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種孫

傅種孫

傅種孫(1898年2月27日—1962年1月18日),字仲嘉,中國著名數學家、教育家,生於江西省高安,1916年畢業於省立第八中學,后考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0年留校任教,后擔任北京女子師大、北京大學、輔仁大學、西北大學教授;1945年赴英國考察;1947年回國,后擔任北平師範學院數學系主任;全國解放以後,任北京師範大學教務長、副校長、《中國數學》總編輯等職務,撰有多部頗具影響的初等數學教材,培養了大批數學教學與研究人才;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1962年在北京病逝。

個人簡介


傅種孫數學教育文選(封面
傅種孫數學教育文選(封面
傅種孫(1898—1962),字仲嘉,1898年出生於江西省高安市珠湖傅村,1909年入筠北高等小學,1916年畢業於江西省立第八中學,同年考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數理部,1920年畢業即留校任教,1928年升為教授。
抗日戰爭以前,先後兼任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北平女子文理學院、北京大學、北平輔仁大學教授。1935年當選中國數學學會評議委員。1939年任西北大學教授。1945年遠赴英國考察。1947年歸國後為北平師範學院數學系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北京師範大學教務長、副校長兼北京市人委和市政協委員;毛澤東主席到師大看望老同學湯璪真,並在湯寓就宴,傅種孫夫婦應邀作陪。
1950年任中國數學學會及該會北京市分會常務理事,1951年他創辦了新中國數學學會第一個數學教育刊物《中國數學雜誌》(后改為《數學通報》),請毛澤東為該刊題寫了刊名,並擔任總編輯。
北京和平解放之初,傅種孫主持制訂了全校各系的數學計劃,選聘了一批知名學者來校任教,這為師大教學建設和師資隊伍的建設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傅種孫在紛忙的校務之外,還教研究班的幾何基礎。他還受教育部委託,組織人力,擬成數學教材精簡方案推行全國,審閱全國通用數學教材,多次對中小學數學改革提供意見。
1956年,他當選為全國先進生產者;1957年,傅種孫被錯劃為右派分子;1962年1月18日,因突發腦溢血,不幸病逝。
1979年,傅種孫被錯劃為右派的問題得到改正;1981年5月,北京師範大學召開紀念傅種孫座談會,緬懷他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的高尚品德。

人生經歷


1898年2月27日 生於江西省高安縣。
1920年 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數理部畢業,留母校附中任教。
1921—1926年 任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數理部暨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講師。
1928—1939年 任北平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其間,1933年當選北平市數學會理事長秘書,1935年當選中國數學會評議委員兼《數學雜誌》編輯。
1939—1945年 任西北大學數學系教授。
1945—1947年 赴英國考察。
1947—1962年 任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1956年前曾兼系主任。
1949年至1957年 間,曾任北京師範大學教務長(3年)及副校長(5年)。
1952—1957年 任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數學會及其北京市分會常務理事,《中國數學會雜誌》及其後身《數學通報》總編輯。
1962年1月18日 病逝於北京。

