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王路

廣州市荔灣區一條貫穿南北的城市主幹道

康王路是廣州市荔灣區一條貫穿南北的城市主幹道。全路分北、中、南三段,北起東風西路,南接鎮安路。

道路簡介


康王路
康王路
康王路是廣州市荔灣區一條貫穿南北的城市主幹道,北起東風西路,南至杉木欄路,接鎮安路。全路分康王北路、康王中路、康王南路三段,其中東風西路至中山七路為康王北路,中山七路至長壽西路為康王中路,長壽西路至杉木欄路為康王南路。全路長約2.8公里、寬40米,設置雙向8車道。
康王路以隧道形式下穿上下九步行街,隧道上蓋為上下九廣場。其中北隧道口原為廣州保存下來的唯一近代專業會館——錦綸會館所在地,興建道路時廣州市政府出資對其進行整體平移,以保持其原貌。

路口及站點


主要路口

主要路口有:西華路、中山七路、龍津路、長壽西路、下九路、十八甫路、和平路、杉木欄路等

公交站點

全路段公交站點有4個:康王北路站、康王中路站、華林寺站、康王南路站

興建


康王路可以說是一條拆出來的道路,南北走向的康王路修建之後大大緩解了荔灣區南北走向的車流,也方便了附近市民的出行。
康王路的最前身是帶河路,當時的帶河路很短,當時,帶河路是一條瀝青路,不足3米寬,而且曲曲折折,道路的周邊都是居住區。後來廣州城市要發展,道路也必須擴建,而且要貫通南北,一直通到珠江邊的人民橋
康王路的興建,是為了解決荔灣區沒有一條貫穿南北的主幹道帶來的交通問題,道路於1996年8月立項建設,建設工程包括擴寬鎮安路、帶河路、康王直街以及拆遷康王上街、康王下街等地的民居。
工程分兩期建設:2000年10至12月為第一期,建成中山七路至長壽西路段(原帶河路段);2001年7月至2002年4月為第二期,完成東風西路至中山七路段和長壽西路至杉木欄路段。2002年5月1日,全線建成通車。
道路興建過程中,為保護廣州保存下來的唯一近代專業會館錦綸會館,廣州市政府出資對其進行整體平移,以保持其原貌。會館已於2005年1月18日重新對公眾開放。

歷史來源


“康王”原是宋朝愛國將領
貫穿老西關的康王路得名於“康王”,究竟“康王”是什麼?原來康王是宋朝的一位愛國將領——康保裔。
據當地居民陳婆婆介紹,帶河路是一條瀝青路,不足3米寬,道路的周邊都是居住區。後來道路擴建,貫通南北,一直通到珠江邊的人民橋,形成康王路。
“康王路”曾經有一段時間叫“世紀路”。最終,廣州市地名辦經過反覆推敲,將這條經過康王直街、康王上、下街的規劃路,敲定更名為具有歷史基礎及文化內涵的“康王路”。
“康王”的稱謂主要是來源於附近原有的一座康王廟,此廟是紀念宋朝的一位愛國將領——康保裔。傳說,康保裔出身將門,是洛陽人士,祖父和父親都是捐軀沙場、馬革裹屍的武將。康保裔自幼習武,精於騎射,射空中飛鳥,箭無虛發。從軍后,康保裔屢立戰功,在任高陽守將期間,遼國進犯中原,他不顧年齡高邁,奮起抵抗,但寡不敵眾,為國捐軀。
隨著康保裔的事迹流傳,人們尊稱他為康公、康王,後人敬其忠勇在大江南北廣建“康王(公)廟”。清代時候,羊城西郊、南郊都曾經有過康王廟。中山七路附近的康公直街、康王(上、下、直)街都是因為同名寺廟而得名。據說,前進路的康公街、同福中路的康公後街也因為曾有同名寺廟而得名。
走在寬闊的康王路上,很多人只知道它現有的名字,對於康王路之前的世紀路的名字,還有很多人並不知道。即使是住在當地的廣州街坊,多數只對康王路還沒有建好之前的名字“帶河路”印象深刻。
當時道路規劃的時候,大家都稱之為康王路,到後來道路修到康王中路的時候,旁邊建起了一個名叫“世紀廣場”的商住區,之後,這條道路就取名為“世紀路”了。這條路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修建的,因為這條路會在新世紀開通,方便市民出行,所以命名世紀路也有此一說。
2000年10月24日,北起東風西路,南至六二三路並連人民橋的規劃路曾經被命名為世紀路。當時因為整條規劃路還沒有建好,雖然已經命名,但還沒有正式豎路牌。到後來快要通路的時候,有關部門就提出了更名的要求。更名的三個理由是:
一、更名為“康王路”具有歷史基礎及文化內涵。該規劃路經過康王直街、康王上下街,而“康王”的稱謂主要是來源於附近原有的一座康王廟,此廟是紀念宋朝的一位愛國將領——康保裔,他在任高陽守將期間,遼國進犯中原,他不顧年齡高邁,奮起抵抗,但寡不敵眾,為國捐軀,後人敬其忠勇而建立“康王廟”。該規劃路更名為康王路,既延續了歷史文化傳統,也與荔灣區商貿旅遊區的規劃相承接。
二、“康王路”的稱謂已廣為流傳,得到各方默認。在過去的建設、管理等工作中,市區政府及有關部門長期把該規劃路段使用“康王路”的名稱。此外,由市立項的中山七路至西華路地下人防工程也被批准命名為“康王路地下人防工程”。由於“康王路”稱謂已被廣泛使用,如採用世紀路命名,將產生混亂。
三、“世紀路”稱謂商業味濃,不為群眾接受。很多市民已經習慣了“康王路”的稱謂,而對“世紀路”知之甚少,取名“世紀路”沒有任何歷史和地理依據。
“康王路”曾經和“世紀路”這兩個名字出現過一段時間的爭論,到底取哪個名字更好,最後出於尊重歷史文化傳統和市民的意願考慮,最終定下了康王路路名。

