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級瀕海戰鬥艦
美國海軍隸下的一型護衛艦
自由級瀕海戰鬥艦(英文:Freedom class Littoral Combat Ship),是美國海軍隸下的一型護衛艦,是美國瀕海戰鬥艦系列的艦級之一。
自由級瀕海戰鬥艦能搭載無人飛機、無人水面和水下載具,具有吃水淺、航速高的特點,可以根據不同的戰鬥任務靈活調整戰鬥模塊,實現“即插即用”。
自由級瀕海戰鬥艦自2002年由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開始設計,首艦2005年6月2日在美國馬里內特海事公司位於威斯康星州馬里內特的造船廠開工建造,2006年9月23日下水,2008年11月8日服役,至2017年共建造有8艘,其中4艘已服役。
自由級瀕海戰鬥艦LCS-1
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海軍的作戰區域和面臨的威脅已主要集中在近海,而在最近30年中,美國海軍艦船在戰鬥中共損壞了5艘,全部都發生在近海水域。其中3艘被水雷損壞,1艘被反艦導彈擊中,還有1艘被自殺性小艇炸彈炸壞。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派往海灣地區的艦隊55%都停泊在瀕海區域,80%-90%的後續部隊也都來自海上。因此在未來作戰中,美軍在瀕海區域有安全介入的強烈需求。
美國海軍鑒於戰略上以及實際戰術的要求,認為雖然其現有的艦艇具備了在瀕海區域對抗反介入威脅的能力,但若以放棄其主要戰鬥使命為代價,這樣做將得不償失。而且,美國海軍也沒有足夠的多任務艦艇去控制所有瀕海區域或戰場空間。因此在未來必須有一型艦船能補足航母和潛艇的“短處”,既能保障美國海軍在瀕海區域的安全介入,也能夠保證其它作戰艦艇從事其主要的作戰使命,從而確保美國海軍將主要戰鬥力量用於執行“對陸突擊”這一中心任務。
自由級和獨立級瀕海戰鬥艦
2004年5月,美國國防部和美國海軍宣布,選定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通用動力公司領導的兩個獨立國防承包團隊,分別實施第一代瀕海戰鬥艦(Littoral Combat Ship,LCS)的系統設計,然後提供詳細的設計與建造方案。其中洛克希德·馬丁領導的瀕海戰鬥艦工業小組成員包括設計單位吉布斯和考克斯公司、艦船建造廠商馬里內特海事公司(Marinette Marine)和波林格船廠。
2004年9月,美國海軍提出LCS的單艦成本不應超過2.2億美元。2004年12月,自由級瀕海戰鬥艦首艦LCS-1“自由”號的建造合同簽訂。2005年6月,“自由”號在馬里內特海事公司位於威斯康星州的船廠內鋪設龍骨,並於2006年9月下水,2008年7月開始接受建造方海上測試。
2008年7月,美國國防安全協作署通知國會,將賣個以色列4艘自由級近海戰鬥艦,總價值19億美元,並將根據要求進行改裝。
自由級瀕海戰鬥艦LCS-1
2009年9月,美國海軍宣布設計LCS的公司進行競標,中標者可獲得10艘艦的建造合同。
2010年,美國海軍原計劃在兩型LCS中二選一后批量生產,最後美國海軍提交了一個折中預案,兩種型號都保留,各造10艘。2010年12月,美國海軍向分別將10艘艦艇的建造合同授予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通用動力公司奧斯特造船公司。
2010年2月16日,“自由”號瀕海戰鬥艦離開梅波特海軍基地,進行首次部署,這比計劃提前了兩年。