生平


早年

傅種孫,1898年2月27日生於江西高安縣珠湖村。左腿因童年生瘡微殘,舉步輕蹁。身材瘦小,有幾分文弱,而兩眼炯炯,語音洪亮,出口成章,氣韻不俗。
父親元弼字子良,晚清秀才,號商岩;深知他前途可造,教他不少古籍。以後他積學漸進,作得一手桐城派古文。1910年元弼去世,遺囑萬般困難也不要讓種孫輟學。這年他是筠北高小一年級學生。元弼留下的3畝田,家中無力耕種,只得靠傅母陳氏勤勞紡績糊口。高小畢業后先入南昌省立二中,他特別喜歡幾何,這時就寫過一篇關於軌跡的論文。
1916年從宜春省立八中畢業。家庭經濟不能供他自費讀大學。暑假因事到南昌,遇著一位老師,告訴他公費讀書的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北京師範大學的前身,中間曾改稱北平師範大學,西北師範學院)在南昌招兩名江西籍學生。他倉促應試,居然被取在該校數理部。
1917年,學校成立數理學會,次年春季又創辦《數理雜誌》。學會半年一改選,他是第二屆副會長,第三屆正會長,直到1921年他都是雜誌的編輯。雜誌刊行7共出15期,發表過他的16篇文章。他對中國數學史與中國古算也很有興趣。他的《大衍(求一術)》就是國內用現代數學觀點研究中國古算的首例。
他所譯O.維布倫(Veblen)的《幾何學的基礎》是在中國發表的第一部幾何基礎理論著作。1920年英國數學家B.A.W.羅素(Russe11)來華,次年3月在北京大學講新興的數理邏輯。傅種孫事前給羅素的《數學哲學引論》(Introduction to Mathematical Philos0phy)寫了一篇摘要《羅素算理哲學入門》刊於《數理雜誌》,後來又與張邦銘將全書譯為中文,書名《羅素算理哲學》。這是植入我國的第一株數理邏輯新苗。
他從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數理部畢業后便留在母校附中任教,下年又調回數理部,破格以講師錄用,仍在附中兼課。同時又考入母校的數學研究科,1923年畢業,獲學士學位。由於北洋政府停發教育經費,對國立學校教師長期欠薪,他手無積蓄,不得已於1926年回南昌省立二中任教,十多年前他那篇關於軌跡的論文,還在學生成績室里陳列著。1928年冬季,北平師範大學當局接納學生意見,請他重返母校。經物理系教授張貽惠推薦,以教授名義致聘,數學系事務由他代拆代行。在他的指導下,北平師範大學數學學會又發行《數學季刊》。他寫的發刊詞里有一段話1922年11月壬戌學制產生。
這年暑后,北京高等師範學校附中已經著手試辦三三制初級中學。革故鼎新之際,取捨利弊都要詳細研究。領導數學課程改革實驗的是科主任程廷熙,其中謀士是傅種孫。當時擬議中的初中數學採用混合法教授,程、傅兩人合編一套《初級混合數學》,共6冊。

