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足山鎮

雞足山鎮

雞足山鎮位於雲南省賓川縣,全鎮國土面積315.77平方公里,現轄9個村委會、65個自然村、110個村民小組,截止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為27946人。

雞足山鎮位於雲南省賓川縣,總面積257.13平方公里,境內居住著漢、白、傈僳等10個民族,轄9個行政村,56個自然村,97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23994畝,人均耕地面積1.10畝,人口密度78人/平方公里,在總人口中,白族佔45.3%。2008年全鎮總人口25560人,總戶數7087戶,其中農業人口25060人,非農業人口500人;國土面積315.7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7883畝,人均耕地面積為1.09畝。

政區狀況


雞足山鎮位於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雞足山下,距縣城30公里,東與金牛鎮相鄰,南與大營鎮毗鄰,西北與大理市接壤,東北與力角鎮相鄰,北與鶴慶縣交界。雞足山鎮前身是煉洞鄉。
1999年3月29日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煉洞鄉,並將原屬大營鄉所轄的上滄、白盪坪、江股和關李四個村委會劃歸雞足山鎮。
2004年我縣實施的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將賓川山區四鄉鎮喪失生存條件的近2600名群眾搬遷到雞足山鎮大壩子,新設立了大壩子村委會。至此,全鎮轄煉洞、甸頭、沙址、大壩子、上滄、白盪坪、江股和關李8個村委會、64個自然村、99個村民小組,境內居住著漢、白、彝等10個民族,其中白族佔40%。

地理氣候


雞足山鎮地處大理州賓川縣西北角的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的雞足山腳下,在東經100°17′-100°31′和北緯25°49′-25°59′之間,距縣城32公里。東與金牛鎮相連,西與大理洱海隔山相望,南和大營鎮相接,北與鶴慶縣毗鄰接壤,東北和力角鎮相交界。鎮政府所在地海拔1818.6米,年平均氣溫13℃,年均降雨量932毫米。

人口構成


雞足山鎮轄7個村委會92個村民小組84個自然村。全鎮有5478戶22581人,其中農業5188戶22079人,非農業290戶502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72人。20人以上的民族:漢族106%人,白族10232人,彝族183人,傈僳族1455人,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52.81%。
截止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為27946人。

經濟發展


雞足山鎮境內交通便利,資源豐富。既有牛沙公路和岩花公路縱
雞足山鎮
雞足山鎮
貫全境,更有康盒路、賓鄧路銜接大理和麗江所形成的旅遊交通大環線;既有食用價值很高的小白草烏、附子、冷菌、雞樅等特產,還盛產山桃、杏、白木瓜、板栗、泡核桃、楊梅、柑桔、葡萄、枇杷等。雞足山鎮精心培植烤煙、旅遊、亞麻三大支柱產業,先後興辦起了南詔御酒實業總公司、雞足山地方產品開發公司、雞足山生物資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雞足山明泉有限責任公司、利民建材廠、佛都神騎有限公司、華御亞麻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等非公企業,發展了數十家“農家樂”旅遊戶及500多家個體工商戶,新建立了三個科學養畜示範基地。同時,依託雞足山一千多年的佛教文化和白族民居建築藝術,以高起點、上檔次、有特色、突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主題,聘請重慶大學人文藝術學院作了《雞足山鎮城鎮建設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完成投資5000多萬元,建起了一座富有“青瓦、白牆、水彩畫,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後兩院落、溪水繞房走”的白族民居建築特色的小城鎮,使城市服務功能明顯提高。2003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8147萬元,實現鎮級財政收入35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838元,個體經營從業人員達到1500人,完成營業收入8063萬元,實現工業總產值909萬元。

文化底蘊


民間藝術
民間藝術
雞足山鎮民族文化濃郁,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民風純樸,民俗純正。大年初一、正月十五吃元霄是大理白族地區共同的傳統習俗,而在沙址,還有求婚成功吃元霄的習俗,姑娘家給“三回九轉”來求親的小夥子煮的那一碗元霄稱為“定心丸”,寓意深刻而不失風趣;火把節豎火把是白族、彝族的古老習俗,而在沙址卻有借火把節蒸饅頭考未來的兒媳持家本領的習俗;沙址還有辦喜事要組織送親、迎親的“十姊妹”、“十兄弟”的習俗……這些別有情趣的風俗,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沙址地區白、彝、傈僳等少數民族的審美意識和價值取向,也反映了人和歷史和傳統的聯繫。這對於研究當地各民族的民族觀念、民族心理和民族傳統文化的形成,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風景名勝


雞足山
雞足山
雞足山
雞足山是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境內,距古城大理86公里,距春城昆明410公里,最高峰天柱峰海拔3248米,蒼崖萬仞,翠微千里,高峻險拔,因“前列三峰,后拖一嶺,儼然雞足”而得名。
寺前村
寺前村在雞足山麓,背依九蓮寺名剎,是上雞足山的必經之地,原名鳳尾村,因其背靠雞足山中爪鳳凰山尾部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