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鰩
文鰩
文鰩,傳說中的魚名,又名燕鰩魚、飛魚。形狀像鯉魚,長有魚的身體,鳥的翅膀,白頭紅嘴,身上有蒼色斑紋,常在夜間飛翔。叫聲像鸞雞,肉的味道酸中帶甜,據說吃了可以治療癲狂,見到它天下豐收,是立毅疊登之兆。
《山海經·西山經》:“又西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觀水出焉,西流注於流沙。是多文鰩魚,狀如鯉魚,魚身而鳥翼,蒼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於東海,以夜飛。”晉左思《吳都賦》:“精衛銜石而遇繳,文鰩夜飛而觸綸。”唐·唐彥謙《漢代》詩:“黻幃翹彩雉,波扇畫文鰩。”胡韞玉《太平洋歸舟中作》詩:“飛潛無主文鰩苦,升謫隨天赤鳳哀。”
胡文煥圖說:“鳥翼蒼文,晝游西海,夜入北海。其味甘酸,食之已狂,見則大稔。”
《埤雅》云:“文鰩長尺許,有翼。”《神異經》言:“東南海中有溫湖,鰩魚生焉,長八尺。“《爾雅翼》云:‘‘文鰩魚出南海,大者長尺許,有翅與尾齊;一名飛魚,群飛海上。海人候之,當有大風。吳都賦雲,文鰩夜飛而觸綸是也。”《歙州圖經》記載了一則有關文鰩魚的故事,傳說歙州赤嶺下有大溪,俗傳昔有人造橫溪,魚梁魚不得下,半夜飛從此嶺過。其人遂於嶺下張網以捕之,魚有越網而過者,有飛不過而變為石者。今每雨其石即赤,故謂之赤嶺,而浮粱縣得名因此。傳說文鰩肉酸甘,吃了可治癲狂病。《呂氏春秋-本味篇》說:“味之美者,灌水之魚,名曰鰩。”文鰩魚是豐年的象徵‘所謂“見則天下大穣”,郭璞注說:“豐稔收熟也。”郝懿行注云:“魚見則大穣者。詩言眾魚佔為豐年,今海人亦言歲豐則魚大上也。”郭璞《圖贊》曰:“見則邑穰,厥名曰鰩。經營二海,矯翼閑(一作間)霄。惟味之奇,見嘆伊皰。”
體略呈長橢圓形,背部及腹部頗寬,兩側較平,至尾部漸細。體長約30厘米左右。頭頗短,背部平坦,兩側向下方傾斜,腹面狹窄。吻短。眼大,側位而高。鼻孔每側2個。口小。上下頜約等長,具圓錐狀細齒。鱗圓形,甚大,其後緣呈波狀。側線位甚低,近腹緣,其後端不達尾鰭基部。背鰭12~14。臀鰭9~10,起點約在背鰭第6鰭條下方,其後端與背鰭最末鰭條相對。胸鰭15~16,寬大而特長,平置時可達臀鰭最末鰭條,可藉此滑翔於水面。腹鰭大,平置時可達臀鰭底末端。尾鰭分叉,下葉長於上葉。體背面青黑色,側下方及腹部銀白色,背鰭及臀鰭灰色,胸鰭及尾鰭淺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