數理先驅

我國理工科教材,直到抗戰,無不使用外國原本,學制改革,又添了沒有適當中文課本可讀的幾十萬的高中學生,也要用外文書。外國書價對經濟落後的中國來說,貴得驚人。為解救書荒,傅種孫於1929年聯合附中教員,集股籌款,創設廠甸師大附中算學叢刻社,影印一些流行較廣的大學及高中英文數學課本,按中國書市價格出售,不及原版書價三分之一。大、中學取得教學方便,叢刻社也收入一定的盈利。
同時,他用叢刻社的盈餘,聘請專家,編寫初、高中數學課本。他自己任總編輯,每本書都經他審查。到1935年,除高中代數外,已經全部問世。這是我國足資楷模的一套數學教科書。他自己著的《高中平面幾何》即是其中一冊,1933年初版,到1937年共印四版,每版修訂。當時誇於全國。採用它的教師都說用起來有事半功倍之效。
他從畢業生的來信中,察覺他們不能用高等數學統攝初等數學,便於1928年在數學系三年級創設《初等數學研究》來彌補這點遺憾。他最初設想的課程內容十分龐大,以致不能實現,乃改為只講《平面幾何研究》。講義的初稿中有總論、基礎、證題、作圖、軌跡、極大極小及極限諸篇。后因抗戰中沒有印刷條件,使這書未成完璧。
1933年起,每年暑假北平師範大學舉辦中學數學教員暑期講習會。抗戰期間,陝西省和西北師範學院繼續舉辦,傅種孫一直是主要授課人。歷年講述,極少重複。到1945年積累的講題有32個,油印的講稿有十五六篇,內容是一般教員容易忽略,甚至錯了還不自知的問題,又都是他自己的讀書心得,不是一般書籍里所能見到的,所以十分珍貴。
到1936年末,傅種孫任教授的年資達到了教育部可休假1年的規定。他決定趁此機會赴德國留學,不料一切計劃成了日本侵略軍的劫灰。1937年10月下旬,他隻身投奔西安臨時大學。從淪陷區到後方,必須穿過敵軍的封鎖線,行路萬分困難。逃出來的教員,幾乎沒人帶書出來。他不惜運費,不怕風險,帶來幾百冊外文書籍。因此他在後方的卧室,成了西北聯合大學數學系的書庫。
在抗戰時期,傅種孫完成了兩篇論文,一是組合理論中有關無向循環排列的問題:設有m種珠子,每種分別有n1,n2,…,nm個,總共有n個。若用這些珠子穿成一個圓環,問有多少種穿法?他完全解決了這個問題,寫成論文於1942年刊於《武漢大學理科季刊》上。另一篇討論階為ab的有限群G中,方程xb=E(E為單位元)的解數Nb。著名數學家F.G.弗羅貝尼烏斯(Frobenius)曾證明Nb是b的倍數,並在一定條件下證明Nb=b。傅種孫推廣了弗羅貝尼烏斯的結果,證明了如下定理:設群G的階為ab,如b與a?(a)互素((a)為歐拉(Euler)函數),並且G的任何兩個不同而共軛的循環子群,都不包含在同一個階能整除a的敘洛夫(Sylow)子群中,則Nb=b。
到1945年他的服務年資又合於出國考察條件了。秋季他起身赴英國,先後在牛津、劍橋兩大學訪問兩年。抗戰西遷的北平師範大學,於1946年改稱北平師範學院。院長袁敦禮在這年冬季力挽傅種孫為數學系主任。
1947年5月他從英國發出的一封信里說:“近得母校教職員名單,就數學系言,若不徹底改造,則無事可為。”這年11月他回國履新。就任以後,他決心按他的理想,辦一個典型的師範性數學系。希望教師不僅要向高深研究,還要重視初等數學。首先把他經營20餘年的“初等數學研究”課改為“初等數學複習及研究”,納入課程計劃。1952年又設立初等數學教研室,它的教學內容和訓練方式,使全國師範院校的數學系馬首是瞻,蔚為風氣。
1948年,傅種孫特別提拔王世強為講師,次年他又留下3名畢業生換去兩個舊助教和一位講師,並邀來湯璪真教授。后又勸退一位共事多年的老教授。1953年系內添了十幾個新生力量,數學系氣勢初壯。這年擴大招生,不得不讓幾位青年教師講授基礎課。晚間自習時,他們設座答疑,他常旁坐諦聽,事後為之指點更正。有時當著學生的面告誡教師。這辦法他執行多年,又建立助教進修制度,使青年教師不敢懈怠。
他每教一門課要看好幾本同類的書,比較其異同。他也經常這樣要求學生,幾十年都這樣。他教學的意圖,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更注意啟迪學生的治學意識,提高他們的研究能力。他的原則是,基本概念要講清,定理只講證法要點或定理來源,至於證明的細節則是學生自己的事;用節省的時間講自己的心得體會。他善於用形象化的比喻揭示抽象的理論,或用尋常的事理模擬自己的見解。這種藝術固然在於他知識淵博,善於類比,而投於備課的精力絕不是能用時間衡量的。同一課題,以前講的便與後來不同。在他的教學史里,第二遍備課絕不比第一遍輕鬆。他一生熱愛教育,解放後為提高北京市中學數學教員水平,籌策規劃,不遺餘力,給他們講新知識,講幾何基礎,投入的精力不亞於一個普通教授的工作。
1948年4月9日凌晨,北平憲警闖入北平師範大學學生宿舍,毆打10人,劫走8人,押入警署。當日學生赴“行轅”請願,營救被捕同學。傅種孫作為教授會主席,堅決支持學生,代教授會擬的罷教宣言,出詞中理,有力有節。