2011年3月,自由級瀕海戰鬥艦在海試期間出現裂痕后,美國海軍對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艦艇設計展開調查。2012年4月,LCS項目監管部門在一個提交美國國會的報告中稱,自由級瀕海戰鬥艦已遭受640個設備故障,包括發動機故障、船體裂痕、腐蝕。2013年2月,美國海軍表示同意為每艘LCS及其任務模塊平均付費5.19億美元。
2013年12月23日,“自由”號瀕海戰鬥艦完成首次部署后,返回聖地亞哥海軍基地。
自由級瀕海戰鬥艦編隊
自由級瀕海戰鬥艦的“先進半滑航船體”(Advanced Semi-Planing Seaframe)最早是以“海上刀刃”的概念被提出,是一種非傳統單船體設計,其設計依據是義大利著名游輪生產商“Fincantieri”建造的1000噸級半滑航商船“戰馬”號(Destrier),該船曾創造並保持著橫渡大西洋的最高速紀錄,該技術已成功應用於歐洲高速客貨滾裝船上,它結合了常規排水型船排水量大和滑行艇快速性好的優點,在波浪中速度損失最小。自由級具有出色的機動能力、適航性、任務執行能力和適居性,相較於獨立級瀕海戰鬥艦的設計,其艦體特性最趨近於傳統單船體,風險最低,且在航速、價格、操作成本、綜合機動性以及模組裝設能力上都有優勢,雖然可用甲板面積較少,但其內部可用容積較美國海軍的要求多出50%。再加上自由級的預估報價比美國海軍的上限低約37.5%,因此一開始就是LCS中呼聲頗高的設計。
自由級瀕海戰鬥艦構造圖
自由級瀕海戰鬥艦LCS-1指揮室
自由級瀕海戰鬥艦航程可達6900公里以上,具有高度的自動化水平,艦員編製控制在50-70人左右,攜帶持續21天的必需品,也可以進行海上補給。兵員配置方式上與美國戰略核潛艇一樣,艦員分2組,一組乘艦執行任務時,另一組在基地休整,每6個月進行一次包括艦長在內的輪換。另外自由級還可以為75名艦員和特殊任務人員提供住宿,它們的戰備率將達到百分之九十五。自由級設置了三個損管控制站,都位於第二層甲板,艦上各處都有完善的滅火設施。自由級擁有能靈活移動艦上各飛行載具的TRIGON吊放系統以及高架裝卸系統,比美國海軍要求的運載能力要高出50%,堪稱高速“海上卡車”。
自由級瀕海戰鬥艦LCS-3高速轉彎
自由級瀕海戰鬥艦LCS-1艦艉
武器配置
自由級瀕海戰鬥艦LCS-1主艦炮
任務模塊
無人駕駛水面航行器USV
模塊名稱 | 模塊簡介 |
水雷戰 | AN/WLD-1遠程操作獵雷系統,MH-60R/S直升機,垂直起降無人機VTUAV和無人駕駛水面航行器USV,AN/AQS-20A聲吶水雷探測系統,機載水平感應掃雷系統,機載激光水雷探測系統和機載水雷清除系統(1門通用動力公司產MK46型30毫米艦炮),為反水雷爆炸處理小組提供支持。 |
反潛戰 | “海魔爪”(Sea TALON)海底監視系統,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海上系統和感測器分部開發,集成了一系列的聲吶感測器、半潛式工具和以網路為中心的通信設備;無源感測器包括高級可部署系統(advanced deployable system, ADS),這是一種可迅速部署的海底陣列聲波監測系統,帶有反潛任務系統的半潛式AN/WLD-1遠程操作獵雷系統,一套遠程拖曳主動源(RTAS)和一套遠程拖曳陣列多功能聲吶多波段轉換器。還包括可以從MH-60R/S直升機部署的MK54魚雷、聲吶浮標、雷神公司AN/AQS-22機載低頻聲吶系統和無人駕駛水面航行器(投吊式聲吶、多元靜態主動式聲吶和超輕型拖曳陣列聲吶)以及MQ-8“火力偵察兵”戰術無人機。 |
