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5條詞條名為長河的結果 展開
長河
長江支流皖河的支流
長河,又名太湖河,長江支流皖河的支流(或源頭)。發源於岳西縣多枝尖,流徑太湖縣店前、牛鎮、花涼亭、太湖縣縣城、黃泥鎮、官壩頭、陳家渡,至潛山縣與懷寧縣交界的石牌鎮匯合皖水、潛水形成皖河幹流,長145公里(一說全長137.5公里),流域面積2506平方公里。太湖縣境內幹流上建有花涼亭水庫,為流域內農業生產提供了充足水源,下游是安慶地區著名的糧食產區。歷史上,長河也岳西縣-潛山縣入長江的重要航道。流域地處大別山南麓,是皖文化的中心地帶,徽劇、黃梅戲流傳盛行,有司空山等知名景點。
長河源頭岳西縣店前河
長河太湖縣龍山宮段(長河二橋)
在潛山縣與懷寧縣,長河,源於岳西縣境內的黃茅尖西,環經潛山縣境西南隅,由西向南流。是為潛山、懷寧兩縣界河,由西向東經至黑河口入境,再經黃泥港、母豬山、彭潭渡至烏子崗(懷寧縣石牌鎮老魚潭)與潛水匯合,東行約2公里至瀏河口(劉河口),再與皖水匯合構成皖河幹流,至長江。境內長18.75公里,河寬為300-600米。河道彎曲度為1.25。縱波為0.35‰。河床由中細粒砂石構成。河底大量淤積中細粒泥沙,普遍低於圩內田面,屬圩畈平原區河流。黑河口、斗宕河口以下,人工築有沙堰,可引花涼亭水庫尾水,灌溉黃泥、王河、河鎮等鄉(鎮)部分田地。
長河太湖縣新倉鎮段
據水文資料測算,長河年平均徑流量13.94億立方米。在建花涼亭水庫以前,年平均水位42.43米,年平均流量43.2立方米/秒。根據歷史洪水調查資料和歷年最高水位51.23米(1982年)推算,得出洪峰流量9870立方米/秒。
冶溪河,為長河一級支流,發源於岳西縣西坪,流經冶溪、桃陽兩鄉后,在桃陽鄉的梅子林入太湖縣境。自源頭至獅子岩6公里的上游段,坡降達45‰,獅子岩以下,坡降為8.4‰。下遊河砂淤積,部分河床,高於農田,形成冷浸田的集中區。
長河在太湖縣境內有流域面積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44條,呈不對稱的羽毛狀分佈,以長河為中心從上游而下,東部納入長河的有羊角河、同義河、薛義河、青石河、寺前河、羅溪河、高沖河、鳳凰山水、黑河;西部納入長河的有白沙河、安樂河、南陽河、黑岩河、大湖河、小湖河、棠梨河、夏家河、泗水河、新倉河、鮓陂河。
羊角河:源於岳西沙帽尖,向西南流入縣境,流經本縣4.6公里,流域面積17.9平方公里。
同義河:源於岳西四望山,向南流經沙帽尖東麓轉西南入縣境,經程家河至橋埠灘北入長河,流經本縣12.7公里,流域面積54.5平方公里。
前部白沙河:源於英山、岳西縣交界的犁頭尖,流經桃陽入境,至百里墩西納葉家河(源於團嶺,長5.3公里,流域面積15.4平方公里),至耿家嶺西納程家河(源於黑鬆口,流域面積14.2平方公里)、王家河(源於三尖寨,長4.8公里,流域面積12.6平方公里),經黃茂山、西溪灣至薛義河,與後部河匯合入花涼亭水庫,流經本縣15.9公里,流域面積204.3平方公里。
安樂河:源於英太交界的古皮尖、黃柏山、天花坪,三處之水匯於馬嘶鋪,東南流經陳輝、沙河至陳園畈,西納赤水河(源出天花坪,東南流經張家河、花園河、黃溪河、石堰河至陳園畈,長26.8公里,流域面積75.3平方公里),再經閻王河、朱家河、安樂河,西納黃泥河(源出桐山,長7公里,流域面積12.6平方公里),再經袁家灣至彌陀寺,西納彌陀河轉東流至田家灘,南納方田河,迂迴以達龍灣入長河。袁家灣以下是花庫淹沒區,袁家灣以上主河道長37.5公里,流域面積213平方公里。
彌陀河:源於湖北蘄春,由北流至柳樹,合楊河,再由東流出彌陀圩入長河,河長11公里,流域面積29.6平方公里。
方田河:源於蘄春大王山、雲長嶺,由東北流經陳半街、河口,南納徐家沖水(長5.9公里,流域面積14.7平方公里),經方田至真君廟,南納金竹沖水,轉北流入長河。方田以下是花庫淹沒區,方田以上河長15.8公里,流域面積42.7平方公里。
南陽河:源於太宿交界的風帽嶺,東北流經白門樓、涼亭、楓樹溝,東納雙河(源出酸棗嶺、百羅尖,主河道長7公里,流域面積23.2平方公里),到劉家畈,西合石井河(源出太蘄交界的雲長嶺,東北流出長嶺沖,經九丘田、栗樹坪、石井至劉家畈,長23公里,流域面積49.6平方公里),過柏子灣直達龍灣入長河。柏子灣以下是花庫淹沒區,以上主河道長12公里,流域面積102.5平方公里。
