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記扇庄
王星記扇庄
王星記扇庄
婚後,家裡就是一個小作坊,夫妻二人既有傳統祖傳手藝,又勤儉刻苦,選料認真,製作精細,慢慢積累了一些資本。在其岳父幫助下,又自立扇庄,精選一點貨坯,夫妻二人精工細縷,製造一點成品去零星販賣。當時能做這種高級花扇的作坊不多,而王星齋的扇子又特別精巧,獨具風格,銷售快,賺頭好,因此發展很快。1893年前後,王星齋在上海城隍廟開設一個季節性小扇子店(后遷至南京路)。1901年在北京楊梅竹斜街開設扇庄,王星齋扇子遠銷津、京。北京的榮寶齋、天津的華錦成,都是王星齋多年老客戶。此時,王星齋在杭的作坊也搬祖廟巷,僱工人數50至60人。王星記扇庄與生產著名黑白花扇的張子元扇庄、舒蓮記扇庄,並稱為杭州扇業的三大名庄。王妻陳英鏟貼的泥金“滿斗”式花扇,風格獨特,曾被選為“貢扇”,受官紳文士喜愛,遂於光緒二十七年在北京楊梅竹斜街設座庄批發。
后王星齋在京病逝,陳英帶領幼兒王子清繼續經營扇庄。民國18年(1929年),在杭州太平坊大街開設店面,改名為“王星記”,並以“王星”商標註冊。民國26年,“王星記”由杭州遷來上海,推出檀香木為原料的檀香拉花絹面女式扇,絹面上描繪西湖風景,標以“西泠”、“雙峰”、“玉帶”等雅名,暢銷國內外。后從香港購入檀香木,委託蘇州等地工場加工監製成檀香扇運銷香港,名聲大噪。為適應社會名流、文人雅士和戲劇、舞蹈等需要,發展了名家書畫扇和曲藝、舞蹈扇。“王星記”被公認為“扇子大王”。1956年公私合營後退出批發業務。“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衝擊,特色消失,業務萎縮。改革開放后,業務經營重新發展。1992年4月,與朵雲軒、上海文物商店、新民晚報等聯合舉辦“首屆春申扇文化交流會”,杭州扇子博物院派人“取經”,使扇子營銷步入新的階段。1995年,經營扇子14大類800餘種,小的有10厘米的小摺扇,大的有100厘米的屏風扇,年銷售額突破300萬元。
“王星記”扇子作為文化藝術珍品仍為眾多愛好者所青睞而久銷不衰。該店有各式扇子800餘種,最大的有100厘米可陳設於客廳的屏風扇(亦稱壁掛扇),最小有僅10厘米的摺扇;有微雕楷書唐詩300首的象牙花色扇,也有一般家庭或旅途使用的各種中檔扇,還有古色古香的宮團扇、輕柔飄逸的羽毛扇、潔白如玉的白骨扇,以及繪有名家書畫的白紙扇等等。此外,還可定製各種外貿產品,如日、韓、英等國扇子以及廣告扇、導遊扇、禮品紀念扇等。
經過幾代人的辛勤勞動,王星記扇庄成了一塊名副其實的金字招牌,被世人稱為:“美麗、輝煌的扇子王國”、”東方藝術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