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鄉樓
望鄉樓
望鄉樓的準確名稱,眾說紛紜。多數人傾向於“望鄉樓”。據傳,夾溝村(另一說為小相村)一女出嫁到魯庄村,久不見娘家人,甚念家鄉,積思成怨。婆家知道后,即命匠工建此樓以供兒媳望鄉寬懷,故名。另一說為“望娘樓”,故事情節大同小異。第三說為“望夾樓”,說兒媳娘家位於夾溝,故名之。最後一說為“望月樓”,因樓高聳接月而名之。
望鄉樓修建於一平台上,坐北朝南,石砌樓基,青磚白灰築砌樓體,高18米,寬9.5米,進深5.75米,牆厚0.9米。藍瓦硬山樓頂,磚仿木結構方椽樓檐。共四層,可通過0.73米寬的特製木梯上下貫通。進入院中,沿三級石階可進入樓內,底層為圓券樓門,素麵無雕飾。二層面南一門,門旁各有一方窗。三層面南一彎形窗,東西山牆上各有一小圓窗。四層山牆上各有一方窗,北牆上有兩個彎形條窗,南牆上有三個窗,以便主人觀瞻。中間窗稍大,上面磚雕“瞻日望雲”四字,兩旁有一副磚雕對聯,對聯採用藏地浮雕牡丹等圖案,行書“登閣盼山景巍巍四重瞻日近,憑樓瞻邙嶺邈邈三塗望雲深。”可惜的是,除一樓通往二樓的木梯仍在,其餘的不翼而飛,樓層間的樓板七零八落,只有少數幾塊在哀嘆著殘缺的無奈。既無樓梯,加上山牆牆體開裂,故不敢登攀。
據傳,望鄉樓乃魯庄姚氏先祖所建。魯庄姚姓共有兩支,有東門人和西門人之稱,此樓原為西門人所有。該支姚氏遷魯庄后,五世祖姚確公,以農為業,未涉官場,但家道殷實,曾掛過“千頃牌”,從魯庄一直到登封縣的玉皇溝均為其田產。其妻系夾溝村人,思鄉成怨,姚確即蓋此樓,此慰夫人思鄉之苦。另傳,說姚確是個大孝子,其婆家居小相村,母親年邁,不能經常回娘家探望。姚確為除母心病,特為母親蓋了此樓。
關於姚確,該地區還流傳著一個故事。說他為避盛夏,在登封縣玉皇溝內蓋了一座山莊,系模仿承德避暑山莊式樣,山青水秀,鳥語花香,亭台樓榭,富麗堂皇,上房為五開間。對於他的富有,登封人早就妒火中燒,但他財大氣粗,平時也奈何不了他。他模仿皇室建築供自己玩樂,這可是扳倒他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是,一紙舉狀遞到了登封縣衙。消息不脛而走,立即傳到了姚確的耳中。他靈機一動,將本村玉皇廟中天爺木雕像連夜背到了登封,放到山莊正廳之中,靜候消息。第二天,登封縣的幾十名捕快氣勢洶洶而來,將山莊團團圍住,口口聲聲捉拿“叛逆”。姚確穩坐“釣魚台”,不慌不忙。捕快們一見大怒,喝道:“好個姚確,你知罪嗎?”姚確問:“不知我身犯何罪?”“你模仿皇室建築,罪在欺君,還有何話可說?”姚確慢條斯理地說:“我為天爺蓋廟,意在弘揚佛法,何罪之有?”眾捕快抬頭一看,果見天爺木雕像居中端坐,香煙裊裊,帳幔低垂,頓時都像泄了氣的皮球,夾起尾巴,灰溜溜地走了。據另傳,明代魯庄村、后林村、偃師夾溝村同時生一小兒,三家不謀而合都為之起名“確”。長大后,三個“確”同時命工匠建樓閣,規模最大的是魯庄村的“望鄉閣”。故當地群眾傳有“雞雞生三確,三確建三閣”之說。
姚確雖未涉及宦海,但其長孫姚若時卻是個大名鼎鼎的人物,省、縣誌均有記載。民國十八年《鞏縣誌》載:“若時,字揆夫,號海虛,居魯庄,明季舉人,任鳳陽通判,分鎮穎州,嘗除鄰盜浪陶子,民賴以寧。丁艱歸,值崇禎庚辰,土寇李際遇倡亂,若時同族人麟徵率眾御之,親冒矢石,麟徵被重創,寨破,猶力戰不屈。賊獲其弟,剜心剝皮,執若時迫之降,若時嗔目曰:‘我朝廷官豈屈賊耶!’大罵,死時年七十三,賊裂其屍,家人馬連收其骸於海子池山中。為旌表壯舉,鄉親們贈‘忠烈入志’匾懸其門首,還在其墓前豎二華表(望柱)、二石獅以示尊崇。”
望鄉樓是姚氏的祖業,也是魯庄的驕傲,但它也歷經了重大的變革。到了姚氏16世(即19世姚衡之曾祖)時,不知出於何故,望鄉樓易主。值得慶幸的是,旁姓沒有捷足先登,而是落入東門姚姓之手。不管怎麼說,“八百年前是一家”,“一個姚字掰不開”,總算對祖先有法交待吧。
望鄉樓,因屬危樓,故久無人住,其它配套建築也蹤跡難覓,代之而起的,是現代的民居。但它拔地而起,偉岸挺拔,似擎天玉柱,以浩蕩之氣,仍在為該地區民眾撐起一片和諧與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