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雲縣沙龍鎮
祥雲縣沙龍鎮
位於縣境西部偏中,縣城東南部,位於東經180°40′27″,北緯25°23′30″—25°31′25″之間,東與雲南驛鎮相連,南與彌渡縣、雲南驛鎮交界,西北與祥城鎮毗鄰,東北與禾甸鎮接壤,是祥雲縣唯一的城郊鎮,因鎮政府駐地沙龍街北有條沙溝形如蛟龍,故名沙龍。
鄉鎮概況 國土面積68.53 平方公里,東西最大橫距11.9 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5.1 公里。最高點為南端中嶺崗,海拔2395 米,最低點為青海湖畔,海拔1962 米,相對高差433 米。2000 米以上的山峰有8 座,主要山脈有飛鳳山、龍興和山、大風丫口、老尖山、中嶺崗等,境內有祥雲縣第二大自然湖泊—青海湖,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內氣候屬溫帶,冬無嚴寒,夏無酷熱,春暖秋涼。1 月均溫8.1 ℃,7 月均溫19.7 ℃,年最高氣溫31.9 ℃,年最低氣溫-6.5 ℃,常年平均氣溫14.7 ℃,活動積溫4250 ℃——5300 ℃,年平均降雨量798.9 毫米,蒸發量2396.4 毫米,年平均風速3.9 米/ 秒,多年最大風速15.6 米/ 秒,年日照時數達2163.6 小時,日照率為59% ,年平均相對濕度66% ,無霜期234 天,霜期從11 月開始至次年4 月,年平均霜期為131 天,常年主導風向為西南風。鎮政府駐沙龍街,距離縣城6 公里,下轄沙龍、花園、石壁、板橋、謝官營、白石岩、青海營七個行政村,24 個自然村,57 個村民小組。2006 年末,全鎮總戶數8838 戶,其中農業戶8009 戶,佔總戶數的90.6% ,總人口32822 人,其中男性16695 人,農業人口31603 人,佔總人口的96.3% ,民族以漢族為主,其中少數民族165 人,佔總人口的0.5% ,其中白族60 人,佔總人口的0.2% ,彝族44 人,佔總人口的0.1% ,人口密度479 人/ 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19032 畝,其中水田10738 畝,旱地8294 畝。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麥、蠶豆等,經濟作物主要有烤煙、油菜、蠶桑。境內土壤多為水稻、紅壤、紫色土等,植被以桉樹、雲南松、華山松、桑樹和各種風景樹及果木樹為主。人文地理 沙龍鎮以駐地沙龍街而得名。因街北有條溝,形如蛟龍,故名沙龍。清屬七百莊裡,中華民國初期屬第二區,1947 年設青海、華鳳兩鄉,1950 年設分區,屬祥城區青海分區,1951 年改屬祥雲縣第一區,1958 年分設青海,八一兩個小公社,屬八一人民公社,年底改建八一公社,1963 年改稱祥城區,1968 年又設八一公社,1984 年改為沙龍區;1988 年改為沙龍鄉。2001 年轄13 個村委會、50 個自然村、103 個村民小組,2001 年12 月13 日撤鄉設鎮,2002 年7 月31 日禾大、馬軍、七合、七百、下村、芮家營等六個村委會劃歸祥城鎮,現轄七個村委會、24 個自然村、57 個村民小組。石壁村由來:因村委會駐地在石壁村而名,洪武年間,軍屯定居,石壁村以“三楊一李一張一徐始祖" 始起,認為該地勢顯要,背靠大山,有茂密森林是野生動物生棲之地,壩里開墾良地無水患之憂。那些野生動物有虎、豹、野雞、羚羊、麂子等經常出入集聚在廣闊的草場,大箐水流淌直通清海湖,地勢極優,因此定名為" 羊、虎寨"。清咸豐年間,清軍提督楊玉科率軍由昆明調防大理,路經羊虎寨宿營,休整一日,經訪村民,提督得叫" 羊虎寨" 深思后認為不妥,認為羊落虎口必吃,十分不吉利。如我軍駐此,勢必被擒。當即令衛侍速往縣衙長官臨寨更名,縣令及時到寨后經巡視一趟,發現箐門口存一大石壁即高又長,楊玉科提出提示,本寨楊姓多,將" 羊" 改為" 楊" ,取石壁二字為詞,即以羊虎改為石壁,寨改為村,標誌軍隊軍威似銅牆鐵壁,士氣堅實如鋼,口氣順、氣魄大,縣令連口稱讚,縣令回城在各種奏摺(報告)地址" 石壁村"。