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不凡

戴不凡

(1922—1980),1922年陰曆1月23日生,卒於1980年2月18日。曾用筆名梨花白、嚴陵子、柏繁等。戲曲研究所研究員,浙江建德梅城人。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民盟北京市委第四次代表大會代表。全國第三、四屆文代會代表。

戴不凡一生


戴不凡
戴不凡
1940年畢業於浙江省立金華中學。1943年始在蘭溪、於潛、杭州從事新聞工作,先後任《浙西日報》總編、《東南日報》編輯等。此間發表大量抨擊時政、揭露社會腐敗的小品雜文,受到反動當局和報社的警告,1945年10月被撤職。1946年考入《東南日報》任編輯。建國后,在杭州《當代日報》社工作,任時事組長,並為杭州市一屆五次人代會代表。1952年,因在《人民日報》發表《評田漢〈金缽記〉》一文,田漢因此薦其到中央文化部藝術局劇目組工作,1955年任《劇本》月刊編輯,戲曲組組長,參加《京劇叢刊》、《華東地方戲曲叢刊》,以及梅蘭芳周信芳蓋叫天演齣劇本選集的整理、審定、出版工作,1956年參加中國作家協會和中國戲劇家協會。是第三、第四屆全國文代會代表。1957年後任《戲劇論叢》、《戲劇研究》執行編委兼《戲劇報》常務編委。1963年任《戲劇報》副主編,直至“文化大革命”。1977年任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研究員。1979年任《紅樓夢學刊》編委、《戲曲研究》叢刊副主編。從1947年開始,戴不凡還從事我國古代小說、戲曲的研究工作,參加修訂《中國戲曲通史》,完成了研究《紅樓夢》的論著數十萬字。《戲劇論叢》、《戲劇研究》常務編委、《戲劇報》副主編;1978年調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工作,任《紅樓夢學刊》編委,《戲曲研究》副主編。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主要成果


1947年開始研究中國古典小說、戲曲,曾在趙景深主編的《俗文學》、《通俗文學》上發表研究文章數十篇。建國后,在研究古典戲曲之餘,撰寫了大量的戲劇評論,在文藝界影響很大。文革中帶病潛心研究《紅樓夢》,撰寫了《揭開〈紅樓夢〉作者之謎》等一系列紅學論文,發表后在海內外產生重大反響。已出版著作8種:《百花集》(10.6萬字)1956年作家出版社出版,《論古典名劇琵琶記》(7.7萬字)1957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百花集續編》(9.4萬字)1958年新文藝出版社出版,《論崔鶯鶯》(13.4萬字)1963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小說見聞錄》(22萬字)1980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戴不凡戲曲研究論文集》(20.3萬字)1982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百花集三編》(37.6萬字)1983年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紅學評議·外編》(33.4萬字)1991年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另有五、六十年代散見各報刊有關歷史劇的論文多篇,約20餘萬字。主要有《曹操外論》(載1959年《戲劇研究》)、《歷史劇三題》(載1962年《紅旗》雜誌)、《岳飛的詩文》(載1960年《戲劇報》)等;有關古典戲曲的研究論文10餘萬字,主要有《戲劇二題》(載1981年《文學遺產》)、《兩宋雜劇新說》(載1990年《社會科學戰線》)等等。此外,還參加《中國戲曲通史》的編寫工作。該書獲第一屆全國戲劇理論著作獎的優秀理論著作獎。

奇聞異事


戴不凡
戴不凡
戴不凡性情清高,倦於迎送,你磕三個頭,他最多哼一聲,儃儃然不趨,受揖不立;加之輕生負氣,好說風涼話,所工者笑傲謔浪,不喜歡傳統的、公式化的做事方式,故人緣不好,屬八百年前立旗杆——老光棍(其女戴霞說是性情耿直,書生意氣,不懂政治鬥爭,只知埋頭學問)。一九七九年,全國第四次文代會選舉,大會原定好了候選人,需要代表畫圈圈時,又有了較大變動,不得不請各位代表重畫一次,三天內畫兩次圈圈。戴不凡對這一畫框框、定名單的不民主做法很是不滿,便寫下一首圈兒詩進行諷刺:
西苑飯店十九天,我來只為畫○○,
畫完○○回家轉,再買胭脂畫牡丹。
此外,戴不凡在其它的地方還作了不少詩詞曲賦,俱嬉笑怒罵,一片油滑之氣。如:
低頭認罪罪緣何!是是非非粥一鍋。
昨夜一張大字報,今朝黑屋啃窩窩。
—《早飯口號》(見1980年1月15日戴不凡曾寄好友荒蕪信稿)。
湘歌一曲舞金鑾,共產高風是處傳。
淮楚相爭“三女板”,嚴淳猶說“一條鞭”
且觀海瑞交紅運,莫笑陳生竟罷官。
連撰鴻文更編戲,今朝“三反”首吳晗!
—《無題》,1970念及浙劇《生死牌》著作權訟事而作(見1980年1月15日戴不凡曾寄好友荒蕪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