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門村

北京市順義區馬坡地區轄村

“衙門村距順義舊縣城西北5里,這個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遙遠的舜帝時,這裡就有人居住,農耕漁獵,形成村落。舜在當時的地域設十二牧,衙門村便是十二牧之一。文樂衙門自然村隸屬於興泉鎮文樂行政村,屬於壩區。位於興泉鎮北面,距離文樂村委會1.5公里,距離興泉鎮13公里。

國土面積2000畝,海拔1360米,年平均氣溫18度,年降水量85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玉米、小麥等農作物。耕地203畝,其中人均耕地0.7畝。全村轄2個村民小組,有農戶65戶,有鄉村人口281人,其中農業人口281人,勞動力135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15人。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7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歷史沿革


漢朝時,這裡為安樂縣的轄地。三國時期(約238年)至北魏(446年)200餘年間,安樂縣治便遷徙到這裡。被人們稱為“扶不起來的阿斗”蜀後主劉禪降魏后,被封為“安樂公”,這一帶曾是他的封地,后廢為“安樂庄”。
遼金時,這裡仍稱“安樂庄”。
明朝永樂年間,這裡又大興土木,修建良牧署。據《明史》載:良牧署隸屬上林苑監。職掌監督指揮領地內的“養戶”,耕種糧食,飼養馬牛豬羊等牲畜,供宮廷祭祀饗宴之用。良牧署四周築有城牆,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城內建有大堂二堂後堂,設施齊全。
衙門村舊有一良牧署碑,此碑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前後立,由翰林李蒙撰記,大意為:此地遠接居庸,鄰近京都,為邊境告急必經之所。以往因北方掠犯邊庭,郡縣官吏人民多受其殺傷搶掠之苦。所幸皇天威震,奪虜之魂。但居安思危,慮患預防,命署丞修築堡垣,建廳舍,使官民有所倚托而絕憂患。由此可見,良牧署除有管理轄民耕種養殖的作用,並且還有抵禦外敵的作用。明萬曆年間,因此地設良牧署,又是舊縣衙所在地,故稱“衙門村”。
良牧署於永樂年間建,至清朝仍沿襲舊制,至康熙三十年(1691年)還保留其建置,前後經營近300年,其領地遍於順義西北部廣大地域,又不屬地方政府管轄。衙門村西北廣大地域為良牧署種糧養畜之地,衙門村鄰近的馬坡、北上坡等村,當年草木茂盛,曾是牧馬的場所。馬卷、荊卷等村原為圈馬之地,如馬卷原為馬圈,后逐漸成村,諧音今名。官志卷為養豬羊之地,志書有記載。順義西北又有“忻州營”、“稷山營”、“絳州營”、“紅銅營”等許多帶有山西地域色彩的村莊。明初,為發展生產,明朝政府曾組織了幾次大規模的移民。順義西北這些村落當為明初移民,專為良牧署耕種土地,生產糧食。經長期開發,域內人民繁衍生息,村落遍布,形成日後的格局。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03畝(其中:田120畝,地83畝),人均耕地0.7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小麥等作物;荒山荒地1700畝,其他面積300畝。

人口民族


人口

全村轄2個村民小組,有農戶65戶,有鄉村人口281人,其中農業人口281人,勞動力135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15人。

經濟


綜述

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7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第一產業

文樂衙門自然村隸屬於興泉鎮文樂行政村,屬於壩區。位於興泉鎮北面,距離文樂村委會1.5公里,距離興泉鎮13公里。國土面積2000畝,海拔1360米,年平均氣溫18度,年降水量85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玉米、小麥等農作物。耕地203畝,其中人均耕地0.7畝。

社會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全村,有65戶飲用井水,有65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65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6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92%);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6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48戶(分別佔總數的92%和74%)。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不通路;距離最近的車站1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8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拖拉機8輛,摩托車15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6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6戶,已完成"一池三改"農戶26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20畝,有效灌溉率為59%,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12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7畝。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磚混結構房屋農戶1戶,磚木結構房屋1戶,有6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文化


衙門村附近有馬坡垂釣宮、奧林匹克水上公園焦莊戶地道戰遺址北京國際鮮花港漢石橋濕地自然保護區等旅遊景點,有萬綠寶酸蘿蔔、蜂糕、鑫雙河櫻桃、炒肝兒、羊羯子等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