歷經數代迄今為止仍用。石壁村由元朝到清朝時期,曾有過私塾、義字、書院。在祠堂廟宇中開辦,培養本村或本族子弟,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 年)清政府宣布" 廢科舉、興學校" , 1911 年清代結束開設學校,石壁村設初等學校一所,改名為" 啟蒙小學"。到民國三十五年(1946 年)石壁分校成立。石壁村小學成立至今為本村培養出了進士(楊大升、楊龍澤)、舉人(楊洋)、將軍(楊正泰)、亞元(楊超裴)、文生(李朝棟)。解放時期有團職(楊積義)、營職(李東山、楊經維),縣處級幹部數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有博導、博士、碩士、研究生、大學生、師範生等數百人,從歷史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石壁村的人才層出不窮,支援著祖國的建設。村民之間和諧相處,親情友誼為尚,民風純樸,男掙女集,逢年過節或休閑,村民自發組織業餘表演舞蹈和秧歌,活躍於村頭巷尾,一片歌的海洋,熱鬧非凡。謝官營村的由來:因村委會駐地在謝官營村,民代謝姓軍戶在此紮營屯田而得名。明朝年間,當時部隊西征,在此地屯兵,所以叫做《謝官營》,謝姓的老祖先是江西人,在南京營天府任職。明武德將軍,明武略將,由於戰爭的需要,帶部隊到雲南,部隊進駐昆三年,楚雄九年,騰衝、潞西、梁河三年,天下太平,從騰衝帶部隊來到謝官營,由於地理條件好,就在此地雄居,當時是洪武二十八年,公元813 年,隨調動所屬部隊,各部修建七十二坐小海子,政統雲南十四年。由於樹木發遷枝同根,長江流萬里同源,至今一千一百九拾四年的歷史。謝氏六十代字派:尚大君思顯,唐堯政法高,鍾林映騰蛟,光生台有賢,棟樑枝繁茂,毓秀太平香,文章榮華貴,根本福長元,淵源錦永存。寶樹定國全,清靜修身潔,龍彪震乾坤。謝官營村隨著時代的前進,謝官營村民的努力,以謝統先為首的組織下,於1912 年建蓋起謝官營村的《三教閣》,后因生成象轎子,外村人叫它轎子閣還有這樣 的留言,有女要嫁謝官營,轎子閣上八個領,謝官營的好景緻,七十二坐小海子,三教閣建起至今以有九十五年歷史,曾經是謝官營政治文化中心。白石岩:因村委會駐地在白石岩村,舊稱“白石乃”,因村後山頂上有塊白泡石而得名。村民姓氏有王、張、韓、楊等,主要以王姓為主,沿用漢族的婚慶習俗。韓曬經自然村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相傳唐僧師徒曾在此地岩石上翻曬經書。村中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岩石和砂料。改革開放后,農村剩餘勞動力多外出從事手工藝品、金銀首飾加工,其中部分成為有一技之長的農村新型人才。青海營:因村委會駐地在青海營村,明代曹、陳、趙三姓軍戶,在“青龍海”旁紮營屯田而得名。青海營村地處縣城東南部,東鄰石壁村,南鄰板橋村,西鄰白岩村,北鄰花園村,依祥雲縣第二自然湖泊-- 青海湖而居,素" 魚米之鄉" 的美譽。青海營街,歷史悠久,是明清時代保留下來的一條古民居街,這裡商貿繁榮,是縣級規劃保留的集貿市場,並定為逢五日、十日,來自彌渡、南華以及鄰近鄉鎮的客商聚集在一起進行農副產品交易。村內保留有三觀殿、奎角山慧燈寺等古迹,村內以趙、曹、陳三大姓氏為主。主要礦產為無煙煤,產品遠銷雲南省各地州。板橋地處祥雲上下壩子交界中段,主要姓氏以趙、代、黃三姓氏為主,為漢族聚居地,當地結婚慶典沿用漢人習俗,抗日戰爭時期,祥雲修築雲南驛飛機場,成立航校初技班,培訓飛行員,1941 年下半年在板橋村建立了名聲大振的飛機修理所,當時又名" 五工廠"。該村知名人士趙適然曾是黃埔軍校學員,畢業后從事地下黨工作,八十年代任職為大理州政協委員。繪畫雕根,工藝美術民間工藝發展較快,代表人物有在麗江開店經營的趙瑞一家。