黑岩河:源於天華尖,北流經王家屋至合水澗入長河。王家屋以下是花庫淹沒區,以上河長4.8公里,流域面積9平方公里。
青石河(古名琴河、貓石河):源於太潛交界的上程嶺,西南流至朱家灣,北納弔橋河(長5公里,流域面積10.5平方公里),經黃崗、貓石河,東納轉橋河(長5.5公里,流域面積10.5平方公里),經芹河至趙家河,北納王家河,向南經湯水灣、侯陸畈至青石河入長河。趙家河以下是花庫淹沒區,以上河長19.5公里,流域面積69.9平方公里。
王家河:源於太潛交界的長頸鵝,南流至八士畈,西納陸家沖水(長4.4公里,流域面積13.4平方公里),至趙家河,長14公里,流域面積22.9平方公里。
大湖河(黃界河):源於太宿交界的界嶺,東北至皂角灣、黃貓山、桑樹堰,南納茯苓河(源出太宿庵,長9.2公里,流域面積20.1平方公里)、西沖河(源出芙蓉寨,長6.3公里,流域面積11.5平方公里),至馬王廟,南納東沖河(源出缺月嶺,長6.2公里,流域面積10.4平方公里),經花岩、黃鎮、黃界河,西納柳家河,南納斑馬沖水,轉北至大湖河入長河。花岩以下是花庫淹沒區,以上河長17.4公里,流域面積76.1平方公里。
小湖河:源於李杜、山龍交界的老虎石,東北流經錦雞然後入長河。錦雞以下是花庫淹沒區,以上河長3.3公里,流域面積7.4平方公里。
寺前河:源於太潛交界的清風嶺,西南流經許家河、蔡家河、上馬石、王畈、寺前河,西納徐家沖水,東納洪嶺水,至九村畈入長河。上馬石以下是花庫淹沒區,以上河長9.3公里,流域面積37.4平方公里。
羅溪河:源於太潛交界的玉皇廟,西南流經柳樹腳下、詹家大屋、羅溪,北納李明沖水(源出姜家寨,河長6.5公里,流域面積17.1平方公里),至西風洞下入長河。詹家大屋以下是花庫淹沒區,以上河長5.2公里,流域面積15.4平方公里。
九龍河(古名洪渚河):源於李杜、山龍交界的老鴉嶺,北出九龍山,經祥沖大屋、李杜店轉東南流入長河。祥沖以上河長3.3公里,流域面積4.8平方公里。
高沖河:源於四面山,東南流經四面畈入長河,河長5.5公里,流域面積8.2平方公里。
棠梨河,源於潘家沖,南流出祝家沖,轉東北經張家河、劉家河、龍門寺,轉東南經方家洲、石磯頭穿棠梨畈至古路河,西納界址河(源出太宿交界的鷓鴣寨,經楓香驛入境),轉東北穿虎形潭渡槽,折轉東南至花香畈,北納銀子河,出城江橋入長河。主河道25.8公里,流域面積117.2平方公里。
龍潭河:源於芭蕉坳,經白石山之西、北、東,經九龍廟、螺絲墩至龍潭湖,在准堤庵下注入馬路河,東南直下棋盤石入長河,長14.5公里(河在龍潭湖被花灌總乾渠截斷,設泄洪閘排水,馬路河不再分洪)。城關之水也歸本河。
夏家河:源於祈雨山,北流經轉橋頭、蛇形,轉東北經苦樹嘴、夏家湖,至棋盤石入長河。河長8公里,流域面積18平方公里。
泗水港河:主要河道有四條,呈摺扇形匯於來興寨下,在馱龍山麓入長河。主河道源於香茗山蓮花尖,西北流經初陽門,在蔡家畈東匯何英畈水(源出鹿磨山,長7公里,流域面積13.1平方公里),折轉西南,東納長沖水,南匯響岩湖水(源出官橋鋪,長4.7公里,流域面積11.7平方公里),轉東北流,西匯大湖田水(源出梅子嶺、何家墩,長5.5公里,流域面積16.1平方公里),經章家團湖至馱龍山。長18.5公里,流域面積79.3平方公里。
新倉河:源於馱龍山,循東南麓出龍堰,在新倉畈下首陶家嘴入長河,長7公里,流域面積19.9平方公里。
黑河:屬長河中下游的主要支流。它是1960—1965年冬為緩解王家河洪水的壓力,人工挖掘的一條河道,始於方家山嘴,全長3.4公里,寬150米。集太湖縣境內諸水注入長河,縱波為0.33‰。流域面積217平方公里。1958年夏,塞長河分支斗宕河進口,以免長河分洪入王家河注潛水為害。1959年冬—1965年冬,黑河改道,開通新黑河,廢老黑河、金橋河、后河及黃泥圩內分支,集太湖縣諸水入長河,洪災大減。源出高界公路以北山區,流域分東西兩大片,東片有白沙河和小池河,西片有楓鋪河、石子河、羅家河、汪洋河、觀音寺河,以羅家河為主道。羅家河發源於天台、羅溪交界的天頭山,南行出章河沖,經祠堂邊、羅家河,在五羊畈東合汪洋河、北合石子河(源出天頭山南,途經劉山鋪,長11.9公里,流域面積13.1平方公里),至橫山橋,西納觀音寺河,東行經汪家山進入花園圩,在李家壩北合楓鋪河(源出海會寺,流經楓香鋪、方家河,長12.5公里,流域面積21.2平方公里),在羅陂畈北納高橋河,在余龍橋北合小池河(源出天台山,東南流經劉家山、小池驛、孔河,長16.7公里,流域面積27.8平方公里)、白沙河(古稱焦羊河,源出玉皇廟,東南流經石霞,至東堰口,穿白沙畈,在方龍北納楊埠河,經上格城沿山而下,河長24.5公里,流域面積58.2平方公里;楊埠河又名落馬河,長11公里,流域面積20.9平方公里),直至姚家祠堂入長河。全長32公里,流域面積212.6平方公里。
