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涼亭水庫
花涼亭水庫
花涼亭水庫,位於長江流域皖河支流長河上游,安徽省太湖縣境內,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結合發電、供水、養殖、航運、旅遊等綜合利用的大(1)型水利樞紐工程。花涼亭水庫工程由大壩、溢洪道、泄洪隧洞、引水隧洞、電站等組成。花涼亭水庫建成后,不僅承擔了水庫上游群眾交通運輸的功能,四台機組的發電現已併入華東電網;設計灌溉其下游的太湖、宿松、望江、懷寧四縣105萬畝田地,即使在乾旱之年,其發電尾水也能確保灌溉需求。由於水庫的水質清亮潔凈,適宜發展水產養殖業。水庫里每年可產鮮魚150萬公斤,廣大庫區農民從事水產養殖也能獲得不少的收益。尤其是通過水庫攔洪的調蓄作用。並建成“花亭湖風景區”,成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
花涼亭水庫
該庫樞紐工程分5部分:
花涼亭水庫
溢洪道:為開敞式實用堰,鋼筋混凝土結構。堰頂高程82.8米,凈寬96米,分8孔,設弧形閘門,每孔裝2台22.5噸卷揚式啟閉機,最大泄洪量10320立方米/秒。
花涼亭水庫
發電洞:為壓力不襯砌隧洞。建設初期起導流作用。洞徑7.5米,長469米,進口底高程43米,最大泄量473立方米/秒,進口設兩扇3×6.5米事故閘門,裝62.5噸卷揚式啟閉機,洞外有8.5米高的攔沙壩,出口設4.5×4.5米高壓弧形閘門,裝75/40噸螺桿式啟閉機,出口以上100米附近,有4條支洞平行通向發電廠房,洞徑由4米漸變至2.8米。支洞上游有圓筒式調壓豎井,小井筒徑7.5米,大井筒徑15米,頂高程102米。
發電廠房:長52.1米,寬14.4米,內裝75千瓦/20噸橋式起重機1台和1萬千瓦發電機組4台。所發電併入華東電網。
在牛鎮鎮龍灣注入花涼亭水庫,在晉熙鎮(原岔路鄉)花涼亭村出庫。東流,在潛山縣匯入皖河。據水文資料測算,年平均徑流量13.94億立方米。在建花涼亭水庫以前,年平均水位42.43米,年平均流量43.2立方米/秒。根據歷史洪水調查資料和歷年最高水位51.23米(1982年)推算,得出洪峰流量9870立方米/秒。
長河在太湖縣境內有流域面積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44條,有部分支流因下游沒入花涼亭水庫,故實際上已經成為庫區的支流,主要有:
花涼亭水庫
安樂河:源於英太交界的古皮尖、黃柏山、天花坪,三處之水匯於馬嘶鋪,東南流經陳輝、沙河至陳園畈,西納赤水河(源出天花坪,東南流經張家河、花園河、黃溪河、石堰河至陳園畈,長26.8公里,流域面積75.3平方公里),再經閻王河、朱家河、安樂河,西納黃泥河(源出桐山,長7公里,流域面積12.6平方公里),再經袁家灣至彌陀寺,西納彌陀河轉東流至田家灘,南納方田河,迂迴以達龍灣入長河。袁家灣以下是花庫淹沒區,袁家灣以上主河道長37.5公里,流域面積213平方公里。
方田河:源於蘄春大王山、雲長嶺,由東北流經陳半街、河口,南納徐家沖水(長5.9公里,流域面積14.7平方公里),經方田至真君廟,南納金竹沖水,轉北流入長河。方田以下是花庫淹沒區,方田以上河長15.8公里,流域面積42.7平方公里。
南陽河:源於太宿交界的風帽嶺,東北流經白門樓、涼亭、楓樹溝,東納雙河(源出酸棗嶺、百羅尖,主河道長7公里,流域面積23.2平方公里),到劉家畈,西合石井河(源出太蘄交界的雲長嶺,東北流出長嶺沖,經九丘田、栗樹坪、石井至劉家畈,長23公里,流域面積49.6平方公里),過柏子灣直達龍灣入長河。柏子灣以下是花庫淹沒區,以上主河道長12公里,流域面積102.5平方公里。
黑岩河:源於天華尖,北流經王家屋至合水澗入長河。王家屋以下是花庫淹沒區,以上河長4.8公里,流域面積9平方公里。
青石河(古名琴河、貓石河):源於太潛交界的上程嶺,西南流至朱家灣,北納弔橋河(長5公里,流域面積10.5平方公里),經黃崗、貓石河,東納轉橋河(長5.5公里,流域面積10.5平方公里),經芹河至趙家河,北納王家河,向南經湯水灣、侯陸畈至青石河入長河。趙家河以下是花庫淹沒區,以上河長19.5公里,流域面積69.9平方公里。
