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鎮
麻鎮
麻鎮位於府谷縣東北部,距離縣城50公里,總面積116平方公里。全鎮轄11個行政村,49個自然村,1個社區居委會,鎮政府所在地有駐鎮事企業單位22 個。全鎮有1356戶,6014人,其中農業人口5158人,屬純農業鄉鎮。
麻鎮就是麻地溝,因這裡設過鎮,就被稱麻鎮。麻鎮是個很古老的地方,位於明長城與黃甫川交叉點的西岸,背枕東城,俯瞰黃甫川。它前後有兩道溝流入黃甫川,猜想古時溝內多種麻,就有了“麻地溝”這個地名,那時人們的穿著還是麻衣葛布的時代,麻顯得很重要。
麻鎮
麻鎮古民居原來多樓閣,和黃甫有類似的風格,清同治七年(1868)十一月回民起義軍入境(民間所謂賊回回造反),麻鎮與沙梁、哈拉寨、古城一樣,慘遭搶掠,樓房多毀於戰火。後來建築多為平房。麻鎮完小過去所佔舊院,建築風格特別,此院為山西靈石王家(王家大院那個王家)所建,風格和王家大院一樣,不同於其他起脊瓦房兩面出水,而是向內一邊傾,叫做肥水不外流。
麻鎮一帶現存明長城,東起牆頭,西至花馬池(今寧夏鹽池縣東北),為明成化十年(1474),延綏巡撫餘子俊負責修築。到了嘉靖年間(1522—1567),為了發展蒙漢貿易,延綏境沿邊開放了十處互市,黃甫為其中一處,麻鎮在邊牆腳下,為黃甫川蒙漢貿易入口處,麻鎮的北門和南門至今仍叫北口子和南口子。長城沿線有好多地方叫口子,長城與清水川交叉處叫口子,麻鎮也是口子。明清時期蒙漢人民來往出入必須經過口子。所謂“走西口”的說法源自河曲,河曲保德忻州一帶的人西渡黃河由麻鎮這個口子出去,然後就“頭一天住古城,第二天住納林”,一直走下去,到內蒙古一帶謀生,就是走西口。
領導視察
清末民初,麻鎮為全縣最大集鎮,商貿興隆,近則內蒙古、河曲、神木、榆林,遠則京津諸路客商,紛紛麇集於此,時有貨棧36家,居民萬餘,為陝北一帶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抗日戰爭時期是麻鎮最繁華的時期,當時的麻鎮由三條大街圍成一個直角三角形。靠河南北方向叫橋頭街,靠北東西方向叫東大街(群眾叫東合浪),中山大街為直角三角形的斜邊,由西門貫穿南圪坨直達南口子,南圪坨則為中間廣暢各條街上手工作坊林立,商號鱗次櫛比,名氣大的商號有廣和水、義盛源、天協源、集義公、豐盛高、義信亨、復德成、阜元興、義和永、德義生、復義興、三義堂、義興漏廣豐源、百草堂(藥鋪)、雙勝棧、恆義堂、德義源等。手工業門類齊全,藝人眾多,光製作爆竹煙花的炮鋪,就有十幾家。
麻鎮
麻鎮人戲劇欣賞能力普遍較高,在麻鎮演戲,演員稍出差錯,台下就有人責難。同時本地也出了一些民間藝人,其中最出名的有全孝先、丁喜才。全孝先能創作詩歌小劇,善表演,會魔術,解放后多次參加民間藝人匯演,曾獲表演一等獎;丁喜才演奏的《尼姑思凡》、《五哥放羊》等節目,曾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放,丁後來一直在上海音樂學院任教。丁家本是祖傳的打玩意兒(二人台)出身,以家庭成員為單位,最初每年割洋煙(鴉片)時到內蒙古薩縣一帶洋煙市上演出,掙洋煙抽。此外還有冰巴涼老漢(本姓張,旅麻榆林人)亦小有名氣。
繁榮的麻鎮成了晉陝蒙交接地帶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當時有一個說法是“南有重慶,北有麻鎮”。國民政府向大後方轉移,遷到重慶,晉綏人向麻鎮轉移,仗著黃河天險,在這裡安定下來。麻鎮和重慶確有相似之處。
