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村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板廟鄉大石村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板廟鎮大石村屬川東北平昌縣板廟鎮轄村,距離平昌縣城15公里,離板廟鎮3公里,地理條件優越,堪稱平昌縣城的後花園。

地理環境


大石村屬川東北平昌縣板廟鎮轄村,距離平昌縣城15公里,離板廟鎮3公里,地理條件優越,堪稱平昌縣城的後花園。大石村總面積2.8平方公里,其中含耕地面積1902畝,山林面積3160畝。截止2018年3月,大石村村道公路(含產業園區)全長26公里,縱橫交錯、方便快捷。全村除水外,電、氣、網路基本實現村村通、戶戶通。學校、衛生站、商業網點等公共設施一應俱全。山西至成都的高速公路從大石村穿插而過。大石村風情小鎮正如火如荼的建設之中,60戶房屋改造即將全面結束,41易地扶貧搬遷已全部竣工落成併入住。全村通過土地流轉成立的2000畝產業園區(李子園、桃子園、草莓園)已具規模;旅遊觀光景點油房溝水庫已打造完成。美食街、菜市場、康養中心等項目正在籌建之中。
大石村[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板廟鄉大石村]
大石村[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板廟鄉大石村]
大石村[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板廟鄉大石村]
大石村[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板廟鄉大石村]
大石村[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板廟鄉大石村]
大石村[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板廟鄉大石村]

人口民族


全村主要以丘陵為主,由5個農業社組成。全村345戶共計1122人(2018年)。全村以任姓為主,張、楊、李、杜、王、周、廖、余、文、康、陳、呂、柯、孫、趙、冉、何、劉、沈、胡二十餘家異姓兄弟聚居此地,和諧相處。人文文化、孝道文化十分厚重。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和睦鄰里、報效祖國的良好家風美德代代傳承。

歷史文化


一 · 大石坎的由來
大石村[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板廟鄉大石村]
大石村[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板廟鄉大石村]
大石坎由何朝何代、誰人打造?後世無人知曉。然而,“大石坎”這個名字千百年來在人們心中代代相傳、流傳甚遠。大石坎向上是東,向下是西,是上至須頂(達縣)石埡青風,乃至於陝西,下至江口(平昌縣城)瀉巴荔枝的必經之路。千百年來一直是人們生產、生活、貿易經商的茶馬古道。這條路非常難走,路窄、坡陡、溝深,東行如登雲梯,一直向上,西走一直向下。那真是後山更比前山高。在這段路中間的最高處就是大石坎這道“坎”。這是一道長40米、寬20米、高5米的整體巨石,而且這塊石頭盤踞在懸崖絕壁之上,使人望而生畏。前人們就是在這塊石頭上面用鐵鏨鑿成2米寬、0.4米長0.25米高的石梯通向山頂。千百年來,人們腳步摩擦留下了痕迹和背二哥的杵子印仍歷歷在目。“大石坎”是古人征服自然的歷史見證、艱難和辛酸的回憶。
二 · 任家梁及人氏家族的由來
大石村[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板廟鄉大石村]
大石村[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板廟鄉大石村]
大石村[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板廟鄉大石村]
大石村[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板廟鄉大石村]
清朝康熙四十八年,任氏十三世祖相賢公、仕賢公兄弟二人,從江西吉安府永和縣遷入此地,重新創業(據碑記所載)。因為兵燹,此處土地荒涼,沒有人煙。他們兄弟二人就在這片土地上屯田墾荒、安居樂業、繁衍後代,相賢公寓居北邊,即現在的三社,名曰“老屋”居住,仕賢公立宅南邊,就是現在四社的“柿子樹灣”居住,迄今已有400年歷史。大約在乾隆至嘉慶年間,人口逐步增長到200多人,在生產生活不便的情況下,只好分散居住,其中任文獻就是現在五社任富吉的祖先。清朝後期,任姓後裔在大石村繁衍到500人左右,100餘戶,分別立宅居住在大石村5個社,不少任姓後裔還遷徙到石埡、青風和達縣的江陵、新溪、堡子、石橋等地。清康熙至道光年間,大石坎基本上都是任姓後裔。故大石坎又名“任家梁”。據石碑所載:清朝時大石村任家梁屬“大清官四川北道保寧府巴州從化鄉二甲”,佐羅大石坎,東至長埡,南至馬蹄關,西至王璋溪,北至會盤山。卡門壩路旁曾立有一塊四方石碑,大約高1.3米,是當時板子廟村於大石村的交界處,名曰“碑樁”。解放后,大石村地界一直沿用至今。四百多年來,相賢公墓址保護完好,碑記清晰可辨,仕賢公墓於十年浩劫中毀於一旦。

