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旗鼓相當的結果 展開

旗鼓相當

漢語成語

旗鼓相當,漢語成語,讀音是 qí gǔ xiāng dāng,意思是比喻雙方力量不相上下。出自《後漢書·隗囂傳》:“如令子陽到漢中、三輔,願因將軍兵馬,鼓旗相當。”

成語辨析


近義詞:不相上下、工力悉敵、平起平坐、一時瑜亮、勢均力敵、不分軒輊、各有所長、各有千秋、平分秋色、半斤八兩、旗鼓相當、棋逢對手、八兩半斤。
反義詞:天差地別、眾寡不敵、雲泥有別、眾寡懸殊、相形失色、寡不敵眾、敵眾我寡。
謎語:兵力一致

成語出處


《後漢書•隗囂傳》:“如令子陽到漢中、三輔,願因將軍兵馬,鼓旗相當。”

成語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示例
單說何孝先自辦此事以來,居然別開生路,與申大善士一幫~,彼此各不相干。◎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五回

歷史典故


原作鼓旗相當,古代軍隊用旗鼓發號施令,故稱兩軍對壘時為旗鼓相當。後用以比喻雙方勢均力敵,不相上下。建武三年(27年),割據甘肅的隗囂光武帝劉秀上書稱臣,當時光武帝致力於平定關東各地,尚無餘力進攻盤據四川的公孫述勢力。因此將扼制公孫述北上的任務交給隗囂,他在致隗囂的信中說:“現在關東一帶寇賊,到處屯聚,野心很大。我抽不出兵力進兵四川與他們比試高低。如果公孫述出兵漢中、長安一帶,希望能借用您的兵力,與他旗鼓相當地打上一仗,如果您肯這樣做,這正是論功行賞、獨當一面的大好時機啊!”

引證解釋


旗鼓:古代作戰以搖旗擊鼓指揮進退。相當:差不多,不相上下。比喻雙方力量不相上下。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隱囂傳》:“如令子陽到漢中、三輔,願因將軍兵馬,旗鼓相當。”
明·羅貫中 《三國演義》第六十九回:輅問子春:“今欲與輅為對者,若府君四座之士耶?”子春曰:“吾自與卿旗鼓相當。”
清·李寶嘉 《官場現形記》:單說何孝先自辦此事以來,居然別開生路,與申大善士一幫旗鼓相當,彼此各不相干。
李廣田《金罈子》:“到了父親一代起始分居度日時,也還旗鼓相當。”

成語故事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改國號為新。劉秀起兵反對,實力不斷壯大,後來當上皇帝,建立東漢王朝。
光武帝劉秀雖然建立了東漢政權,但是邊遠地帶卻還沒有完全統一。公孫述佔據了四川一帶,並且自己當起了皇帝。隗囂(wěiáo)在甘肅一帶自稱西州大將軍。而隗囂和公孫述也有矛盾,雙方不斷發生鬥爭。於是,劉秀為了孤立公孫述,就想拉攏隗囂。
有一次,劉秀聽說隗囂打退了公孫述的進攻,便立刻寫信給隗囂,表示願意同他友好,並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公孫述。信中說:我現在忙著在東方打仗,目前實在是沒有力量攻打成都和公孫述一比高下,而且,我西方的兵力也很薄弱。如果公孫述侵犯漢中,甚至騷擾長安的話,我希望能得到你軍隊的幫助。這樣,在西方戰場上,我就可以和公孫述旗鼓相當了。後來,隗囂就歸順了劉秀,成為光武帝的將領。
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后,仍有一些人擁有重兵,稱霸一方。其中實力比較雄厚的,有甘肅的隗囂集團和四川的公孫述集團。
隗囂,字季孟,天水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人,出身隴右大族,以知書通經而聞名。劉玄更始(公元23年)政權建立后,隗囂叔父隗崔、兄隗義等合謀起義,響應劉玄,興漢滅莽。隗囂趁機佔領平襄,殺了王莽的鎮戎郡大尹,被推為上將軍,隨後,他還興兵十萬,攻佔隴西、天水、武都、金城等郡縣,成了割據一方的勢力集團,當時很有名望的馬援班彪等人,都雲集在他旗下。
公孫述,字子陽,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人。王莽篡漢后,他受任為導江卒正(即蜀郡太守)。王莽末年,天下群雄競起,他自稱輔漢將軍,兼領益州牧,憑藉四川的險要地勢和豐饒物產,精練兵卒,稱霸西南。到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他還自立為帝,國號“成家”。
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元26年),東漢大司徒鄧禹率軍西擊赤眉起義軍,他的一員裨將帶兵叛逃,向西邊的天水奔去,隗囂出兵阻擊,盡獲輜重,由此得到鄧禹的信任,被封為西州大將軍,進而又得到光武帝的重視。
建武三年(公元27年),陳倉人呂鮪擁眾數萬,與公孫述進犯漢中,隗囂還派兵幫助征西大將軍馮異進行迎擊。得知這一情況,光武帝劉秀在洛陽親手給隗囂寫了一封書信,誇讚他的功勞和作為,並百般安撫和拉攏,其中的一句話為“如令子陽到漢中、三輔,願因將軍兵馬,鼓旗相當”,意思是如果公孫述進犯漢中、三輔地區,希望能憑藉你隗囂的兵馬進行阻擊,你們雙方的實力不相上下,定會成功。光武帝劉秀寫這封信的真實意圖,是想利用隗囂的軍隊鉗制公孫述的軍隊。
此後,公孫述屢次出兵漢中,並派使者拉攏隗囂,許以大司空、扶安王等高官勛爵,但隗囂不為所動,還斬殺使者,出兵擊之。不過讓人遺憾的是,隗囂最終也沒有徹底歸附東漢為光武帝所用。建武九年(公元33年),由於屢為漢軍所敗,隗囂在憂憤中病故。而公孫述建立的“成家”,也在建武十二年(公元36 年)被東漢所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