未來發展


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
7月7日,廣州市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第二次環評公示已得到批複。這項雙向四車道投資9.93億,工程年內即將開工。
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工程是廣州市市政建設的重點工程,是城市主幹道一級標準,設計車速50千米/小時。工程採用全下穿方案,全長1660米,上層為雙向四車道公路隧道,下層為市政及電力管廊。整個隧道南起西華路,北至廣園西路,中間下穿東風西路、流花路、站前路及環市路,並在站前路南北各設置一條單出匝道連接站前路。
隧道建成后將連接廣園路與康王路,同時,可以改善廣州市中心區的交通狀況,並有望解決和平新村、廣園西、解放北高架等交通擁堵的問題。
受困於拆遷安置問題,12年前就已設計建設的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目前只完成了總長度的兩成。康王路流花湖隧道計劃在2016年通車,屆時將打通廣州排名第一位的斷頭路。這意味荔灣海珠的北上路交通問題解決了。
廣州地鐵8號線北延段(二期)
廣州地鐵8號線北延段南起文化公園站,經華林寺陳家祠、彩虹橋,進入同德圍地區,最終北延至白雲湖,計劃於2017年開通。其中文化公園-陳家祠段沿康王路而建,然後轉向西北方向行進至位於荔灣路與東風西路路口地下的彩虹橋站
陳家祠站位於中山七路地底,鄰近康王路與中山七路路口和著名景點陳家祠,於1999年隨地鐵1號線全線通車而啟用。8號線北延段建成后,將是1號線與8號線的換乘站,為通道換乘。
華林寺站位於長壽西康王路口,附近有華林寺、華林國際玉器城、上下九步行街等,正在建設中。
文化公園站位於鎮安路東側廣州文化公園地底,現為地鐵6號線站點,於2013年12月28日地鐵6號線首期通車時啟用。未來將是6號線與8號線的換乘站,為節點換乘。

發生事故


廣州市荔灣區康王公交站地鐵施工工地旁28日發生地陷后已陸續出現六次坍塌,導致地面出現一個面積近300平方米、最深約10米的巨大空洞,有2棟共6間商鋪坍塌,連續坍塌兩次,這些店鋪包括包子鋪、水果鋪、拉麵鋪等。事故地點旁是地鐵六號線文化公園站施工現場。
無人員傷亡
地陷處為荔灣區康王南路和杉木欄路的交叉路口,塌陷處面積約有300平方米,最深處約有10米,如一個巨大的碗,裝著已成瓦礫的樓房。
目擊者稱,十多分鐘內,整間麵包店緩緩陷進地面,一旁的紅綠燈柱也跟著沒入一片廢墟之中,巨大的灰塵隨之而起。在接下來的半個小時內,周圍四五家店鋪也先後塌陷。
陳先生在事發時,正好駕車經過,“剛開始時,我看到石屎剝落,屋檐塌下來。沒反應過來的時候,第一棟樓就塌了。後面的房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倒塌。”有電線桿倒下時砸到了旁邊一輛226路公交車,但並無大礙。房屋坍塌導致兩條10千伏電纜故障,造成周圍約有3000戶住戶停電。
據附近的居民說,垮塌的有兩棟2層樓房,一樓均為店鋪。事發后約10分鐘,8台消防車、近40名消防官兵趕到現場搜救,沒有發現塌陷處有生命跡象。晚上7點半左右,混凝土澆灌車到場採取回填混凝土措施。
與地鐵施工有關
事發處離廣州地鐵的施工工地僅數米之隔,那裡正在修建六號線文化公園站。逃出生天的親歷者郭潮佳說,每天自家店裡地面都會數次發出轟隆聲,“像大炮一樣嚇死人了”,還時不時伴有地震一樣的震動。
據南都記者了解,初步認定此次地陷塌樓事故,確實與地鐵施工有關。廣州市政府方面稱,當時地鐵工地正在施工,施工人員發現施工地段地層發生地質異常后,停止施工,疏散施工人員。廣州地鐵官方微博昨晚發布消息稱,文化公園站和隧道未受地陷影響,各項監測數據顯示現場情況穩定。廣州地鐵稱下一步會同政府部門進行原因分析、現場恢復等善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