風景名勝


大石村地肥、山美,五穀飄香,溝壑縱橫,層巒疊嶂,雲海嵐霧,佛光普照,蒼松翠柏枝繁葉茂,細水涓涓源遠流長。秋天時節,漫山遍野的天然食用菌遍地都是,是人們嬉戲玩耍、拾菌嘗鮮的最佳去處,大石村人文歷史厚重,景點其多。
1.馬蹄關
據傳三國時期,蜀國戰將張飛兵敗路徑此地,天將黑,追兵至,眼下出現一條寬十丈、深八丈的深谷,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坐下神馬長嘯一聲,突然騰空而起飛過此溝,不料對面是一塊大石頭,神馬站立未穩,俯衝前去,前面雙膝跪倒在石頭上,陷下了大鐵鎚一樣是膝蓋印,騰起時后蹄在石頭上留下的蹄掌印,至今清晰可辨。羊打鼓、馬搖鈴,一夜逃過柳州城,也就是這個典故的續說,所以名曰“馬蹄關”。
2.抱牛上田埂
據傳乾隆年間,任氏後裔中有一武官,此人力大無比,武功非凡,曾在朝中為官,因得罪了官府逃回家中,官府派兩個差人前來捉拿。時值栽秧季節,此人正在耕田,差人便在田埂上候之。田耕完后,卸下伽擔,將一條大水牛雙手抱起,洗凈蹄上泥巴,把牛抱到田埂上放下,兩個差人見狀,驚慌而逃。
3.卡門梁
位於大石坎一社的一座山樑上,是大石坎到板廟是必經之路。此山四面懸崖絕壁,雜草叢生。為防盜匪,清朝年間,修建石門一座,門寬4米,高4米,整個門框全是見方70公分的石頭所建。雙開石門,只要關上石門,既不能進,也不能出,所以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此門於1970年前後修建機耕道時拆除。
4.寨子梁
位於大石村五社最邊緣的一座山樑,西、南、北三面全是懸崖陡壁。清朝年間,為了抵禦盜匪,就在這裡建了一座能防能守的石寨。寨子的四邊全是見方40公分的石條建成,佔地200平米。站在寨子的西邊窗口,可以看到平昌縣城全景。
5.道子碥
位於大石村四社杜家院,佔地700餘平米。大約在道光年間,任氏族中有一女招一入贅杜姓女婿,後生兩子,一名杜鼎,一名杜景。二子生性樸實、勤奮好學。成人後赴朝科考,兄弟二人中一文一武狀元。朝廷特賜文物狀元桅杆一對,立於杜宅正堂門地壩兩邊。道子碥就是武狀元跪馬射箭、演習操練的地方。
6.觀音岩菩薩廟
位於大石村四社觀音梁下的石岩下,佔地60平米。瓦木結構,大約在清朝以前所建。裡麵塑有各種形象的菩薩,於十年浩劫中被毀。後來人們又重塑了一尊觀音像,建成后一年四季香火不斷,觀音岩菩薩廟不但是大石村人們燒香許願、求神拜佛的去處,也是早年間往返客商歇腳休息了地方。
7.廟子梁
位於大石村三社最落邊的地方,佔地80平米左右,瓦木結構,北、西、東三面全是懸崖峭壁,高數十丈。大約建於清朝時期。廟宇結構嚴謹,木質很好,柱子全是兩尺圍圓的柏樹,穿厚10公分,寬30公分,修建得十分精密壯觀,是當年人們燒香拜佛的最佳去處。此廟拆於1959年底至1960年初。(據任明陽回憶,此廟由封居任國棟承頭修建)
8.觀音庵尼姑廟
觀音岩尼姑廟大約建於明末清初時期,位於大石村1社卡門壩南邊,座西向東,廟後有一道山樑,前面是一塊平地,建房面積600多平米。尼姑廟有正殿三間,兩邊偏房各4間,共有房子15間,地壩全是青石板鋪成,廟的前方有石牌坊一道。不少少女出家修行集結於此,謂稱尼姑廟。解放時期張姑、蔡姑分得房屋,終身未嫁,二人於1975年先後去世。
9.五盤車
五盤車,即五棟碾子,位於四社水井灣兩邊的溝邊上。遠古時期,科學落後,生產力匱乏,人們就地取材,打造石碾、石磨,解決人類生產生活需要。這種簡陋的生產生活工具,在我國曆時幾千年,大約在60年代後期,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進步,才最終告別了石碾、石磨。
10.大河灣
大河灣位於大石村二社,是一條600米長、100米寬、從上到下都是層層梯田的溝地,一丘緊接一丘,遇到暴雨和雨季,這個灣的水就像瀑布一樣,傾瀉而下,簡直就像一條河,因此,人們習慣性地叫它“大河灣”。
11.大石棋盤
整個大石村地形猶如一盤棋,站在大石坎山頂眺望全村,三十二個大小高低不同的山包分佈在全村不同的位置上,猶如棋盤上的顆顆棋子,十分壯觀。“穩坐大石觀棋盤,仕相不離老王邊”之說便成了人們的口頭禪。
12.油房溝水庫
油房溝水庫是全村最大的一項水利工程,水庫長1000餘米,寬80餘米,總面積100餘畝,平均水深20餘米,水庫容量60多萬立方米,灌溉全村5個農業社月1500餘畝的稻田。水庫始建於1976年冬,於1979年基本完成,歷時2年多。如今油房溝水庫即將成為大石村風情小鎮的旅遊景點,景點的基本設施正在如火如荼地打造建設中。
大石村[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板廟鄉大石村]
大石村[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板廟鄉大石村]
大石村[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板廟鄉大石村]
大石村[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板廟鄉大石村]
13.新店子
新店子位於大石村1社大石坎山下半坡,佔地300多平米,有民房10多間,建於清朝末年,是這條茶馬古道往返客商的主要棧口。、
14.任氏古墓
位於二社與三社交界處的廟金梁山下,是相賢公、周老儒人的雙壽佳城。建造於清朝道光十三年歲次癸已仲冬月浣日穀旦,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相賢公子孫二代壽終后皆葬於此處,形成了一個古墓群。整個墓地面積約150平米。任天祿曾在巴州府任官,死後朝廷特賜桅杆一對立於墓前。整個墓群建造精細,工藝極高。墓碑字跡工整清晰,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歷史價值。

