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子

漢語詞語

遊子,拼音是yóu zǐ,漢語詞語,通常指出門在外或者指的是離開家鄉在他鄉生活的人;遊手好閒的人。出自《漢書。高帝記下》,別稱:浪子。

詞語釋義


解釋:
1,離家遠遊的人。
出處:《漢書。高帝記下》:“遊子悲故鄉。”杜甫《夢李白》詩之二:“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也作“遊子”。《古詩十九首.凜凜歲雲暮》:“涼風率已厲,遊子寒無衣。”
2,遊手好閒的人。
出處:《後漢書.樊曄傳》:“遊子常苦貧,力子天所富。”

遊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註釋


遊子:出門遠遊的人。詩中的“遊子”指孟郊。
吟:吟誦。吟:詩歌的一種名稱。
臨:將要。
意恐:擔心。
歸:回來,回家。
寸草萱草。萱草(花)是我國傳統的母親花,相對於西方的康乃馨。
寸草心:以萱草(花)來表達子女的孝心。
三春暉:比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個月。舊稱農曆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溫暖、和煦的陽光照耀著我們。

例句


1. 這首詩抒發了海外遊子懷念祖國的思想感情。
2. 海外遊子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祖國。
3.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是遊子們的共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