械有限公司,是廣州日立電梯公司、天津奧的斯電梯公司產品供應商,公司已列入湖南省技術創新項目指導性計劃,通過以商招商,該公司又投資400餘萬元建設新廠,建成後年產值將突破3000萬元,年稅收將達120萬元。
長沙周庄機械製造有限公司,前身是長沙縣白沙機械廠,擁有固定資產500萬元,工程技術人員100餘人,年生產能力20000台。公司生產的中高檔機耕船屬國內首創,先後獲得六項國家專利,產品多次獲湖南省農博會獎,產品銷往全國及東南亞地區,並通過商貿部出口到非洲。
長沙縣雅姿電子廠是白沙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的成功典範。創業者林娟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把一個生產電子零配件的企業逐漸辦得紅紅火火,吸收了當地200多名家庭婦女就業,為白沙的剩餘勞動力轉移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2007年,白沙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480萬元;完成農業生產總值8200萬,同比增長13.5%;完成規模工業生產總值2612萬元,同比增長99%;招商引資完成743萬元,佔全年目標任務700萬的106.1%,同比增長21.9%;完成基礎稅源總收入96萬元,為目標任務的171%;完成地方收入23萬元,為目標任務的153.3%;人均純收入3200元,同比增長16%。

基礎設施


2006年至2007年,全鄉更是加快發展步伐,各項事業健康迅速發展,鄉域面貌煥然一新。農業方面,擴大優質稻種植面積,特別是2007年,以與鄉農技站簽訂優質稻中止合約的達4000畝;加大生豬品改力度,2007年1-7月份,全鄉生豬發展趨勢良好,生豬一項可使全鄉人均收入增加600-800元。加大丘崗地開發力度。 2006年,全鄉發展制訂了《萬畝山地開發規劃》,重點發展茶葉、油茶、楠竹等項目,確立了以獎代投的扶持政策,廣辟農民增收渠道。四是探究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鄉工作,把解決糧食、生豬、茶葉、蔬菜、家禽、魚類、小水果等7類主要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作為重點,建設一批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通過3年努力,使90%以上的初級農產品達到無公害農產品質量要求。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投資800萬元的曾家坊村土地平整項目和投資1000餘萬元的團結水庫灌區渠系改造工程已經完工並投入使用;投資415萬元的福南公路硬化工程和投資60萬元的白沙汽車客運站也已經完工並投入使用;6.9公里的村級公路硬化和近15公里的村級公路拓寬改造工程也已完工,為全鄉的經濟建設注入了動力。集鎮建設方面,全鄉5家私營企業有4家在集鎮區域發展,有70%以上的個體工商戶在集鎮經商。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年產值實現8000萬元,從業人員達1100人,年人均工資純收入12000元,2006年新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300多人。2006年初,投資20多萬元,完成集鎮1.4公里路燈的亮化、美化工程;又先後投資12多萬元,進行集鎮街道2公里範圍的下水道改造工程,為集鎮居民解決了入廁排水、排污問題。鄉集鎮規模已擴展至2.7平方公里,有400餘戶1800餘名常駐人口,800餘名流動人口,集鎮建房達269縫,零售商業網點達130多個。新農村建設方面,李家山社區實施“三化”工程,採取以獎代投方式,鼓勵和引導村民進行項目整改,已有45戶完成“三整三改一分離”,新添沼氣池30個,確保實現“路燈亮化、街道凈化、門前美化”,同時向各企業推薦所需人才,解決居民就業問題,健全社區文明公約,創建文明社區;整治村報母村突出農科教的種養特色,充分發揮茶葉基地和生豬飼養大戶的優勢,積極辦好了多次農業技術培訓班,發展了有特色的集體經濟,農民收入大大增加;曾家坊村則突出抓好各項基礎設施建設,興建370平方米的村部大樓、興修四處水利、硬化3.7公里的村級道路;桃源村完成引水工程,引山泉水7000米長,落差120米,受益118戶,解決村民千百年來飲水難的問題。

