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堡村

湖南醴陵東堡鄉

東堡鄉位於湖南省醴陵市區東北部,屬丘陵地貌,以“堡壘”命名。東堡鄉東堡鄉經濟以農業為主,有特色的農產品,有優質水果類(柑桔、奈李等)和蔬菜類(蓮藕、涼薯等)。

地理位置


東堡鄉位於醴陵市區東北部,屬丘陵地貌。鄉人民政府駐地東堡村黃土坳,距市區8公里,醴瀏鐵路(窄軌)經過 東南部,320國道經過西部。境內有望仙橋水庫(中型),為醴陵市城市飲用水水源。
該鄉地形略似三角形,地勢北高南低,總面積45.21平方公里,水田面積5745畝,旱土面積1683畝,轄柘塘坪、竹湖、樟椴、東堡、土埠橋、大塘坳、新安、仙源、大順、溈山、甑皮嶺共11個行政村,19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為14017人。

相關信息


命名由來

以“堡壘”命名。東堡鄉在醴陵市遠郊,鄉政府駐地黃土坳,距市區8公里。相傳古時有一年大旱,禾苗枯萎,境內獨有一水凼湧出泉水,近處禾苗得救。當地鄉民在此處建一台,以保水源,石台似堡壘,又位於縣城東郊,故名東堡。這是以類似“堡壘”之狀命名的鄉鎮。
說類似“堡壘”,是因堡壘原指軍事上防守用的堅固的建築物,舊時北方一般為土石築就,南方多為磚石築就。這裡的“堡壘”是為了保護水源和滋養禾苗的。以此也可推測舊時東堡鄉境內是個缺水而旱澇難保的地方,不然鄉民不會築石台保護水源。

地區簡介

東堡鄉東堡鄉經濟以農業為主,有特色的農產品,有優質水果類(柑桔、奈李等)和蔬菜類(蓮藕、涼薯等)。工業以電 瓷業、採礦業和鞭炮業為主。境內瓷泥、耐火石礦藏儲量豐富,品質優良,產品暢銷全國,溈山村是醴陵瓷業的生產發祥地。
鄉人民政府直屬機構有:政府辦、計劃生育辦、企業辦、司法所、綜治辦、民政辦、農科站、林業站、經管站、國土集鎮辦、財政所、文化站、廣播電視站等部門及工、青、婦等群團組織。
東堡鄉有中學1所,小學8所,教職工136人,2100學生餘人。
東堡離城區近,山川秀美,交通便利,商貿活躍,基礎設施建設逐年得到完善,是投資置業的理想之地。鄉人民政府及人民熱忱歡迎海內外各界人士到東堡境內來投資置業。

遠程教育

醴陵東堡鄉遠教工作三加強
東堡鄉1、加強站點規範建設。該鄉嚴格按照中央、省、醴陵市遠教辦確定的標準和技術規範,建設遠程教育終端接收站點9個,並建立了大塘坳、東堡村等高標準的示範站點,確保遠教終端接收站達到設備齊全、設施配套、功能完整、運行正常的要求。
2、加強管理隊伍建設。鄉遠教辦根據市委遠教辦的要求,結合年度教學培訓計劃,加強對各村遠教站點負責人及操作人員的技術培訓,為遠程教育提供輔助教育。
3、加強學用統籌安排。鄉黨委首先指導各站點合理制訂學用工作方案,提出相應的措施,指定專人負責。各村站點根據自身特點,選擇有用的課件來下載,組織相關人員觀看,就能更好的應用到實際生產生活中去。

地方特產

東堡鄉:觀音佛象藝術瓷遠銷世界。
淥江圓蛋糕:俗稱雞蛋糕。成品呈梅花形,金黃油亮,內層乳白細膩,呈蜂窩狀,富彈性似海綿、加壓即扁,壓力釋去立能復原;入口細嫩柔潤,香甜適口,蛋味突出。
釉下彩瓷:系以精選的高嶺土石英、長石作原料,採用低溫素燒、高溫釉燒二次工藝燒制而成。產品無鉛毒,具有耐酸鹼、耐磨性能,瓷質潔白晶瑩,畫面清晰潤澤,色彩新艷明快,且永不褪色。
花炮:為湖南省醴陵市傳統出口商品之一。其製作始於清咸豐年間,其手工作坊盛集於該地東鄉一帶,成為當地多數家庭主要產業。光緒三十年起出口香港、東南亞一帶。產品以鞭炮為主。

鄉鎮建設

醴陵市東堡鄉到2007年底該鄉村級道路硬化里程將達到120公里,加上去2006年完成的黃金幹道珊橫線水泥硬化工程9.5公里.
為加速東堡鄉社會經濟全面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東堡鄉進一步加大了道路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
2008年該鄉還有6個村有修路任務,截至10月,已經有5個村順利完成修路任務。由於今年上半年該鄉連續遭受特大暴雨襲擊,東坑村村道水泥硬化工程受到嚴重影響。