水面戰 | 一架安裝有光電/紅外感測器和“地獄火”(Hellfire)導彈、機槍、火箭彈的MH-60R/S直升機;垂直起降無人機和無人駕駛水面航行器;1門通用動力公司產MK46型30毫米艦炮,發射速度為200枚/分,這是美國陸軍非視距精確攻擊彈藥系統的一種改進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雷聲公司正在合作開發這種非視距發射系統(Non Line of Sight Launch System)和精確攻擊導彈,導彈採用雙模熱紅外和半主動激光導引頭、多模戰鬥部,其射程可達40千米。 |
非對稱作戰 | 裝備有先進的感測器系統和電子設備,在近海淺灘秘密行駛至敵方海岸線附近協助海豹特種部隊登陸或其他的海陸裝備突擊隊部隊執行秘密任務。 |
無人載具
自由級瀕海戰鬥艦LCS-1艦載機甲板
MQ-8B“火力偵察兵”戰術無人機
2008年7月,美國海軍授予通用動力機器人系統公司一份合同,由該公司為瀕海戰鬥艦開發一種無人駕駛和其他水運工具通用發射和回收系統(common launch and recovery system,CLRS),該系統採用自動式艉門和艦尾坡道,以及為發射和回收有人駕駛與無人駕駛工具而設計的側面發射門和橋式起重機。可以發射“斯巴達”(Spartan)無人駕駛水面航行器,該航行器長11米,重7.7噸,有效載荷大約2270千克,速度35節,可連續航行24小時以上。使用該系統在5級海況下,即在風速高達27節,平均浪高在6.4英尺到9.6英尺之間情況下,瀕海戰鬥艦可以起降飛機。在4級海況下,即在風速高達21節,浪高達5英尺情況下,瀕海戰鬥艦在15分鐘之內可以發射和回收像40英尺長高速快艇那樣的水運工具,發射效率和穩定性非常高。
自由級瀕海戰鬥艦的戰鬥管理系統是洛克希德·馬丁開發的基於開放式體系結構的COMBATSS-21,融合了其最新開發的開放架構宙斯盾系統(Aegis Open Architecture,OA,即Baseline 7)的經驗與規格,採用全分散式的開放式架構,能與雷達、聲吶、艦炮系統、導彈發射裝置、干擾彈發射器和電子戰等單元相連,可以根據任務的變化輕易換裝不同的模組和裝備,實現“即插即用”,與宙斯盾Baseline 7的共通性達到六成左右,能提供全範圍海軍和美國海岸警衛隊艦船之間的互操作性。
自由級瀕海戰鬥艦
艦體參數 | ||
艦長 | 115.3米/127.4米 | |
艦寬 | 13.16米 | |
吃水 | 3.96米 | |
排水量 | 2176噸(標準) 3089噸(滿載) | |
航速 | 45節(最高) | |
續航力 | 3500海里/18節 4500海里/16節 | |
艦員編製 | 艦員40名〔軍官8名,士官兵32名〕 任務人員30名,總共70名 | |
傳動 | 4部153SII噴水推進器 | |
動力系統 | 2台MT30燃氣輪機,單機功率36兆瓦 2台16PA6B STC柴油發動機,單機功率6.4兆瓦 4台V1708柴油發電機 |
“自由”號瀕海戰鬥艦
2013年4月,“自由”號瀕海戰鬥艦被派往新加坡,執行為期8個月的戰鬥部署任務。
2013年5月,“自由”號瀕海戰鬥艦亮相新加坡大型防務展開放參觀並引起廣泛關注,但之後因遭遇“引擎故障”而被迫返回新加坡港口。
2013年6月20日,“自由”號瀕海戰鬥艦與馬來西亞海軍的“KD Jabat”號護衛艦在南中國海海域進行了“CARAT 2013海上聯合軍事演習”。
2013年6月21日,“自由”號駛出新加坡港口進行海上測試,6月29日,“自由”號在南中國海進行了海上炮擊訓練,7月與新加坡舉行了海上聯合軍演,7月22日,“自由”號再次出現電力故障,不得不中途返航並臨時退出軍演。
2013年11月18日,“自由”號瀕海戰鬥艦抵達汶萊參加與汶萊的“戰備與訓練合作”軍事演習,這是該戰鬥艦在初次部署海外過程中的最後一次重大演習。