大事年表


解放前夕,大石村屬荔枝轄區,解放后1952年劃分到板廟。
1949年 全國解放。
1950年 全國進行土地改革。
1954年 成立互助組。
1956年 建聯社,當時名建華社;全村第一口塘修建—四社柿子樹灣塘。
1958年 大躍進開始,大石坎更名第九區,辦公室設三隊牛坊;同年秋成立公共食堂,一食堂老店子,二食堂食堂灣,三食堂四合面,四食堂柿子樹灣,五食堂三合面;食堂全村統一管理調配,米面集中加工。
1961年春,由於自然災害嚴重,造成人民生活困難,公共食堂解散。
1962年以組作業,當時化為五個戰鬥作業組。同年,大石村第一所學校在四社陳家塝修建。
1965年 鄉更名為公社,區更名為大隊,大石又名九大隊,戰鬥作業組更名為生產隊。
1966—1975年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時期。
1975年 農業學大寨改田改土開始;陳家塝學校搬遷至四社柿子樹灣。
1976年 油房溝水庫開工修建。
1979年 四社水井灣大地設村辦企業,修房12間,佔地500平方米。同年,辦200平米的養豬場一處;觀音岩溝辦藥物農場一處,佔地100多平米;開挖觀音岩茶場1000餘畝。
1982年 集體土地全面解體,按人口分配土地實行包產到戶
1983年 大石小學第三次搬遷至三社團堡梁下,佔地1萬餘平方米。
1989年 修建長彎暗渠800餘米,投資50多萬元。
1990年修建長彎暗渠渠道1800多米,環繞4個生產隊。
1992年修建板廟到大石村公路,從板廟到任天吉屋角全長7公里。
2002年—2005年修建板雙工路。
2013年 本村三隊牛坊埡河至荔枝檬子樹2.5公里村道公路硬化。
2016年春—2017年,全村進行土地流轉,開發產業園區、風情小鎮風貌改造、異地搬遷和隨遷房房屋建設,S101國道線及產業園區公路建設,打造旅遊景點油房溝水庫。