鮓陂河:古稱東門河,源出鹿磨山,北流經鮓陂橋,轉東北經懷寧境入長河,全長13.5公里,流域面積29.6平方公里。
長河嶽西縣航道,有店前河航道,為店前、白帽兩區貨物吞吐要線。縣內店前至杏花村段10公里,長年可通1.5噸位大排。汛期,店前上游5公里處的三合灘,可通木排。50年代初,店前的糧食和白帽的木材,均經此道出口。后因下游修建花涼亭水庫,航道阻斷,加之公路修通,水運遂被陸運取代。
太湖縣段,有太湖河-皖河航道。自店前河至石牌,長145公里,為流沙河,沿途深淺不一,只能通排,不能通船。枯水期,上游有險灘,下游多沙洲,行排也需人力背纖。此航道,自古就是長河流域山區人民以排筏輸出竹、木、生漆、桐油、皮油、栗炭、茶葉、果晶、藥材等土特產品,運進鹽、米、布匹、日雜百貨等生活用品的重要運輸線。排筏裝卸點有:店前河、百里墩、羊角河、橋埠灘、薛義河、牛鎮、龍灣、辛沖、大湖河、塔鎮、花涼亭、太湖老城、馱龍山、新倉、黃泥港、官壩頭、陳家渡、石牌。店前河以上為狹谷,素不通航;牛鎮上溯店前河,一般通載重2至3噸排筏;牛鎮以下直抵石牌,一般航行載重5噸排筏。1959年,花涼亭水庫大壩截斷河道,大壩抵石牌61公里航道停航,大壩上游用木帆船和小型機動船運輸。水庫蓄水期,10噸以上機動船可從檀樹坳(或大壩)至牛鎮,航程30公里,枯水期只能到辛沖,航程16公里。水庫內常年開闢檀樹坳(或大壩)至辛沖、馬龍、寺前、羅溪的4條短航線,有12馬力、5至10噸的小機動船經營客、貨運輸。
長河在潛山縣內長18.5公里。建國初期以前,竹排上行抵達牛鎮鎮附近,汛期抵店前,花涼亭水庫以下通行帆船。花涼亭水庫建成后,黃泥港以下僅通行木船。70年代以後,黃泥港以下僅通行竹排,汛期通行木船。
1958年,在花涼亭建花涼亭水庫,1976年竣工,總庫容23.98億立方米,裝機容量4×10000千瓦,最大泄洪量10100秒立方米,在其下游的花涼亭灌區,設計引水流量70秒立方米,有總乾渠1條,長36.7公里,乾渠4條,長158公里;到渠以上建築物1083座,可使太湖、懷寧、望江、宿松4縣的103萬畝受益。
花涼亭水庫
花涼亭水電站,1958年8月15日開工興建。樞紐工程由攔河壩、泄洪洞、溢洪道、發電洞、發電廠五項主體工程組成。1976年主體工程已按設計要求基本完工,其中引水發電洞(兼導流隧洞)直徑7.5米,長469米,進口裝有3×6.5米事故閘門兩扇,出口設有4.5×4.5米高壓弧形閘門,最大泄量473立方米/秒。距出口約100米處設有4條支洞平行通向發電廠房,洞徑由4米變到2.8米。發電廠房長52.1米,寬14.4米,內裝水輪發電機組4台,每台1萬千瓦。廠房附近有升壓站、開關站等配套設施。1980年9月,為發揮水庫效益,實現防洪、灌溉、發電、養殖、航運綜合利用,實行維護性裝機發電,省計委決定在保證大壩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水位,實行低水頭運行發電。同年冬,省電力局修造廠派人來太湖進行水輪發電機安裝,1981年10月9日1號機組投產發電,11月26日2號機組投產併網。1985年安裝3號、4號機組,安裝工程由電站自行承擔。1981至1985年累計發電1.55億千瓦時。
電站1、2號水輪機型號為HL263-LJ-200;發電機型號為TS-425-94-28,10000千瓦;主變型號為SFSL-25000/110;發電機終端電壓為10.5千伏,通過25000千伏安三圈主變升壓為38.5千伏及121千伏。121千伏側至潛山110千伏變電所與華東電網相接。38.5千伏側向太湖及宿松縣供電。潛山與花涼亭電站110千伏高壓輸電線路,由安慶地區輸變電工程指揮部施工。1975年動工,1977年完工,開始以35千伏降壓運行(二線一地制),太湖縣1977年10月1日通電即由此線路輸送。1981年7月,花潛線開始以110千伏運行。花涼亭電站至太湖縣的35千伏線路,由二線一地改按原設計的三相運行。電站351開關為太湖縣與華東電網相接的唯一開關,是太湖縣的供電咽喉。