旅遊景點

彭家牌坊位於醴陵市東堡鄉柘塘村彭家祠堂前,坐北朝南,建於清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為醴陵籍清官彭之晃為感謝父母養育之恩奏准朝廷后興建的。該牌坊為麻石結構,三門四柱,二層牌樓式。高8m,寬7.24m,歇山頂,龍狀鴟尾,翼角上翹。四柱為正方形,邊長O.36m,柱下坐獸為8隻呼嘯的小獅子。牌坊上有龍鳳麒麟、人物浮雕,線條流暢,富餘變化,尤其是凌空的獅子滾繡球浮雕,雕刻精美,形象生動活潑,中門正面牌額陰刻楷書“奉直大夫彭明俊暨宜人袁氏之坊”,其上刻有“聖旨”二字。左右門額上刻“敦倫”、“樂毅”四字。牌坊背面刻有奉皇帝建牌坊的題記和牌坊主人的家世及家人的姓氏名字、官銜等。

地名故事

醴陵城的東郊是東堡鄉,距離僅僅五公里。傳說有一年大旱,禾苗大片枯萎,境內仙源村卻有一個水函湧出泉
東堡鄉水,使得附近的禾苗得救。群眾因而建成一個石台保護泉眼,因為石台酷似堡壘,又在縣城之東,所以稱作東堡。東堡因為距離縣城較近,居民習慣通過肩挑背扛將農林特產送到城區銷售。天長日久,就流傳一段順口溜:“東岸的涼薯姜村的藕,拓塘坪的桃子竹湖的狗,樟緞的腌菜擔著往街上走。”這幾句說的是城周圍幾個村子的特產。東岸的涼薯和姜村的藕是菜市場新鮮有賣的,樟緞遠一點,青菜、白菜晒成腌菜自己也捨不得吃,擔著送進城去換錢去了。至於竹湖的狗大抵還是指在街頭巷尾流浪,尋找吃食的野狗。這種將食堂設在城市的狗精靈得很,不花氣力窮追不捨是難得發現是否來自竹湖的。東郊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地方就是福建圍,指的就是現在城東李立三故居周圍一帶地名,名字的來歷還真和福建人有些關係。
醴陵歷經戰亂之後,城市恢復、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兩個較為集中的地區,一個是以原縣府衙門所在的東門上,另一個就是以陽山石為中心的東城區。無論站在哪個位置,這裡都是城市的偏遠郊區。確實,這裡就是當年在醴陵做生意的福建商人買下的一片墳場,專門用來埋葬生意虧本,落魄無法回家的閩人,所以叫做福建圍。但是,閩人能夠吃苦、善於經營的作風至今值得邑人學習。
醴陵城的南郊是玉屏山。淥江舊八景之—的南屏聳翠,說的是聳立在醴陵城南的玉屏山。山上樹木蔥籠,美景隨著季節變換,就像是一道多彩的畫屏。民間稱之為雞公山,或者塔嶺,山腳下流傳著十八把官椅的故事。按照形家的說法,這處地方叫做雞公形。更為難得的是這山坐鎮城區的東南角,每日清晨率先沐浴第一縷陽光,是一隻報日雞,正好應了“金雞報日”的吉象。於是形家書案流傳在這雞公山上有一眼風水寶厥,指示方位的是一首偈子,說:“頭枕玉屏山,腳踏東門塘,何人葬得中,代代出人王”。幾年之後,大孫子便中秀才、舉人而至進士,一路高中,後來做官也一路升遷,直至京官。
數十年後,陳家已發展成為醴陵的顯赫望族。陳氏祠堂有九井十八廳,大小房屋一百多間。而子孫出外做官的也達到十八人之多,在祠堂大廳一溜擺下十八吧官椅。家中的各類傭人就請了上百個,光是喂貓喂狗每天也要用三斗米,用專門的飯甑給它們做。這時候,田家的風水業也傳到了第三代。這日田家的第三代傳人出外有事,回陳家晚了沒趕上飯,傭人們見待上賓的飯甑中沒飯了,便悄悄地從貓狗飯甑中端了一碗給他吃。田先生茫然不覺。幾天後,一群陳家的孩子在院中嬉戲,見了田先生便喊:“貓飯先生,狗飯先生!”田先生得知原委后心中升起報復的妒火,便向陳家建議:在玉屏山上修一座塔,就是讓公雞長上冠子,陳家的官將會做得更大;玉屏山上沒有泉水,再在山腳下挖口井,公雞有了水喝,財源會更加長遠。陳家一聽說得在理,就依言而行。結果塔成之日,這井中便出了七七四十九天血水,這隻靈雞就這樣不堪重負給壓死了,陳家由此也就家道中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