花園村委會隸屬祥雲縣沙龍鎮,距鎮1 公里,海拔1995 米,壩區,東到五佛山,西近青海湖,北與沙龍村相連,南與石壁接壤,有農戶1090 戶,人口4313 人,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祖先是南京來的,史載: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雲南歸順后,將一部分將士轉為居民,實行民屯,分到小雲南,以寨、村、營、庄分別安家定居,至今已有500 多年歷史,屬於漢家人,有名勝古迹" 五福寺" 據傳,先是由和尚建了五福寺,有和尚300 多人,香火旺盛,山上古木茂盛,明武年間連祥雲鍾古樓的柱子都是來此山砍,寺下有溫泉,有大花園一個,花園中牡丹盛開,其中有一棵牡丹能治病,濟世於民,所以整個村就以姓張為主,其它兩個村以姓張、楊、謝、陳為主,全村人民團結一心,弘揚祖德,銘記村史,和睦相處,齊心協力,大事小事互相幫忙,村莊環境優美,因此得名花園村。本村婚慶節日是以漢族的習俗辦理,歷代都有名人,如我們縣九十年代的縣長張永昌就是花園人,還有石匠藝人和建築業的藝人很多,總之花園的子孫繁榮昌盛,世世代代相依相傳,美德永存,發揚光大,興盛於久遠。名勝古迹:“青海月痕”,青海湖的“青海月痕”,歷來為祥雲十勝景之一。據光緒《雲南縣誌》載:“青龍海水光如鏡,秋月涵之,更覺澄湛。”田園村莊、湖岸垂柳倒影水中,漁船穿梭湖面,好似江南水鄉。每當秋高氣爽,皓月當空,樹影婆娑,“情人堤”上,竊竊私語,蕩舟湖中,更增幾分情趣。沙龍鎮以駐地沙龍街而得名。因街北有條溝,形如蛟龍,故名沙龍。清屬七百莊裡,中華民國初期屬第二區,1947 年設青海、華鳳兩鄉,1950 年設分區,屬祥城區青海分區,1951 年改屬祥雲縣第一區,1958 年分設青海,八一兩個小公社,屬八一人民公社,年底改建八一公社,1963 年改稱祥城區,1968 年又設八一公社,1984 年改為沙龍區;1988 年改為沙龍鄉。2001 年轄13 個村委會、50 個自然村、103 個村民小組,2001 年12 月13 日撤鄉設鎮,2002 年7 月31 日禾大、馬軍、七合、七百、下村、芮家營等六個村委會劃歸祥城鎮,現轄七個村委會、24 個自然村、57 個村民小組。石壁村由來:因村委會駐地在石壁村而名,洪武年間,軍屯定居,石壁村以“三楊一李一張一徐始祖" 始起,認為該地勢顯要,背靠大山,有茂密森林是野生動物生棲之地,壩里開墾良地無水患之憂。那些野生動物有虎、豹、野雞、羚羊、麂子等經常出入集聚在廣闊的草場,大箐水流淌直通清海湖,地勢極優,因此定名為" 羊、虎寨"。清咸豐年間,清軍提督楊玉科率軍由昆明調防大理,路經羊虎寨宿營,休整一日,經訪村民,提督得叫" 羊虎寨" 深思后認為不妥,認為羊落虎口必吃,十分不吉利。如我軍駐此,勢必被擒。當即令衛侍速往縣衙長官臨寨更名,縣令及時到寨后經巡視一趟,發現箐門口存一大石壁即高又長,楊玉科提出提示,本寨楊姓多,將" 羊" 改為" 楊" ,取石壁二字為詞,即以羊虎改為石壁,寨改為村,標誌軍隊軍威似銅牆鐵壁,士氣堅實如鋼,口氣順、氣魄大,縣令連口稱讚,縣令回城在各種奏摺(報告)地址" 石壁村"。歷經數代迄今為止仍用。石壁村由元朝到清朝時期,曾有過私塾、義字、書院。在祠堂廟宇中開辦,培養本村或本族子弟,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 年)清政府宣布" 廢科舉、興學校" , 1911 年清代結束開設學校,石壁村設初等學校一所,改名為" 啟蒙小學"。到民國三十五年(1946 年)石壁分校成立。石壁村小學成立至今為本村培養出了進士(楊大升、楊龍澤)、舉人(楊洋)、將軍(楊正泰)、亞元(楊超裴)、文生(李朝棟)。解放時期有團職(楊積義)、營職(李東山、楊經維),縣處級幹部數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有博導、博士、碩士、研究生、大學生、師範生等數百人,從歷史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石壁村的人才層出不窮,支援著祖國的建設。村民之間和諧相處,親情友誼為尚,民風純樸,男掙女集,逢年過節或休閑,村民自發組織業餘表演舞蹈和秧歌,活躍於村頭巷尾,一片歌的海洋,熱鬧非凡。