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裸重唇魚

新疆裸重唇魚

新疆裸重唇魚,Gymnodiptychus dybowskii (Kessler, 1874) ,屬鯉形目鯉科,裂腹魚亞科,裸重唇魚屬的一種魚類,俗稱為重唇魚,石花魚,花魚,裸黃瓜魚,分佈於中亞地區以及新疆部分水域,為冷水性魚類,生活在大江和河川的急流中,肉味鮮美,脂肪含量豐富,干制或熏制,可以久藏和遠運,為貴重的經濟魚類。

形態特徵


體長,稍側扁,頭圓錐形,吻部略尖。口下位,呈馬蹄形。唇發達,下唇分左右兩葉,唇后溝深,中斷。下頜前緣沒有銳利的角質邊緣;須1對,較細長,伸達眼后緣。體幾乎裸露,僅在胸鰭基部上方、肩帶后緣有3-5行不規則的鱗片;肛門和臀鰭兩側各有1行大行鱗片;側線上具鱗97-98個,前端鱗片較大,後段較小。側線完全,平直或稍彎向腹方。背鰭無硬刺;體背部暗灰色或灰褐色,頭部、背部和側面有棕黑色大小不一的斑點,腹側淡黃帶灰色,背鰭和尾鰭上具有許多不規則的小斑點。生殖期間雄性個體的背鰭邊緣突出或成半圓形,鰭條較長,鰭膜也較寬;臀鰭特別延長;頭部和鰭上均出現有珠星。
為冷水性魚類。生活在大江和河川的急流中,有時也游至附屬的靜止水體內。2-3月開始向河的上游遊動,尤以4月比較集中,10月間即開始下游。為雜食性魚類,主要以軟體動物橈足類、端足類、小魚、搖蚊幼蟲和其它昆蟲為食,有時也食少量的水生植物枝葉和藻類。個體成熟慢。4-5冬齡的魚才開始性成熟,通常雌體較同齡的雄體為大。產卵期在4-8月,喜產卵於湖泊、河川多石質的水底,卵常附著於石子上,以後被水流沖走至石縫中進行發育。
新疆的伊犁河、塔里木河、烏魯木齊河、楚河、塔拉斯河、錫爾河、阿拉湖、齋桑湖等水系及中亞的部分水體中均有分佈。
個體較大,一般能長至30-50厘米,最大可重達3公斤左右。肉味鮮美,脂肪含量豐富。干制或熏制,可以久藏和遠運,為貴重的經濟魚類。其卵有毒,加工時需注意剔除乾淨。

藥用價值


新疆裸重唇魚
新疆裸重唇魚
中藥化學成分:全魚含蛋白質、肽類、氨基酸、脂肪。含甘油酯(gl ycolipid),主要為三醯甘油(triglyceride);脂肪酸,主要為棕櫚酸(palmintic acid),十六碳烯酸(hexadecetoic acid),十八碳烯酸(octadeceno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十八碳二烯酸(octadecadienoic acid),膽甾醇(cholesterol),磷脂(phospholipid),其組成主要為磷脂醯乙醇胺(phosphatidyl ethanolamine)和磷脂醯膽鹼(phosphatidyl choline)。此外還含硅酮(silicone)。
功效:補氣利水;祛風濕;強筋骨
考證:出自姚可成 《食物本草》:重唇魚,出湖廣石門縣,東陽山下東陽水中,魚口兩層,故名。
主治:水腫;小便不利;腰膝酸痛;行動艱難
採收和儲藏:四季均右捕撈,捕殺后,除去鱗片及內臟,洗凈,鮮用或曬乾。
性味:味甘;性平
藥材基源:為鯉科動物鯪(魚骨)的肉。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100-200g。
出處:《中華本草
【葯 名】:新疆重唇魚膽
【來 源】:為鯉科動物厚唇重唇魚的膽。
【功 效】:清熱熄風、明目退翳、清熱解毒。
【主 治】:用於熱病神昏、目赤紅腫、白障蔽睛、視物昏花、瘡瘍疔癤、水火燙傷。
【性味歸經】:苦、咸、寒。入心、肝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克。外用:膽汁塗敷患處。
【考 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科目