著名人物


幾百年來,大石村人文蔚起,出相入仕,人文文化及孝道文化十分厚重,代代傳承。
徠任天祿 大石村三社老屋居住,乾隆年間任巴州府官,為官清正廉潔。告老還鄉后朝廷賜朱紅鎏金匾額一道,匾上題字:“巴州正棠,以介眉壽”,此匾懸掛於勞務正堂門之上。去世后在墓前豎桅杆一對,以示敬意。
任宗興 居住在大石村四社,清代嘉慶年間人,民間藝人。
杜 鼎 居住在大石村四社,清代道光年間人,武狀元。
杜 景 居住在大石村四社,清代道光年間人,文狀元。
任文訓 居住在大石村五社,清代咸豐年間人,封君。
任國棟 居住在大石村三社,清代同治年間人,封君。
任文獻 大石村五社人,生於咸豐年間,十歲結婚,婚後生一子任國恩,父子之間相差僅10歲,子孝父賢,家裡婆媳關係很好,收到族人和親友的讚賞。在文獻老人90大壽,國恩老人80大壽之際,有親贈送朱紅鎏金匾額一道“承先”掛於堂屋正堂之上,以示祝賀。
任良甫 大石村三社人,約生於咸豐末年,名醫。
任大和 大石村三社人,生於同治年間,民國初年任族長。
任梁蔚 大石村四社人,生於光緒年間,解放後任荔枝鄉大運村農協組長。
任大源 字養泉,居住在大石村四社,生於清朝末期,文人,曾任過校長,自立學校,教書育人。
張炳蘭 大石村二社人,生於清朝光緒年間,文人,曾自立私塾任教,教書育人,在平昌石門任過保長。
任大友 大石村三社人,生於清光緒年間,文人,曾自立私塾任教。
任周元 大石村三社人,生於光緒年間,抗日戰爭參加紅軍,烈士。
任貞元 大石村人,生於光緒年間,抗日戰爭參加紅軍,烈士。
任大義 大石村五社人,生於光緒年間,抗日戰爭參加紅軍,烈士。
趙國保 大石村四社人,生於光緒年間,曾參加西路紅軍,后因傷離隊。
任明輝 大石村三社人,生於宣統年間,“割臂救母”佳話代代相傳。據說其母病危,想吃肉,但家裡人口眾多,又十分貧窮,無錢買肉,便將自己臂膀上的肉用剪子剪下一大塊,用水給母親煎服,其母服后病癒,又延壽3年。
陳南山 生於清朝宣統年間,是三社陳世金的幺伯父,此人精明能幹,心計很強,是當時大石坎有名的弄事了非之人。
任良偉 大石村三社人,生於宣統年末,曾任過族長。
李忠富 大石村二社人,生於民國年間,曾從教任養泉,解放後任青風黨委書記、雲台工商黨委書記。
任大容 大石村四社人,生於民國年間,曾從教任養泉,解放前曾自立私塾,解放后在荔枝任教,荔枝鄉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任大魁 大石村三社人,生於民國年間,解放后曾任江陽鄉文化鄉長。
任煥堂 三社洞子岩上邊居住,任氏族中第一任族長,曾在巴州府供職,
楊先富 大石村一社人,生於國民初期,民國年間拉義狀參加國民黨,后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紅軍,共產黨黨員,曾參加抗美援朝戰爭,1957年回家,1958年任大石村民兵連長。
任星樓 大石村五社人,生於民國年間,曾任板廟鄉民兵營長。
杜聯治 大石村四社人,生於民國年間,曾任大石村支部書記。
康華清 大石村五社人,生於民國年間,曾任大石村支部書記。
楊志雄 大石村一社人,生於民國晚期,曾任大石村支部書記。
任大湘 大石村一社人,生於民國晚期,曾任大石村支部書記。
任祥吉 大石村二社人,生於民國晚期,曾在平昌縣公安局工作。
任 樺 大石村五社人,30歲,父母二人皆得癌症,生活不能自理,為了服侍老人,放棄外出打工,在家為父母治病養傷,洗衣做飯、端茶遞水,三年如一日而無怨言。三年後父母相繼去世,才含悲重踏打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