蹄病

家畜的常見外科病

蹄病,家畜的常見外科病。以馬屬動物和牛的發病率最高,其中乳牛蹄病約佔肢蹄病的80%以上。可使役畜失去勞動力,乳用動物產奶量明顯下降,肉用動物肥育時間延長,飼料報酬減低,甚至被迫淘汰。

解剖和病因


馬屬動物為單蹄;牛、羊、豬為偶蹄,兩蹄之間形成指(趾)間隙。第2、3指(趾)節骨和下籽骨構成蹄的支柱,並互相形成關節。指(趾)伸腱和指(趾)屈腱分別抵止於第 3指(趾)節骨的伸肌突和屈肌面。在第 3指(趾)節骨後下方有指(趾)枕,具彈性,可防震;馬屬動物在指枕兩側還有蹄軟骨。上述組織位於堅硬的蹄殼內。蹄殼是皮膚的衍生物,外為角質,是表皮的衍生物,無知覺;其深層為真皮層,有小葉與角質層的角小葉互相嵌合。
蹄分蹄冠、蹄壁和蹄底。馬蹄底後方是蹄叉,牛則形成球部,都由軟角質組成。深部也有相應的真皮,與其相對的組織是指(趾)枕。蹄內有豐富的血管網。指(趾)枕和蹄叉(馬)、球部(牛)都具有彈性,負重時馬的蹄叉或牛的球部受到壓迫而向外擴展,可將蹄內血管的血液驅出;當蹄離開地面時,蹄叉和球部的壓迫解除,恢復原形,蹄內血管又充滿血液。這種作用可促進蹄內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動物),同時還可緩衝地面的震蕩。
蹄的上述結構功能異常或受損傷即形成蹄病。家畜肢勢不正和蹄形異常以及牛舍、馬廄和運動場潮濕和衛生不良等,常是引起蹄病的素因。裝蹄和護蹄不良、機械性損傷和病原微生物感染等則是引起蹄病的誘因。飼料單純或配合不合理,鈣、磷比例失調,某些微量元素(硫、鋅、銅、硒等)缺乏或比例不當,也可影響骨和角質的代謝而導致蹄病。某些代謝病(如牛瘤胃酸中毒)則是乳牛蹄病的直接原因。

蹄病種類


常見的如下述。

蹄角質和疾病

主要包括:①蹄裂。蹄壁角質分裂,出現縱裂或橫裂。馬屬動物和牛、豬都可發生。肢勢不正、變形蹄、角質乾燥和裝蹄失宜是蹄裂的素因,直接原因常是由於蹄冠部受外傷,損及角質的生髮層,使新長出的角質即有裂痕。蹄受突然震蕩,也可使某部分的角質裂開。如裂隙傷及真皮,能引起劇烈疼痛,患畜出現跛行。裂口感染化膿時則癥狀更為明顯。現多用丙烯酸類和環氧樹脂等粘合劑粘合,效果較好。②蹄葉炎。又名瀰漫性無敗性蹄皮炎,是馬和牛的常發病。本病的發生多由於長途運輸過勞,突然食用大量精料使消化發生紊亂,由腸炎、子宮炎和乳房炎等產生的毒素和代謝產物被吸收等原因,使血管滲透性和蹄內血液循環發生變化,原來互相嵌合的角小葉和真皮小葉就因其間有大量滲出物積聚而被分開,引起劇烈疼痛。發病時,蹄溫可增高4~6℃,指動脈搏動強,全身癥狀也較明顯。治療不及時可轉為慢性,變成蕪蹄。治療時要注意除去病因,解除疼痛,改善血液循環。慢性發生時即應注意護蹄。③蹄底潰瘍。又名局限性蹄皮炎。發生於牛,通常侵害兩外側趾。確切原因尚不清楚,有認為系固有趾動脈終支和內、外趾動脈吻合支血管形成血栓,引起局部缺血性壞死所致;也有認為與牛長期站立於水泥地面或爐灰渣地面有關。飼料中缺鋅、牛舍和運動場過度潮濕或有磚石瓦塊等異物都可導致本病發生。病的早期可見蹄底和蹄球結合部局部褪色,壓迫時感到發軟,並有疼痛反應。較晚期病例其角質可出現缺損並露出真皮,或長出菜花樣或蓮蓬樣肉芽組織,容易繼發化膿性感染,出現不同程度的跛行。治療時宜先暴露病組織,切除壞死的角質、真皮和過剩的肉芽組織,然後用防腐劑或收斂劑包紮。全身用抗生素。兩趾尖可鑽洞用金屬絲固定一起,在健趾下粘一木塊,以減輕患趾負重。④白線病。連接蹄壁角質和蹄底角質的軟角質裂開並繼發感染引起的一種疾病。馬和牛都可發生,馬多發生在蹄側壁白線,牛多發生在遠軸側白線。致病原因是蹄釘等異物刺傷或過度牽引使軟角質裂開,而後泥土、糞尿等從裂口進入,引起感染,形成白線膿腫。感染也可能沿小葉向蹄冠蔓延,引起蹄冠部膿腫。治療時須擴開裂開的角質,使之成倒漏斗狀,以徹底排出膿汁,再注入碘仿醚或碘酊等消毒藥品,然後包紮。蹄冠部形成的膿腫也應切開。⑤釘傷。裝蹄時由於蹄鐵和蹄釘質量不好或下釘不正等引起,造成真皮損傷或受壓。馬和役用牛多有發生。一般在釘掌后2~3天出現跛行。如直接傷及真皮則立刻出現跛行。常繼發感染,且易引起破傷風。治療時須拔除蹄釘,擴大釘口的角質,使滲出物或膿汁充分排出,再灌注碘酊等消毒藥品包紮。⑥蹄叉腐爛。蹄叉真皮的慢性化膿性炎症,並伴有蹄叉角質的腐敗分解,是馬屬動物特有的蹄病。引起本病的原因是護蹄不良、廄舍和系馬場潮濕不潔。如糞尿等長期浸漬蹄叉角質,引起角質軟化;繼發感染而引起角質腐敗分解。炎症蔓延到真皮后可引起劇烈疼痛,特別在軟地行走時,因地面更易觸碰腐爛處真皮而使跛行加劇。治療時須削除腐敗分解的角質,用麻絲浸松溜油填塞。

