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軍生產基地
師級單位
中徠國人民解放軍濟南軍區黃河三角洲生產基地(以下簡稱“濟軍生產基地”)位於東營市北部黃河入海口地區。
中國人民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濟南軍區黃河三角洲生產基地(以下簡稱“濟軍生產基地”)位於東營市北部黃河入海口地區,。軍濟南軍區黃河三角洲生產基地(以下簡稱“濟軍生產基地”)位於東營市北部黃河入海口地區,北臨渤海、南跨黃河,南北長>70公里,東西寬>25公里,版圖總面積>790平方公里,摺合>118萬畝,占黃河三角洲總面積的>14.6%。行政區劃在河口區和墾利縣。勝利石油管理局所屬孤島、樁西、河口、孤東、海洋採油廠和渤海鑽井總公司及孤島社區、仙河社區地處生產基地境內,東港高速公路縱貫全境。
濟軍生產基地前身是濟南軍區軍馬場,成立於>1963年>12月,曾一度是全軍第二大軍馬場。>1992年>12月,經中央軍委批准,濟南軍區黃河三角洲生產基地正式成立,濟軍生產基地機關位於河口區孤島鎮。經過四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形成了以種植、養殖、食品加工等為主的多元化產業結構,擁有華東地區最大的以刺槐為主的平原人工林區。曾先後被評為東營市、山東省、濟南軍區和全國綠化工作先進單位,“全國綠化三百佳單位”,被中國消費者協會推介為“綠色食品生產基地”。
濟軍生產基地為師級單位,機關設辦公室、政治部、財務勞資審計處、農林處、土地管理處、油區工作處、環保綠化管理中心、營房物業開發中心>8個處室和>8個直屬單位。
2006>年,濟軍生產基地黨委團結帶領廣大官兵職工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十六大和十六屆歷次全會精神,按照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堅決貫徹上級黨委決策指示精神,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理思路、破難題,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注重打牢基層全面建設基礎,圍繞“兩個能力”抓班子抓幹部,經濟效益顯著提高,內部管理嚴格正規,幹部職工思想穩定,基層建設水平整體提升,全面建設實現了新的躍進。當前,生產基地已逐步走開了第一、二、三產業並舉的新路子,取得了較好地經濟和社會效益,今後的建設發展中將為軍隊和駐地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1996年
農業在春旱無雨、黃河提前斷流的情況下,加強麥田管理,積極造墒抗旱,小麥平均畝產141公斤,完成了30%的春播計劃。抓住夏種關鍵環節,及時調整夏播計劃,提高複種指數,引進新品種,科學種田,實現以秋補夏的目標。設立水利建設基金,加大水利基礎建設的力度,當年引進噴灌設備5套,建成2座15萬立方米水庫。建設果園2000畝,開發葦場近萬畝,建立20個塑料大棚,牛、羊、豬存欄量也有較大增長。工副業方面,制定《生產基地工業企業領導體制暫行條例》、《企業現場管理實施辦法》和《企業銷售網路有關規定和要求》。試行企業副廠長掛職承包分廠(車間、下屬公司)的辦法。在全基地建立具有信息傳遞、銷售連體功能的銷售網路。自籌資金300萬元,建成1條速食麵生產線。7號長網紙機順利投產;應用新技術、新工藝、研製開發特型膠印書刊紙、低度白酒和中、低檔速食麵。組織力量對氧化塘處理造紙污水進行論證研究和初級應用。
1997年
農業遭受前所未有的嚴重自然災害,春旱雨少,黃河斷流長達240天,夏秋旱熱高溫,又發生“八一九”風暴潮,導致1000畝蘋果樹抽條死亡,秋季作物基本絕產。面對困難,生產基地積極採取有效措施,用自身潛力來消化因災害所造成的損失。籌資284萬元,建設120萬立方米的水庫,水澆面積擴大到17000多畝。實現糧食作物品種的更新換代,採用許多成熟的科學種田技術和管理方法。大旱之年,小麥獲平均畝產226.5公斤的好收成。改建1700畝果園,擴大蘆葦開發基地。工副業全年實現利潤比上年增長14.3%。結合企業實際,完善《成本管理改革方案》。主要工業品中,機製紙噸成本下降1000元,白酒出酒率提高近6個百分點,中成藥原輔料消耗由20%降到10%。投資380萬元,當年建成1座3600平方米的釀酒車間。研製出雙膠凸版紙投放市場。在市場競爭激烈、產品價格下滑幅度較大的情況下,調整銷售策略,擴大銷售隊伍,增加銷售渠道,使產品市場佔有率和貨款回收率有明顯的上升。