工作總結


2012年以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鎮緊緊圍繞“分類指導,統籌發展”工作方針,以“深入推進三大工程,積極創建秀美鄉村”為總體要求,著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改善農村生活環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全年各項工作的良好開局。
一、上半年工作回顧
1-6月份,全鎮共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550萬元,佔全年目標任務的80.7%;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800萬元,佔全年目標任務的55.7%;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87萬元,佔全年目標任務的34.5%;完成招商引資160萬元,佔全年目標任務的47.8%;實現基礎稅源總收入142萬元,佔全年目標任務的56.1%;實現基礎稅源一般預算收入40萬元,佔全年目標任務的50.6%。
(一)立足增收,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效明顯。
一是推進優勢水果產業區域布局,1—6月份,全鎮共完成1380畝水果基地的開發工作,採取挖洞種植的原生態開發模式,在不破壞原山體地貌和地表的情況下進行開發種植,並嚴格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全鎮共形成水果基地7000餘畝,實現了水果產業的規模化發展。二是抓好春耕生產、農業安全工作,全面抓好動物防疫工作、森林防火、防汛工作,明確措施,提高防範意識,加強值班,確保了半年度農業生產安全。
(二)加大力度,環境治理工作紮實有效。
繼續將農村環境治理作為全鎮工作的重中之重,年初與各村均簽訂了2012年度環境治理目標管理責任書;加強對河流、道路的日常清理保潔工作,經常性開展大掃除活動,確保了河流清澈、道路清潔;紮實開展牲豬養殖污染控制工作,採取四池凈化、雨污分離、乾濕分離等措施嚴防禁養區養殖戶的反彈;加大了營林綠化力度,1—6月份開展義務植樹活動一次,義務植樹300餘株。
(三)負重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大步邁進。
開展以“美化、亮化、綠化、凈化”為主題的集鎮建設,擬建設居住相對集中,休閑農業與生態環境保護緊密結合,生態宜居休閑旅遊渾然一體的綠色休閑集鎮,重點做好了集鎮的經營秩序管理,完成了集鎮新開發地的“三通一平”建設;嚴格按縣委政府部署,配合縣交通部門積極推進黃興大道北延線建設,做好了征地拆遷、青苗補償、拆遷戶安置等工作,確保工程順利推進;桃源村扶貧生態移民安置點建設順利推進,在黃興大道北延線兩側確定集中安置點兩個,制定了安置點規劃設計方案,集中安置第一批23戶新房已建成,17戶分散安置戶已順利安置到位,第二批的安置工作也在順利進行。
(四)大局穩定,各項社會事業和諧發展。
一是綜治維穩工作深入開展。1-6月份組織各村(社區)進行矛盾糾紛集中排查7次;開展“七五普法”、“送法下鄉、服務農民”等法制宣傳活動3次;做好群眾的來信來訪工作和信訪群眾的勸返工作,全鎮社會治安狀況良好,群眾安全感、滿意度顯著提高。二是計劃生育工作不斷強化。1-6月份全鎮出生人口89人,其中符合政策85人,計生率95.5%;認真開展查環孕檢工作,查環孕檢工作率達99%以上;落實長效避孕措施,其中新結紮9例、上環47例。三是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1-6月份發放低保資金70.8元;發放臨時救助、自然災害救助6.2萬元,惠及111人;發放大病醫療救助 6.3萬,惠及25人次;紮實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新農保參保9018人;兌付合作醫療補償基金 241萬元,堅決做到“一把尺子,一個標準”。
(五)力促和諧,鄉村文明促進工程穩步推進。
積極開展“人民滿意集鎮”、“人民滿意村”以及“文明單位”、“文明村(社區)”、“十星級文明戶“的創建活動,各村、部門單位踴躍申報;對村級群眾文體活動進行了全面摸底,積極引導各村組織開展豐富多彩、寓教於樂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鄉村文明促進工程領導小組不定期對開展情況進行暗訪,並將採取“以獎代投”的方式對成效明顯的村給予獎勵。6月26日,組織了“喜迎十八大,頌歌獻給黨”白沙鎮第二屆“歌詠”大賽活動,各村(社區)積極參與,受到了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
二、後段工作主要打算。
後段我鎮工作將繼續突出“推進三大工程,創建秀美鄉村”這個重點,全力打造“活力、創新、溫馨、和諧”的白沙新形象,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夯實白沙發展基礎,推動經濟健康發展。
一是抓好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繼續加強鎮、村道路硬化工作,加大道路養護力度;加強全鎮農網改造力度,大幅提高供電能力;做好團結水庫、白石洞水庫、張家洞水庫、蓮花庵水庫灌區改造和水土保持,加強小農水的整修和完善,增強農村水利設施的防汛抗旱能力。二是調優農業產業結構,著力發展特色農業。在確保糧食生產能力的前提下,繼續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從市場需求出發,調整優化農產品品種結構,大力發展白沙小水果等特色農業,堅持走精品化、標準化農業發展道路,增強白沙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三是推進企業改革創新,努力實現清潔生產。重點扶持已有的電子加工、機械製造企業,積極培育引導、鼓勵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增加技改投入,向著低碳、環保、清潔生產的方向發展。
(二)深入推進“三大工程”,促進“秀美鄉村”創建。
一是大力發展白沙小水果產業,建立和完善標準化水果基地,堅決推行“大戶帶小戶”的發展模式,積極建設水果之鄉。堅持水果搭台,經濟唱戲,以水果基地、精品水果園等帶動體驗式休閑農業、農村家庭旅遊業等新型產業的發展,致力於提升農業產值和農民收入水平。二是全面普及農村群眾文體活動。採取“以獎代投”的方式逐步加大對村級健身器材、音響設備、活動場地等文化設施的投入與建設;通過開展紅歌會、廣場舞比賽、農民趣味運動會、聯歡會等豐富多彩、寓教於樂的文體活動,不斷豐富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逐步提升群眾的文體素質。三是高標準高起點規劃好黃興大道北延線與金開線交匯點的開發和建設,積極推進大名湖的建設,提升白沙集鎮的形象和商業效益。繼續開展農業小集鎮的試點建設,不斷完善集鎮功能,著力改善集鎮面貌。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治理,積極創建全國生態鄉鎮。按分散和集中安置相結合的模式,穩步推進桃源生態扶貧移民工作,並積極引導和規劃農民群眾開展農村相對集中居住。四是加大鎮財政投入,繼續開展“創秀美鄉村”活動,力爭通過三年的努力,實現全鎮“村村優美、處處創新、家家和諧、人人活力”的創建目標。
(三)加強班子隊伍建設,確保白沙長治久安。
深入開展“五步循環”群眾工作方法,加強群眾工作站建設,加強幹群交流和溝通,強化基層幹部隊伍建設,增強黨的戰鬥力和凝聚力。加強幹部隊伍建設,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真抓實幹,營造好風清氣正的良好氛圍。努力抓好統一戰線、人大監督、政協評議工作,廣開納言之路,廣聽不同之聲,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民智支撐。同時繼續抓好教育、衛生、科技、文化和計劃生育等社會事業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確保白沙政治大局穩定,維護好白沙的公共秩序,建設平安和諧白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