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草

白花菜屬的植物

黃花草,一年生直立草本,白花菜屬的植物。分佈於熱帶、台灣本島、亞熱帶以及中國大陸的雲南、福建、廣東、湖南、安徽、江西、浙江、廣西、海南等地,生長於海拔240米至500米的地區,多生長於乾燥氣候條件下的荒地或田野間,目前已由人工引種栽培。

物種簡介


黃花草
黃花草
所屬卷:CleomeL.
所屬科:Capparidaceae
中文名:黃花草
其它中文名:黃花菜(本草綱目),奧矢菜(海南植物志),豨薟草(廣西本草選編)
黃花草
黃花草
文獻來源:CleomeviscosaLinn.(1753);Hook.f.etTh.(1872);Gagn.(1908);Iltis(1960);Jacobs(1960)*;雲南大學學術論文集第三輯生物分冊(1964);海南植物志(1964).廣西本草選編下冊(1974)
CleomeicosandraLinn.(1753);Polanisisaviscosa(L.)DC.(1824);Forb.etHemsl.(1886).

形態特徵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0.3—1米,莖基部常木質化,干后綠黃色,有縱細槽紋,全株密被粘質腺毛與淡黃色柔毛,無刺,有惡臭氣味。葉為具3—5(-7)小葉的掌狀複葉,小葉薄草質,近無柄,倒披針狀橢圓形,中央小葉最大,長1-5厘米,寬5—15毫米,側生小葉依次減小,全緣但邊緣有腺纖毛,觀脈3-7對;葉柄長(1-)2—4(-6)厘米,無托葉。花單生於莖上部逐漸變小與簡化的葉腋內,但近頂部則成總狀或散房狀花序,花梗纖細,長1-2厘米;萼片分離,狹橢圓形至倒披針狀橢圓形,長6-7毫米,寬1—3毫米,近膜質,有細條紋,內面無毛,背面及邊緣有粘質腺毛;花瓣淡黃色或桔黃色,無毛,有數條明顯的縱行脈,倒卵形或匙形,長7-12毫米,寬3—5毫米,基部楔形至多少有爪,頂端圓形;雄蕊10-22(-30),花絲比花瓣短,花期時不露出花冠外,花約背著,長約2毫米;子房無柄,圓柱形,長約8毫米,除花柱與柱頭外密被腺毛,花期時亦不外露,1室,側膜胎座2,胚珠多數,子房頂部變狹而伸長,花柱長2—6毫米。柱頭頭狀。果直立,圓柱形,勁直或稍鐮彎,密被腺毛,基部寬闊無柄,頂端漸狹成喙,長6—9厘米,中部直徑約3毫米,成熟後果瓣自頂端向下開裂,果瓣宿存,表面有多條多少呈同心彎曲縱向平行凸起的稜與凹陷的槽,兩條胎座框特別凸起,宿在的花柱長約5毫米;種子黑褐色,直徑1—1.5毫米,表面約有30條橫向平行皺紋。無明顯花果期,通常3月出苗,7月果熟。

分佈範圍


產我國雲南(元江,富寧)、廣西、廣東、福建、浙江、台灣、江西、湖南、安徽等省區。

生長環境


生態環境差異較大,多見於乾燥氣候條件下的荒地、路旁及田野間。

主要價值


全世界熱帶與亞熱帶都產的藥用植物及雜草。種子含油約36%,又含粘液酸與甲氧基一三羥基黃酮,均供藥用;廣東海南有用鮮葉搗汁加水(或加乳汁)以點眼病。
主治用法:急性肝炎,高血壓,腸炎,神經衰弱,用全草5-8錢,水煎服。風濕痹痛,偏癱,用全草3-5錢水煎服,並用全草水煎外洗。疔毒瘡瘍,濕疹,用全草1-2兩,水煎外洗。
採集加工:全草,夏秋季采,切碎曬乾備用
性味及效用:味苦,性涼,有小毒。平肝涼血,祛風活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