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歸瀨三瀑布望兩溪詩

南宋詩人謝靈運創作的五言古詩

《發歸瀨三瀑布望兩溪》是南朝宋詩人謝靈運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分為三個部分。前六句為第一部分,寫夜遊舟行所見,江清濤緩,高峰竦立,瀑布倒垂。中間六句為第二部分,寫晝游登山所見,以回顧的口吻寫出,突出山中荒藹幽深的景象。最後六句為第三部分,抒情,述說雖知隱居生活艱苦,但尋求知音是心中最大的願望。這首詩章法布局上非常縝密,且運用誇飾的手法極寫環境之艱險,頗有奇觀意外之妙。

作品賞析


整體賞析

這首詩由夜遊、晝游及感受三部分組成,每部分各佔六句。按遊覽的時間順序說,是晝游在先,夜遊在後,而詩中卻將夜遊部分置於晝游之前。詩的首二句即從日暮寫起,言暮時繼續行游,至月夜而泛舟江上。次二句寫水面如鏡,風波不起。上有月光清朗,下有微波蕩漾,水天一色,交相輝映,浸淫在一派閑靜輕柔的氛圍之中。而“沫”、“涉”二字又透出遊者的情態,二字以工整的對仗,表現了主人公在江上縱情嬉戲的歡快情趣。五、六兩句寫夜行所見的奇異景色以應題。這兩句以“竦”字描摹巨石的突起聳立之狀,以“倒”字形容飛瀑的傾瀉直下之勢,彷彿石破天驚,蔚成壯觀。以上六句,寫出了夜遊由陸路到水行,最後抵達目的地的全過程,而所見江水的平靜和三山兩溪的奇崛又情味迥異,生動地再現了景觀的不同風神,可謂搖曳生姿。
“亦既窮登陟”以下六句,以倒敘筆法追憶晝游的所見之景。登山眺覽,惟見一片莽莽蒼蒼的景象。“荒藹”句為總寫,概括了幽僻深杳的總體印象;“窺岩”和“披林”兩句則分寫山高、林密。重岩疊嶂、樹林茂密,以至連天日都彷彿被遮蔽不見了。這裡是用誇飾的手法極寫環境之艱險,以為下文的張本。接下來“陽烏”兩句,為記憶中的白晝遊程攝下最後一個鏡頭:行者披著夕陽的餘暉,正在幽深的竹林之中穿越而行。這兩句中的“尚傾翰”、“未為邅”,與上兩句的“不睹景”、“豈見天”似相牴牾,其實一為記實,一為描寫,蓋因用筆虛實之不同也。這六句從登山寫到返程,最後以“陽烏傾翰”回顧照應到詩的首句,遂以“日垂”為契機,把晝游和夜遊、山行和水行連成一氣。全詩的寫景紀游部分以後一段行程的起點發端,以前一段行程的終點收煞,攔腰說起,首尾承接,不僅使整個紀游部分顯得神固氣完,而且也使詩的章法布置別開生面,頗有奇觀意外之妙。
詩的最後六句抒寫感受。詩人由此番登陟的親身經歷,聯想到巢居穴處的岩棲之難。巢穴的不蔽風雨固然可憂,然而更可憂的,是沒有可以一吐衷腸的知己。這裡或指詩人的“方外交”曇隆和法流二法師,這兩位友人都是“辭恩愛,棄妻子,輕舉入山”而作“高棲之游”的。詩人在《山居賦》中曾說:“苦節之僧,明發懷抱。……雖一日以千載,猶恨相遇之不早。”意謂:朋友相得之歡,一日勝似一千年。志同道合的朋友總是相見恨晚,此日如能同游,應該是十分歡欣雀躍。謝靈運在其吟詠石門的篇什中,每多抒寫寂寞之感,如“惜無同懷客,共登青雲梯”、“美人竟不來,陽阿徒晞髮”等。此詩亦然。詩中的感受既是在登山過程中直接觸發的,因而詩人將晝游部分移后,也就不難理解了。因為只有如此才便於使情景相關處連成一體,而避免了將情與景截分兩橛的弊病。這種在章法布局上的縝密用意,正是大謝詩慘淡經營的一個重要方面。

名家點評

浙江省古代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俞樟華池塘春草——謝靈運、孟浩然王維詩選》:“謝靈運的詩歌以‘高妙深曲,變化不可執著’著稱,這首詩就是最好的證明。詩歌按照時間順序,本當先寫晝游,再寫夜遊,作者卻倒過來,先寫夜遊,再用倒敘的筆法追憶晝游所見之景,然後自然引出自己在登山賞景中所觸發的感受,使情景相關處連成一體,而無情與景分裂之感,其章法布局之縝密,由此可見。”

創作背景


這首詩為元嘉七年(430年)謝靈運與曇隆、法流分別後,重臨石門瀑布時所作。詩人見石門瀑布環境壯觀而優雅,追憶昔游,懷念二師,再次流露隱逸孤苦的矛盾心態,於是寫下這首詩。

作者簡介


謝靈運(385年-433年),原名公義,字靈運,以字行於世,小名客兒,世稱謝客。出身陳郡謝氏,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生於會稽始寧(今紹興市嵊州市三界鎮)。南北朝時期詩人、佛學家、旅行家。
晉安帝元興二年(403年)謝靈運繼承了祖父的爵位,被封為康樂公。義熙元年(405年)出任大司馬司馬德文的行參軍。此後任撫軍將軍記室參軍、太尉參軍等職。劉宋代晉后,降封康樂侯,歷任永嘉太守、秘書監、臨川內史。
謝靈運少即好學,博覽群書,工詩善文。其詩與顏延之齊名,並稱“顏謝”,是第一位全力創作山水詩的詩人,他還兼通史學,擅書法,曾翻譯外來佛經,並奉詔撰《晉書》。明人輯有《謝康樂集》。
元嘉十年(433年)被宋文帝劉義隆以“叛逆”罪名殺害,年僅四十九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