趾間隙疾病

見於偶蹄獸。主要有:①指(趾)間皮炎。未擴延到深層組織的指(趾)間皮膚炎症。特徵是皮膚不裂開,有腐敗氣味。潮濕不衛生為其素因,感染為其誘因。已從病變中分離出結節狀桿菌。本病不引起急性跛行,而表現運步不自然、表皮增厚和充血、指(趾)間隙有滲出物附著,有時形成痂皮,進一步發展可致球部角質分離。感染后發展為潛道,並可繼發蹄底潰瘍和壞死性蹄皮炎。治療時宜先使蹄乾燥清潔,再塗敷防腐劑和收斂劑。也可用 5%硫酸銅液蹄浴。②指(趾)間皮膚增殖。指(趾)間皮膚和(或)皮下組織的增殖性反應。以黑白花乳牛和海福特肉牛為多發。病因不明,可能與遺傳有關,但指(趾)間皮膚受刺激或劇伸也是發病原因。多發生在後肢。小病變不引起跛行。增殖物逐漸增大、增厚並形成舌狀突起時,其表面可出現破潰,引起感染,並有惡臭的分泌物,出現不同程度的跛行。初發的小增殖物,可用魚石脂軟膏包紮,以緩和臨床癥狀;大的增殖物需手術切除。③腐蹄病。又稱指(趾)間蜂窩織炎或指(趾)間壞死桿菌病。特徵是指(趾)間皮膚裂開和壞死,感染很快向周圍組織蔓延。病原為壞死桿菌或產黑色素梭菌和螺旋體。發病後18~36小時指(趾)間隙和蹄冠部出現膿脹,皮膚有小裂口,有難聞的惡臭氣味。36~72小時后病變擴大,癥狀明顯,可伴有全身癥候。宜徹底除去患部壞死組織,清洗後用防腐劑包紮,並用抗生素治療,並已可用疫苗預防。

深部組織疾病

包括蹄內骨、關節、腱和腱鞘、滑膜囊的疾病。經常為由角質和真皮疾病、指(趾)間隙疾病的感染蔓延引起的化膿性疾病,如化膿性關節炎、化膿性腱鞘炎等。牛可形成球部關節后膿腫,並常以蹄冠部蜂窩織炎形式出現。蹄內化膿性疾病的臨床癥狀明顯,患蹄幾乎不著地,運步時呈三腳跳。經常伴有全身性癥候如體溫升高、食慾減退、精神沉鬱、脈搏增數、呼吸加快等。血液學檢查可見白細胞增多。治療宜擴開原發病灶,徹底排除蹄內膿性滲出物,去除壞死組織,清洗後用防腐劑包紮。有全身癥狀的須用抗生素療法和支持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