謝官營村的由來:因村委會駐地在謝官營村,民代謝姓軍戶在此紮營屯田而得名。明朝年間,當時部隊西征,在此地屯兵,所以叫做《謝官營》,謝姓的老祖先是江西人,在南京營天府任職。明武德將軍,明武略將,由於戰爭的需要,帶部隊到雲南,部隊進駐昆三年,楚雄九年,騰衝、潞西、梁河三年,天下太平,從騰衝帶部隊來到謝官營,由於地理條件好,就在此地雄居,當時是洪武二十八年,公元813 年,隨調動所屬部隊,各部修建七十二坐小海子,政統雲南十四年。由於樹木發遷枝同根,長江流萬里同源,至今一千一百九拾四年的歷史。謝氏六十代字派:尚大君思顯,唐堯政法高,鍾林映騰蛟,光生台有賢,棟樑枝繁茂,毓秀太平香,文章榮華貴,根本福長元,淵源錦永存。寶樹定國全,清靜修身潔,龍彪震乾坤。謝官營村隨著時代的前進,謝官營村民的努力,以謝統先為首的組織下,於1912 年建蓋起謝官營村的《三教閣》,后因生成象轎子,外村人叫它轎子閣還有這樣 的留言,有女要嫁謝官營,轎子閣上八個領,謝官營的好景緻,七十二坐小海子,三教閣建起至今以有九十五年歷史,曾經是謝官營政治文化中心。白石岩:因村委會駐地在白石岩村,舊稱“白石乃”,因村後山頂上有塊白泡石而得名。村民姓氏有王、張、韓、楊等,主要以王姓為主,沿用漢族的婚慶習俗。韓曬經自然村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相傳唐僧師徒曾在此地岩石上翻曬經書。村中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岩石和砂料。改革開放后,農村剩餘勞動力多外出從事手工藝品、金銀首飾加工,其中部分成為有一技之長的農村新型人才。青海營:因村委會駐地在青海營村,明代曹、陳、趙三姓軍戶,在“青龍海”旁紮營屯田而得名。青海營村地處縣城東南部,東鄰石壁村,南鄰板橋村,西鄰白岩村,北鄰花園村,依祥雲縣第二自然湖泊-- 青海湖而居,素" 魚米之鄉" 的美譽。青海營街,歷史悠久,是明清時代保留下來的一條古民居街,這裡商貿繁榮,是縣級規劃保留的集貿市場,並定為逢五日、十日,來自彌渡、南華以及鄰近鄉鎮的客商聚集在一起進行農副產品交易。村內保留有三觀殿、奎角山慧燈寺等古迹,村內以趙、曹、陳三大姓氏為主。主要礦產為無煙煤,產品遠銷雲南省各地州。板橋地處祥雲上下壩子交界中段,主要姓氏以趙、代、黃三姓氏為主,為漢族聚居地,當地結婚慶典沿用漢人習俗,抗日戰爭時期,祥雲修築雲南驛飛機場,成立航校初技班,培訓飛行員,1941 年下半年在板橋村建立了名聲大振的飛機修理所,當時又名" 五工廠"。該村知名人士趙適然曾是黃埔軍校學員,畢業后從事地下黨工作,八十年代任職為大理州政協委員。繪畫雕根,工藝美術民間工藝發展較快,代表人物有在麗江開店經營的趙瑞一家。花園村委會隸屬祥雲縣沙龍鎮,距鎮1 公里,海拔1995 米,壩區,東到五佛山,西近青海湖,北與沙龍村相連,南與石壁接壤,有農戶1090 戶,人口4313 人,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祖先是南京來的,史載: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雲南歸順后,將一部分將士轉為居民,實行民屯,分到小雲南,以寨、村、營、庄分別安家定居,至今已有500 多年歷史,屬於漢家人,有名勝古迹" 五福寺" 據傳,先是由和尚建了五福寺,有和尚300 多人,香火旺盛,山上古木茂盛,明武年間連祥雲鍾古樓的柱子都是來此山砍,寺下有溫泉,有大花園一個,花園中牡丹盛開,其中有一棵牡丹能治病,濟世於民,所以整個村就以姓張為主,其它兩個村以姓張、楊、謝、陳為主,全村人民團結一心,弘揚祖德,銘記村史,和睦相處,齊心協力,大事小事互相幫忙,村莊環境優美,因此得名花園村。本村婚慶節日是以漢族的習俗辦理,歷代都有名人,如我們縣九十年代的縣長張永昌就是花園人,還有石匠藝人和建築業的藝人很多,總之花園的子孫繁榮昌盛,世世代代相依相傳,美德永存,發揚光大,興盛於久遠。名勝古迹:“青海月痕”,青海湖的“青海月痕”,歷來為祥雲十勝景之一。據光緒《雲南縣誌》載:“青龍海水光如鏡,秋月涵之,更覺澄湛。”田園村莊、湖岸垂柳倒影水中,漁船穿梭湖面,好似江南水鄉。每當秋高氣爽,皓月當空,樹影婆娑,“情人堤”上,竊竊私語,蕩舟湖中,更增幾分情趣。
