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季孫氏的結果 展開
- 春秋戰國時期魯國貴族
- 漢語詞語
季孫氏
春秋戰國時期魯國貴族
季孫氏,春秋戰國時,魯國的卿家貴族。作為三桓之首,季孫氏凌駕於公室之上,掌握魯國實權。三桓,是凌駕於公室的魯國貴族,出自魯桓公,包徠括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其中,季孫氏的始祖季友,謚成,史稱“成季”。
季孫氏,春秋後期魯國掌權的貴族,"三桓"之一。魯桓公少子季友的後裔。
季孫氏起於桓公之子季友。關於季友,有個傳說,說他的母親懷孕的時候,他的父親魯桓公曾經讓人卜,卜得“男也。其名曰友,在公之右,間於兩社,為公室輔,季氏亡,則魯不昌”,再讓人筮,得乾卦,解作“同復於父,敬如君所”。而他出生,有文在其手曰“友”,因此給他取名友。
魯桓公除了太子同,還有三個兒子:慶父、牙、友。
太子同即位,是為魯庄公。慶父雖然年長於庄公,但是為表示君大於臣,於是自稱仲,史稱“共仲”。而公子牙、公子友從庄公排行,是為叔牙、季友。
共仲、叔牙、季友分別是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的始祖。
庄公寵愛妾室孟任,想立她的兒子般為國君,但是自己的三個兄弟權勢日益膨脹,他有些擔心。於是,他找來叔牙,說“你看,我也快要不行了,將來該讓誰來當魯國的家呢?”
叔牙立馬回答:“這個嘛,共仲很有才能。”言下之意,那就讓共仲來當家吧。
庄公心裡不爽,不久他問季友,“我嘛,考慮立國君的事情,叔牙說共仲很有才能。你說呢?”
季友想徠了想,拍著胸脯說:“哥,您放心,我誓死立你的兒子般為國君。”
庄公一聽,好呀,不愧是我的好兄弟!於是他接著說:“可是叔牙……”
結果,季友帶著人馬氣勢洶洶地來到叔牙住處,拿出毒酒,對叔牙說:“老哥,不是兄弟我不幫你,實在是無能為力啊。國君說了,如果你喝了這杯酒,那麼保你一家老小平安,還能繼續當魯國的貴族。”
叔牙一咬牙,喝了,死了。
季友漂亮地完成了任務。於是庄公立般為太子,並兌現承諾,照顧叔牙的後人,於是有叔孫氏。
不知道季友是故意的還是怎麼回事,他幹掉了叔牙,卻沒有去解決共仲。也許是沒得到庄公的授權吧,畢竟人家共仲身為兄長,卻乖乖地在庄公面前自稱老二(仲)。
共仲,也就是公子慶父,他跟庄公妻子哀姜私通,行那苟且之事。叔姜為庄公生了個兒子,叫啟。為了繼續跟哀姜私通,公子慶父許諾立啟為國君。
庄公終於死了,季友立太子般為君。當時庄公還沒下葬,太子般尚未正式即位,住在母家黨氏。慶父派犖殺般,而季友沒有討伐慶父的實力,只好出逃到陳國。
慶父立啟為國君,是為魯閔公。
慶父越來越放肆,日夜跟哀姜私通。結果他把心一橫,要幹掉閔公,自己來當這個魯國的家。閔公二年,慶父派大夫卜齮襲殺閔公於武闈。季友聽聞,自陳至邾,接庄公妾成風之子申,請魯人以其為國君。
慶父憂懼,出逃到莒。於是,季友護送公子申入魯,並重金賄賂莒人,抓慶父回國。慶父請求讓他出逃,季友不肯。於是慶父自殺。
季友立公子申為國君,是為魯僖公。立共仲之後,時人稱作孟孫氏(《春秋》偏要依照共仲的說法,稱其為仲孫氏)
僖公元年,季友帥師敗“莒師於酈,獲莒拏”,“公賜季友汶陽之田及費”,季友為魯國相。