2013年12月23日,“自由”號瀕海戰鬥艦結束了在菲律賓的首次南亞部署,返回位於聖地亞哥的母港。
2015年1月,“沃思堡”號瀕海戰鬥艦抵達新加坡,接替“自由號”瀕海戰鬥艦加入美國第七艦隊。2015年3月2日,“沃思堡”號參加了美韓代號為“關鍵決斷”的年度聯合軍演,“關鍵決斷”持續至3月13日,約1萬名韓方人員和8600名美軍人員參加,主要以電腦模擬等方式進行聯合指揮所演習。
2015年3月14日,“沃思堡”號駛入釜山港,準備參加韓美“鷂鷹/禿鷲”聯合軍演,“禿鷲”持續至4月24日,約20萬韓方人員和3700名美軍人員參加,是動用實際兵力和裝備的野戰訓練演習,這也是美國現役最新的瀕海戰鬥艦首次在東北亞地區出現。
2015年5月11號,“沃思堡”號瀕海戰鬥艦在中國南海海域進行了一次巡邏,中國海軍054A導彈護衛艦“鹽城”號對其進行了一定距離的跟蹤監視。在這次中美軍艦遭遇中,兩艦並未近距離接觸,而是遵循“意外遭遇行為規範”進行了專業溝通,此次巡邏也是美軍瀕海戰鬥艦首次在南海國際海域的行動。
2015年12月11日,“密爾沃基”號瀕海戰鬥艦服役不久就在航行中出現故障,被拖行40多海里后靠港。
2016年7月,“自由”號瀕海戰鬥艦發生髮動機損壞事件,2016年8月3日,美國海軍艦船維護中心發布報告稱,發現由海水和鏽蝕引發的發動機損壞,因為海水泵的密封泄漏,導致海水進入發動機潤滑油系統,導致發動機報廢,因為此事件,時任瀕海戰鬥艦的艦長邁克爾·翁海斯中校被解職。2017年3月,“自由”號瀕海戰鬥艦進行了二號輔機的更換工作。
舷號 | 艦名 | 中文艦名 | 建造日期 | 下水日期 | 服役日期 | 現狀 |
LCS-1 | Freedom | 自由 | 2005.6.2 | 2006.9.23 | 2008.11.8 | 現役 |
LCS-3 | Fort Worth | 沃思堡 | 2009.7.11 | 2010.12.4 | 2012.9.22 | 現役 |
LCS-5 | Milwaukee | 密爾沃基 | 2011.10.27 | 2013.12.18 | 2015.11.21 | 現役 |
LCS-7 | Detroit | 底特律 | 2012.8.11 | 2014.10.18 | 2016.10.22 | 現役 |
LCS-9 | Little Rock | 小石城 | 2013.6.27 | 2015.7.18 | 2017.12.16 | 現役 |
LCS-11 | Sioux City | 蘇城 | 2014.2.19 | 2016.1.30 | 2018.11.17 | 現役 |
LCS-13 | Wichita | 威奇托 | 2015.2.9 | 2016.9.17 | 2019.1.12 | 現役 |
LCS-15 | Billings | 比林斯 | 2015.11.2 | 2017.7.1 | / | 建造中 |
LCS-17 | Indianapolis | 印第安納波利斯 | / | / | / | 建造中 |
LCS-19 | St. Louis | 聖路易斯 | / | / | / | 計劃中 |
自由級瀕海戰鬥艦LCS-9下水
自由級瀕海戰鬥艦的服役填補了當前美國海軍力量與新海上戰略之間存在的“空白”,美國海軍大力發展高速瀕海戰鬥艦,將是美國軍事力量網路化和全球化作戰的重要組成。瀕海戰鬥艦把海洋、陸地、天空、太空和計算機網路空間,以前所未有的程度綜合到一起,是美國海軍軍事戰略由遠洋走向近海的重要標誌,是美國旨在統治世界近岸水域的重要海上力量,堪稱是革命性的新一代海軍艦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