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河
皖河
皖河,長江支流。皖河由皖水、潛水、長河三大支流組成,一般以長河為正源。發源於安徽省岳西縣境黃梅尖南麓(以長河為源),經岳西、潛山、太湖、望江、懷寧、安慶5縣1市,在安慶市西郊沙帽洲南注入長江。河道全長227公里,平均河寬500~900米,平均比降1/3200,總流域面積6442平方公里。
皖河,在安慶的歷史、文化多方面佔有重要地位,安徽因歷史上有古皖國和境內的皖山、皖河而簡稱"皖"。
皖河以長河為主源,發源於安徽省岳西縣境黃梅尖南麓,源流稱銀河,南流,經涼亭至店前,匯入店前河;至龍灣進入花涼亭水庫,庫區為長河,東南流,經辛沖、李杜,至黃嶺出庫;經太湖縣城東、新倉和潛山縣的黃泥鎮,至老魚潭左納潛水,至劉河口左納皖水。懷寧縣石牌鎮老魚潭以下始稱皖河,流經石牌鎮折東北,經江鎮、山口,於安慶市西郊沙帽洲南注入長江。流經岳西、潛山、太湖、望江、懷寧、安慶5縣1市,河道全長227公里,流域面積6442平方公里。
皖河幹流自懷寧縣石牌鎮納長河、潛水、皖水來水,向東流經江鎮,入七里湖、八里湖,再經山口,於安慶市西郊流入長江,全長42公里。
皖河懷寧縣城段
河道全長227公里,其中本干自老魚潭至入江口44公里,河寬500~900米,平均比降1/3200;江鎮以下進入湖區,寬度1.5公里,比降1/5000。上游長河牛鎮至新倉,比降約1/2000,河寬200~500米,新倉以下河寬500~700米。花涼亭以下至河口,兩岸都有堤防。
皖河匯入長江的皖河口
皖河,正常年份年徑流總量53.79億立方米,最豐水年份高達92.76億立方米,最枯水年份僅21.90億立方米。懷寧縣石牌歷史最大流量為4700立方米每秒(1983年7月5日),最小為零(1956年3月9日);歷史最高水位21.13米(1983年7月5日),最低水位為13.15米(1957年9月20日)。石牌以上河水多年平均含砂量為0.5公斤/立方米,長河的周家河站多年平均斷面上含沙量為25公斤/立方米。(石牌站數據)
店前河,以東源的銀河為主流,次為西源徐良河,為長河上游幹流。
銀河,自黃茅尖西出源后,流向西南,經涼亭轉向南流,至河圖急轉向東,復轉東南,又轉向西,再轉東南形成河套。主河道平均坡降10.3‰,河床穩定,基岩裸露處多。
徐良河,為皖河河源幹流店前河支流,分別發源於上古坊和烏米岩,流向東南,平均坡降9.42‰,屬低山丘陵性河流,河床多積卵石夾砂,源頭基岩外露。二流在三合灘匯合后,至杏花村入太湖縣境。
冶溪河,為花涼亭水庫,即皖河幹流長河段一級支流,發源於西坪,流經冶溪、桃陽兩鄉后,在桃陽鄉的梅子林入太湖縣境。自源頭至獅子岩6公里的上游段,坡降達45‰,獅子岩以下,坡降為8.4‰。下遊河砂淤積,部分河床,高於農田,形成冷浸田的集中區。
潛水,潛水為長江一級支流皖河的支流,源出岳西縣多枝尖(高程1721米)東麓。上游為來榜河,至花墩以下始稱潛水;流經五河、岩河、溪沸、水吼嶺、野人寨、潛山縣、王河,至老魚潭匯入皖河;上游有大龍潭、鷺鷥岩、三河坪等狹谷。水吼嶺以下逐漸開闊,河寬約200米,比降1/2000,河床為粗砂;野人寨以下進入丘崗平原,河寬250~470米,比降1/2500,河床淤沙高於兩岸地平。潛山站歷史最大流量為4510立方米每秒(1969年7月14日),最小為零(1958年7月7日);歷史最高水位為31.87米(1969年7月14日),最低時河干(1958年7月8日)。河道全長116公里,流域面積1326平方公里,其中山區977平方公里,丘陵265平方公里,圩區84平方公里。野人寨以下兩岸有堤防。
