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

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

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內,地址為濟南市歷下區泉城路商圈大明湖路188號。百花洲又名百花汀、百花池、小南湖,在山東省濟南市第一泉風景區里,曲水亭街東面,面積約7000餘平方米。

簡介


百花洲,又名百花汀、百花池、小南湖,位於山東省濟南市天下第一泉風景區。在大明湖公園南門牌坊以南,一路之隔,有一碧波粼粼的小湖,面積7000餘平方米,岸邊弱柳臨風,嬌柔婀娜,水中碧蓮映日,紅荷爭艷。距此不足二三百米有著名的珍珠泉群,泉群之水,經曲曲折折的玉帶河,輕輕柔柔,纏纏綿綿地流入百花洲,再穿過鵲華橋潺潺流進大明湖,是濟南“家家泉水、戶戶垂楊”韻味的集中承載地段。
2016年6月1日,百花洲一期項目正式開園,逐漸為濟南市民所青睞。其間百花洲旅遊項目逐步豐富,2018年6月北入口也已經修建完成。

歷史


古時的百花洲,比現在大得多,現在百花洲東岸一帶的民居,原為水中小島,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著名文學家曾鞏調任齊州(今濟南)知州,在大明湖上築百花堤,小島也因之而名為百花台。島上百花爛漫,景色宜人。曾鞏(號南豐先生)有《百花台》詩讚之曰:
煙波與客同樽酒,風月全家上采舟;
莫問台前花遠近,試看何似武陵游。可以想見,古百花洲該是多少優雅的去處。
明代嘉靖年間,世稱明代文壇“后七子”的領袖、濟南人李攀龍,在陝西提學副使位上辭職歸里,於百花洲建一三層樓房,隱居於此,名白雪樓。李攀龍字於鱗,號滄溟。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進士,歷任吏部和刑部郎官、知府、按察副使、按察使等職。他為人剛直,仕途坎坷,在文學上卻留芳後世,與謝榛、王世禎等人共稱明代文壇“后七子”,李攀龍為後七子這首,領袖一代文壇。其《滄溟集》風行天下,歷百年而不衰。他編的《古今詩刪》,歷選各代之詩,影響頗大,后又摘取其中唐代詩歌編為《唐詩選》,成為當時通行的學塾啟蒙讀本,明清兩代,影響超過《唐詩三百首》。這樣一位文壇大家就隱居在大明湖畔,百花洲上,寫詩著文,絕意仕途。當時,白雪樓四面環水,只能以小船往來出入。倘有官員來訪,一律不見。若是文朋詩友,他則親自撐船迎接。李攀龍有妾名蔡姬,善烹調。她做的蔥味包子,蔥香濃郁而餡中無蔥。有文友至白雪樓,蔡姬常以蔥味包子饗客。這種包子的做法流傳至今,已是濟南著名的風味小吃。李攀龍無子,身後凄涼,百花洲白雪樓數易其主,為明末詩人王象春購得,並在這裡寫下了詠贊晚明濟南風情的《齊音》一書。白雪樓因李攀龍而聞名於世,以至無數後來之人,臨百花洲而慕古賢,遙想那四面環水的白雪樓,嘆賞流連,遐思無窮。
2020年8月27日,從首屆中國文旅博覽會執行專班辦公室獲悉,首屆中國文旅博覽會執行專班辦公室認定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等14家單位作為本屆博覽會分會場。