1998年
農業方面開發鹽鹼地5000畝,修建了32條長1600米的排鹼溝,新建水庫2座,噴灌設備達到了28套,灌溉面積達到30000多畝;引進小麥、大豆和水果新品種,推廣農田管理新技術,小麥平均單產259公斤,平均畝效益105.30元,創造了歷史最高水平;配合省、市有關部門開展普查“東亞飛蝗”蟲情和防治工作。工副業方面加強企業管理工作,強化管理增效的意識。製藥廠進行模擬股份制試點,造紙廠實行“一廠多制、一廠多法”和“精幹主體,切塊分流”等改革措施,取得較好效益。改革銷售制度,加大貨款回收力度。引進國家中藥保護產品“刺五加腦靈液”製造技術,批量生產。研製出彩色膠印書刊紙,填補省內空白。開發出45°“欣馬醇”白酒。
1996~1998年
生產基地累計向國家交納稅金2095萬元,並圓滿完成以農副業生產為中心的各項保障任務。[經濟體制改革]農業改革:1996年,著力於實現四個轉化。一是實現由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方向轉化,力爭用最少的投入換取較大的產出;二是實現由短期階段承包向長期固定承包方向轉化,讓職工加大投入,培肥地力,放手長期經營;三是實現由集體承擔風險向集體、個人共擔風險的方向轉化;四是實現由勞動量分配向勞動效益分配的方向轉化。為實現以上四個轉化,對土地面積大、機械作業能力強的單位,採取了“一人挑頭,優化組合;土地帶機械,以豐補歉,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務承包形式;對土地少、機械作業能力弱的單位,推行責、權、利相統一的家庭聯產承包形式;對零星、邊遠、新開和偏鹼土地由種田能手選擇承包。1997年,繼續執行農業承包政策,堅持承包的四項原則,繼續推行和完善三種承包形式。1998年,圍繞產權制度和長遠規劃進行農業改革。主要做法是:把現有耕地劃分為生活田、“市場”田、規模田,對土地資源優化配置,進行資產經營。生活田保障職工的生活需要,規模田有利於機械化作業,把產出高、效益好的農田作為“市場”田。經營“三田”者,生產和生活費全部自理。以“三田”為紐帶,把人、機、地三者融為一體,試行股份合作制經營。
1996年
在各工副業企業中,實行雙向選擇,優化組合,層層進行承包。為規範幹部制度改革,避免隨意性,制定《基地工業企業領導體制暫行條例》。在骨幹企業,實行副廠長掛職承包分廠(車間)、公司。在勞動分配上,制定定額考核、縮小固定收入、加大浮動比例的政策,實行工效掛鉤,用經濟槓桿調節職工收入。
1997年
在工副業企業中實行“抓大放小”的改革措施,把9個小企業劃歸掛靠大企業,既解決了小企業競爭力弱的問題,也有效地進行了資產優化組合和提高大企業規模效益。企業內部採取划小核算單位、“一廠多制”、“一廠多策”等措施,解決機構臃腫、人浮於事和責任落實到位的問題。繼續深化“三項制度”改革。在用工制度上,繼續實行優化組合、雙向選擇和責任承包制;在人事制度上打破幹部界線,引入競爭機制,對骨幹企業的分廠、公司、車間和部分小企業,推行“黨委選一人、一人去組閣”的用人政策,對幹部進行動態機制管理,實現責任與目標的有機結合;在分配製度上,不執行現行工資,結合責任大小、勞動強度和作業環境等因素,實行量化的效益工資。在部分企業還實行就業風險金制度,把企業利益、職工利益緊緊捆在一起。進行行政與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改革。1998年,工副業企業圍繞“優化資源配置、挖掘資源優勢、推行資產經營”,進行模擬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試點。參照《公司法》規定,經過充分調查和資產評估,選擇製藥廠進行模擬股份制試點。改制后該企業利潤比原計劃增長27.5%。對未改制企業,採取“精幹主體、切塊分流”的主副剝離措施,將剝離出的附屬實體進行股份合作制改造,起到以副補主、緩解主業困難、加快主業發展的作用。加大“三項制度”改革力度,突出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對幹部人事制度,打破職員與工人身份界限,破除職務“終身制”。在定編定崗定員的基礎上,將職員任命制與聘用制相結合的制度改為聘任制,通過公開、公平、公正、競爭上崗的方式,選拔聘任職員。為強化財務管理,對財務科長和主管會計採取了委派交流制。在企業中推行“模擬市場管理法”,把管理與個人利益掛鉤,形成全員管理格局。