建國后

解放之初,北平軍管會對北平師範大學前途頗為用心。傅種孫以其勇於任事的精神,挺身而出,為保存北平師範大學元氣,立功甚偉,成為一時物望。共產黨也十分器重他愛國愛校的堅強意志,於1949年春授任北京師範大學教務長及北京市人民代表。1952年解除教務長職務升為副校長,兼北京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主編。1954年任北京市人民委員,1956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這幾年裡升遷逾恆,為減輕負擔,他辭去數學系主任之職。抗戰前他曾任中國數學會評議委員,兼該會《數學雜誌》編輯。解放后中國數學會及其北京市分會於1952年同時復會,他當選為兩會常務理事,《中國數學雜誌》及其後身《數學通報》總編輯。
北平解放后不久,毛澤東主席備了兩桌酒席到順城街北京師範大學教員宿舍訪問同學湯璪真和業師黎錦熙先生。北京師範大學應邀作陪的有黃國璋先生及傅種孫夫婦。席間傅種孫發言獨多,這次會見給他很大鼓舞。
這以後的6年裡由於黨的重視,校領導的稱譽,群眾的尊崇,更增加了他的信心。傅種孫對於培養他成長的母校,尤其勞瘁不辭,頗以振興母校為己任。他的胃潰瘍纏身數十年,到這時日不暇給,每每在辦公室里,就著茶水吞幾片餅乾以當一餐。食少事繁,竟忘了人間沒有金剛不壞身。1956年在一次會議桌上,突發腦溢血,僅未致命。

悲憤辭世

1957年,傅種孫病體初見平復,還沒有恢復工作,國內發起“鳴放”運動,6月末期,人民日報社記者來他家採訪,他對知識分子問題,口述一些意見,別人筆錄,寫成《中共失策之一》。記者帶回報社,還沒發表,有人又從報社把文稿要回來還給他。不一兩天“七一”社論出來了,運動轉為反右。只因這篇文字,他被劃為極右分子,削去一切行政及學術職務,派到數學系資料室工作。他曾在家裡說:“不得捧書上講台,但得不離母校,為人民效勞,我還是安心的。”
1961年他被摘去右派帽子,1962年1月14日,傅種孫的得意門生趙慈庚和閔嗣鶴登門拜訪。師徒相見,分外親切,傅種孫說:“我這個罪人不該多說話,就拿教改來說,好處在哪裡?”弟子開始說到1958年所謂教育革命中荒唐的事,先生聽了怒火中燒,滿腔悲憤地說:“我想有些人就是要千夫之諾諾,不要一士之諤諤……”
這時,他突然指著兩邊太陽穴,身子歪斜,腦溢血急性發作。次日凌晨,急送阜外醫院搶救,三天之後,傅種孫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年僅64歲。
1979年,北京市委重審右派“案件”,認為22年前對他的批判是錯誤的,給予徹底平反。

人物評價


傅種孫從1920年就從事數學教育,40餘年如一日,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早在20世紀20年代他就為北師大附中試驗新學制編寫了三三制中學數學教材《初級混合數學》、《高等平面幾何》,被教育部用作藍本擬成制度頒行全國。
傅種孫從教一生,庭前桃李,馥郁成行;解析數論名家閔嗣鶴和數理邏輯專家王世強,是他早期賞識的學生;在主持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時,他升用許多新秀,或送他們去蘇聯學習,都是知名教授。可以說他一生踐履,瑕不掩瑜。按他的學術功底,足可以利用教授的優越條件,追逐世界先進,在國際數壇插幾面中國旗幟,國家增光,自己得實惠。他計不出此,卻舍著40年心血,始終奮鬥在祖國的教育源頭,忍辱負重,疏淤導滯。他的愛國、愛校、敬教勸學精神,令人敬仰。
他當年在附中任教時的高足,除錢學森外,還有中科院院士、北大數學系主任段學復,中科院院士、地震工程學家和結構力學專家劉恢先,數論專家閔嗣鶴等。

