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何家大院的結果 展開

何家大院

山西何家大院

何家大院是建於明清時代的一座深宅大院,位於祁縣城南街路東。明末清初的歷史名人戴廷式曾在大院內建有丹楓閣,除珍藏書、版、字畫外,又是傅山、閻若璩、顧炎武、閻爾梅等反清志士和學者聚會的地。

何家大院,院門為磚木結構挑角門樓,下置八仙石磚,里施木雕垂花門。進院門由西向東是條百米長的青石甬道,甬道南是車馬大院,甬道北是兩座樓院。東面的明樓院是里十外三的雙進四合院,院中部以過廳分隔。里院中又築花欄,分隔為二庭院,東西約6米,用方磚鋪地。

山西何家大院


何家大院
何家大院
何家大院風景照
何家大院風景照
何家大院是也是晉中一帶有名的深宅大院,位於祁縣城南街路東。院門為磚木結構挑角門樓,下置八仙石磚,里施木雕垂花門。進院門由西向東是條百米長的青石甬道,甬道南是車馬大院,甬道北是兩座樓院。東面的明樓院是里十外三的雙進四合院,院中部以過廳分隔。里院中又築花欄,分隔為二庭院,東西約6米,方磚鋪地。北樓為主樓,二層樓房。前有出檐設廊,磚砌窗戶外圓內方,七架木結構房頂,木構件上都雕有 吉祥花紋,建築工藝十分精湛。西面的稱筒樓院,拱形大門,入門庭院中有戲台一座,多功能性,平時可作住房。進院便是里五外三的四合院筒樓院。院有筒樓5間為磚木結構建築,單坡頂、門窗均為磚砌拱形,也是晉中住宅的典型建築之一。明末清初的歷史名人戴廷式曾在大院內建有丹楓閣,除珍藏書、版、字畫外,又是傅山、閻若璩、顧炎武、閻爾梅等反清志士和學者聚會的地方。
何家大院門樓
何家大院門樓
何家大院,在祁縣縣城南街路東,是晚清以來城內的第二大財主,商號分佈縣內外,資財達1000萬元,從業人員達1000多人。僅城內就有七大商號,即永聚祥(茶莊)、祥雲集(煙店)、晉昌源(鐵鋪)、天祿園(飯館)、復清當(當鋪)、義生店(油坊)、聚珍店(轉運站)。這些商號在各地設分號、代銷處、作坊等,在祁縣商紳中排名第三。
何家大院是繼喬家、渠家后又一處有名的深宅大院,明末清初的歷史名人戴廷式曾在大院內建有丹楓閣,除珍藏書、版、字畫外,又是傅山、閻若璩、顧炎武、閻爾梅等反清志
士和學者聚會的地方。院門為磚木結構挑角門樓,下置八仙石磚,里施木雕垂花門。進院門由西向東是條百米長的青石甬道,甬道南是車馬大院,甬道北是兩座樓院。東面的明樓院是里十外三的雙進四合院,院中部以過廳分隔。里院中又築花欄,分隔為二庭院,東西約6米,用方磚鋪地。

布局

何家大院巷道
何家大院巷道
何家大院分主院和大門院。主院是典型的裡外院,巍峨高大、蔚為壯觀。門道正方為屏廳,院中過庭為卷棚,頂下方為明柱走廊,南北西嵌以木製隔扇,北房為五間明樓高大明亮,前有明柱走廊,磚砌、木雕生動美觀,原汁原味。
何家大院建於中國明清時代,拱形重花式大門莊嚴氣派。青石台階兩側為上馬石,牆角有栓馬柱,門內壁有畫。東為“踏雪尋梅”,西為“春夜詩社”。北房為悶房,東西房為平房卻又匠心別具,使人誤以為是單坡頂瓦房,形成視覺上的美感。
綜觀何家大院兩處宅院的前院後院,其間盡顯南北特色兼實用美觀,尤其出類拔萃的是這裡的壁畫、木雕、石雕、磚雕和各門窗的設計造型,給美術學、建築學、民居學、民俗學和許多歷史學家、工藝美術家提供一份研究借鑒的標本。
據稱,因為這處大院至今未被人重修過,大到門樓窗戶隔窗、廁所,小到原來掛匾的炮釘、遮陽擋雨的“花車”、頂大門的頂門石,大門上的雙門插都保存完好,就連茅廁也是當年模樣,歷經風雨能保存得如此完好,使人們甚感珍奇。