皖水,皖水為長江一級支流皖河的支流,源出岳西縣黃毛尖(高程1578米)。上源有三支,分別為湯池河、岳廟河、朱屋河,三支合流后東南流,經湯池、岳西,進入毛尖山水庫,出庫后流經烏石堰、余井、小市,至劉河口注入皖河。河道長95公里,流域面積1083平方公里,其中山區504平方公里。烏石堰以上有雷公井等狹谷,坡降陡,僅約1/120。河道出山後,沿潛山平原東部南流,比降1/2500,河寬300~450米。烏石堰站歷史最大流量為2100立方米每秒(1983年7月5日),最小為零(1957年9月12日);歷史最高水位為44.2米(1983年7月5日),最低時河干(1957年9月12日)。
長河原名太湖河是皖河的上游,發源於岳西多枝尖,流經杏花村入境,自西北向東南縱貫縣境,主河道流經境內全長81公里,河寬200——800米,本縣流域面積1769.6平方公里。長河具有山區河流的特點:山洪暴發,洶湧澎湃;枯水季節,赤足可渡。據水文資料測算,年平均徑流量13.94億立方米。在建花涼亭水庫以前,年平均水位42.43米,年平均流量43.2立方米/秒。根據歷史洪水調查資料和歷年最高水位51.23米(1982年)推算,得出洪峰流量9870立方米/秒。長河古道出龍山宮后,原從城西馬路河下泄,明萬曆年間洪水改道東門,清乾隆十九年(1754)築堤浚河,使之仍歸故道。二十四年,東堤又決,此後縣城東西兩面行洪。長河在境內有流域面積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44條,呈不對稱的羽毛狀分佈,以長河為中心從上游而下,東部納入長河的有羊角河、同義河、薛義河、青石河、寺前河、羅溪河、高沖河、鳳凰山水、黑河;西部納入長河的有白沙河、安樂河、南陽河、黑岩河、大湖河、小湖河、棠梨河、夏家河、泗水河、新倉河、鮓陂河。
羊角河:源於岳西沙帽尖,向西南流入縣境,流經本縣4.6公里,流域面積17.9平方公里。
同義河:源於岳西四望山,向南流經沙帽尖東麓轉西南入縣境,經程家河至橋埠灘北入長河,流經本縣12.7公里,流域面積54.5平方公里。
前部白沙河:源於英山、岳西縣交界的犁頭尖,流經桃陽入境,至百里墩西納葉家河(源於團嶺,長5.3公里,流域面積15.4平方公里),至耿家嶺西納程家河(源於黑鬆口,流域面積14.2平方公里)、王家河(源於三尖寨,長4.8公里,流域面積12.6平方公里),經黃茂山、西溪灣至薛義河,與後部河匯合入花涼亭水庫,流經本縣15.9公里,流域面積204.3平方公里。
安樂河:源於英太交界的古皮尖、黃柏山、天花坪,三處之水匯於馬嘶鋪,東南流經陳輝、沙河至陳園畈,西納赤水河(源出天花坪,東南流經張家河、花園河、黃溪河、石堰河至陳園畈,長26.8公里,流域面積75.3平方公里),再經閻王河、朱家河、安樂河,西納黃泥河(源出桐山,長7公里,流域面積12.6平方公里),再經袁家灣至彌陀寺,西納彌陀河轉東流至田家灘,南納方田河,迂迴以達龍灣入長河。袁家灣以下是花庫淹沒區,袁家灣以上主河道長37.5公里,流域面積213平方公里。
彌陀河:源於湖北蘄春,由北流至柳樹,合楊河,再由東流出彌陀圩入長河,河長11公里,流域面積29.6平方公里。
方田河:源於蘄春大王山、雲長嶺,由東北流經陳半街、河口,南納徐家沖水(長5.9公里,流域面積14.7平方公里),經方田至真君廟,南納金竹沖水,轉北流入長河。方田以下是花庫淹沒區,方田以上河長15.8公里,流域面積42.7平方公里。