主要貢獻


傅種孫先生在數理哲學、數理邏輯、幾阿基礎和數學史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參與了中國數學會的創建及領導工作,積極倡導數學教學改革,培養了大批優秀數學教育人才,對中國現代數學教育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中學時期,傅種孫就顯露出數學才華。在北京高等師範學習時,他和同學們組織數理學會,刊行《數理雜誌》,傅種孫是第三任會長,他發表在該雜誌上的《幾何原理》,是中國報道幾何基礎的第一篇文章。《大衍術》則是用近代數學研究我國古典哲學的創舉。
傅種孫特別注重初等數學的研究,他從經驗上知道許多中學老師不善於把高等數學的理論和中學教材結合起來。因此,他專門為師大數學系設計了一門《初等數學研究》課,並親自講課。他還經常利用假期為中學教師舉辦講習會。傅種孫對課堂教學極有研究,講課深入淺出,剖析精深。他講課的突出特點是不拘泥書本,居高臨下,講他自己的體會,自己的心得,突出他從字裡行間所看到的,而學生不易看到的東西。他常說:”如果只是書雲亦云,將或罔於不思。”
傅種孫數學造詣很深。他從三十年代開始不斷向國內介紹幾何基礎知識,數學基礎也是他首先介紹到中國來的。1922年,他與張邦銘共同翻譯出版了《羅素算理哲學》,這是植入中國的第一株數理邏輯新苗。此外,他還發表過不少有關幾何基礎,近世代數方面的論文和著作。
傅種孫十分愛惜人才,善於發現和培養人才。閔嗣鶴是他的學生,他從閔嗣鶴的提問和日常學習中注意到這個學生的精細和穎悟。1935年,閔嗣鶴一畢業他就四處奔走,不避同鄉之嫌,極力推薦嗣鶴到母校附中教書。後來,他又把嗣鶴推薦給清華大學的熊慶來先生。他還越級提拔過王世強為講師,聘請自學成材的梁紹鴻作北師大講師。
1920年夏,傅種孫從北京回到故鄉珠湖村,籌備捐款興辦小學。次年春,珠湖小學成立,他親任董事,一直到抗戰前夕,他年年向這所小學捐錢,寄贈少年讀物。
傅種孫為人耿直,不畏強暴,敢於主持正義,支持進步。1924年,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爆發了驅逐校長楊蔭榆的風潮。4月28日,他和14個教師聯名致書楊蔭榆,曆數她的劣跡,並宣布辭職。1925年,以魯迅為首的進步師生的西城宗帽衚衕另組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傅種孫積極參與義務授課,支持復校鬥爭,復校鬥爭勝利,傅種孫出任數學系教授兼財務委員會委員長。
1948年4月9日凌晨,國民黨軍警特務逾牆入校,用槍棒毒打師大學生,並抓走8人。血案發生,傅種孫憤然拍案而起,力主罷教,以聲援學生,抗議反動政府暴行。當日,他隨學生結隊到行轅門前清願,坐在地上,堅持到天晚,直至釋放被捕學生。晚上,他又積極參與召開教授會,主張“不惜忍痛出此罷教手段,以爭取生命安生之自由”。他接連為教授會起草了3篇關於罷教的宣言,怒斥國民政府如“東廠肆威,錦衣詔獄。豈特被害者含冤莫訴,凡有血氣,實皆恥之”。他揭露國民黨“文武官員,信誓旦旦,莫不以奉公守法服肉”。同時,也表現了他對學生的深切同情和關心:“且禍出無名,人誰不畏?逮捕私行,綱紀何去?同人不敏,既已獻身教育,自應保護學府,愛護青年,與國家留一線命脈!”宣言一發表,全國許多報紙紛紛轉載,影響甚大。

著作


1. C.S.Fu.On Frobenius theorem.The Quartely Journal of Mathematics(OxfordSeries),1946,68(17):253-256.
2. C.3.Fu.Aproblem on nonsensed circular permutation.武漢大學理科季刊,1942,8.
3. 程廷熙,傅種孫.初級混合數學(6冊).上海:中華書局,1923,3;1925,8.
4. 傅種孫.高中平面幾何教科書.算學叢刻社,1933.(白話文本:平面幾何教本.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2).
5. B.羅素著,傅種孫,張邦銘譯.羅素算理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22.
6. F.C.伍德著,傅種孫譯.非歐幾里得幾何學.數理雜誌,1921,2:21-40;1922,3:1-32.
7. O.維布倫著,傅種孫譯.幾何學之基礎.數理雜誌,1922,3(4):1-22;1922,4(1):1-23.
8. D.希爾伯特著,傅種孫,韓桂叢譯.幾何原理.北京:商務印書館,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