花涼亭灌區,1958年10月在花涼亭水庫下游龍山宮動工修建。1964年即引水8立方米每秒,使太湖、望江兩縣10萬畝農田受益。1973年引水25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積達到22.8萬畝。至1985年,建成總乾渠長36.7公里,分乾渠4條長156.11公里,萬畝以上支渠26條長243.65公里。建引水攔河壩、各類水閘、渡槽、渠道水電站、橋涵等主要建築物29座,引水能力已達60立方米每秒,年平均引水總量5.3億立方米。太湖、懷寧、望江、宿松四縣65萬畝農田受益,其中自流灌溉面積達到90%。
花園圩灌區,是建國前唯一的萬畝灌區。上起金雞嶺,下至黃泥港,圩內河道縱橫交錯,塘堰星羅棋布。若逢旱年,溝塘乾涸,即在長河攔河打壩,引水補給。1951年冬,皖河工程處派員查勘設計,在徐勝埠堤上建翟惠閘,最大引流量2立方米/秒,可灌面積2萬畝。黑河改道后,花園圩經治理呈長形,圩內面積19.5平方公里,有耕地1.75萬畝,由1條總乾渠、3條分乾渠、24條支渠控制。水源除圩內徑流外,還有黑河與長河。黑河堤上有梓樹壩、劉家嶺、周家老屋、徐家小屋4座進水閘,分段引水入圩。一旦發生旱情,就在長河裡打壩,從翟惠閘引水入圩。長河攔水築壩處寬約0.8公里,底高程26.5米,臨時沙壩需3米高,築壩一次需木樁千餘根,稻草萬餘公斤,勞力2000餘人。花涼亭水庫建成后,河床不斷降低,打臨時沙壩難度增大。灌區輸灌一次,時間需5-6天。
店前大堰,本縣第一座永久性攔河自流灌溉工程。攔河壩於1959年11月動工修築,先後三移壩址,最後定址於店前公社店前大隊獅子口。1961年11月,用水泥砂漿、條塊石砌成重力式滾水壩。壩長78.6米,河谷處最高壩高5.5米,攔長河水系的店前河水入渠,上游集水面積414平方公里。下游消能工程,採用鋼筋混凝土梁式框架結構,框架方格空間,用漿砌塊石填實,與框架連成整體。1962年6月,完成渠道等配套工程。初建時渠長2840米,灌田1500畝。1970年後,延伸渠道,引水量達每秒1立方米。規劃灌區增至3500畝。后因延伸渠道末端退水及搞多種經營等原因,今實際灌區為7個村的2000餘畝農田,灌區人口近8000人。
圩堤
築堤攔水,是太湖縣內歷代的主要防洪措施。民國24年(1935)《安徽通志稿》列入太湖堤圩名目27處。建國初期,全縣有圩堤30處(其中保護面積1000畝以上的6處,1000畝以下的24處),堤長計70.7公里,保護農田4.65萬畝。舊時圩堤,大多低矮單薄,隱患很多,汛期多雨,長河一帶年年都有洪澇發生。為治理洪澇,1950至1958年,縣人民政府發動群眾,重點對翟惠堤、護城堤、新倉堤、無憂堤、長河園堤進行擴寬加高加固。堤壩高程一般均超過1955年最高洪水位1米以上。累計修整河堤200多公里,護岸10公里,完成土石方189.6萬立方米。其中1954至1955年春,培修復堤即達59.6公里,完成土石方60.6萬立方米。隨著花涼亭水庫、方洲水庫的興建蓄水,60年代主要河流洪水基本得到控制。1960年,為解決花園圩的洪澇災害,結合聯圩修建黑河新堤10公里。70年代初,開始對花涼亭水庫以下長河河道進行整治,新建堤防16.5公里。
縣內圩區,大部分分佈在長河兩岸。1985年止,全縣有圩堤25處,堤防107.9公里,保護農田面積5.02萬畝。其中萬畝以上圩堤1處,堤長23公里,保護農田1.75萬畝;萬畝以下、千畝以上的圩堤9處,堤防總長56.5公里,保護農田2.64萬畝;千畝以下圩堤15處,堤防總長28.4公里,保護農田0.63萬畝。
翟惠堤:又名翟公堤,建於元末至正年間(1341-1368),已有600餘年的歷史,是縣內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位於長河中游左岸,上起貓山,下至潛山黃泥港,全長13公里(其中王家壩至黃泥港約4公里,1956年劃歸潛山),為均質沙壩。素有“太湖糧倉”之稱的花園圩就在該堤保護範圍之內,圩內農田面積1.75萬畝,人口2.4萬餘。太、潛、懷三縣受益,自古至今,地方官府都很重視,歲歲年年,培修加固。原壩頂寬1.4-1.6米之間,內外坡1:1-1:1.5。解放後進行培寬加固,壩頂寬達5米,內外坡1:2。70年代初,為達到2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對龍山宮以下長河兩岸的堤防進行全面根治,從徐勝埠至趙家壩裁彎取直,老堤以外另立新堤3.7公里,堤頂高程28-31米,頂寬6米,內外坡1:2.5-3,堤腳全用塊石護砌。
無憂堤:位於城西鄉無憂村,沙土壩。上起花涼亭乾渠龍潭閘,下迄鳳形橋,原全長7公里。1970年對馬路河口以下老河堤裁彎取直,建新堤4.2公里,現堤全長5.5公里,堤頂寬3-4米,內外坡1:3,堤內受益面積5000畝。