麻鎮一帶民風古樸,自明朝開放邊貿以來,買賣人一直奉“經商信為本,買賣禮為先”為準則,後來雖有外商大量擁入,但此風不改。經營同一商品的店鋪,價格也同一,要漲俱漲,要賤都賤,貨真價實,不搞投機生意,不坑消費者。只要認識,不帶錢,可以少給,可以賒欠,欠賬者也會把錢如約送來。所以麻鎮一帶的人有“君子”的美譽。
麻鎮
經濟繁榮,促進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麻鎮過去文化藝術、各種製作工藝、食品加工等方面都興旺發達過。恢復過去門類齊全的手工業既無可能也無實際價值,但一些傳統的技法一定要保留和繼承下來。
麻鎮位於府谷縣東北部,麻鎮在農業生產方面注重產業結構合理調配,在穩定發展玉米、糜子、穀子、蕎麥、土豆等傳統作物種植。在發展特色種植的同時,響應國家號召。麻鎮是府谷縣東部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交通便利,集貿市場繁榮,小商品經濟和副業、加工業也是本地的主導產業。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逐年提 高,部分村子戶均年收入在萬元以上。
麻鎮人傑地靈,傳統文化蘊積深厚,黃甫川縱貫南北,明長城橫亘東西。境內有保存比較完好的明代長城、峰火台、楊家峁智通寺和我縣最大的廟宇群——始建於明代的麻鎮大廟(龍興寺),是該縣的旅遊亮點之一。
海紅果
一是實施了“五個千畝”工程,並逐步形成基地。在賈家灣、後庄、埝墕三個行政村種植了“沁州黃”穀子1000畝,並與天漠農產品有限公司簽訂合同,按每公斤2元收購;通過發展訂單農業,“農戶﹢企業”優勢互補,實現雙雙贏。
二是鼓勵養殖業發展,建成小規模養雞廠2個,建成小規模養豬廠2個。同時還引進優質良種山羊25隻,目前畜牧養殖業成為麻鎮農民增收的又一條重要途徑。
三是培植“一村一品”後續產業。引進黑龍江康派爾集團食品加工技術,辦起以加工花生為主的東華農副產品加工有限公司,將啟動二期工程,進行果品加工。對麻鎮街、楊家峁村以杏瓣加工為主的小作坊、小手工予以重點扶持和培植,為他們提供資金、信息、銷售、產品註冊等方面的扶持。
四是引進農機具,扭轉傳統農作方式。全鎮購回多功能粉碎機128台,碾米機8套,玉米脫粒機146台,點播機22台,手扶拖拉機29台,發動群眾購置農機具,做到科學安排,不誤農時。劉家坪、前堯灣、坪倫墩、後庄等川道地區80%的土地實行農機耕作、點播,減輕了勞動負擔,減少人力物力的的投入,充分發揮了農機的優勢作用。
五是大力實施沼氣工程。在埝墕、前堯灣、劉家坪三個行政村建造沼氣池共150眼,其中劉家坪行政村被列入市級沼氣示範村。
實施了萬畝草場建設,發展舍飼養羊8000多隻,羊子存欄數達13000多隻。在鎮政府的積極扶持和引導下,新發展規模養雞戶2戶,雞存欄約4000羽,養豬戶1戶,豬存檔達300頭。麻鎮是府谷縣東部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交通便利,集貿市場繁榮,小商品經濟和副業、加工業也是本地的主導產業。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逐年提高,部分村子戶均年收入在萬元以上。
麻鎮人傑地靈,傳統文化蘊積深厚,黃甫川縱貫南北,明長城橫亘東西。境內有保存比較完好的明代長城、峰火台、楊家峁智通寺和該縣最大的廟宇群——始建於明代的麻鎮大廟(龍興寺),是該縣的旅遊亮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