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彪

東漢史學家、文學家

班彪(3年~54年),字叔皮,扶風安陵(今陝西省咸陽市)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出身於漢代顯貴和儒學之家,受家學影響很大。從小好古敏求,與其兄班嗣遊學不輟,才名漸顯。

西漢末年,為避戰亂至天水,依附於隗囂,欲勸說隗囂歸依漢室,作《王命論》感化之,結果未能如願。新朝王莽時期,后至涼州,為割據西北的大將軍竇融從事,勸竇融支持光武帝。

東漢初,舉茂才,任徐縣令,因病免官。班彪學博才高,專力從事於史學著述。寫成《後傳》60餘篇,斟酌前史,糾正得失,為後世所重。其子班固修成《漢書》,史料多依班彪,實際上是他修史工作的繼續。其女班昭等又補充固所未及完成者。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班彪
班彪
班彪,《漢書》作者班固的父親。家世儒學,造詣頗深。幼年從兄班嗣一同遊學,結交很廣。二十多歲時,西漢末年,群雄並起,隗囂在天水擁兵割據,他避難相隨。

投奔隗囂

有一次,隗囂問班彪道:“從前周朝滅亡,戰國紛爭,天下四分五裂,經過好幾代才得安定。是合縱連橫的事又將出現在今天呢,還是承受天命,在某一個人身上呢?望先生談談看法。”
班彪答道:“周朝的廢興,與漢朝不同。從前周朝分爵為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掌握自己的領地各自為政,正像一棵大樹,本根很弱小,枝葉很茂盛,所以到了後來,出現合縱連橫的事,是形勢促使它那樣。漢朝繼承秦朝的制度,改封建為郡縣制,國君有專制的權威,臣下無百年的大柄。到了成帝,假借外戚的勢力,哀帝、平帝在位時間很短,三帝無子,所以王莽篡位,竊取國位年號。危險來自上邊,傷害不及下面,因此,王莽真正篡位之後,天下人沒有不伸著脖子在嘆息。十多年間,中外發生搔擾,遠近都在行動,各自打著劉氏的旗號,會合響應,眾口一詞,不謀而同。現在英雄豪傑統治各州縣的,都沒有像七國傳統的資本,可百姓卻異口同聲,想念漢朝的恩德,發展趨勢已經可想而知了。”
隗囂道:“先生分析周朝與漢朝的形勢是對的,至於只看到愚蠢的百姓習慣劉氏姓號的緣故,而說漢家一定復興,這就不見得了。從前秦朝失去天下,好比一隻鹿逃走了,劉邦追鹿到了手,當時人又誰知有什麼漢朝么?“
班彪一方面痛恨隗囂的狂言,一方面又感嘆時局艱難,於是著一篇《王命論》,認為漢德是繼承唐堯,有靈驗的王符作證,王者登上寶座,不是憑欺詐能成功,想用這來感動隗囂,可是隗囂始終不覺悟,於是避走河西。

主事竇融

河西大將軍竇融用他作從事,十分恭敬地待他,用師友之道接待。班彪就替竇融出謀劃策,敬事漢朝,總領西河一帶來抗拒隗囂。後來竇融奉詔回京師,光武帝問道:”你所上的奏章,是誰和你參謀?“竇融答道:”都是我的從事班彪做的。”皇帝一向聽到班彪很有才幹,於是召見班彪,舉他作司隸茂才,叫他作徐州令,因病沒有就位。後來幾次應三公的命令,就去了。任為縣的長官,又為司徒掾。
班彪時有奏言,對時政多所建議,如《復護羌校尉疏》、《上言選置東宮及諸王國官屬》、《奏議答北匈奴》等。
不久因病免官,專心史籍。晚年任望都長。班彪專心於史學,尤好漢代史。

