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港鄉
江西省上饒市余干縣下轄鄉
楓徠港鄉是江西省上饒市余干縣下轄的一個鄉。位於位於東經116°13′48″~116°54′24″,北緯28°21′36″~29°3′24″,地處余干縣西南,信江西支南岸,與進賢交界的湖濱圩垣區內,東與大溪、洪家嘴鄉隔江相望,西界進賢縣,南連九龍鄉,北與江埠、禾山隔江相鄰,轄區總面積88平方千米,耕地4.49萬畝,距縣城14千米。
楓港鄉,歷史上是興鄉縣(進賢)商貿往來的民間傳統通道,“烏港”曾聲譽遠播,境內四面環水,湖泊草洲眾多,自然環境,種植條條件十分件優越。農貿集市有楓港、禾山、大屋塘、郭坪四個,以自然農業、畜禽業、水產業等為主要產業,以桑蠶、蓮藕、葛粉、野鴨等傳統種養為優勢產業,是一個草青水秀,物產豐饒,是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
鄉人民政府駐本鄉經濟中心楓港村委會、余朱公路旁,伴隨著龍津大橋的竣工通車和楓富聯圩的建設完善,全鄉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根本改善,區位優勢驟然突顯。
楓港鄉
1950年分屬大淮、生產、楓港鄉。
1952年分屬九區新建、生產和三區南坪、楓港、大淮、坪等鄉。
1956年為生產、楓港兩鄉。
1958年為超英公社。
1959年改稱楓港公社。
1962年分為楓港、大淮兩公社。
1963年分為楓港、大淮兩公社。
1984年改社為鄉。
2006年4月,由原楓港鄉與禾山鄉合併建制,統稱楓港鄉。
2011年末轄楓港、白家圩、李灣、傅家弄、西坪、號嘴、南坪、墩坪、大淮、石溪、程坊、禾山、增產、后塘、遷移、牌頭、塗坊、嶺上、大屋、河源、大都、王家、阮家23個村委會,下設175個村小組。
楓港鄉
轄區總面積88平方千米。其中陸地79.62平方千米,佔93.67%;水域5.38平方千米,佔6.33%。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587.6人。
2010年全鄉GDP達到8900萬元,農民存款總額2400萬元,人均儲蓄存款達5100元,近幾年共有150個新農村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全鄉第一產業5960萬元,第二產業1940萬元,第三產業30萬元。2006年財政收入210萬元,2010年323萬元,增長了47%。其中,地方稅93萬元,國稅32萬元,財稅13.1萬元。一、二、三產業比重由2006年6:3:1到2010年的3:4:3。2010年,第二、三產業財政收入佔全鄉總財政收入的68%。
耕地面積4.49萬畝,其中水田4.1萬畝,旱地0.39萬畝,人均0.9畝,大部分為水澆地,以自然農業、畜禽業、水產業等為主要產業。農業經濟作物以水稻、油菜、大豆、花生、棉花、芝麻為主。2011年農業總產值16841萬元,生產糧食31071噸,人均622千克。畜牧業以豬、牛、雞等家禽為主。2011年末生豬存欄9561頭,牛存欄2494頭,禽肉產量254.8噸,水產總產量3620.24噸。
魚米之鄉
2005~2010年五年,我鄉投資35.6萬元,維修水利工程7座,搶修堤頂防汛公路9公里,同時,積極開展以農業綜合開發工程和農田建設工程為重點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完成了貂皮嶺分洪道主體工程,建支渠道21條,建立大中型抽水機泵9台,涵閘13座,涵管2500米,修建農業生產道路總長25300米,除險加固土方110萬方,使全鄉農田基本實現灌排自如,旱澇保收,極大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為農業增收提供了堅實的保障。積極貫徹落實國家各項惠農政策,五年共兌現各項惠農補貼4100餘萬元,其中家電下鄉130萬元,糧食直補和其他綜合直補3970萬元。積極推進農業生產機械化,鼓勵農民積極購買旋耕機和收割機等現代化機械設備,引進新型優良品種,參加各類農業科技培訓。2010我鄉機耕面積達87%,機收面積達88%。
積極推進村級事務“一事一議”項目建設。結合實際,我鄉申報了項目23個,其主要是關於排灌電站維修、溝渠、道路等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涉及23個行政村、3萬餘名群眾。已有石溪、阮家趙家組、河源江家、楓港高家等7個項目獲得批准,爭取到上級資金30餘萬元。
以化工、鑄造、加工、建築材料業為主。擁有工業企業27家,職工1192人;2011年工業生產總值0.56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0.11億元,比上年增長16.8%,2005~2010年五年,我鄉共引進外資9870萬元,項目12個,其中引入黃埠工業園的由蘇商投資1.2億元的耀宇耐磨材料有限公司,徽商首期投資600萬元的禾山自來水廠,現已投入生產,社會經濟效益良好。
2011年末共有商業網點113個,職工973人;2011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0.4億元,比上年增長13.5%;城鄉集貿市場2個,年成交額187萬元。
2011年財政總收入383萬元,設有2處郵政代辦所,比上年增長13.6%。人均收入3097.74元,比上年增長14.46%。2011年末,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1.7億元,比上年增長11%。
投資693萬元改善我鄉道路交通、通訊設施,完成了硬化公路37.4公里,其中,村村通公路28.9公里,老建扶貧公路8.5公里。2009年,維修楓港至禾山,號咀至大淮等硪砂公路11.2公里,累計維修和養護硪砂路29.2公里。至今,我鄉已基本實現村村通水泥公路。2009年,龍津大橋勝利竣工通車,余珠公路基本上全線貫通,全長達46公里。