新疆裸重唇魚
新疆裸重唇魚
為魚類中最大目之一。體表被圓鱗或裸露,頭部無鱗;有中喙骨弧,下 咽骨呈鐮狀,脊椎的最前四枚常愈結,且兩側附有4對鰾骨(帶狀骨,舟狀骨、間插骨及三腳骨等)構成韋伯氏器連接鰾的前端和內耳,有保持魚體平衡的作用:背鰭1個,腹鰭腹位,鰭多無硬棘,即使有也是沒有超過3根的假棘。已發現本目有5千種以上,多分佈在溫帶和熱帶淡水域,只有2科為海產,我國約有600種。藥用價值較高的有鯉科、鯰科、鰍科,鬍子鯰科、鮡科,鮠科等。
(A)鯉科Cyprinidae:體側扁,呈棱形,體表多被圓鱗,頭不被鱗;唇須1~2對或不存在,上、下頷無齒,特有咽齒1~3行,至多不超過8個;下頜骨形大而呈鐮形;無脂鰭。分佈在世界各地淡水中。本科占鯉形目總數的70%~80%,現有2千多種,隸屬200多屬,我國有100多屬500種左右,可供藥用的有青魚Mylopharyngodonpiceus(Rich)、草魚Ctenopharyngodonidellus(CuvieretValenciennes)、白魚Anabariliusalburnops(Regan)、金線魚(小鱸鯉)Sinocyclocheilusgrahami(Regan)、倒刺䰾Barbosdenticulatusdenticulatus(Oshima)等。
(B)鯰(鯰)科Siluridae:體粘滑無鱗,表面裸出或具骨板;有須4~6條;口大,兩頜有利齒,下咽骨正常具細齒;鰓蓋下骨不存在;無脂鰭,背鰭甚小或缺,無棘;臀鰭大而長,分枝的鰭條約50~85,尾鰭亦小。本種分2屬,普遍分佈在我國各地,為食肉性底層魚。可入葯的有鯰魚Parasilurusasotus(Linnaeus)等。
新疆裸重唇魚
新疆裸重唇魚
(C)鬍子鯰科Clariidae:主要特徵與鯰科相同,但背鰭甚長,有8條須。主產 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尤以非洲的種類最多,我國分佈1屬兩種。如鬍子鯰Clariasfuscus(Lacepede)可供藥用。
新疆裸重唇魚
(D)鰍科Cobitidae:體呈筒狀,鱗細或退化,上頜邊緣僅由前頜骨形成,咽喉齒1排,齒數常較多,有6至8或更多的須,其中常有一或兩對吻須,一或兩對頜須,還常有鼻須或頤須。胸鰭與腹鰭均不向左右平展。鰾形小,外包以骨質殼。本科魚的最大耳石在橢圓囊中。本科共分3個亞科10餘屬50多種。常作藥用的有泥鰍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Cantor)、大鱗泥鰍M.mizo1epis(Gunther)、滇泥鰍M.mohoityyunnanNichols等。
(E)鮡科Sisoridae:本科魚類的兩鼻孔很靠近,共有須8枚,鼻鬚生在兩鼻孔之間,頜須的基部有皮片連吻部,故基部甚寬。鰓孔在下方兩邊相距很遠。脂鰭存在,有時可發展為有鰭條的第2脊鰭。多分佈在我國南方山谷溪流之中。共分4屬。可供入葯的有藏鮡Glyptosternonmaculatus(Regan)。
(F)鮠科Bagridae:鮠科魚類有2個背鰭,第1個前背鰭短,有鋸齒狀的棘,第2個為脂鰭。鰓膜與峽部相連。有須4對,1對鼻須,1對頜須及2對頤須。我國有6屬50多種,各地均可見到,為最普通的一類。可入葯的有中臀黃顙魚Pseudobagrusmebianalis(Regan)。