潛心修史

班彪既有高才又好寫作,於是專心在史籍方面下功夫。武帝時,司馬遷著了《史記》,從傳說中的黃帝寫到當代漢武帝,從太初年間以後,缺了沒寫,後來褚少孫劉向劉歆、馮商、揚雄等十多位學者都曾綴集時事,或補或續之。但是文筆鄙俗,不配為《史記》的後續之作。
班彪於是繼續採集前朝歷史遺事,還從旁貫穿一些異聞,寫下後傳數十篇,參照前面的歷史而評論得失。其略論寫道:”
班彪又調升到司徒玉況府。當時太子的東宮剛建立,諸王國同時開闢,而官吏沒有配齊,師保齊缺。
班彪又上言道:”
書奏上后,皇帝採納了。後來選司徒廉作望都長,得到官吏百姓的愛戴。
正是從這一認識出發,班彪乃“繼采前史遺事,傍貫異聞,作後傳數十篇”,這就是後來班固撰寫《漢書》的基礎。
此外,《後漢書》載其“所著賦、論、書、記、奏事合九篇”。今存《北征賦》、《覽海賦》、《冀州賦》等,《文選》、《藝文類聚》有收錄。其中《北征賦》寫他在西漢末年避難涼州、從長安行至安定時沿途的見聞和感慨,對當時人民生活的困苦和動蕩的社會面貌有所反映。這篇賦採用楚辭的形式,重在抒情,與鋪張揚厲的西漢大賦風格迥異,開了東漢末年抒情小賦的先聲。他另有《王命論》一篇,系勸隗囂興復漢室之意,見於《漢書·敘傳》、《後漢書》本傳及《文選》。
《後傳》原書已佚,其內容現已多為《漢書》汲取,只是無法辨認清楚了。今《漢書》的元帝、成帝二紀及韋賢翟方進、元后三傳的《贊》,還保留有班彪的史論文字。
班彪曾作《前史略論》,詳論以往的史學得失,實為撰寫《後傳》有所借鑒和改進。他簡要地追述了先秦秦漢之際的史官和史籍,著重評論司馬遷所著《史記》的內容、體裁、體例和思想。他說:“遷之所記,從漢元至武以絕,則其功也。”“然其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野,文質相稱,蓋良史之才也。”充分肯定了司馬遷的史才。但又評道:“其論述學,則崇黃老而薄《五經》;序貨殖,則輕仁義而羞貧賤;道遊俠,則賤守節而貴俗功:此其大敝傷道,所以遇極刑之咎也。誠令遷依《五經》之法言,同聖人之是非,意亦庶幾矣。”這對司馬遷的異端思想極盡諷刺,表明了他的正宗觀點,自然也是他寫《後傳》的指導思想。《前史略論》是中國古代較早的一篇史學論文,可謂儒家正統史學觀點的代表,在中國史學理論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
建武三十年(公元55年),班彪死在官位上,終年五十二。他所著的賦、論、書、記、奏事共九篇。

主要成就


學術思想

班彪從小接受儒家思想,他的史學觀點與司馬遷有所不同。他認為司馬遷在《史記》中“崇黃老而薄五經”、“輕仁義而羞貧窮”、“賤守節而貴俗功”,是一個大弊端。然而他也稱讚司馬遷“善述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野,文質相稱,蓋良史之才也”。他的這些觀點完全被班固繼承,對於《漢書》的編撰影響頗深。

代表作品

班彪主要作品
類別主要內容
對時政建議《復護羌校尉疏》、《上言選置東宮及諸王國官屬》、《奏議答北匈奴》
史學《前史略論》、《史記後傳》65篇,為班固《前漢書》打定了基礎。
文學《北征賦》、《覽海賦》、《冀州賦》等

家族成員


• 父親:班稚
• 姑母:班婕妤
• 兒子:班固、班超
• 女兒:班昭

史書記載


南北朝時期的史學家范曄寫的《後漢書》中其中《卷四十·班彪列傳第三十》記載的是班彪和他的兒子班固的事情,介紹了班彪的一生的經歷和主要著作。

人物評價


范曄評價他:班彪以通儒上才,傾側危亂之間,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進,貞不違人,敷文華以緯國典,守賤薄而無悶容。彼將以世運未弘,非所謂賤焉恥乎?何其守道恬淡之篤也。
在兩漢之際的歷史形勢中,班彪投靠劉秀,撰寫《後傳》,鼓吹“王命”,促進統一,政治上是識世務者,思想上是個正統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