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門街道

朝陽門街道

朝陽門街道(ChaoyangmenJiedao)位於東城區區境東南部。轄區面積1.2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0473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轄9個社區(2011年末)。辦事處駐東城區西水井衚衕3號,郵編100010。

建制沿革


1958年由前炒麵街道、竹桿巷街道、大方家街道並置為朝陽門街道。
1960年改公社,1990年復置。
1997年,面積1.4平方千米,人口4.8萬,轄東四南大街、朝內大街西部、炒麵、拐棒、禮士、燈草、演樂、本司、內務、史家、南小街、武學、大方家、小方家、小牌坊、南水關、新鮮、芳嘉園、南竹桿、竹桿、北竹桿、朝內大街南部、朝內大街北部、文化部、科學情報所、國家語委、人藝、外交部等30個居(家)委會。

人口數據


2021年6月,北京市東城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朝陽門街道常住人口30473人。

行政區劃


2011年轄9個社區。
【2011年代碼及城鄉分類】110101007:
~001111史家社區
~002111內務社區
~003111演樂社區
~005111禮士社區
~006111朝內頭條社區
~007111朝西社區
~009111竹桿社區
~011111大方家社區
~013111新鮮社區
()

朝陽門概況


朝陽門,元代稱齊化門,明正統年間改稱朝陽門。門東向,與面朝正西的阜成門遙遙相對,有“糧門”之稱。當年在城門洞北側牆上曾鑲砌一方刻有谷穗的石頭,以作喻示。城樓高約35米,其瓮城平面呈正方形,東西約62米,南北約68米。元至元二十二年(1258年)建太廟於齊化門北側。明洪武元年八月庚午(1368年)徐達進軍取元都,兵至齊化門,將士填壕登城而入。明正統初年觀象台未建時,曾在此門上進行天文觀測。正統三年(1438年)正月撥官軍十萬四千修葺京師朝陽門等城樓。朝陽門於1970年修地鐵時拆除,1978年在原基上建成朝陽門立交橋。

衚衕


朝陽門街道有大小衚衕30餘條,主要衚衕有:
1本司衚衕,明朝屬黃華坊,因明朝教坊司在此,故名。清朝屬鑲白旗,沿稱。明朝教坊司管轄宮廷音樂、戲曲活動之地。
2大方家衚衕,位於智化寺北側,清朝屬鑲白旗,稱大方家衚衕。民國后沿稱。
3燈草衚衕,明朝屬黃華坊,稱燈草衚衕。清朝屬鑲白旗,沿稱。據傳,此地接近燈市,因售賣燈草(燈芯)而得名。
4禮士衚衕,明朝屬思誠坊,稱驢市衚衕,亦稱騾市。據傳,此地曾是綠洲市場,故而得名。清朝屬鑲白旗,乾隆時沿稱,宣統時驢市廢,以其諧音改稱禮士衚衕。清宰相劉墉,號石鷹,謚文正,故第在驢市衚衕西頭,南北皆是,其街南牆上曾有一橫石,上刻“劉石庵先生故居”七字,現已無存。
5祿米倉後巷,清宣統時稱倉後身,因其地處祿米倉後面而得名。民國后沿稱。1965年整頓地名時改稱祿米倉後巷。
6西羅圈衚衕,清朝光緒時稱西羅圈衚衕。民國后沿稱。據傳,因此衚衕形似羅圈而得名。
7東羅圈衚衕,西靠西羅圈衚衕,清朝光緒時稱東羅圈衚衕。據傳,因衚衕形似羅圈而得名。民國后沿稱。衚衕北口路東原有一小廟,傳為清朝劉羅鍋於(劉墉)的廟,今為民居。現衚衕內均為居民住宅。
8麻八寶衚衕,智化寺西側,民國38年(1949年)稱此名。1949年以後沿稱。
9前拐棒衚衕,明朝屬思誠坊,稱拐棒衚衕。清朝屬鑲白旗,稱前拐棒衚衕,因其地形和所處方位而得名。民國后沿稱。
10史家衚衕,明朝屬黃華坊,稱史家衚衕。清朝屬鑲白旗,沿稱。據傳是以當地史姓大戶而得名。該衚衕整齊,房屋較好,多為大宅院。
11武學衚衕,清朝屬鑲白旗,稱武學衚衕,因明朝此地設有武學,故而得名。民國后沿稱。據《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載:明英宗正統八年(1443年)設京衛武學。《宛平志》載:京衛武學,明屬兵部試場,康熙三年(1664年)改屬順天府,其殿廡衙舍清時已毀,只有遺址。
12小牌坊衚衕,明朝屬黃華坊,稱牌坊衚衕。清朝屬鑲白旗,稱小牌坊衚衕,據傳,清乾隆時這裡曾立過賢孝牌坊,故名。
13演樂衚衕,明朝屬黃華坊,稱演樂衚衕,系明朝教坊司所屬樂隊演習奏樂的地方,故名。清朝屬鑲白旗,沿稱。

其他


有東四南大街、朝陽門內大街兩條重點商業街。有孚王府等3處古迹。轄區內有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人民出版社等中央單位36個,市商務局、市化學試劑公司等市屬單位97個及區屬單位161個。大專院校一所和包括北京二中史家衚衕小學等重點中小學在內的中學1所、小學5所。
另外盧森堡駐中華人民共和國使館也坐落在朝陽門街道的內務部街內。

地理環境


朝陽門街道地處東城區東中部,位於東經116°24′41″~116°25′43″,北緯39°54′56"~39°55'23"之間。東依朝陽門南大街與朝陽區朝外街道為鄰,南鄰乾麵衚衕、祿米倉衚衕與建國門街道毗連,西至東四南大街與東華門街道接壤,北靠朝陽門內大街與東四街道相鄰。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432米,南北最大距離876米,總面積1.2平方千米。 