1996年
成立農業科技推廣工作領導小組。1997年,設立生產基地科技發展基金。1998年,生產基地成立以基地主任為組長的科技工作領導小組,設置辦事機構,全面負責基地科技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的制定、科普教育和研究,確定科技創新、技術攻關、新成果引進等科技管理工作。3年中,與地方院校聯合開辦化工、機電、經濟管理和財會等函授班,有200名人員立足本職參加電大、函授、高教自學、進修等院校學習和培訓,900人次參加5期果樹管理技術講座。生產基地與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協作關係,招聘、接收82名各類科技人才。建立科技人才激勵機制,對科技人員實行優惠政策,在入黨、提干、職稱晉陞、住房和就業等方面獎勵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至1998年底,生產基地有高級職稱人員26人、中級職稱人員136人、初級職稱人員343人,38名科技人員進入各級領導班子。對參加自學深造,完成學業的人員,生產基地也都為其報銷學習費用,上浮工資。
1997年
生產基地派出科技人員、全國勞模李文燕赴以色列考察果林管理技術。科研成果與推廣。農業方面,以作物良種引進為突破口,走引進、對比、實驗、推廣的路子,解決糧食產量低而不穩的問題。其中引進推廣的“濟0065”小麥品種,畝增產51.5公斤,畝增效益70元。進行瓜、糧、菜間作套種試驗,使畝效益最高達到了1300元。引進28套噴灌機,改農田漫灌為噴灌。大量使用技術性能高的農機具,投資400萬元,購置了深松犁、秸桿粉碎機、種子精選機、覆膜機和大豆撓型收割台。引進“豐水”梨、“北斗”蘋果新品種,推廣蘋果高接換頭技術和套袋技術,提高水果的品質;在1500畝混交林試驗成功的基礎上,引進“魯刺74059”等8個優良刺槐樹種進行無性系試驗,取得大面積造林的目標數據;在濟南軍區聯勤部和山東省林科所的大力支持下,開展“濱海重鹽鹼地白刺人工造林技術研究”,該成果1997年被總後勤部評為科技進步二等獎、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工副業方面,研製了特型膠印書刊紙、雙膠凸版紙和彩色膠印書刊紙,其中彩色膠印書刊紙填補省內空白,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全軍科技進步三等獎;應用微機控制蒸煮新技術,使噸紙漿成本降低20元,每條生產線增加效益30萬元;研製出45°“欣馬醇”白酒,深受消費者歡迎;“環氧乙烷氣體消毒中藥細粉應用試驗”獲得成功,每年可節省中成藥照射費20萬元;組織技術人員和技工自行改制了造紙、化工設備,產量和質量明顯提高。
1998年
12月22日,生產基地召開1000名各業代表參加的第一次科技大會,總結1993年以來科技興業的基本情況,研究部署下一步科技興業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務,表彰11名先進科技工作者、8名技術能手,獎勵23項科研成果,聘請5位山東省農科院專家分別擔任生產基地科技副主任、副團長、副所長。[基本建設]1996~1998年,基層營區設施有較大改善。1997年,為職工增加工資總額300萬元;投資130萬元建設基層科技圖書室、文娛室和有線電視;設立教育基金。1998年,投資20萬元建設老年公寓,整修老幹部活動室;投資70萬元建設連隊新營房;投資200萬元對機關營院進行大規模的整治;投資160萬元建設中學實驗樓和技校教學樓;安裝開通生產基地電話模塊分局,入網電話達1500部。1996~1998年,投資600萬元新建職工宿舍樓。
1996年12月,生產基地捐款108014.5元,出動官兵100餘人、機械3台,支援小清河幹流東營段治理疏竣工程。1996年7月,開展為殘疾病人獻愛心活動,捐款15138.60元。