種類


中甸重唇魚

新疆裸重唇魚
新疆裸重唇魚
分佈於雲南中甸盆地的內流水體及金沙江水系的小中甸河。為該地區主 要經濟魚類。
體長,略側扁。尾柄稍圓。頭錐形,吻鈍。口下位,馬蹄形。下頜無銳利角質緣。唇稍薄,下唇側葉窄,唇后溝中斷。口角有短須1對,末端不超過眼后緣。體被細鱗,胸腹部裸露,側線上鱗30左右,具臀鱗。背鰭不分枝鰭條為光滑軟刺,腹鰭起點與背鰭基的後半部相對。

全裸裸重唇魚

體延長,腹近圓而身略側扁,除臀鱗和腹鰭基外側有一腋鱗外,通體幾乎“一絲不掛”,呈“全裸體”狀,故得名。背灰腹白,背側散布眾多不規則斑點,構成典型的“河道色”。
新疆裸重唇魚
新疆裸重唇魚
全裸裸重唇魚僅見於騰衝境內之瑞滇和明光兩鄉,為珍稀種類。生活在高海拔山間小溪,於中下層水中尋覓雜食,性耐寒,雖個體小,食用價值不高,但作為裂腹魚亞科中明顯特化的一個屬,它是由原始的裂腹魚屬伴隨高原的隆起分化而形成的,因而在科學研究尤其是在魚類遺傳與生態 的研究領域具有特殊的價值,可稱為一種珍稀的“化石魚”。

厚唇裸重唇魚

厚唇裸重唇魚(Gymnodiptychus pachycheilus)屬鯉形目,鯉科,裂腹魚亞科,裸重唇魚屬。俗稱:重唇花魚,麻魚,石花魚。分佈於長江流域的岷江、嘉陵江、漢水等水系及黑龍江流域各水系中。多棲息於水流湍急的河流中以水生昆蟲的幼蟲為食;也食軟體動物中的淡水殼菜等。2齡開始性成熟。4-6月產卵。
新疆裸重唇魚
新疆裸重唇魚
體呈長筒形,稍側扁,尾柄細圓。頭錐形,吻突出,吻皮止於上唇中部;口下位,馬蹄形。下頜無銳利的角質邊緣。唇很發達,下唇左右葉在前方互相連接,後邊未連接部分各自向內翻卷,兩下唇葉前部具不發達的橫膜,無中葉;唇后溝連續。口角須1對,較粗短,末端約達眼后緣的下方。體表絕大部分裸露,除臀鰭兩側各有1列大型臀鰭外,僅在胸鰭基部上方的肩帶後方有2-4行不規則的鱗片。側線平直,背鰭無硬刺。體和頭部黃褐色或灰褐色,較均勻地分佈著黑褐色斑點,在側線下方也有少數斑點;腹鰭呈灰 白或黃灰色。背鰭淺灰色,尾鰭淺紅色,均布有小斑點。
棲息於青海、甘肅、四川等省長江和黃河上游各水系的高原寬谷河流中,在河灣洄水處較常見。以水生動物如石蛾幼蟲、端足蝦和石蠅的稚蟲等為食,也食少量的植物碎屑。生殖季節為4-5月。
生長較緩慢,10齡魚的平均體長僅為44厘米左右。但肉質好,肉味鮮美,產量較高,為產區的重要經濟魚類。卵有毒,不能食用,加工時需注意去除乾淨。其肉、骨、膽有藥用價值,用以主治婦女病、腸胃病、促瘡癤化膿、水腫、瘡瘍熱痛、白內障、燒傷等症。分佈於同一地區的花斑裸鯉(Gymnocypris eckloni)和黃河裸裂尻魚(Schizopygopsis pylzovi)等裂腹魚類也均有相同的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