新倉堤:位於新倉鄉,上起長河中游的馱龍山北麓,下至新倉街下陶家嘴,全長6公里,受益農田3500畝。解放后擴寬加高加固,頂寬大部分3米,內外坡1:2。70年代治理長河時,下段河堤裁彎取直,重立新堤2.4公里,新堤頂寬6米,內外坡1:3,堤腳干砌護坡。
長河園堤:位於羅灣鄉境內,長河中游左岸,上起花頂山,下迄沙壩村,堤長3公里,受益農田1500畝,通過歷年加固培修,現頂寬2.5-3米,內外坡1:2,干砌護岸300米,已達2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
護城堤:即縣治環城堤。長河繞縣城北、東、南三門,舊有土堤,歲多水患。清嘉慶元年(1796),自北門至南門楊樹溝修築堤壩一道。道光七年(1827)大水,西門河堤潰決。道光十年,筑西門外新堤,名孫公堤,並在堤上築4座“宣御閘”,攔洪排水。同治五年(1866),將各堤修築完固。光緒年間,除修復南堤上閘外,又在南堤上加築水閘兩座。民國5年(1916),增修東門河堤和焦家園內壩。8年,省長呂調元在工賑項下撥款加修護城堤。22年,在丁漕(人口稅)項下附加護城堤經費一成五分,撥款修築。建國后,1950——1958年,發動在城機關、企事業職工和居民年年加高培厚擴寬,使東南西北護城堤連成一體。對焦家園、東門及牛角杪等堤壩險段進行塊石護岸、築丁字壩攔水護壩。護城堤全長6.2公里,加修后,堤高平均6米,頂寬4——5米,內外坡1:2——1:3,堤防斷面比建國前擴大2倍,累計完成土石方40多萬立方米。1960年,由於長河上游花涼亭水庫攔洪蓄沙,下遊河床逐年降低,該堤洪水威脅減輕,每年都安全度汛。因而60年代平堤興種和挖堤建房較為普遍。70年代初,護城堤外的長河、龍潭河開始治理。治理后,東門大堤加寬加長與滾水壩西端相連,長河洪水沿東門河直泄。龍潭河上游已建閘截斷,不再分洪。城北、城南、城西的大片沙灘已改成農田和果園,護城圩內種植面積由原來的800畝擴大到3200畝。現在的護城堤東起長河大堤,西至龍潭河新堤,北界花涼亭水庫總乾渠,南迄棠梨河新堤,堤總長17公里,該堤可防十年一遇洪水。
1970年12月,長河沿岸受益的新倉、江亭和城關的民工開始動工,左岸從東門橋至新河口堤長7.7公里,右岸從護城圩到燈明山堤長5.6公里,疏通河道,重建新堤。1971牛冬至1972年春,參加民工達1萬餘人,完成土沙方134.7萬立方米,石方5471立方米。1972年冬后,治理規模縮小,1975年底停工,共完成新堤16,5公里,護砌9公里,土沙方350.7萬立方米。砌石3.6萬立方米,小型水利建築物11處,漿砌1170立方米,改灘造田5000畝。共投資120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06萬元,地方投資14萬元。上段河堤已達1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下段河堤未達設計要求。治理任務僅完成原計劃的三分之一。
長河發源地多枝尖,屬大別山山脈的岳霍交界的多叢山脈,由多枝尖經團凸寨東越西界嶺、公界尖(1562.8米)、來榜坳、黃毛尖(1578.4米)、黑黎尖(1286米)、貓耳尖(1416米)、二祖山(1365米)、銅安寨(1342.3米)、雙坪抵叢毛尖與潛山交界,全長約60公里,古為潛霍兩縣界嶺。多枝尖至二祖山一段山脈為大別山東部江淮主分水嶺。大別山東南部山峰,在岳西縣境內西部,東為和平、橫河、茅山、田頭、柳畈5鄉;西為涼亭、河圖、南山、前河、岩上5鄉。為中山山地,坡度在40度至60度之間,少量切割深度達千米以上。區內山峰林立,山勢陡峻,岩石外露,溝谷呈“V”字形。風化殼厚約三四米。本區氣候溫涼,雨量充沛,相對濕度大,天然林蓊翳蔽日。區內還有一部分草地和名茶產地,近萬畝農田零星分佈,一年一季中稻常遇“青封”災害。
該區域,屬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區,山地垂直自然帶分佈複雜,小氣候差異大。多為海拔800米以上的的江淮分水嶺以北高地,年平均氣溫在13℃以下,大於或等於10℃積溫在3900℃以下,年極端最低溫度-19.8℃,氣候偏寒,為宜林之地。為大別山集雨中心,年平均降水1600毫米以上;低山區域年平均降水在1400-1600毫米之間;低丘盆地年平均降水1400毫米。