南陽河:源於太宿交界的風帽嶺,東北流經白門樓、涼亭、楓樹溝,東納雙河(源出酸棗嶺、百羅尖,主河道長7公里,流域面積23.2平方公里),到劉家畈,西合石井河(源出太蘄交界的雲長嶺,東北流出長嶺沖,經九丘田、栗樹坪、石井至劉家畈,長23公里,流域面積49.6平方公里),過柏子灣直達龍灣入長河。柏子灣以下是花庫淹沒區,以上主河道長12公里,流域面積102.5平方公里。
黑岩河:源於天華尖,北流經王家屋至合水澗入長河。王家屋以下是花庫淹沒區,以上河長4.8公里,流域面積9平方公里。
青石河(古名琴河、貓石河):源於太潛交界的上程嶺,西南流至朱家灣,北納弔橋河(長5公里,流域面積10.5平方公里),經黃崗、貓石河,東納轉橋河(長5.5公里,流域面積10.5平方公里),經芹河至趙家河,北納王家河,向南經湯水灣、侯陸畈至青石河入長河。趙家河以下是花庫淹沒區,以上河長19.5公里,流域面積69.9平方公里。
王家河:源於太潛交界的長頸鵝,南流至八士畈,西納陸家沖水(長4.4公里,流域面積13.4平方公里),至趙家河,長14公里,流域面積22.9平方公里。
大湖河(黃界河):源於太宿交界的界嶺,東北至皂角灣、黃貓山、桑樹堰,南納茯苓河(源出太宿庵,長9.2公里,流域面積20.1平方公里)、西沖河(源出芙蓉寨,長6.3公里,流域面積11.5平方公里),至馬王廟,南納東沖河(源出缺月嶺,長6.2公里,流域面積10.4平方公里),經花岩、黃鎮、黃界河,西納柳家河,南納斑馬沖水,轉北至大湖河入長河。花岩以下是花庫淹沒區,以上河長17.4公里,流域面積76.1平方公里。
小湖河:源於李杜、山龍交界的老虎石,東北流經錦雞然後入長河。錦雞以下是花庫淹沒區,以上河長3.3公里,流域面積7.4平方公里。
寺前河:源於太潛交界的清風嶺,西南流經許家河、蔡家河、上馬石、王畈、寺前河,西納徐家沖水,東納洪嶺水,至九村畈入長河。上馬石以下是花庫淹沒區,以上河長9.3公里,流域面積37.4平方公里。
羅溪河:源於太潛交界的玉皇廟,西南流經柳樹腳下、詹家大屋、羅溪,北納李明沖水(源出姜家寨,河長6.5公里,流域面積17.1平方公里),至西風洞下入長河。詹家大屋以下是花庫淹沒區,以上河長5.2公里,流域面積15.4平方公里。
九龍河(古名洪渚河):源於李杜、山龍交界的老鴉嶺,北出九龍山,經祥沖大屋、李杜店轉東南流入長河。祥沖以上河長3.3公里,流域面積4.8平方公里。
高沖河:源於四面山,東南流經四面畈入長河,河長5.5公里,流域面積8.2平方公里。
棠梨河,源於潘家沖,南流出祝家沖,轉東北經張家河、劉家河、龍門寺,轉東南經方家洲、石磯頭穿棠梨畈至古路河,西納界址河(源出太宿交界的鷓鴣寨,經楓香驛入境),轉東北穿虎形潭渡槽,折轉東南至花香畈,北納銀子河,出城江橋入長河。主河道25.8公里,流域面積117.2平方公里。
龍潭河:源於芭蕉坳,經白石山之西、北、東,經九龍廟、螺絲墩至龍潭湖,在准堤庵下注入馬路河,東南直下棋盤石入長河,長14.5公里(河在龍潭湖被花灌總乾渠截斷,設泄洪閘排水,馬路河不再分洪)。城關之水也歸本河。
夏家河:源於祈雨山,北流經轉橋頭、蛇形,轉東北經苦樹嘴、夏家湖,至棋盤石入長河。河長8公里,流域面積18平方公里。
