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葦鶯

雀形目鶯科動物

大葦鶯(學名:Acrocephalus arundinaceus):屬小型鳥類,雌雄兩性羽色相似。眉紋淡棕黃色;眼褐色;翅褐色具淡棕色的邊緣;尾羽亦褐色,但較翅羽的褐色稍淺。頂部是棕色,上體呈黃褐色,腹面淡棕黃色,兩脅較深,腹部中央轉為乳白色。虹膜褐色;上嘴黑褐色,下嘴蒼白,先端黑茶色;腳淡鉛藍色。喙薄,像大多數食蟲動物。

棲息於海拔200-1500米的湖畔、河邊、水塘、蘆葦沼澤的茂密蘆葦叢中,或附近的灌木叢和園林。常棲匿於河邊或湖畔的葦叢間,有時也飛至附近的樹上。主食昆蟲。該物種分佈在從歐洲到中亞的廣大地區,其模式產地在北歐波蘭北部的格但斯克。

形態特徵


大葦鶯
大葦鶯
大葦鶯雌雄羽色相似。上體橄欖褐色沾灰,眉紋淡棕黃色或淡赭色,眼先褐色,耳覆羽灰橄欖褐色具白色斑點。兩翅覆羽與背同色,飛羽褐色具淡棕色羽緣,第一枚初級飛羽短而尖,較翅覆羽短第二枚初級飛羽較第5枚為長。尾羽淡褐色,凸尾,向兩側尾羽漸漸縮短,無淡色端斑。頦、喉和腹中部白色,腹微綴乳黃色,胸部沾灰,兩脅、肛周和尾下覆羽淡赭褐色。
虹膜褐色,嘴暗褐色,下嘴基部黃色,腳淡腳黃色。
幼鳥上體棕褐色,飛羽黑褐色,下體赭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17-33g,♀18-29g;體長♂166-195mm,♀165-194mm;嘴峰♂17-20mm,♀17-20mm;翅♂76-102mm,♀79-100mm;尾♂72-84mm,♀71-85mm;跗蹠♂26-30mm,♀26-30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於海拔200-1500米的湖畔、河邊、水塘、蘆葦沼澤的茂密蘆葦叢中,或附近的灌木叢和園林。常棲匿於河邊或湖畔的葦叢間,有時也飛至附近的樹上。

生活習性


性活躍,常單獨或成對地在草莖、蘆葦叢和灌叢之間跳躍、攀緣,極為警覺,不時地變換位置,突然地出現在另一個地方。繁殖期間常站在巢附近的蘆葦或小樹枝頂端鳴叫,有時長時間地站在枝頭上鳴叫不息,有時變換著位置鳴叫,或活動一會兒,鳴叫一會兒,或邊鳴邊活動。鳴叫響亮刺耳而不連貫,喉音甚重,雜以尖厲高叫及低沉的呱呱聲。叫聲包括生硬的"tack"及吱聲"churr"。
食物主要以甲蟲金花蟲鞘翅目昆蟲幼蟲以及螞蟻、豆娘和水生昆蟲為食,也吃蜘蛛、蝸牛等無脊椎動物和少量植物果實與種子,也吃水生植物種子。

分佈範圍


分佈於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亞美尼亞、澳大利亞、奧地利、亞塞拜然、巴林、白俄羅斯、比利時、貝南、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波札那、汶萊達魯薩蘭國、保加利亞、布吉納法索、蒲隆地、柬埔寨、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中國、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克羅埃西亞、捷克共和國、丹麥、吉布地、埃及、赤道幾內亞、厄利垂亞、愛沙尼亞、衣索比亞、芬蘭、法國、加彭、甘比亞、喬治亞、德國、迦納、直布羅陀、希臘、幾內亞、幾內亞比索、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義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肯亞、韓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拉脫維亞、黎巴嫩、賴索托、賴比瑞亞、利比亞、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拉維、馬來西亞、馬里、馬爾他、茅利塔尼亞、摩爾多瓦、摩納哥、蒙古、黑山、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荷蘭、尼日、奈及利亞、阿曼、巴勒斯坦、菲律賓、波蘭、葡萄牙、卡達、羅馬尼亞、盧安達、聖馬利諾、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獅子山、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南非、南蘇丹、西班牙、蘇丹、史瓦濟蘭、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多哥、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烏干達、烏克蘭、美國、阿聯酋、烏茲別克、越南、西撒哈拉、葉門、尚比亞、辛巴威。
旅鳥:阿富汗、孟加拉國、查德、法羅群島、冰島、愛爾蘭、列支敦斯登、尼泊爾、挪威、巴基斯坦、巴布亞紐幾內亞、聖多美普林西比、索馬利亞、英國。
中國新疆(西部喀什、天山至中部尉犁)、甘肅(張掖、酒泉)(繁殖鳥);俄羅斯南部和中部,越冬於非洲中部。
大葦鶯分布圖
大葦鶯分布圖

亞種分化


大葦鶯(3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與年代
1大葦鶯指名亞種Acrocephalus arundinaceus arundinaceusLinnaeus, 1758
2大葦鶯中亞亞種Acrocephalus arundinaceus griseldisHartlaub, 1891
3大葦鶯新疆亞種Acrocephalus arundinaceus zarudnyiHartert, 1907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營巢於蘆葦叢、灌叢,固定在一束離水面(或地面)0.5-1.2米的植物或蘆葦莖上。巢呈杯形,主要由蘆葦葉、枯草莖、草葉、花梗、植物纖維及蜘蛛網絲編織而成。內墊以乾草葉、細草莖、鬚根等,有時還墊以羽毛。由雌鳥主要承擔營巢工作,雄鳥常伴承受著雌鳥運送巢材。巢的大小為:外徑9-14cm、內徑5-9cm、高27cm、深6-7.5cm。每巢產3-6枚卵,呈綠白色或藍綠色,綴以褐色或橄欖褐色斑點及黑灰色或灰色小斑點。卵的大小為21-25mm×15-17mm。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14-15天;雛鳥留巢期約12天。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無危(LC)。

飼養管理


鳥的選擇

野生成年大葦鶯較難適應人工環境和飼料,成活率較低,即使有活下來也很少鳴叫,因而一般捕獲當年幼鳥飼養。

籠的特點

大葦鶯為中型食蟲籠鳥,點額籠飼養較好,也可用畫眉籠。

飼料和喂法

大葦鶯是典型食蟲鳥,而且主食細小昆蟲,因而對人工飼料要求較高。通常喂的粉料要比點頦的粉料細,更富營養和易於消化。配比為綠豆面、黃豆面、熟雞蛋黃、淡水魚粉按4:2:3:1的比例。昆蟲宜為較嫩的幼蟲及蛹,如剛脫皮的黃粉幼蟲及蛹、玉米螟幼蟲、皮蟲之類。粉料為常備飼料,每天喂一食抹細肉沫、昆蟲幼蟲拌粉料。

管理和調教

新擄獲的大葦鶯幼鳥須“捆膀”後放到有籠罩的黑暗籠中,用較稀的軟料和活的昆蟲幼蟲誘食。待鳥認食后再逐漸增加軟料的濃度,至能吃乾粉料才算真的成活。在可能條件下盡量讓鳥水浴,浴后立即把水盤取出,籠墊經常更換,保持清潔,以防腐蝕鳥足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