鄉鎮概況
國土面積68.53 平方公里,東西最大橫距11.9 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5.1 公里。最高點為南端中嶺崗,海拔2395 米,最低點為青海湖畔,海拔1962 米,相對高差433 米。2000 米以上的山峰有8 座,主要山脈有飛鳳山、龍興和山、大風丫口、老尖山、中嶺崗等,境內有祥雲縣第二大自然湖泊—青海湖,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
內氣候屬溫帶,冬無嚴寒,夏無酷熱,春暖秋涼。1 月均溫8.1 ℃,7 月均溫19.7 ℃,年最高氣溫31.9 ℃,年最低氣溫-6.5 ℃,常年平均氣溫14.7 ℃,活動積溫4250 ℃——5300 ℃,年平均降雨量798.9 毫米,蒸發量2396.4 毫米,年平均風速3.9 米/ 秒,多年最大風速15.6 米/ 秒,年日照時數達2163.6 小時,日照率為59% ,年平均相對濕度66% ,無霜期234 天,霜期從11 月開始至次年4 月,年平均霜期為131 天,常年主導風向為西南風。鎮政府駐沙龍街,距離縣城6 公里,下轄沙龍、花園、石壁、板橋、謝官營、白石岩、青海營七個行政村,24 個自然村,57 個村民小組。2006 年末,全鎮總戶數8838 戶,其中農業戶8009 戶,佔總戶數的90.6% ,總人口32822 人,其中男性16695 人,農業人口31603 人,佔總人口的96.3% ,民族以漢族為主,其中少數民族165 人,佔總人口的0.5% ,其中白族60 人,佔總人口的0.2% ,彝族44 人,佔總人口的0.1% ,人口密度479 人/ 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19032 畝,其中水田10738 畝,旱地8294 畝。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麥、蠶豆等,經濟作物主要有烤煙、油菜、蠶桑。境內土壤多為水稻、紅壤、紫色土等,植被以桉樹、雲南松、華山松、桑樹和各種風景樹及果木樹為主。
沙龍鎮以駐地沙龍街而得名。因街北有條溝,形如蛟龍,故名沙龍。清屬七百莊裡,中華民國初期屬第二區,1947 年設青海、華鳳兩鄉,1950 年設分區,屬祥城區青海分區,1951 年改屬祥雲縣第一區,1958 年分設青海,八一兩個小公社,屬八一人民公社,年底改建八一公社,1963 年改稱祥城區,1968 年又設八一公社,1984 年改為沙龍區;1988 年改為沙龍鄉。2001 年轄13 個村委會、50 個自然村、103 個村民小組,2001 年12 月13 日撤鄉設鎮,2002 年7 月31 日禾大、馬軍、七合、七百、下村、芮家營等六個村委會劃歸祥城鎮,現轄七個村委會、24 個自然村、57 個村民小組。
石壁村由來:因村委會駐地在石壁村而名,洪武年間,軍屯定居,石壁村以“三楊一李一張一徐始祖" 始起,認為該地勢顯要,背靠大山,有茂密森林是野生動物生棲之地,壩里開墾良地無水患之憂。那些野生動物有虎、豹、野雞、羚羊、麂子等經常出入集聚在廣闊的草場,大箐水流淌直通清海湖,地勢極優,因此定名為" 羊、虎寨"。清咸豐年間,清軍提督楊玉科率軍由昆明調防大理,路經羊虎寨宿營,休整一日,經訪村民,提督得叫" 羊虎寨" 深思后認為不妥,認為羊落虎口必吃,十分不吉利。如我軍駐此,勢必被擒。當即令衛侍速往縣衙長官臨寨更名,縣令及時到寨后經巡視一趟,發現箐門口存一大石壁即高又長,楊玉科提出提示,本寨楊姓多,將" 羊" 改為" 楊" ,取石壁二字為詞,即以羊虎改為石壁,寨改為村,標誌軍隊軍威似銅牆鐵壁,士氣堅實如鋼,口氣順、氣魄大,縣令連口稱讚,縣令回城在各種奏摺(報告)地址" 石壁村"。歷經數代迄今為止仍用。