泗水港河:主要河道有四條,呈摺扇形匯於來興寨下,在馱龍山麓入長河。主河道源於香茗山蓮花尖,西北流經初陽門,在蔡家畈東匯何英畈水(源出鹿磨山,長7公里,流域面積13.1平方公里),折轉西南,東納長沖水,南匯響岩湖水(源出官橋鋪,長4.7公里,流域面積11.7平方公里),轉東北流,西匯大湖田水(源出梅子嶺、何家墩,長5.5公里,流域面積16.1平方公里),經章家團湖至馱龍山。長18.5公里,流域面積79.3平方公里。
新倉河:源於馱龍山,循東南麓出龍堰,在新倉畈下首陶家嘴入長河,長7公里,流域面積19.9平方公里。
黑河:源出高界公路以北山區,流域分東西兩大片,東片有白沙河和小池河,西片有楓鋪河、石子河、羅家河、汪洋河、觀音寺河,以羅家河為主道。羅家河發源於天台、羅溪交界的天頭山,南行出章河沖,經祠堂邊、羅家河,在五羊畈東合汪洋河、北合石子河(源出天頭山南,途經劉山鋪,長11.9公里,流域面積13.1平方公里),至橫山橋,西納觀音寺河,東行經汪家山進入花園圩,在李家壩北合楓鋪河(源出海會寺,流經楓香鋪、方家河,長12.5公里,流域面積21.2平方公里),在羅陂畈北納高橋河,在余龍橋北合小池河(源出天台山,東南流經劉家山、小池驛、孔河,長16.7公里,流域面積27.8平方公里)、白沙河(古稱焦羊河,源出玉皇廟,東南流經石霞,至東堰口,穿白沙畈,在方龍北納楊埠河,經上格城沿山而下,河長24.5公里,流域面積58.2平方公里;楊埠河又名落馬河,長11公里,流域面積20.9平方公里),直至姚家祠堂入長河。全長32公里,流域面積212.6平方公里。
鮓陂河:古稱東門河,源出鹿磨山,北流經鮓陂橋,轉東北經懷寧境入長河,全長13.5公里,流域面積29.6平方公里。
皖河流域在安慶市境內,源於大別山區,跨岳西、潛山、太湖、懷寧、望江等縣,西以黃梅尖(海拔1693米)、英山尖(海拔1128米)、將軍山(海拔1109米)、三面尖(海拔1009米)與湖北省的英山、蘄春二縣為鄰,北以多枝尖(海拔1721米)、公界尖(海拔1563米)、貓兒尖(海拔1415米)與淮河流域分界,南以宿松縣界及梅子嶺、香茗山與華陽河流域分界,東北以潛山的源潭鋪與桐城的大沙河流域分界,東南濱臨長江,全流域面積6442平方公里。其中山區佔60.4%,丘陵區佔21.0%,湖泊、圩區佔18.6%。
大別山自岳西團嶺(海拔1460米)向東南分成四大支脈,東支自潛山縣烏石堰以下進入丘陵地帶,蜿蜒向東,直抵安慶江邊;中間兩支自潛山南縣三尖嶺以下和太湖縣城北分別進入丘陵地帶,一支抵潛山縣北,一支抵王家河;西支自花涼亭以下進入丘陵地帶,向南經徐家橋折東直抵武昌湖。這四大支脈構成皖河的三大水系,東為皖水,中為潛水,西為長河,至石牌附近匯而為一,稱皖河。上游山區,兩岸叢山峻岭,河谷狹窄,坡陡流急,礁灘甚多,河床為卵石;中游丘陵,河谷寬廣,水流平緩,河床為沙質,兩岸多農田;下游為平原圩區、湖泊灘地,受江水頂托倒灌,容易受澇。
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主演的黃梅戲《小辭店》,就是發生在皖河流域中的鄉間故事。河邊的懷寧縣小市鎮,是經久不衰的《孔雀東南飛》之發祥地,有焦仲卿與劉蘭芝的合葬墓冢,成為國內影視基地之一。京劇鼻祖程長庚,嚴鳳英、韓再芬等一批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都出生在皖河岸邊。