大湖河(黃界河):源於太宿交界的界嶺,東北至皂角灣、黃貓山、桑樹堰,南納茯苓河(源出太宿庵,長9.2公里,流域面積20.1平方公里)、西沖河(源出芙蓉寨,長6.3公里,流域面積11.5平方公里),至馬王廟,南納東沖河(源出缺月嶺,長6.2公里,流域面積10.4平方公里),經花岩、黃鎮、黃界河,西納柳家河,南納斑馬沖水,轉北至大湖河入長河。花岩以下是花庫淹沒區,以上河長17.4公里,流域面積76.1平方公里。
小湖河:源於李杜、山龍交界的老虎石,東北流經錦雞然後入長河。錦雞以下是花庫淹沒區,以上河長3.3公里,流域面積7.4平方公里。
寺前河:源於太潛交界的清風嶺,西南流經許家河、蔡家河、上馬石、王畈、寺前河,西納徐家沖水,東納洪嶺水,至九村畈入長河。上馬石以下是花庫淹沒區,以上河長9.3公里,流域面積37.4平方公里。
羅溪河:源於太潛交界的玉皇廟,西南流經柳樹腳下、詹家大屋、羅溪,北納李明沖水(源出姜家寨,河長6.5公里,流域面積17.1平方公里),至西風洞下入長河。詹家大屋以下是花庫淹沒區,以上河長5.2公里,流域面積15.4平方公里。
該庫於1958年5月報水電部批准興建,同年8月12日成立花涼亭水庫工程局和中共花涼亭工程局委員會,屬省委基建部和水利廳領導。1958至1960年,工程局有職工1600餘人,勞力(勞改、勞教和刑滿留用人員)32000人。1958年8月16日,導流隧道正式開工,9月開挖引河,10月填築大壩,施工現場長達10公里,最高日上壩土砂方1萬立方米。1959年9月22日大壩截流成功,1960年6月開始蓄水。1962年6月工程緩建,此時大壩頂高程91米,心牆頂高程86米。1970年10月復工續建。1971年元月,太湖、潛山、懷寧、望江、宿松5縣民工1萬餘人開赴工地建設。1976年10月,大壩填築到頂,主體工程基本完成。
1976年樞紐工程基本完成,當時的管理機構是花涼亭水電站工程指揮部。1977年5月,撤銷安慶地區花涼亭水電站工程指揮部,成立安慶地區花涼亭水庫管理局。是年9月,中共安慶地委通知,暫不撤銷花涼亭水電站工程指揮部,指揮部與管理局合為一個機構,兩塊牌子。1984年5月,安徽省花涼亭水電站與安慶地區花涼亭水庫管理局合併,命名為安慶地區花涼亭水電站,屬安慶行署領導,行政級別屬正縣級單位。
花涼亭水庫防洪調度權屬安徽省防汛指揮部。1960~1970年,汛期限制水位控制在60米以下。1970~1980年,汛期限制水位為65米,以後幾年逐步提高。1986~1988年穩定在75米。根據控制運用辦法,當水位超過汛期限制水位時開啟泄洪洞,水位超過82.8米,溢洪道自由溢洪。1969年7月,水庫遭遇50年一遇的洪水,庫水位達到80.23米,最大進庫流量5475立方米每秒,最大泄量624立方米每秒,削峰89%。從多年滲流位勢和沉陷觀測資料看,尚未發現異常現象;加之粘土心牆多次進行灌漿處理,效果也較好。
對大壩曾進行沉陷、位移和滲漏量的觀測。1959年和1960年,兩次在上游壩面埋設的16個沉陷測點,由於施工碰撞、埋壓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停測等原因已廢棄。1975年4月,當心牆築到90米高程時,用鋼板埋置了9個沉陷點,觀測心牆在90米以上加負荷時的沉陷情況。1976年10月,在大壩上、下游的戧台和壩頂點又埋設了36個沉陷測點。從觀測數據分析,均符合大壩運行正常規律,今大壩年沉陷率已趨穩定。
位移觀測始於1978年。根據觀測資料,在水庫運行水位較低時,其上、下游壩面的位移值極小,而幾次水位陡升時就有比較顯著的位移,其規律是上游壩面向上游位移。
測壓管觀測始於1960年6月。首次在7個斷面埋設了19根測壓管,測得心牆中心線的位勢大都在35%左右,與原設計計算值相一致。1977年又埋設了44根測壓管和2個心牆浸潤管。心牆的位勢較設計值和前期觀測值降低了50%以上,這說明防滲效果逐漸提高,單寬滲漏量為原設計值和前期相同水頭的50%。
1953年設花涼亭水文站,在庫址處觀測水位、流量和雨量。其後在庫區流域內設馬嘶鋪、彌陀寺等雨量站及周家河進庫流量站,並向中央防汛總指揮部和省、地等防汛指揮部報汛。在較大洪峰時,還作預報以指揮防汛和水庫調度之用。