石壁村由元朝到清朝時期,曾有過私塾、義字、書院。在祠堂廟宇中開辦,培養本村或本族子弟,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 年)清政府宣布" 廢科舉、興學校" , 1911 年清代結束開設學校,石壁村設初等學校一所,改名為" 啟蒙小學"。到民國三十五年(1946 年)石壁分校成立。石壁村小學成立至今為本村培養出了進士(楊大升、楊龍澤)、舉人(楊洋)、將軍(楊正泰)、亞元(楊超裴)、文生(李朝棟)。解放時期有團職(楊積義)、營職(李東山、楊經維),縣處級幹部數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有博導、博士、碩士、研究生、大學生、師範生等數百人,從歷史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石壁村的人才層出不窮,支援著祖國的建設。村民之間和諧相處,親情友誼為尚,民風純樸,男掙女集,逢年過節或休閑,村民自發組織業餘表演舞蹈和秧歌,活躍於村頭巷尾,一片歌的海洋,熱鬧非凡。
謝官營村的由來:因村委會駐地在謝官營村,民代謝姓軍戶在此紮營屯田而得名。明朝年間,當時部隊西征,在此地屯兵,所以叫做《謝官營》,謝姓的老祖先是江西人,在南京營天府任職。明武德將軍,明武略將,由於戰爭的需要,帶部隊到雲南,部隊進駐昆三年,楚雄九年,騰衝、潞西、梁河三年,天下太平,從騰衝帶部隊來到謝官營,由於地理條件好,就在此地雄居,當時是洪武二十八年,公元813 年,隨調動所屬部隊,各部修建七十二坐小海子,政統雲南十四年。由於樹木發遷枝同根,長江流萬里同源,至今一千一百九拾四年的歷史。謝氏六十代字派:尚大君思顯,唐堯政法高,鍾林映騰蛟,光生台有賢,棟樑枝繁茂,毓秀太平香,文章榮華貴,根本福長元,淵源錦永存。寶樹定國全,清靜修身潔,龍彪震乾坤。
謝官營村隨著時代的前進,謝官營村民的努力,以謝統先為首的組織下,於1912 年建蓋起謝官營村的《三教閣》,后因生成象轎子,外村人叫它轎子閣還有這樣 的留言,有女要嫁謝官營,轎子閣上八個領,謝官營的好景緻,七十二坐小海子,三教閣建起至今以有九十五年歷史,曾經是謝官營政治文化中心。
白石岩:因村委會駐地在白石岩村,舊稱“白石乃”,因村後山頂上有塊白泡石而得名。村民姓氏有王、張、韓、楊等,主要以王姓為主,沿用漢族的婚慶習俗。韓曬經自然村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相傳唐僧師徒曾在此地岩石上翻曬經書。村中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岩石和砂料。改革開放后,農村剩餘勞動力多外出從事手工藝品、金銀首飾加工,其中部分成為有一技之長的農村新型人才。
青海營:因村委會駐地在青海營村,明代曹、陳、趙三姓軍戶,在“青龍海”旁紮營屯田而得名。青海營村地處縣城東南部,東鄰石壁村,南鄰板橋村,西鄰白岩村,北鄰花園村,依祥雲縣第二自然湖泊-- 青海湖而居,素" 魚米之鄉" 的美譽。
青海營街,歷史悠久,是明清時代保留下來的一條古民居街,這裡商貿繁榮,是縣級規劃保留的集貿市場,並定為逢五日、十日,來自彌渡、南華以及鄰近鄉鎮的客商聚集在一起進行農副產品交易。
村內保留有三觀殿、奎角山慧燈寺等古迹,村內以趙、曹、陳三大姓氏為主。主要礦產為無煙煤,產品遠銷雲南省各地州。
板橋地處祥雲上下壩子交界中段,主要姓氏以趙、代、黃三姓氏為主,為漢族聚居地,當地結婚慶典沿用漢人習俗,抗日戰爭時期,祥雲修築雲南驛飛機場,成立航校初技班,培訓飛行員,1941 年下半年在板橋村建立了名聲大振的飛機修理所,當時又名" 五工廠"。
該村知名人士趙適然曾是黃埔軍校學員,畢業后從事地下黨工作,八十年代任職為大理州政協委員。
繪畫雕根,工藝美術民間工藝發展較快,代表人物有在麗江開店經營的趙瑞一家。