歷史

何家大院全貌
何家大院全貌
地理位置祁縣何家,在縣城南街路東,是晚清以來城內的第二大財主,商號分佈縣內外,資財達1000萬元,從業人員達1000多人。僅城內就有七大商號,即永聚祥(茶莊)、祥雲集(煙店)、晉昌源(鐵鋪)、天祿園(飯館)、復清當(當鋪)、義生店(油坊)、聚珍店(轉運站)。這些商號在各地設分號、代銷處、作坊等,在祁縣商紳中排名第三。何家大院是繼喬家、渠家后又一處有名的深宅大院,明末清初的歷史名人戴廷式曾在大院內建有丹楓閣,除珍藏書、版、字畫外,又是傅山、閻若璩、顧炎武、閻爾梅等反清志士和學者聚會的地方。院門為磚木結構挑角門樓,下置八仙石磚,里施木雕垂花門。
何家大院進院門由西向東是條百米長的青石甬道,甬道南是車馬大院,甬道北是兩座樓院。東面的明樓院是里十外三的雙進四合院,院中部以過廳分隔。里院中又築花欄,分隔為二庭院,東西約6米,用方磚鋪地。北樓為主樓,二層樓房。前有出檐設廊,磚砌窗戶外圓內方,七架木結構房頂,木構件上都雕有吉祥花紋,建築工藝十分精湛。西面的稱筒樓院,拱形大門,入門庭院中有戲台一座,多功能性,平時可作住房。進院便是里五外三的四合院筒樓院。院有筒樓5間為磚木結構建築,單坡頂、門窗均為磚砌拱形,也是晉中住宅的典型建築之一。
何家大院正籌建為祁縣古典建築展覽館,在館內還增設工藝美術展室,文化娛樂場所,復原古戲台進行地方小戲及文化演出活動等,豐富遊人的生活情趣。
何家大院土屋
何家大院土屋
據何氏第七代孫何方亮介紹,何氏祖先世居福建省汀洲府(現龍岩市境內)。後有一名為何全舉的先人,隻身一人,十幾歲時來到米易。何氏第四代後人進入國子監學習,二子何開桂、三子何開榮,還取得了功名,被清道光皇帝賜予藍翎正五品官職,前面提到的清道光十三年賜匾就是物證。何家二子取得功名后,即大興土木,修建了佔地大約六畝的何家大院,雕花鑲麟(玉麒麒),極為氣派。大門外建有高大的照壁,照壁前是寬闊的草坪,供人納涼、休憩、玩耍。房側屋后均栽上了槐樹、柏香樹、蚊子樹。距何家大院向西不足百米之處,從上面一個叫做仙山的地方流下的溪水沿著一條彎彎曲曲的“石龍”奔向這塊肥沃的土地。就在這樣的一塊土地上,何家子孫安居樂業,繁衍生息,解放前,這裡幾乎沒有外姓。十里八鄉的人們敬羨何家人,便將此稱為何家壩。
大院內,房檐下的基石每塊長2丈余,可見當年工程之浩大,建築構架之雄偉。大院呈對稱布置,大門在東北角,大門、二門、影壁、過道、正房、耳房、廂房、雜房、磨房、擂米房、廚房。房屋窗欞別具一格,有方形、花形、多邊形、多角形、雕刻形。原正堂屋頂有對稱飛禽走獸,瓦當上還有吉祥、長樂、蓋壽圖案,意匠精巧,令人嘆為觀止。四面建築不高,面積不大,走廊給人以空間向四面擴展的感覺,與白牆灰瓦相結合,雅素明凈,富有典型的攀西民居特色。

發現

何家大院牌匾
何家大院牌匾
何家大院的發現有些“喜劇”。一天縣文化館館長一行人到此作客。幾位從事文化工作的人,一下就被大院的古色古香所吸引,並因而作了些考評,得出了此院是米易縣少有的清代建築的結論。由此,何家大院方被外界所知。
歷經歲月侵蝕,特別是文革那段破舊的歷史,當年被誣稱為“小台灣”的何家大院,被洗劫一空,許多頗有價值的匾額之類的東西不知所終。較為完整的老房也就只留下了殘缺不全的很小一部分。儘管何家大院當年的宏偉和浩大如今已不復存在,僅從其留下的四合大院和精細的圖案、雕刻中,仍然可以窺見一斑。
推開厚重的雙扇木質大門,跨進過道,左右有福壽壁畫,精美細膩,顯現的是當年貴為大戶人家的氣派。
何家後人至今還保存著的一些匾額,有道光十九年,居住在安寧河東河西的人家祝賀何氏新居落成的木匾,上書“恭維何新爺新造華堂誌慶祥開甲第”。亦有咸豐四年官方的牌匾,上面的字跡依然清晰可見:咸豐四年孟夏月/總理四川全省塘務都閫府劉/奉/欽命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揚/為/英俊超群/大京元開泰榮升。還有書有“畫閣凌雲”字樣的一些牌匾。一塊長約1米、寬約半米的杉木匾,從字面上可以看出是道光十三年(1833年)匾上刻著“奉旨/欽賜藍翎/何開桂何開榮/正五品”字樣,記錄的是何家人當年的功名。
這些歷史物件,在何家後人的眼中,也許有的只是一種牽掛,或許是割捨不下的情感。這些匾額,被他們以特有的方式保存著。