為太湖縣、潛山縣的大別山侵蝕構造低山區:該區位於大別山南麓,屬大別山余脈。區內溝壑密布,河川縱橫,山脈蜿蜒。斷塊山、斷陷盆地、山地、丘陵、盆地相間排列。海拔為400—800米。相對高差為100—400米。山頂多呈尖園型。山脊線曲折綿延。坡度一般為20°—30°,局部陡坡達40°—50°。沖溝發育明顯,呈“V”型或“U”型。出露的岩層為晚太古界及混合花崗岩。土壤母質為酸性結晶岩類的殘積物和坡積物。區內氣候溫涼,雨量充沛,適宜於發展林業。
長河下游,為大別山前丘陵區,位於潛山縣境中部,依山呈條狀分佈。包括雙峰、源潭、嶺頭、余井、潘鋪、野寨、痘姆、牌樓等鄉的局部地域,及太湖縣東南部的轉橋、新倉、茗北、江塘、太平一線。海拔為100—400米。相對高差為50—300米。山勢平緩,丘陵起伏,河谷迂迴其間,山頂多為渾園型。坡度一般為10°—30°。山丘脊線平滑,頂面舒坦。沖溝發育顯著,溝谷呈“U”型。出露的岩層為片麻岩、混合花崗岩和少量的中性岩。土壤母質為酸性、中性結晶岩類及少量的碳酸鹽岩坡積物。該區剝蝕和堆積作用并行,相對濕度大。宜植松、杉樹和經濟作物。丘陵區邊緣分佈有沖積洪積平原:主要分佈於大別山南麓山河出口處和長河兩側,包括城西、岔路、劉羊、小池、中心、白銀、花園等地。地面傾斜度較大,平均坡度5度左右,邊緣坡度2-3度。每個扇形傾斜平原面積較小,一般不超過3平方公里,花園圩沖積平原面積大于山前洪積平原。
長河河口地區屬堆積平原區(圩畈平原區),分佈於懷寧縣西南和潛山縣境東南部交界處,包括潛山縣王河、油壩、梅城等鄉和梅城鎮的全部及余井、潘鋪、羅漢、黃泥等鄉(鎮)的大部分地域。地勢平坦低洼。海拔在50米以下。該區以下降運動為主。進入中生界后,山區的大量泥砂在這裡堆積,形成河流迂迴曲折、溝渠縱橫交錯的現代地貌形態。出露的地層為白堊紀時期湖相砂礫岩沉積物和第四系砂層。土壤母質為湖相沉積物和河流沖積物。該區土層深厚,水肥條件好,是糧食作物的主要生產基地。
岳西縣冶溪鎮,位處皖鄂兩省,太湖、岳西、英山三縣的結合部,為岳西縣西南邊陲的農業大鎮,距縣城86km,S211省道穿境而過,全鎮11個行政村,262個村民組,共5832戶,24968人。總面積10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9085畝,山場面積10萬畝,四面環山,中間一馬平川,大片山地阡陌相連,氣候溫和,人口集中,景色迷人,有“大別山中小江南”之稱。著名的中國佛教禪宗第一山——司空山三分之二坐落其境。秀美的冶溪長河縱貫全境,形成了得天獨厚的冶溪盆地。冶溪鎮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區,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年平均氣溫14.9℃,年平均降水量1400mm左右,1月份平均氣溫2.1℃,7月份平均氣溫26.0℃,年平均無霜期220天,年日照率總時數2100小時左右。境內自然景觀異彩紛呈,人文勝跡源遠流長,旅遊資源極為豐富,佛教名山司空山巍然聳立、孤峰斜插、直刺雲霄,象一面迎風招展的大旗,從西部上山,著名的五大景點“烏牛古石”、“赤壁丹砂”、“萬年古松”、“南崖瀑布”、“北嶺松風”可一覽無餘。羅漢洞、蛇頭洞、白蓮洞、普陀洞、烏龜石、松波寺、響水岩、仙鶴銜桃、仙人橋等幽谷古洞、奇松怪石讓人超塵絕口,留連忘返。境內的九老亭、風波亭、松波寺、聯慶堂、老虎石、琥珀嘴、轉背橋等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文化遺址錯落有致,風景如畫。境內名木古樹種類繁多,隨處可見。全鎮百年以上的古樹2158棵,有國家一級保護樹種千年銀杏、千年古櫧、二級保護樹種百年香樟、楓樹、紫柳、桂花等。境內的全縣最大的小(一)型水庫—東方紅水庫,集水面積20.8平方公里,總庫容328.5萬立方米。
太湖縣百里鎮,位於太湖縣西北邊陲,古時是太湖縣城通往湖北英山縣的主要驛站,沿長河而下,到太湖縣城100華里而得名"百里"。地處岳西、太湖、英山三縣交界,東臨牛鎮鎮,西與北中鎮相接,南與彌陀鎮相靠,北與岳西縣冶溪鎮、店前鎮毗連,素有太湖西北大門之稱。1992年3月由原百里鄉、共和鄉、耿家鄉合併成百里鄉。2001年8月經省政府根椐完全建制鎮的標準要求批准撤銷百里鄉、設立百里鎮。2005年6月鄉鎮區劃調整中保留原建制。境內交通便捷,縣道赤北公路跨越南北,省道211太北公路貫穿東西,在百里交匯。境內地形以中山、低山、丘陵、盆地為主,低山盆地相間,河谷交錯。氣候適宜,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土地肥沃,盛產水稻、小麥、山芋、大豆、蠶豌豆、高梁、蕎麥、玉米。