花園村委會隸屬祥雲縣沙龍鎮,距鎮1 公里,海拔1995 米,壩區,東到五佛山,西近青海湖,北與沙龍村相連,南與石壁接壤,有農戶1090 戶,人口4313 人,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祖先是南京來的,史載: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雲南歸順后,將一部分將士轉為居民,實行民屯,分到小雲南,以寨、村、營、庄分別安家定居,至今已有500 多年歷史,屬於漢家人,有名勝古迹" 五福寺" 據傳,先是由和尚建了五福寺,有和尚300 多人,香火旺盛,山上古木茂盛,明武年間連祥雲鍾古樓的柱子都是來此山砍,寺下有溫泉,有大花園一個,花園中牡丹盛開,其中有一棵牡丹能治病,濟世於民,所以整個村就以姓張為主,其它兩個村以姓張、楊、謝、陳為主,全村人民團結一心,弘揚祖德,銘記村史,和睦相處,齊心協力,大事小事互相幫忙,村莊環境優美,因此得名花園村。
本村婚慶節日是以漢族的習俗辦理,歷代都有名人,如我們縣九十年代的縣長張永昌就是花園人,還有石匠藝人和建築業的藝人很多,總之花園的子孫繁榮昌盛,世世代代相依相傳,美德永存,發揚光大,興盛於久遠。
名勝古迹:“青海月痕”,青海湖的“青海月痕”,歷來為祥雲十勝景之一。據光緒《雲南縣誌》載:“青龍海水光如鏡,秋月涵之,更覺澄湛。”田園村莊、湖岸垂柳倒影水中,漁船穿梭湖面,好似江南水鄉。每當秋高氣爽,皓月當空,樹影婆娑,“情人堤”上,竊竊私語,蕩舟湖中,更增幾分情趣。沙龍鎮以駐地沙龍街而得名。因街北有條溝,形如蛟龍,故名沙龍。清屬七百莊裡,中華民國初期屬第二區,1947 年設青海、華鳳兩鄉,1950 年設分區,屬祥城區青海分區,1951 年改屬祥雲縣第一區,1958 年分設青海,八一兩個小公社,屬八一人民公社,年底改建八一公社,1963 年改稱祥城區,1968 年又設八一公社,1984 年改為沙龍區;1988 年改為沙龍鄉。2001 年轄13 個村委會、50 個自然村、103 個村民小組,2001 年12 月13 日撤鄉設鎮,2002 年7 月31 日禾大、馬軍、七合、七百、下村、芮家營等六個村委會劃歸祥城鎮,現轄七個村委會、24 個自然村、57 個村民小組。
石壁村由來:因村委會駐地在石壁村而名,洪武年間,軍屯定居,石壁村以“三楊一李一張一徐始祖" 始起,認為該地勢顯要,背靠大山,有茂密森林是野生動物生棲之地,壩里開墾良地無水患之憂。那些野生動物有虎、豹、野雞、羚羊、麂子等經常出入集聚在廣闊的草場,大箐水流淌直通清海湖,地勢極優,因此定名為" 羊、虎寨"。清咸豐年間,清軍提督楊玉科率軍由昆明調防大理,路經羊虎寨宿營,休整一日,經訪村民,提督得叫" 羊虎寨" 深思后認為不妥,認為羊落虎口必吃,十分不吉利。如我軍駐此,勢必被擒。當即令衛侍速往縣衙長官臨寨更名,縣令及時到寨后經巡視一趟,發現箐門口存一大石壁即高又長,楊玉科提出提示,本寨楊姓多,將" 羊" 改為" 楊" ,取石壁二字為詞,即以羊虎改為石壁,寨改為村,標誌軍隊軍威似銅牆鐵壁,士氣堅實如鋼,口氣順、氣魄大,縣令連口稱讚,縣令回城在各種奏摺(報告)地址" 石壁村"。歷經數代迄今為止仍用。
石壁村由元朝到清朝時期,曾有過私塾、義字、書院。在祠堂廟宇中開辦,培養本村或本族子弟,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 年)清政府宣布" 廢科舉、興學校" , 1911 年清代結束開設學校,石壁村設初等學校一所,改名為" 啟蒙小學"。到民國三十五年(1946 年)石壁分校成立。石壁村小學成立至今為本村培養出了進士(楊大升、楊龍澤)、舉人(楊洋)、將軍(楊正泰)、亞元(楊超裴)、文生(李朝棟)。解放時期有團職(楊積義)、營職(李東山、楊經維),縣處級幹部數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有博導、博士、碩士、研究生、大學生、師範生等數百人,從歷史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石壁村的人才層出不窮,支援著祖國的建設。村民之間和諧相處,親情友誼為尚,民風純樸,男掙女集,逢年過節或休閑,村民自發組織業餘表演舞蹈和秧歌,活躍於村頭巷尾,一片歌的海洋,熱鬧非凡。
