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江蘆薈
元江蘆薈
元江蘆薈為阿福花科(Asphodelaceae)蘆薈屬植物,又名亞哈菲、和達、逼火丹、碧合草、火煉丹等。它是由熊佑清等人提出的一個蘆薈屬新種,在我國雲南乾熱河谷、廣東雷州半島、海南、廣西、台灣以及緬甸、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分佈。該新種的提出具有爭議,未被主流資料庫收錄。
多年生常綠肉質草本植物。鬚根發達,具粗壯根狀莖,長者可達1米多。株型較鬆散,高1米
以上。葉片肉質,帶狀披針形,多數簇生於短莖上呈螺旋蓮座狀(苗期呈螺旋狀排列或交互對生排
列兩種,到成株期呈螺旋狀排列),長30—90cm,寬5-16cm,厚3-5cm,常作不規則扭曲。皮壁部
較薄,汁多肥厚,淡綠色,有白色斑點並隨著生長而消失,兩面平滑,先端漸尖,邊緣具較鈍硬
齒。花葶自葉叢伸出,1-4花葶分枝,高60—160cm;總狀花序長30—60cm,著生40—70(90)朵花;
花梗長3-5mm,粗約2mm,花后外彎,並自與花相連的關節處斷落,苞片披針形,長5-6mm,與其
花梗近等長;花自下而上逐漸開放:花被片6,近等長;外輪花被片3,深桔紅色,倒披針形,長
約3cm,寬約6mm;下部1/3台生成圓筒形,質地較薄;中央具5脈,主脈與側脈間有細微間脈,
脈部寬約2mm;內輪花被片3,下部1/3與外輪貼生,色較淺,帶黃色:雄蕊6,與花被片對生具
近等長;花藥背著丁字葯,紫紅色,長約3mm;花絲不等大,外輪花絲扁平,寬約2mm,內輪花絲
較細,寬約0.8mm;子房3室,長約3mm,花柱單一,柱頭點狀,具細小乳突;花序均發育完全:
蒴果平滑無毛,種子多數。花期9月至翌年3—4月,果期1-5月。
根據實地考察(1992~1998年),元江蘆薈生長分佈在雲南紅河河谷的元江、新平、石屏、紅河,金沙江的元謀,珠江水系的文山,瀾滄江、怒江、滇西德宏,還有廣西百色地區,海南以及緬甸等乾熱河谷或熱帶地區,海拔700米以下,河川兩岸沿江的半荒漠沙土、石沙土上,有的還生長在懸崖上,有的生長在石堆縫隙中或樹草叢中、成片、成叢或零星分佈。
在我國海南、廣東雷州半島、福建南部等地有分佈。
具有開發成蘆薈化妝品、飲料、保健品等產品的潛在價值。
元江蘆薈最佳種植區域是雲南紅河等乾熱河谷流域,海南、廣東、廣西、四川、福建等熱帶地區是露地栽培的適宜區。
選擇含腐殖質高的肥沃土壤,合理密植,科學施肥澆水,加強田問管理,既保證蘆薈單株與單位面積產量高產,有效成分含量高,又能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勞動效率。
元江蘆薈分類的研究多局限在外部形態上, 結果存在爭議。
該蘆薈新種學名僅局限於國內部分文章中使用,未被國際的植物資料庫收錄及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