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談

西漢太史公

司馬談(約前169-前110年)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為漢初五大夫,建元、元封年間任太史令、太史公徠。有廣博的學問修養,曾“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父司馬喜,子司馬遷。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司馬談(約前165-前110年),西漢時史學家,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市芝川鎮華池村)人,司馬遷之父。他博學多識,曾隨當時著名天文學家唐都學習天文曆法知識,從哲學家楊何學習《易》,並對黃老之學進行過深入鑽研。
漢武帝建元至元封年間,司馬談任太史令期間,曾對先秦的思想發展史作過廣泛的涉獵和研究,認為當時流行的各派學說,即陰陽、儒、墨、名、法各家思想互有短長,唯道家思想最能綜合各派之長,“立俗施事,無所不宜”。他將研究成果整理撰成《論六家要旨》,對先秦各學派的思想特點作了深入的分析和評價,是一篇總結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發展史的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論文,至今仍是史學界研究先秦思想史、哲學史的珍貴文獻。在這篇論文里他第一次分析出自春秋戰國以來重要的學術流派。也反映出漢武時代以儒家思想為主,兼用陰陽家、法家和道家“黃老”的學說,即所謂“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而並不“純任德教”(《漢書·元帝紀》)的思想。從而反映了漢武時代社會和統治思想複雜化的現實情況。其六家之說,不僅為後來司馬遷給先秦諸子作傳以重要的啟示和借鑒、也為西漢末期名儒劉向劉歆父子給先秦諸子分類奠定基礎。
司馬談早年立志撰寫一部通史,他在任太史令時,接觸到大量的圖書文獻,廣泛地涉獵了各種資料。武帝元封元年(前110),他隨同漢武帝赴泰山封禪,途中身染重病,留在洛陽,不久即卒。在彌留之際,對趕來探望的兒子司馬遷諄諄囑咐:一定要繼承遺志,寫好一部史書。司馬談雖然未能動手撰寫通史,但為《史記》的撰寫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確立了部分論點。司馬遷寫成的《史記》中的《刺客列傳》、《酈生陸賈列傳》、《樊酈滕灌列傳》、《張釋之馮唐列傳》諸篇之贊語,即為司馬談之原作。

思想


司馬談生長受教育於漢王朝的文、景時代,據司馬遷說,司馬談的學問有三個方面,其一是“學天官於唐都”。唐都是漢代著名的觀測星象的專家,所謂學天官,就是學觀測日月星辰的天文之學。其二是“受《易》於楊河”。楊河是漢初有名傳《易》者之一。《易》是講陰陽吉凶的,這和天文星象都有關係。其三是“習道論干黃子”。黃子便是黃生,他擅長黃老之術,曾和轅固在景帝面前辯論湯伐桀、武王伐紂這兩件事的性質。黃生的議論正是代表當時統治階級的思想。司馬談學習這些,為他以後作太史令打下基礎。太史令,通稱太史公,是武帝新設的官職,掌管天時星曆。“近乎卜祝之間”,還職掌記錄,搜集並保存典籍文獻,這也是吏官曆來的傳統。由於責任心的驅使,在他臨死的時候,拉著司馬遷的手,邊哭邊囑咐說:“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他希望在死後,司馬遷能繼承他的事業,更不要忘記撰寫史書。他以為一個人事親、事君的最後目的在於揚名後世,以顯父母,這乃是最大的孝道。他看到自孔子死後,至今四百多年,諸侯兼并,史記斷絕。當今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義士等的事迹,作為一名太史而不能盡到寫作的職責,所以內心十分惶懼不安,熱切地希望司馬遷完成這未竟的大業。司馬談流傳“下來的文章是《論六家要旨》一文。在這篇論文里他概括出陰陽、儒、墨、名、法、道六家,並加以論述。他第一次分析出自春秋戰國以來重要的學術流派。

無為不為


司馬談認為黃老之學是“無為是君無為,而臣有為”。在《黃帝四經》看來,君主在根據道的要求制定了法之後,君主可以無為,但各大臣還是必須左執規、右執矩,以使法令得以實施的。對於這種君無為而臣有為的思想,《淮南鴻烈》曾作過詳細發揮,而以黃老學者黃生為師的司馬談又進一步從學術的角度作出了總結。司馬談說: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又說: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也。群臣並至,使各自明也。這就是說,君主法道,道法自然,自然無為,故君主也應無為。但這種無為卻是以因循為用的,因者君之綱也。所謂因,就是憑藉、利用的意思,就是指君主不要事事皆由自己操勞,而是要善於利用與依靠臣下去處理各種政事。在臣下奮發有為的基礎上君主便可以無為——坐享其成了。這樣一來,君主神不勞,形不敝,而天下便已被治理得井井有條了。相反,如果象儒家所要求的那樣,以為人主天下之儀錶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隨。如此,則主勞而臣逸,而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神形尚不能先定,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總之,只有以道家黃老的無為之術——君無為而臣有為治國,才能養精保神、事少功多。再次,司馬談
認為黃老之學的無為是一種君主駕馭臣下的統治之術。司馬談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又說:道家無為……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后,故能為天下主。司馬談的這些話,實際上是對《黃帝四經》所謂的君主駕馭臣下的王術所作的總結。

國家藏書


西漢歷史學家、國家圖書館官員。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他曾對自己的祖先做過“太史”官,十分敬慕,立志與典籍為伴,專心治史。漢武帝建元年間(前140~前135),他任太史令。太史令通稱太史公,為掌管國家圖書典籍、天文歷算併兼管文書和記載大事的官員。他居此得以觀西漢國家藏書。臨逝前,希望其子司馬遷繼其遺職,繼續進行史學研究。他總結先秦各家學說,認為陰陽、儒、墨、法各家學說均有長短,唯有道家兼各家所長。著有《論六家之要指》。又根據《國語》、《戰國策徠》、《楚漢春秋》等書,收集資料,撰寫史籍,未成而卒。由司馬遷繼其事,遂成《史記》一書。

去世


前110年,司馬談因病去世,死前遺言給子司馬遷:“我死了以後,你一定要接替我做太史令……能寫出一部通史是我畢生的心愿,你一定要替我完成這個願望!”后司馬遷繼任太史令,依父親遺願,著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影視形象


1997年電視劇《司馬遷》:李唐飾演司馬談
2001年電視劇《大漢天子》:周正飾演司馬談(該劇初版改為司馬遷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