謝官營村的由來:因村委會駐地在謝官營村,民代謝姓軍戶在此紮營屯田而得名。明朝年間,當時部隊西征,在此地屯兵,所以叫做《謝官營》,謝姓的老祖先是江西人,在南京營天府任職。明武德將軍,明武略將,由於戰爭的需要,帶部隊到雲南,部隊進駐昆三年,楚雄九年,騰衝、潞西、梁河三年,天下太平,從騰衝帶部隊來到謝官營,由於地理條件好,就在此地雄居,當時是洪武二十八年,公元813 年,隨調動所屬部隊,各部修建七十二坐小海子,政統雲南十四年。由於樹木發遷枝同根,長江流萬里同源,至今一千一百九拾四年的歷史。謝氏六十代字派:尚大君思顯,唐堯政法高,鍾林映騰蛟,光生台有賢,棟樑枝繁茂,毓秀太平香,文章榮華貴,根本福長元,淵源錦永存。寶樹定國全,清靜修身潔,龍彪震乾坤。
謝官營村隨著時代的前進,謝官營村民的努力,以謝統先為首的組織下,於1912 年建蓋起謝官營村的《三教閣》,后因生成象轎子,外村人叫它轎子閣還有這樣 的留言,有女要嫁謝官營,轎子閣上八個領,謝官營的好景緻,七十二坐小海子,三教閣建起至今以有九十五年歷史,曾經是謝官營政治文化中心。
白石岩:因村委會駐地在白石岩村,舊稱“白石乃”,因村後山頂上有塊白泡石而得名。村民姓氏有王、張、韓、楊等,主要以王姓為主,沿用漢族的婚慶習俗。韓曬經自然村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相傳唐僧師徒曾在此地岩石上翻曬經書。村中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岩石和砂料。改革開放后,農村剩餘勞動力多外出從事手工藝品、金銀首飾加工,其中部分成為有一技之長的農村新型人才。
青海營:因村委會駐地在青海營村,明代曹、陳、趙三姓軍戶,在“青龍海”旁紮營屯田而得名。青海營村地處縣城東南部,東鄰石壁村,南鄰板橋村,西鄰白岩村,北鄰花園村,依祥雲縣第二自然湖泊-- 青海湖而居,素" 魚米之鄉" 的美譽。
青海營街,歷史悠久,是明清時代保留下來的一條古民居街,這裡商貿繁榮,是縣級規劃保留的集貿市場,並定為逢五日、十日,來自彌渡、南華以及鄰近鄉鎮的客商聚集在一起進行農副產品交易。
村內保留有三觀殿、奎角山慧燈寺等古迹,村內以趙、曹、陳三大姓氏為主。主要礦產為無煙煤,產品遠銷雲南省各地州。
板橋地處祥雲上下壩子交界中段,主要姓氏以趙、代、黃三姓氏為主,為漢族聚居地,當地結婚慶典沿用漢人習俗,抗日戰爭時期,祥雲修築雲南驛飛機場,成立航校初技班,培訓飛行員,1941 年下半年在板橋村建立了名聲大振的飛機修理所,當時又名" 五工廠"。
該村知名人士趙適然曾是黃埔軍校學員,畢業后從事地下黨工作,八十年代任職為大理州政協委員。
繪畫雕根,工藝美術民間工藝發展較快,代表人物有在麗江開店經營的趙瑞一家。
花園村委會隸屬祥雲縣沙龍鎮,距鎮1 公里,海拔1995 米,壩區,東到五佛山,西近青海湖,北與沙龍村相連,南與石壁接壤,有農戶1090 戶,人口4313 人,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祖先是南京來的,史載: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雲南歸順后,將一部分將士轉為居民,實行民屯,分到小雲南,以寨、村、營、庄分別安家定居,至今已有500 多年歷史,屬於漢家人,有名勝古迹" 五福寺" 據傳,先是由和尚建了五福寺,有和尚300 多人,香火旺盛,山上古木茂盛,明武年間連祥雲鍾古樓的柱子都是來此山砍,寺下有溫泉,有大花園一個,花園中牡丹盛開,其中有一棵牡丹能治病,濟世於民,所以整個村就以姓張為主,其它兩個村以姓張、楊、謝、陳為主,全村人民團結一心,弘揚祖德,銘記村史,和睦相處,齊心協力,大事小事互相幫忙,村莊環境優美,因此得名花園村。
本村婚慶節日是以漢族的習俗辦理,歷代都有名人,如我們縣九十年代的縣長張永昌就是花園人,還有石匠藝人和建築業的藝人很多,總之花園的子孫繁榮昌盛,世世代代相依相傳,美德永存,發揚光大,興盛於久遠。
名勝古迹:“青海月痕”,青海湖的“青海月痕”,歷來為祥雲十勝景之一。據光緒《雲南縣誌》載:“青龍海水光如鏡,秋月涵之,更覺澄湛。”田園村莊、湖岸垂柳倒影水中,漁船穿梭湖面,好似江南水鄉。每當秋高氣爽,皓月當空,樹影婆娑,“情人堤”上,竊竊私語,蕩舟湖中,更增幾分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