成季相僖公,執政多年,把魯國治理得井井有條。魯人作《詩·魯頌》稱讚。
僖公十六年,季友卒,謚成,史稱“成季”,其後立為季孫氏,又稱季氏。
至此,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都有了,史稱三桓。
成季之後,季孫氏日益強盛。文子、武子、平子三人輔佐魯國文宣成襄昭定六位國君,位列三卿之首,獨專國政。
季友的兒子不怎麼行,成季死後,魯國的政權被庄公的兒子遂執掌。公子遂,謚襄,史稱襄仲。襄仲,姬姓,東門氏。
東門氏執政,先後把與之爭權的孟孫氏、叔孫氏打敗,獨霸魯國。作為三桓之一的季孫氏怎麼辦呢?當時是成季的孫子行父當家,他乖乖地依附在東門氏之下,兢兢業業地幹活。
季孫行父,謚文,史稱季文子。他是成季的孫子。始見於《春秋·文公六年》:“夏,季孫行父如陳。”
季文子為人謹小慎微,凡事三思而行,正因為這樣,當文宣之時,東門氏權傾一時,孟孫氏、叔叔氏都與之爭權,而季文子依附。到了魯公失政而民不知君、只知季氏的時候,他奮起而怒,趕走公孫歸父,執掌魯國政權。但是季文子並沒有像公孫歸父那樣得意忘形,反而更加儉樸,行事益發謹慎。成公四年,成公到晉國去,晉侯不敬,魯公很生氣(儘管我國弱小,但是我也不是好欺負的),就想跟楚國和好以對付晉國。季文子勸止了成公的糊塗想法。成公七年,吳伐郯而大勝,季文子憂懼,認為蠻夷之地伐中原之國而得勝,魯國滅亡也在不遠。
成公二年,晉國權臣郤克會同魯、衛、曹等諸侯伐齊,季文子帥臧孫許、叔孫僑如、公孫嬰齊,聽盟主晉國號令,發兵攻齊。是為鞍之戰,晉國大敗齊國。成公八年,晉國趙穿來,讓魯國向齊國歸還當年奪回的汶陽之田,季文子私底下勸說:既然霸主開口,魯國沒別的,還就還,但是當初晉為盟主,率我們奪下城池;再說,汶陽之田本就是我魯國被齊國奪走的,奪回來合乎情理。如今晉國這樣做,大失人心啊。果不其然,成公九年,“為歸汶陽之田故,諸侯貳於晉”。
季文子執政時期,魯國以晉國為尊,得其援。成公十六年,叔孫僑如與成公母穆姜私通,想除掉掌權的季文子、孟獻子,於是向晉國請求發兵。晉以文子賢,不從。叔孫僑如奔齊。
成公薨,子襄公午立。襄公五年,季文子卒,子宿立,是為季武子。
季文子生季武子,季武子生季悼子,季悼子生季平子。
季武子,即季孫宿,謚武,史稱季武子。
季平子,即季孫意如,謚平,史稱季平子。
季文子死後,季武子、季平子相繼當家季孫氏,執掌魯國朝政,這個時候的季孫氏強盛,而公室弱,三桓得以凌駕公室之上。
“天子六軍,諸侯大國三軍”。周武王封周公旦於魯,周成王授周公討伐管蔡的大權,因此魯為大國,而有三軍。自魯文公以來,魯國日漸弱小,而且時常要聽從霸主晉國(或者齊國楚國)的號令,如果軍多,則貢獻也多,這樣一來國力不支,於是自減中軍,只剩上下二軍,屬於公室,“有事,三卿更帥以征伐”不得專其民。
襄公十一年,季武子欲專其民,遂增設中軍,三桓分三軍之民。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分三軍,一卿主一軍之徵賦。由此公室益弱而三桓漸強。
襄公十二年,三桓“十二分其國民,三家得七,公得五,國民不盡屬公,公室已是卑矣”。
襄公三十一年,季武子不顧叔孫氏的反對,悍然立公子裯為魯君,是為魯昭公。
昭公五年,罷中軍,而四分公室,季孫稱左師,孟氏稱右師,叔孫氏則自以叔孫為軍名,“三家自取其稅,減已稅以貢於公,國民不復屬於公,公室彌益卑矣”。
