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文仲
孔文仲
孔文仲(1038年-1088年),字經父,今峽江縣羅田鎮西江村人。孔子四十七代孫,屬於“臨江派”。
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進士,調餘杭尉,轉檯州推官。神宗熙寧初年,力言新法不便,罷歸故官。王安石罷相后,召為國子直講。哲宗元祐初,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官至中書舍人。其弟孔武仲、孔平仲皆有文聞,合稱“三孔”,黃庭堅稱:“二蘇聯璧,三孔分鼎”之譽。元祐三年(1088年),舉行貢舉,還家而卒。《宋史》卷三四四有傳。
孔文仲(1038年-1088年) ,字經父,今 峽江縣羅田鎮西江村人。生於宋仁宗景祐五年,卒於哲宗元祐三年,年五十一歲。性狷直寡言笑。少刻苦博洽舉進士,考官呂夏卿稱其詞賦贍麗,策論深博,文勢似荀卿、楊雄行擢為第一。調餘杭尉恬介自守。熙寧(公元1068年)初,以制舉對策,力論王安石理財訓兵之法為非,遂能官。哲宗時,累起居舍人,擢左諫議大夫。又論青苗、免役諸法,改中書舍人,同知貢舉。因勞卒,士大夫哭之皆失聲。蘇軾拊其柩曰:“世方嘉軟熟而惡崢嶸,求勁直如吾經父者,今無有矣!”文仲著有文集五十卷,《宋史本傳》傳於世。
同知貢舉。同年卒於汴京(今河南開封),葬江州德化(今九江縣)開元庄孟家山。文仲大殮時,在朝仕官失聲痛哭,其好友蘇軾撫其棺哀曰“世方嘉熟軟而惡崢嶸,求勁直吾經父者,今無有矣。”對其剛直不阿,不事權貴的品質作了評價,同時對朝廷用人的弊端進行了抨擊。著《孔文仲集》50卷、《唐書集注》130卷。
“三孔”
熙寧初,翰林學士范鎮以制舉薦,對策九千餘言,力論王安石所建理財、訓兵之法為非是,宋敏求第為異等。安石怒,啟神宗,御批罷歸故官。齊恢、孫固封還御批,韓維、陳薦、孫永皆力言文仲不當黜,五上章,不聽。范鎮又言:“文仲草茅疏遠,不識忌諱。且以直言求之,而又罪之,恐為聖明之累。”亦不聽。蘇頌嘆曰:“方朝廷求賢如饑渴,有如此人而不見錄,豈其論太高而難合邪,言太激而取怨邪?”
吳充為相,欲置之館閣,又有忌之者,僅得國子直講。學者方用王氏經義進取,文仲不習其書,換為三班主簿,出通判保德軍。時征西夏,眾數十萬皆道境上,久不解,邊人厭苦。文仲陳三不便,曰:“大兵未出,而丁夫預集;河東顧夫,勞民而損費;諸路出兵,首尾不相應。虞、夏、商、周之盛,未嘗無外侮,然懷柔制御之要,不在彼而在此也。”
元佑初,哲宗召為秘書省校書郎,進禮部員外郎。有言:“皇族唯楊、荊二王得稱皇叔,余宜各系其祖,若唐人稱諸王孫之比。”文仲曰:“上新即位,宜廣敦睦之義,不應疏間骨肉。”議遂寢。遷起居舍人,擢左諫議大夫。日食七月朔,上疏條五事,曰邪說亂正道,小人乘君子,遠服侮中國,斜封奪公論,人臣輕國命,宜察此以消厭兆祥。論青苗、免役,首困天下,保甲、保馬、茶鹽之法,為遣螫留蠹。改中書舍人。
三年,同知貢舉。文仲先有寒疾,及是,晝夜不廢職。同院以其形瘵,勸之先出,或居別寢。謝曰:“居官則任其責,敢以疾自便乎!”於是疾益甚,還家而卒,年五十一。”詔厚恤其家,命弟平仲為江東轉運判官,視其葬。
初,文仲與弟武仲、平仲皆以文聲起江西,時號“三孔”。后追貶梅州別駕。元符末,復其官。有文集五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