太湖河——皖河航道。太湖縣境內,自店前河至石牌,長145公里,為流沙河,沿途深淺不一,只能通排,不能通船。枯水期,上游有險灘,下游多沙洲,行排也需人力背纖。此航道,自古就是長河流域山區人民以排筏輸出竹、木、生漆、桐油、皮油、栗炭、茶葉、果晶、藥材等土特產品,運進鹽、米、布匹、日雜百貨等生活用品的重要運輸線。排筏裝卸點有:店前河、百里墩、羊角河、橋埠灘、薛義河、牛鎮、龍灣、辛沖、大湖河、塔鎮、花涼亭、太湖老城、馱龍山、新倉、黃泥港、官壩頭、陳家渡、石牌。店前河以上為狹谷,素不通航;牛鎮上溯店前河,一般通載重2至3噸排筏;牛鎮以下直抵石牌,一般航行載重5噸排筏。1959年,花涼亭水庫大壩截斷河道,大壩抵石牌61公里航道停航,大壩上游用木帆船和小型機動船運輸。水庫蓄水期,10噸以上機動船可從檀樹坳(或大壩)至牛鎮,航程30公里,枯水期只能到辛沖,航程16公里。水庫內常年開闢檀樹坳(或大壩)至辛沖、馬龍、寺前、羅溪的4條短航線,有12馬力、5至10噸的小機動船經營客、貨運輸。
三國時期,皖河湖區即建有西圩(今望江縣五聯圩的前身),堤長三千九百七十餘丈,田三萬七千畝。
清乾隆年間,皖河入江水道壅塞,皖河航運受阻。巡撫裴宗錫奏疏漳葭港,工程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開工,長六百三十丈,厘為四段,懷寧縣、潛山縣、太湖縣、宿松縣各浚其一,撥2萬兩息銀作浚河之費,同時築堤堰;復於新河口截流築壩,長39丈,東與堰接,以禁外水淹入,使內水分泄。清光緒年間開挖漳葭港故道口新鹽河,以泄皖水而利交通。
民國8年(1919年)安徽省長呂調元籌款十餘萬,購置挖泥船,於民國12年在經潭河一帶裁灣取直。清道光初年(1821年),懷寧縣發官幣築石牌官壩;民國元年懷寧建萬全堤,堤自官壩至望江雙河口長39里,內有大小圩口69個,田48萬畝。民國14年,懷寧海口洲築廣成圩。為了安慶市區免受江水威脅,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始,用兩年時間創築了護城圩堤,自金家塥(新河口)江邊向下與城區防洪土堤和郊區廣濟圩堤銜接,堤長580餘丈,堤頂高程17米左右。
懷寧縣石牌皖河圩西堤
毛尖山水庫,1958年6月,在皖水岳西縣城下游5公里處開工興建毛尖山水庫,1967年3月竣工。水庫大壩為拱型粘土心牆式土石混合壩,總庫容0.54億立方米。水庫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灌溉和養殖等功能,控制皖水上游集水面積202平方公里。右岸有寬130米的開敞式溢洪道,左岸發電引水隧洞直徑3.6米,長2382米,安裝2台發電機組共2.5萬千瓦,引水流量20~26立方米每秒,運行水頭106~135米。年發電量約0.4億千瓦時。
花涼亭水庫,位於皖河支流(或河源)長河的上游,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兼有發電、供水、養殖、航運、旅遊等綜合利用的大(1)型水利樞紐工程。工程位於安徽省太湖縣境內,壩址坐落於太湖縣城西北約5km處。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87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入庫流量46.3m3/s,多年平均來水量14.6m3,水庫具有多年調節性能。水庫正常蓄水位88.0m,設計汛限水位85.5m,死水位74..0m,1970年修正設計時設計洪水位為95.58m,校核洪水位97.61m,總庫容23.66億m3。水庫除險加固后,設計洪水位為95.21m(0.1%),校核洪水位97.30(0.01%),總庫容23.66億m3,水庫正常蓄水位88.0m,設計汛限水位85.5m,死水位74.0m。