自此,季孫氏專權,三桓日益強大而魯國公室日益弱小。
季武子生子紇,尚未立為卿就死了,於是季武子的孫子季平子繼承了季孫氏,並且發揚光大了季孫氏。
昭公在位年間,季平子執政專權。他為人跋扈,與其他卿家大夫結怨,結果想要擺脫三桓凌駕公室現狀的魯昭公聯合郈氏、臧孫氏,討伐季平子。季平子一時慌了,連忙請罪。再三請罪而昭公不放棄攻打他的意願,於是雙方交戰。此時,作為三桓的叔孫氏、孟孫氏發兵援救季孫氏,擊敗魯昭公的軍隊。昭公無奈地逃到齊國。齊國伐魯,氣焰囂張,自稱“主君”,完全把逃難的昭公當成大夫看待。昭公於是往晉國求助。季平子卻早有一著,他重金賄賂了當時晉國六卿,結果晉國讓昭公暫居干侯。從此,季平子攝行君位,儼然魯國君主。
季平子的這種僭越行為影響深遠,日後他的家臣陽虎作亂,不能不說是受此影響,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至於他以人犧祭亳社的事情,只能說明當時的慣例是這樣。
季桓子,即季孫斯,謚桓,史稱季桓子。
季康子,即季孫肥,謚康,史稱季康子。
定公五年,季平子卒。陽虎作亂,囚季孫斯,逼季孫斯盟約。定公七年,陽虎執政,把季孫氏佔據的權位搶走。定公九年,季桓子為首的三桓把陽虎趕走,總算把權位奪回。定公十年,叔孫氏的家臣侯犯又作亂。平定禍事不久,定公讓孔子執政。
孔子下令毀三都(季孫氏的費城、叔孫氏的郈城,孟孫氏的成城)。為了讓夫子成功,作為季孫氏家臣的仲由就對季桓子說:“您看,前幾年南蒯依靠堅固的費城作亂,我們連年攻打而不能奪回費城,後來陽虎也連同費城人為亂,禍亂我們季孫氏。而叔孫氏也一樣,侯犯憑著堅固的郈城叛亂,圍攻了一年多都不能攻克。這些都是因為費城、郈城太過險固,而我們的家臣多次以此而背叛三桓。為了防止後患,不如順勢毀掉費城、郈城。”
於是季桓子准了,就跟叔孫氏一起毀掉費、郈。然而孟孫氏不肯毀掉老巢成城。於是,季桓子又掉轉槍頭,唆使定公貪慾,弄得孔子很不是滋味。最後,三桓把孔子趕出了魯國。
定公十五年,定公薨,子哀公蔣立。哀公三年,季桓子彌留託孤,說如果妻子南孺子生下來的是男孩,那就立這個孩子為季孫氏的家主;如果是女的,那就讓季孫肥當季孫氏的家。
桓子死了,季孫肥成為實際上的家主。桓子快要下葬的時候,南孺子生了個男孩。這個時候,季孫肥正在朝堂上跟哀公等人聊天呢,老正就抱著孩子來了,整一個二愣子的模樣,說:“當初,家主說要是生了個男孩,就請告訴國君您,立那孩子為季孫氏的家主。”這樣一來,季孫肥就很尷尬,只好對哀公說:“既然是家父的遺命,那就請您讓我卸下季孫氏家主的重擔吧。”哀公就派大臣共劉去查查這件事,看是不是屬實什麼的。結果沒想到,那個男嬰被人殺死了(史書沒記載誰幹的,但是八九不離十,應該是季孫肥害死的,他不用動手,他的手下自然就會做得妥妥帖帖)。當時男嬰死了,老正一看苗頭不對啊,立馬逃出魯國,到衛國去了。這事情自然不了了之了。季孫肥就順順噹噹地成為季孫氏的頭,史稱季康子。
季桓子、季康子不思為國家奔忙,戀棧權位,只知道爭權奪利,結果魯國日益衰微,而三桓離心。陽虎、孔子執政,季孫氏遭到削弱。
季孫氏,又作季氏。
季氏不完全等同於當今的季姓。
不過一般來說,季姓子孫,也有季孫氏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