太湖縣北中鎮,北中鎮隸屬於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地處大別山南麓,皖鄂兩省四縣交界,211省道穿境而過,縣道通達岳西、英山、蘄春三縣,交通便捷,是皖鄂省際邊貿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的聚散地,總面積182平方公里,轄18個行政村,4萬人。北中鎮是太湖縣茶葉、蠶桑、板栗、馬鈴薯、油茶生產大鎮。北中鎮旅遊景點主要有:黃花嶺明代古涼亭、金龍山正覺寺、華佗廟。
太湖縣彌陀鎮,地處皖西南大別山區,皖、鄂兩省交界處。距太湖、岳西、英山、蘄春等縣城均約70公里,政府西北是一馬平川的江漢平原,境內交通便利,S211省道縱貫東西,S628省道(彌檀路)連通南北,直通京九鐵路、滬蓉高速和長江黃金水道,是皖鄂兩省四縣(太、岳、英、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散地。彌陀因彌陀寺得名。寺始建於唐代貞觀年間。民國31年(1942),日軍入侵彌陀時被燒毀。1949年2月中國共產黨接管國民黨政權后,彌陀先後被命名為彌陀區、白洋鄉、彌陀管理區、彌陀大隊、彌陀鎮等行政單位。彌陀是一方紅色的沃土,在土地革命時期紅四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七軍、紅二十八軍都在彌陀留下光輝的戰績。彌陀人才輩出,文化底蘊深厚,清代正一品右常侍卿王恩培、清廉勤政的長江鹽運使朱延熙、原國家工業部副部長張劍飛、被魯迅譽為“中國濟慈”的朱湘均出生於此。彌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資源豐富,境內盛產木材、毛竹、茶葉、板栗、油茶、黃花、中藥材等農特產品,由民間工藝製作的生條、豆粑、茶油、山野菜風味獨特。
太湖縣牛鎮鎮,地處大別山南麓,花亭湖上游,依山傍水,鍾靈毓秀,人才輩出,是太湖縣山區一座古老而又新興的集鎮。全鎮總面積163平方公里,10個村,2.6萬人。因其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旅遊資源極其豐富,素有禪宗母土、狀元故里、文化之鄉、風情小鎮之稱。水陸交通發達,隨著牛鎮大橋、天橋大橋、南陽大橋和蘇沖大橋的相繼建成,赤百公路、天杏公路、牛劉公路和環庫公路的貫通升級,東連湯泉,西接彌陀、劉畈,南通天華、縣城(水路),北達岳西,是太湖縣山庫區交通樞紐重鎮。牛鎮依山傍水,資源十分豐富。境內層巒疊翠、景色迷人,獅子山雄居薛義河。長河、彌陀河、南陽河、薛義河交匯於牛凸嶺,是花亭湖的主要水源。牛鎮山川秀美,自然景觀奇特,人文景觀眾多:獅子山被宗教領袖趙朴初先生譽為“中國禪宗第一道場”,並親書“二祖禪堂”;唐朝時明相狄仁傑,為表達對慧可大師的敬仰,曾捐修二祖禪堂,並題頌聯。1995年元月,日本國東洋大學三位教授、博士專程赴二祖禪堂(考察)朝聖拜祖,並題下“祖師西來意”、“光壽無量”條幅。2000年10月,法國、德國、美國、挪威、丹麥、荷蘭、加拿大、瑞士、比利時歐洲9國近百名禪宗信徒組團,不遠萬里,來獅子山尋根朝聖,拜祭二祖。禪源村朱家嶺誕生了建國以來中國第一尊肉身不朽高僧,由著名作家黃復彩先生創作的電視劇《大興和尚》即將面世;羊河村打鼓嶺有元代殿試狀元、吏部尚書黃信一墓地、烏雲寨是太平天國起義軍的重要城堡;境內天光山、洗腳澗、白樂山、異香洞因大詩人李白、白居易遊歷並賦詩而得名;龍潭谷中十八連環潭、西天灣奇山異石、天光湖、南陽河度假村、東山嶺古民居令人賞心悅目;大別山第一漂-周家河漂流,騎龍庵全縣抗日“動委會”舊址,西溪勝境和農家樂,令人流連忘返;龍灣千畝沙灘是沙灘越野、露營理想的戶外活動場所,曾成功舉辦了2009中國金秋旅遊文化節暨第八屆皖西南山貨節的戶外活動。還有秀美的蘇沖千年古樟、白樂庵、羊角尖、龍灣、金鐘山、嚴姜蓮花島等自然景觀。