人口


截至2010年末,朝陽門街道轄區總人口為36702人。 
2011年末,朝陽門街道轄區總人口42318人。另有流動人口7084人。總人口中,男性20745人,佔49%。女性21573人,佔51%。14歲以下4138人,佔9.8%。15~64歲31418人,佔74.2%。65歲以上6762人,佔16%。
2011年,朝陽門街道人口出生率8‰,人口死亡率7.5‰,人口自然增長率0.5‰。 

經濟


● 商業外貿
2011年末,朝陽門街道共有商業網點129個。 
朝陽門銀河SOHO
● 財政金融
2011年,朝陽門街道財政總收入5988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朝陽門街道共有街屬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292人,專任教師34人。小學5所,在校生929人,專任教師95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普通中學(初高中)2所,在校生2764人,專任教師275人,初中適齡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各級各類民辦學校和教育機構1所。 
文體事業
2011年末,朝陽門街道共有文化藝術團體78個,會員2075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0個,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藏書4.8萬冊。主要文化藝術團體有華風合唱團、海燕口琴樂團、藍天戲劇社、延歌情合唱團、星光評劇社、喜洋洋小車會等,其中華風合唱團多次參加市級以上比賽,榮獲金獎。
2011年末,朝陽門街道共有體育場地3處,體育社團1個,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117人。每年定期舉辦的體育活動有“和諧杯”乒乓球賽、職工拔河比賽、親子趣味運動會、奧林匹克體育生活化社區趣味運動會、街道社區健身項目展示等。33%的城市社區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89%。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朝陽門街道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4個,其中社區衛生服務站4個。 
社會保障
2011年,朝陽門街道共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71戶,人數890人,支出489.3萬元,比上年增長6.3%,月人均458元,比上年增長16%。醫療救助132人次。
2011年,朝陽門街道共有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00人,撫恤事業費支出31萬元。社會福利費18.5萬元,比上年減少28.9%。社區服務設施10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1個,社區服務站9個。新增就業人員657人,有185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404人,年末城鎮失業人數123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0.4%。
2011年,朝陽門街道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共有2728人,比上年末增加765人。參加失業保險165人,比上年末減少59人。年末領取失業保險金39人,比上年末增加4人。 

交通運輸


朝陽門街道境內有大小街巷縱橫交錯,其中主幹道五條,北京地鐵2號線和北京地鐵6號線在本地區西北角交匯於地鐵朝陽門站。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朝陽門街道因明清北京城朝陽門在境內而得名。 
朝陽門
朝陽門,明正統年間改稱朝陽門。門東向,與面朝正西的阜成門遙遙相對,有“糧門”之稱。當年在城門洞北側牆上曾鑲砌一方刻有谷穗的石頭,以作喻示。城樓高約35米,其瓮城平面呈正方形,東西約62米,南北約68米。元至元二十二年(1258年)建太廟於齊化門北側。明洪武元年八月庚午(1368年)徐達進軍取元都,兵至齊化門,將士填壕登城而入,明正統初年觀象台未建時,曾在此門上進行天文觀測,正統三年(1438年)正月撥官軍十萬四千修葺京師朝陽門等城樓。清軍入關后,出於防禦保持滿洲風俗等原因實行旗民分城而居,漢人全部遷往外城,按八旗行軍左右翼傳統朝陽門駐鑲白旗。朝陽門於1970年修地鐵時拆除,1978年在原基上建成朝陽門立交橋。

風景名勝


綜述
朝陽門街道轄區內文物古迹豐富,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孚王府,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有東四清真寺、內務部街11號四合院、禮士衚衕129號四合院、史家衚衕51號四合院、史家衚衕53號四合院、史家衚衕55號四合院、大慈延福宮建築遺存等7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有桂公府、正白旗覺羅學建築遺存、蓮園、朝陽門內大街81號建築群、朝陽門內大街頭條203號建築群、朝陽門南小街439號建築群。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區有東四南保護區。全國科普教育基地1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個。 
朝陽門街道
朝陽門街道
孚王府位於朝陽門街道朝陽門內大街路北137號,為清代規模較大的一座王府,曾作為胤祥弘曉怡親王府。清咸豐元年(1851年)孚郡王奕譓成為宅子的主人,孚王府的名稱也因此得來。孚王府歷經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歷史進程,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
王府坐北朝南,分東、中、西三路。中路主要建築有:正殿(銀安殿)7間,左右各有配樓,後殿,后寢,后罩樓。西路跨院為王府生活居住區,東路院是府庫、廚廄及執事侍從住所。王府布局結構嚴謹規範,保存較為完好。
2001年6月25日,孚王府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孚王府現為內部單位,不對外開放。
東四清真寺
朝陽門街道
朝陽門街道
東四清真寺位於朝陽門街道東四南大街13號。始建年代說法有二:一是始建於元至正六年(1356年),傳說宋元期間有篩海尊哇默定的第三子篩海撒那定在北京東城建立清真寺;二是建於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由明代后軍都督同知陳友捐資創建。寺坐西朝東,大門3間。今寺大門是1920年改建的。二門內有原來邦克樓(宣禮樓)的部位。垂花門內的庭院有禮拜殿,可容500多人同時禮拜。大殿的3座拱門都刻有《古蘭經》經文,院南北各有保存明代建築風格的5間配殿和3間配房,均帶前廊。在南配殿的資料室里,存有各種版本的《古蘭經》,最為珍貴的是一本元代手抄本,文字精美,保存完好,還有埃及國王贈送的圖書等珍寶。現為北京市伊斯蘭教協會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