1966年8月後,發現心牆在55~70米範圍內明顯縱向裂縫,最大縫寬達20毫米,並可見水平裂縫,決定採用粘土灌漿措施。第一期灌漿是在1966~1968年,採用濕解法製漿。共灌孔48個,總灌入粘土漿1572立方米,平均單孔吸漿為39立方米。第二期粘土灌漿在1972~1974年,共計74孔,採用1次成漿法,共灌入漿液1640立方米。1980~1981年進行第三期灌漿,是採用干鑽造孔法,共灌孔50個(最後回填了幾孔)。從已灌入的漿體,由探井中直觀鑒定和室內物理力學試驗,其強度和防滲均能滿足要求。1975年春,在原設計基礎上對發電洞進水口事故檢修閘門和進水口兩閘孔的護襯鋼板進行增補、錨固加強並以壓漿混凝土灌實。1984年對進口閘門漏水進行檢查並大修。 2009年10月,總投資2.1億多元的花涼亭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正式開工,總工期23個月,工程項目包括大壩加固、溢洪道加固、泄洪隧洞和引水隧洞加固以及自動化系統和管理設施改造完善等8大項。
花涼亭水庫淹沒區所轄範圍均在太湖縣境內,含4個區,計劃需移民11508戶共46329人,拆除房屋49662間,淹沒耕地43713畝。安置工作由太湖縣人民政府負責,本著先低后高、統一安排與自願結合的原則。分三個去向:不願離開山區,由低處移到高處,從事林、茶、牧、副、漁生產;不願離開山區,就地插入鄰鄉從事農業生產;願離開山區,可自行投奔親友,或由政府統一安排到下游農村參加生產。到1962年底,已遷移8261戶計30115人,折遷房屋30203間。後由於水庫緩建,陸續返回11631人,搭蓋臨時房屋,就近耕種,但農業生產無法保證,且回遷現象有增無減。截至1988年止,雖已蓄水發電,但只能低水頭運行,影響經濟效益發揮。1959~1988年,共計撥移民安置費2319.4萬元。
有記載顯示:從水庫正式蓄水開始到2000年,水庫先後攔蓄大小洪水130餘次,其中入庫流量超過2000立方米/秒的洪峰45次,超過4000立方米/秒的洪峰8次。1969年,為建庫后第一個大水年份,全年來水量24.98億立方米。30天入庫洪量13.80億立方米,其中1天入庫洪量3.12億立方米,3天入庫洪量5.85億立方米。入庫最大流量5475立方米/秒。壩上最高水位80.23米,1天漲差4.90米。7月15日始,省防汛指揮部派飛機空運防汛物資3天,空投草袋25000餘條。1991年7月上中旬,連降暴雨,12天降雨量達510毫米,先後出現4次大洪峰,最大的一次3178立方米/秒,入庫洪量達10億多立方米,水庫水位猛漲到84.76米,溢洪道首次溢洪。實行水庫調蓄后,最大下泄流量1084立方米/秒,為最大入庫洪峰的三分之一。從而有效地保障了下游數十萬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1986年11月,縣政府決定開發花涼亭旅遊景點,並採納省旅遊專家和相關方面人員的建議,將花涼亭水庫取名為花亭湖,1987年,花亭湖風景區被省政府公布為首批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為加強對旅遊工作的領導,在1997年成立縣旅遊局的基礎上,2001年10月,又成立了花亭湖風景名勝區管理處。花亭湖風景名勝區的殊榮也接踵而至:先後獲得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國家水利風景區、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國家濕地公園五塊國家級“金字”招牌。從此,也翻開了太湖縣旅遊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每年來花亭湖旅遊觀光的省內外遊客絡繹不絕。
花亭湖風景名勝區是一個以水景為主體,以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為特色的綜合性風景區。景區面積257平方公里,分為花亭湖、龍山、西風禪寺、佛圖寺、獅子山五大景區和湯灣溫泉療養度假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