景區介紹


提及百花洲,很多濟南市民並不陌生。珍珠泉群之水,經過曲折的玉帶河,纏纏綿綿匯入此地,再穿過鵲華橋潺潺流入大明湖,是濟南“家家泉水、戶戶垂楊”韻味的集中承載地段。這些老街巷在歷史的年輪里,還更添一股歷史的風韻。
上午剛過八點,百花洲片區已迎來熙熙攘攘的市民和遊客。特意帶著孩子前來遊玩的市民周女士告訴記者,百花洲片區所處的地理位置具有濃厚的文化氛圍,除了流杯池子、鏡涵池以外,還有無數的老街小巷。在這背後,不乏大量的歷史文化故事。經常帶著孩子來老街巷轉轉,可以從中讀懂濟南故事。
明府城—百花洲片區位於明湖路南側,東起縣西巷新坊巷,西臨百花洲,南至后宰門街,北臨大明湖景點。這裡是泉城特色標誌區地重點示範工程,是濟南一環、一湖、一城的核心部分。”據明府城管理中心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作為明府城保護改造地試點項目,百花洲片區是貫通整個明府城東西、南北兩條旅遊主線的關鍵節點。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百花洲片區不同於一般的商業旅遊項目,將打造以特色冷泉開發和泉居人文挖掘為主體的泉水文化,以民居、民巷、民生、民間曲藝為主體的民俗文化,以五大宗教和諧共處為主體的宗教文化,以醫聖扁鵲故里正宗中醫養生和冷泉養生為主體的保健文化,讓濟南老城重新煥發歷史文化和特色商貿活力。在百花洲畔漫步,處處可見濟南民居特色的泉池水系,據考證這些水溪早在明清時期就是存在的。恢復這些水系的時候,還挖出了當年的暗渠遺跡,已經保護起來,罩上了鋼化玻璃。而百花洲的民居民巷,也基本保留了原來的格局。據此,幾乎每一處街巷和每一處泉池水系都有獨特的人文故事。從這些街巷的名稱,市民也能看到歷史痕迹。
根據民間傳說,有一條小溪被冠名為“雨荷溪”,相鄰的小道命名為雨荷巷,相鄰的建築的命名為“雨荷居”。再現了夏雨荷與乾隆的曠世奇戀。書香衚衕西起百花洲東岸,東至白雪樓院內,因臨近白雪樓藏書眾多而得名。鏡涵池位於白雪樓東水塘,清代詩人范坰亦有詠北芙蓉詩:“碑上名泉已偏(遍)探,濋泉大比盡流甘。碧霞宮外新亭好,秋水芙蓉一鏡涵。”
1937年民國地圖,曾用“思敏街”紀念濟南著名教育家鞠思敏。如今這一街巷名稱得以保留,西起百花洲,東至江西會館西門,長200米。流杯池子命名源自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一書中寫道:“歷祠下泉源競發,北流經歷城東又北,引水為流杯池,州僚賓宴公私多萃其上”。據考,古時流杯池應該在現在位置附近,流杯池子街因流杯池子得名。
這些巷現在大部分都不在了,但名稱保留著。這些名稱跟人的名字一樣,有它的意義。濟南的許多小巷幾乎都有一個小小的民間故事。
如今,漫步百花洲片區,游弋於白牆青瓦之間,走在濕漉漉地青石板上,泉水人家的喜怒哀樂,歷史文化的滄桑厚重,就隨著石縫裡的泉水,汩汩冒了出來。濟南因家家泉水而享譽全國,這個“家家泉水”不是泉和人家的簡單堆砌,而是融合了數百年百姓習俗、人文典故的獨特區域生活情境。始於2011年的明府城——百花洲片區整治工程雖然地處濟南最繁華的商業地段,但保留了最具濟南韻味的歷史格局和建築風貌。在保護老建築的同時,採用符合濟南民居特色的工藝和設計,採取“修舊如故”的審慎方式,在保持老城風貌和歷史人文環境的基礎上,落實古城片區規劃和歷史街區保護規劃,最大限度地恢復了濟南古城泉水人居和諧相生的歷史特色。
記者在現場看到,目前展示的7組42棟近5000平方米建築每個院落都按照不同民居風格進行了獨立設計,相鄰的兩組建築之間都由設計師精心設計了不同的立面表現形式,凝聚了老濟南民居多樣性的獨特格局。片區內的老建築,像民營報社舊址、吳家南紙店等老建築都被精心保留下來。部分建築將來按原來的業態進行恢復,再現當年場景。與芙蓉街、曲水亭街的人工大理石板路不同,片區內的百年老街后宰門街、岱宗街、萬壽宮街都使用飽含歷史印跡的巨型長條石鋪裝,所有石材都使用老舊石材。如今,很多老石材已經(得非常光滑,不少石材上面還刻著花紋。據明府城管理中心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不少刻字的石材已經鑲嵌在建築上,比如“泰山石敢當”,就是濟南乃至山東平安文化的符號,或許市民腳踩著的就是一塊價值連城的漢畫石。
麵塑、雕刻、魯綉皮影、戲曲、泥塑等文化元素在這裡一一展現,營造出充滿情趣與體驗的人文休閑旅遊環境,並以此活化、打造和帶動整個明府城老城區地文化、旅遊、商業價值,以期凸顯民族、民俗和民間的街區特點。“籌備期間先後徵集老照片1457張,圖書文獻資料400餘本,老物件930件,專門建設了泉水人家博物館。”據明府城管理中心有關負責人說,老照片基本囊括了有相機歷史以來濟南老照片,第一張黑白照,第一張彩照,第一張航空照,都是首次面世;眾多的老物件,見證了幾代濟南人的滄桑歲月。
泉水人家民俗館則以“家風、家教、家訓”為主線,共分明清(前)、民國、建國(后)三個展廳,分別展示具有濃厚時代特色、地域風情的老照片,老物件上千件,集中再現千年濟南府的歷史文化,人文地理、市井民俗。將成為濟南青少年傳統文化體驗基地、廉讓平安文化教育基地、歷史文創產品研發基地。
“目前對外展示的泉水人家民俗館是一座典型的濟南民居四合院。”該負責人說。進入大門二門,就到了院子。面南背北,分為正堂屋、東、西廂房。分別布置了三個展廳,正堂屋是清代官宦家庭、東廂房是民國的商人家庭;西廂房是建國后的平民家庭。泉水人家門樓為濟南大戶人家經典門樓樣式,兩側磚雕“碧筒飲”、“曲水流觴”再現府城名士風流。過廊鑲嵌了老濟南的磚雕、石刻:五福同壽,芝蘭幽香,廉讓、平安,延厘。集中體現了老濟南人的家教文化。在籌建中的泉水人家民俗館正堂屋,掛著一幅《朱子家訓》四條屏。因年代久遠,條幅已經變形。不得不用玻璃鏡框裱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