1997年9月,為貧困地區失學兒童捐款近萬元。1996年7月,與勝利石油管理局孤島採油廠簽訂油區聯防聯治協議,開展軍企共建活動。3年中,油區秩序穩定,油田物資設施安全,偷盜、偷運物資案件率下降80%。1996年秋,警通連執行黃河防汛任務,嚴防固守,排障搶險,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1998年夏,長江、松花江流域遭受特大水災,生產基地全體官兵職工家屬學生關注災區,情系災民,踴躍捐款78880.80元,捐物6753件,積極支援災區。三年中,組織團員青年組成12個便民服務隊,開展為駐地群眾辦好事、義務服務活動。每年在新年春節和“八一”建軍節期間,主動走訪慰問駐地政府和企業,聽取意見,商議共建大事。選派30多名優秀官兵到地方8個院校和單位開展軍訓工作,訓練人員12000人次。
1998年春,無償支援勝利大橋樹苗3000株。
1996年濟南軍區黃河三角洲生產基地(以下簡稱生產基地)黨委制訂《黨委議事規則》,明確黨委領導下的首長分工負責制,落實黨內民主生活制度,制定《黨委機關廉政建設措施》。堅持黨委中心組學習制度,舉辦幹部理論學習班,培訓幹部150人次。根據幹部“四化”要求和工作實際,制定並實施幹部培養、任用的有關規定和《領導幹部退居二線制度》,對幹部進行選配調整,形成較為合理的幹部隊伍結構。召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面系統分析職工隊伍的思想狀況,制定對11種人員的幫教措施;選拔典型,印發《“老馬場”群英譜》,開展革命人生觀教育。組織1700名職工參加東營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知識競賽”活動。1996年,生產基地被評為全軍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
1997年組織官兵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舉辦黨的十五大精神學習輔導班。開展領導幹部“串百家門、知百戶情、暖百人心”、“情系基層、愛獻職工”和職工弘揚“老馬場”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精神的尊干愛兵教育。與勝利電視台合辦慶‘八一’文藝匯演;舉辦慶祝“七一”迎接香港回歸系列活動。落實濟南軍區關於“黨委(支部)建設抓書記”的要求,組織了時間長達8個月有170多人參加的基層黨支部正副書記崗位素質操練活動;在黨員中,普遍開展民主評議活動,有95%的黨員參加評議。修訂《黨委議事規則》,制定《關於進一步落實幹部責任制的意見》和《領導幹部報告個人重大事項的規定》,實行《領導幹部工作迴避制度》,調整選配52名幹部。對基層經常性思想政治建設狀況進行調查分析,制定《生產基地基層建設考評細則》。圍繞中心工作,抓典型示範引路,選拔樹立4個典型單位和9名典型個人,並深入基層巡迴演講廣泛宣傳。開展講文明、樹新風活動,首次評選出5個“文明營區”、10戶“十佳文明家庭”和10名“文明標兵”。
1998年通過以會代訓、短期培訓和專題講座等形式,深入學習鄧小平理論、黨的十五大精神和高科技知識。落實黨中央、中央軍委關於軍隊一律不再經商的重大決策,嚴格區分大力發展農副業生產和保障性、福利性企業與經商活動的界限,撤銷5個駐外辦事機構;制定生產基地五年發展規劃,並經濟南軍區黨委常委會議批准實施。開展立足本職、愛崗敬業、學習抗洪英雄、弘揚抗洪精神的教育活動。全基地官兵職工家屬學生為災區捐款78880.80元,捐物1187件。修訂《加強黨委自身建設的措施》,完善《黨委議事規則》。相繼舉辦黨委(支部)書記、紀檢幹部、保衛骨幹、法律人員培訓班,開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廉潔勤政等內容的教育活動。制定《領導幹部廉潔自律若干規定》,副科級以上幹部簽訂《領導幹部廉潔自律約法三章》承諾書。對機關工作秩序進行整頓,形成“抓緊辦事、把事辦好、做好樣子”的良好風氣。修訂完善《精神文明建設措施》,制訂《生產基地人員行為道德規範》和《公共場所“十不”守則》,組織春季營區綜合治理活動,進行評選“五星級文明家庭”試點工作,表彰了5個文明營區。創作《生產基地之歌》,建立生產基地史館,舉辦“五四”青年讀書演講,營造青年林,開展一系列發揚“老馬場”精神、熱愛生產基地、建設生產基地的教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