徠楓港鄉黨委、政府對招商引資工作高度重視,把該項工作擺到黨政常議日程。成立了以鄉黨委書記為組長,鄉長為常務副組長,其他班子成員為副組長的領導小組,小組下設專門辦公室,具體負責招商引資工作。既保證了領導力量,又做到了機構齊全,確保了招商引資工作有人抓、有人辦。
楓港鄉
隨著開放攻堅戰的進一步加強,該鄉在對招商引資工作將進一步加大力度,完善工作機制,在工作思路上,楓港鄉將改變過去單純靠農業招商向食品加工、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發展,努力形成“全民招商、全方位招商、多渠道、多領域招商”的工作格局。
飲食: | 稻米為主食,麵食甚少。 | ||
信仰: | 居民大多信仰基督教和無信仰民眾。 | ||
趕集: | 逢農曆含有2、5、8及年尾最後3天,為本鄉集市日,延續至今。 | ||
婚慶: | 婚慶主要集中在正月和年尾,由小看(訂婚)和大看(大婚)組成,宴席在成婚當天舉辦。 | ||
壽慶: | 壽宴多舉辦於周歲、幼學、弱冠及年過花甲以上的人群,通常和新居之喜、婚慶同辦。 | ||
喪葬: | 棺木土葬為主,統一下葬於本族墓地。 | ||
傳統節日 | |||
春節: | 正月初一,零點時分鳴禮炮、鞭炮開門,迎接新春,上香供奉祖先(基督教除外),換新衣,用完年飯,同村親友之間登門相互道賀,謂之“拜年”。 正月初二,已婚男子帶領妻兒拜見岳父岳母,未婚男子則上門給娘舅拜年,未婚女子在家接待來客。 正月初三,上年親友家庭如有喪逝者,戚友則在今天準備素燭、草紙等上門看望,俗稱“拜大年”,正常家庭,今日歇息,不準拜年。 正月初四至十四:拜訪姑媽、姑姑、叔叔、姐姐等長輩。 | ||
元宵: | 正月十五,俗稱“月半”或“上元日”,夜晚各家門前懸掛大紅燈籠,室內所有燈具通明1小時,如遇兒童小孩上門“鬧元宵”主人家需予禮錢打賞,大吉大利。 | ||
清明: | 三月清明節,各家攜香燭酒饌,到郊外祖墳上祭掃,並對墳土作一番修整,俗稱“掃墓”。 | ||
端午: | 五月初五,俗稱“五節”。蒸粽子,煮鹹鴨蛋,各家以艾葉、菖蒲掛於門前以辟邪,節日前後鄉鄰均會舉辦龍舟友誼賽。 | ||
關皇: | 五月十三,關皇日,紀念三國時期,關羽生辰。 | ||
中元: | 七月十四,中元節,俗稱”七月半“祭祖日,午後攜帶香燭酒饌,草紙等上墳祭拜,有”鬼節“之稱。 | ||
中秋: | 八月十五,各戶購買月餅,花生,蘋果等食品,中午合家設宴聚餐,月夜各家在堂前對月亮擺設月餅及其它果品,擺設完畢即鳴鞭炮,叫做“賞月”。兒童則搭瓦塔,用柴焚燒,謂之“燒塔”。 | ||
小年: | 局部村莊在農曆二十四,農曆二十九(如遇二十九除夕則小年改為二十八)過小年,合家設宴,這日前後宰年豬,做年果,辦年貸......好不熱鬧。 | ||
除夕: | 臘月最後一天為“除夕”,當天家家戶戶,打掃衛生,張貼春聯,中堂懸字畫,晚上擺酒宴,鳴鞭炮,敬祖宗,獻畢,合家團聚歡飲,謂之“吃年飯”。飯後,家長給小孩散壓歲錢。事畢三更時放鞭炮關門,叫做“封門”。 | ||
余干至禾豐鄉道公路境內長38.84千米,鄉村通水泥公路率89.8%,村民小組通水泥路率79.3%、
2011年末有幼兒園20所,入園幼兒1506人,專職教師58人;小學19所,在校生3450人,專職教師231人;初中2所,在校生598人,專職教師98人;適齡兒童入學、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265萬元,比上年增長7%。
2011年末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2個,門診部(所)2個;有床位50張,專業衛生人員27名,其中執業醫師6人,執業助理醫師4人,註冊護士17人。2011年醫療機構完成診療3.46萬人次。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76.1%,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70.3%,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97%。
2011年末境內村村通有線電視,用戶7978戶,入戶率60.3%。
2011年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96戶,人數114人;醫療救助236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780人次;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947戶,人數2100人;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58人;敬老院2家,床位75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281人;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17397人,參保率70%。
2011年末有郵政代辦所2處,鄉村通郵率100%。電信服務網點2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萬門,固定電話用戶1058戶,電話普及率8%;行動電話用戶32791戶,網際網路用戶326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70萬元。
2011年末,燃氣用戶1751戶,居民用戶1751戶。燃氣普及率23.4%,月平均用量2.3立方米。全鄉共建設垃圾填埋場21個,垃圾焚燒爐5個,完成改水改廁1800戶,鋪下水道2900米,路面硬化65000平方米。積極推廣農村新能源,啟動了“太陽能下鄉”工作。已安裝太陽能熱水器的農戶有449戶,建設沼氣池2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