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好謙

苗好謙

苗好謙,我國古著名農學家,元代成武焦村(今成武縣汶上集鎮前苗樓村)人。初任都察院屬員,延祐三年(1316)年升任淮東廉訪司僉事,因“善課桑農”,皇帝“賜衣一襲”,后入朝為司農丞,著有《栽桑圖說》和《農桑輯要》,受到皇帝讚許:“農桑衣食之本,此圖甚善”。遂命刊印千冊,散之民間。並晉陞苗好謙為御史中丞。

人物簡介


苗好謙(約公元1240年-約公元1312年),元代成武焦村(今成武縣汶上集鎮前苗樓村)人,我國古代著名農學家。
苗徠好謙祖居單父(今單縣)留饋里,後來舉家搬到成武縣焦村定居。他的父親叫苗留全,生有五個兒子,苗好謙排行老大。苗好謙脾氣倔強,性格內向,從小愛動腦筋,平時少言寡語,一向處事沉穩,明白事理,不僅博覽群書,通曉古今,而且勤於耕作,是把種莊稼的好手。

人物成就


當時成武的桑蠶養殖非常普及,絲綢製造工藝十分先進,生產的薄縑“重才百銖,望之如霧”,在京都及各大商埠都極為搶手。這為苗好謙以後編著我國農學史上的重要典籍《農桑輯要》及《栽桑圖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農桑輯要》自問世以後,曾一再刊刻,影響波及海內外。早在元代就至少有三個刊本,首刊於至元年間,再版於延祐元年,三版情況不明。明代也有三個版本,一是明初刊本,藏於日本小島氏寶素堂,著錄於日本人澁江全善、森立之所著《經籍訪古志》中。二是明張師說輯刊,陳無私訂正的《田園經濟叢書》本,著錄於沈乾一《叢書書目彙編》中。三是明末胡文煥刊印的《格致叢書》本。清代有《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刊本,其後都是這個聚珍本的復刻本或排印本,總共有近二十種。1982年,農業出版社出版的石聲漢校注的《農桑輯要校注》,即是以清乾隆間蘇州府刻的“武英殿聚珍版”本為基礎,整理校改作成的。
苗好謙傾注多年心血,大展平生所學,繼先前編著成《農桑輯要》六卷之後,又完成《栽桑圖說》一書。延祐五年,司農丞苗好謙撰《栽桑圖說》,深受元仁宗讚賞,並命刊行於民間,行之五六年,功效大著。

人物事迹


他剛正不阿,秉公執法,頗得民心。有一次,一官庭豪門的一袋貨物遺落在運輸途中,被幾個老百姓撿到私分。官庭尋找貨物的下落,追查到了這幾個人,打算處以死刑,以殺雞儆猴。苗好謙認為這是濫用刑法,草菅人命,於是據理力爭。最後貨物收回,並對當事人進行了批評教育,之後息事放人。

仕途發展


苗好謙出仕為官之後,先任都察院屬員,後任工部、樞密院吏曹。
大德改元升為大宗正府都事。
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苗好謙升任丞務郎、大都路總管府推官,不久再拜御史台監察御史。
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遷江南諸道御史台都事。
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任奉訓大夫、淮西江北道肅政廉訪史。他執法嚴明,不徇私情,貪贓枉法之人無不戰戰兢兢,心驚膽寒。
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升任淮東廉訪司僉事,因“善課桑農”,皇帝“賜衣一襲”。後來,由於苗好謙在農學方面成績卓著,遂令其入朝為司農丞,全面指導全國農業生產。
延佑五年(公元1318年),經大司農買住等向仁宗推薦,受到皇帝讚許:“農桑,衣食之本。此圖甚善。”遂下令刊印千冊,散之民間,並晉陞苗好謙為御史中丞。

人物評價


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五:“余讀《農書》,謂 王君(王禎)之詩學勝農學,其農學絕不及苗好謙、暢師文 輩也。”《光明日報》1990.12.10

先塋碑


苗好謙死後,皇帝賜其中書省參知政事,謚訓肅,安葬於今成武汶上集鎮前苗樓村東頭路南,並立有苗好謙先塋碑。
現該碑立於元代皇慶元年(1312)十月在其墓地的東北角,距今已690餘年。碑身刻盤龍,通高約5米,龜趺座。由於年代久遠,下半部淤埋於地下,碑身地上部分高340厘米、寬120厘米、厚33厘米,碑帽高140厘米,額曰“廉訪苗公先瑩墓碑銘”,背額曰“苗氏宗系之圖”,國子博士從侍郎江南諸道行御史台監察御史劉泰撰文,中順大夫陝北諸道行御史台治書侍御史馬敬之書丹,資善大夫御史台中丞翼德方篆額。碑文採用正楷書寫,字體端莊娟秀,瀟灑多姿,意和筆調。當地好書著時有臨摹。
碑前5米處仍立有4個石翁仲,其一露出地面,頭部毀於文革期間。
1988年,該碑及墓地被公布為成武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