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樂舞
唐樂舞
唐樂舞-是指唐代的一種舞蹈的名字,其中包括有“阿遼”、“柘枝”、“劍器”、“胡旋”舞等。.
唐樂舞氣
勢磅礴,場面壯觀,集詩、詞歌、賦於吹奏彈唱;融鍾、鼓、琴、瑟於輕歌曼舞。樂曲高亢悠揚,動作舒展流暢,服飾華麗多紫,堪稱歷代歌舞之最。唐樂舞的興盛正是盛唐時期歌舞昇平,國泰民安的完美寫照。
樂舞大體分為健舞和軟舞兩類,前者敏捷剛健,後者優美柔婉。健舞又分為“阿遼”、“柘枝”、“劍器”、“胡旋”等,都是體育舞蹈。武則天曾下令在皇宮內設“習藝館”,旨在教宮女們學習詩文,後來逐步演變成專門訓練歌手和舞蹈家的“教坊”。
唐代樂舞,在南北朝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是中國古代樂舞的極盛時期。樂舞大體分為健舞和軟舞兩類,前者敏捷剛健,後者優美柔婉。健舞又分為“阿遼”、“柘枝”、“劍器”、“胡旋”等,都是體育舞蹈。武則天曾下令在皇宮內設“習藝館”,旨在教宮女們學習詩文,後來逐步演變成專門訓練歌手和舞蹈家的“教坊”。這些歌舞藝人在返回民間后,又把宮廷中學習的樂舞帶回民間,在普通老百姓中流行,從而促進了唐代的樂舞普遍流傳。
這些舞蹈中,最出名的當然是劍舞,又稱作“劍器渾脫”,有民間和軍中兩種路數,民間舞劍器的名人是公孫大娘及其一批弟子。杜甫寫詩說:“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開元三年(715年)杜甫在郾城觀看了公孫大娘舞劍器的表演,大曆二年(767年)又在四川葵州(現在的奉節)目睹公孫大娘的弟子舞劍器,還因此感慨了一番人世變遷。好寫狂草的張旭曾經看過公孫大娘的劍器舞,感受到凜冽氣勢,藝業大加精進。舞劍器的女子多穿軍裝,唐人司空圖有詩云:“樓下公孫昔擅場,空叫女子愛軍裝”,可見這種風尚影響很廣。
軍中舞劍的佼佼者則是將領裴□。裴□在洛陽的時候,吳道子正好在洛陽的天官寺作畫,一時找不到感覺,便請裴表演舞劍,說是“作氣以助揮毫”,裴□騎馬飛馳,在馬上舞起劍來,左旋右抽,氣度森嚴,又把劍拋向高空數十丈,落下來的時候快如電光,裴□卻正好能用劍鞘接住長劍。當時圍觀的有幾千人,全都看得一身冷汗。吳道子看了之後,也畫出了一幅佳作。後代的唐文宗,就把李白的詩、裴□的舞劍、張旭的草書定為“三絕”。
唐代舞蹈的一個重要特色是出現了字舞。“字舞者,以舞人亞身於地,布成字也。”一般是在祭祀大典或嘉賓盛宴等比較隆重的集會場合演出。據《舊唐書》記載,武則天曾親自排演了“舞之行列必成字”的“聖壽樂”。對此,唐代詩人王建有過形象的描述:“羅衫葉葉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每遇舞頭分兩項,‘太平萬歲’字當中。”這種“作字如畫”的字舞,其實就是古代的團體操。
此外,當時還有一種難度很高的舞蹈叫“蹋球”,也就是“胡旋舞”。用一個一兩尺高的大木球,畫上花樣,跳舞的人在上面騰踏旋轉,始終不會掉下來。白居易《胡旋女》寫道:“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這種舞蹈是從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傳入中原的,並在民間廣泛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