太湖縣城-城關鎮,位於北緯30°4′,東經115°2′,是山區與丘陵區的接壤地帶。東瀕長河,北倚龍山,南接棋盤,西臨馬路,四面河水迴環,群山環抱,總面積8.01平方公里。自南朝宋元嘉末(454)后,此鎮素為縣治所在地。城關鎮,解放前後均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老縣城處於郯城一廬江深斷帶南端、花涼亭水庫下游5公里的長河河槽上,存在著地震隱患;城內地勢比水庫壩基低6米,比四周環城河河道低3至5米,如遇大水,水庫溢洪量大,有被淹的危險;老城人稠地隘,1.8萬多人擠在1.4平方公里的城區,不利於各項事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鑒於此,1978年縣報請省革委會批准,決定縣城另遷新址。新縣城座落在老城東6公里的岔路鄉、劉羊鄉境內,北緯30°26′,東經116°18′,地勢較高,排水流暢,荒山多,農田少,地下無礦藏,無卡斯特溶洞。
長河太湖縣新倉鎮段
潛山縣黃泥鎮,位於安徽省潛山縣西南,距潛山縣城27公里。全鎮面積32平方公里,轄六個行政村和一個街道居委會。全鎮總戶數5011戶,人口21554人,勞動力10198人,其中男勞動力5039人,農林牧漁業勞動力8878人,耕地面積904公頃,其中水田810公頃。黃泥鎮是邊界重鎮,地處潛山、太湖、懷寧三縣接壤處,素有“三縣重鎮,五邑市場”之稱。2012年,黃泥集鎮區至黑河大橋(經前進村部)3公里長5米寬交通連接線建成通車,“一腳踏三縣”成為黃泥鎮現實寫照。黃泥鎮是文化古鎮,始建於宋末元初,鼎盛於明清之時,建鎮史已近千年。古鎮臨水興鎮成市,古商貿繁盛數百年,俗稱“小上海、二蘇州”;民間舞蹈十二月花神成功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泥米粉蒸肉成功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今日黃泥,老街保護,三街六巷風貌如故,新區開發,科學規劃譜寫新篇,商貿傳統今猶存,古韻新風相輝映。黃泥鎮是魚米之鄉,鎮區三面環水,屬典型圩畈區,圩內以衝擊平原為主,輔以丘陵地貌,田疇阡陌,小橋流水,溝渠相連。街區南傍長河而建,與懷寧臘樹鎮境內的獅山隔河相望,水映山奇,山襯水秀,農耕文化積澱深厚,體現著沿江水鄉風情,古韻悠長,溫潤婉約。圩內土地極其肥沃,2.5萬畝良田相連成片,4000畝水面鑲嵌其中,傳統農耕技術在全縣始終首屈一指,上世紀七十年代改種雙季稻,成為縣內名副其實的糧倉。河湖水產尤為豐富,魚蝦養殖頗具規模,綠色蔬菜與畜牧業富有地方優勢。在始於本世紀的結構調整進程中,黃蜀葵、瓜蔞、珍稀苗木等農林新業態發展強勁。
懷寧縣石牌鎮,在長江的西南岸、皖河之濱,有一座古老而年輕的集鎮,名為石牌鎮。明清以來,這裡一直是皖西南重要的農副產品集散地。商賈雲集,貨賄泉流,乃懷寧諸鎮之首。建國后長達半個多世紀石牌作為懷寧縣城所在地,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千年古鎮,遐邇聞名。1999年,該鎮被列為安徽省中心建制鎮,2000年被評為省重點中心鎮,2004年被國家建設部、發改委等6部委授予“全國重點鎮”。石牌民間文化是古皖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裡鍾靈毓秀,人文薈萃,素稱“戲曲之鄉”。不僅有“京劇之父”的徽劇,還出了全國五大地方劇種之首的黃梅戲;“梨園佳子弟、無石(石牌)不成班”。這裡曾誕生了清代戲劇界“四大徽班”進京發起人、“國劇大師”楊月樓,也孕育出了一大批黃梅戲藝術名流。“戲曲之鄉”絲竹不斷,黃梅故里黃梅飄香。如今,這裡的民間戲劇班社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他們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1945年成立的石牌“新聲”黃梅戲劇團,近年來多次進京參加展演活動;2005年,該劇團還受到中宣部、文化部等5部委的表彰獎勵。石牌瀕長江、枕皖水,與望江、太湖、潛山、皖河農場毗連,資源豐富,區位獨特。境內麻塘湖碧波蕩漾,水質達到國家一級飲用水標準;距合九鐵路安慶站、安慶民航機場和長江“黃金水道”安慶港僅30公里,與正在規劃建設的東(營)香(港)和廣(洲)濟(南)高速公路出口僅2公里。安慶長江公路大橋和正在建設中的望江長江大橋與這裡的212省道相連,為石牌構建起了新的交通樞紐。石牌物產豐富,經濟繁榮,屬安慶市次中心經濟區。這裡生產的“頂雪貢糕”、“華帆乳豬”等名優產品馳名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