花涼亭灌區,1958年10月在花涼亭水庫下游龍山宮動工修建。1964年即引水8立方米每秒,使太湖、望江兩縣10萬畝農田受益。1973年引水25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積達到22.8萬畝。至1985年,建成總乾渠長36.7公里,分乾渠4條長156.11公里,萬畝以上支渠26條長243.65公里。建引水攔河壩、各類水閘、渡槽、渠道水電站、橋涵等主要建築物29座,引水能力已達60立方米每秒,年平均引水總量5.3億立方米。太湖、懷寧、望江、宿松四縣65萬畝農田受益,其中自流灌溉面積達到90%。
花涼亭水電站,1958年8月15日開工興建。樞紐工程由攔河壩、泄洪洞、溢洪道、發電洞、發電廠五項主體工程組成。1976年主體工程已按設計要求基本完工,其中引水發電洞(兼導流隧洞)直徑7.5米,長469米,進口裝有3×6.5米事故閘門兩扇,出口設有4.5×4.5米高壓弧形閘門,最大泄量473立方米/秒。距出口約100米處設有4條支洞平行通向發電廠房,洞徑由4米變到2.8米。發電廠房長52.1米,寬14.4米,內裝水輪發電機組4台,每台1萬千瓦。廠房附近有升壓站、開關站等配套設施。1980年9月,為發揮水庫效益,實現防洪、灌溉、發電、養殖、航運綜合利用,實行維護性裝機發電,省計委決定在保證大壩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水位,實行低水頭運行發電。同年冬,省電力局修造廠派人來太湖進行水輪發電機安裝,1981年10月9日1號機組投產發電,11月26日2號機組投產併網。1985年安裝3號、4號機組,安裝工程由電站自行承擔。1981至1985年累計發電1.55億千瓦時。
電站1、2號水輪機型號為HL263——LJ——200;發電機型號為TS——425——94——28,10000千瓦;主變型號為SFSL——25000/110;發電機終端電壓為10.5千伏,通過25000千伏安三圈主變升壓為38.5千伏及121千伏。121千伏側至潛山110千伏變電所與華東電網相接。38.5千伏側向太湖及宿松縣供電。潛山與花涼亭電站110千伏高壓輸電線路,由安慶地區輸變電工程指揮部施工。1975年動工,1977年完工,開始以35千伏降壓運行(二線一地制),太湖縣1977年10月1日通電即由此線路輸送。1981年7月,花潛線開始以110千伏運行。花涼亭電站至太湖縣的35千伏線路,由二線一地改按原設計的三相運行。電站351開關為太湖縣與華東電網相接的唯一開關,是太湖縣的供電咽喉。
皖河閘位於同馬大堤懷寧縣巨網段。1959年冬,由安慶專署組織懷寧、望江兩縣興建,1960年春建成。國家總投資159.48萬元。累計完成土方90萬立方米,石方8383立方米,混凝土3554立方米,系武昌湖流域通江排水閘,閘基為軟弱沉積土。1960年汛後上游西邊圓弧形直立翼牆倒塌,東邊翼牆外傾。1961年秋開閘引水抗旱時,上游沖成深潭4米。1962年汛期拋填砂石1500立方米。是年冬至1963年春全面整修,閘室與消力池底注入水泥35.5噸,修復了上圓弧形直立牆,增砌塊石護坦,1963年後多次修復加固。1983年安全渡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