美食

牛肉,產於平遙縣,早在明朝中期便聞名於世,是以宰殺后的老牛加工成的醬牛肉平遙牛肉色澤紅潤,肉質鮮嫩,吃起來綿軟、濃香、可口,水份少、耐儲存、不變色味,除國內暢銷外,還遠銷到朝鮮、蒙古、新加坡、印尼、泰國、菲律賓等國家。

交通

從太原到平遙、運城等地的火車均經過祁縣;也可以從長途汽車站乘早上8點左右發往平遙、陵川等地的車,到祁縣向南行20公里。
在祁縣老縣城裡,現在是民居,沒有對外開放,遊客可以進去看看。在渠家大院到渠家茶葉店的路間。

氣候

晉中地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季風乾燥,夏季溫度偏高,秋季天高氣爽,冬季相對寒冷,一年四季氣候分明,晝夜溫差大。冬夏溫差大,冬季風沙較大。年平均氣溫為10.2℃,年降水量540毫米左右,降水大部分集中在夏季。

保護


雨中的何家大院
雨中的何家大院
1990年,何家大院被定為松陽縣文物保護點,鄉政府在這裡辦公,4年前新辦公樓造好后,大院空了下來。何家大院是民族學者何聯奎(1901-1977)的家業,何先生生前著有《民著文化研究》《何聯奎文集》《台灣風土誌》等著作。曾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常委、台灣地區行政機構副秘書長、台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等職。故居面積4200平方米,建於民國初年,既有中國傳統建築的特點,也有西方建築的影子,至今還保存有非常完好的木質百葉窗等。
前年,松陽縣府決定修建一條從縣城出發,經過葉村通到遂昌縣的“江南大道”,公路正好經過“何家大院”。大院的前廳和正廳被拆除。當時縣裡承諾將在不遠處的大竹溪村重建,但到現在也沒動靜。
何老漢和記者說這些時,圍觀的村民始終沒有插話。當記者問一位村民是否希望大院保存下來時,他沒任何錶示就走開了。後來有人偷偷說,葉村大部分人姓葉,何老漢等幾戶是當年何家大院的主人何聯奎在葉村的外姓後裔。葉村其他人對此事好像永遠是旁觀者。
何家大院
何家大院
葉村鄉政府負責人說:“何家大院剩下部分太難看,出於村鎮規劃考慮,決定拆除,地基拍賣不是為了錢,加上那兩棵樹,最多也就賣1萬多塊錢。”記者問拍賣地基的收入如何分配,該鄉的葉書記說:“收入縣裡拿去,但會給鄉政府一部分。”
記者隨後趕到大竹溪村。前年拆下來的木料,貴重點的都堆放在該村大隊部。一打開門,樟木的香味迎面撲來,“都是好料啊,”老人邊摸邊說。
該村幹部介紹,他們村本來要搞“大竹溪風景風情旅遊”項目,要利用這些木料重建何家大院,稱之為松陽縣民俗風情館。松陽縣計委已於前年十月將該項目列入安排計劃,後由於資金原因擱淺至今。
“主要原因就是縣裡財政困難”,松陽縣府一位工作人員說:“葉村鄉為造辦公樓欠了一大筆錢,現在要賣這些地皮套現,當初修路時如果不拆這房子,不僅要多花不少錢,而且路也不是現在這樣從村中央穿過了,其他村民不會答應。”何老漢的兒子也認同這個說法,但他疑惑:“院子的產權是國有的,可它作為文物保護單位,除了我們這些何家後代,怎麼就沒人想要保護它?”
松陽縣文管會的葉堅紅主任回答說:“當初知道修路要拆大院,我們極力反對,拆的時候我們也不知道,至今縣文管會沒收到拆除大院的任何書面材料,拆院子是縣長辦公會議決定的。”她說:“何家大院建築本身就有一定的保護價值,這次全省文物普查,我們把好多不如它的都放進了文物保護點。”
一位文物工作人員說:“有關領導和政府職能部門對文物保護意識的淡薄是大院被拆的主要原因,也是文物保護面臨的最大問題。”
在記者採訪的兩天時間裡,何老漢兒子的電話不時響起,他的10多個堂、表兄妹都在關注此事。在他們眼裡,“何家大院”的保護已經成了他們家族對長輩的一種懷念,而不可能是全村人的事了。
麗水市文管會王國平主任憂慮地說:“雖然這次文物普查的具體數據還沒出來,但明顯看出麗水地區有價值的文物點數量在大幅減少,類似何家大院的事也有不少,更麻煩的是村民文物保護意識的淡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