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森效應

缺乏應有的心理素質而導致正式比賽失敗的現象

曾經有一名叫詹森的運動員,平時訓練有素,實力雄厚,但在體育賽場上卻連連失利,讓自己和他人失望。不難看出這主要是壓力過大,過度緊張所致。由此人們把這種平時表現良好,但由於缺乏應有的心理素質而導致正式比賽失敗的現象稱為詹森效應。

例子


丹·詹森
丹·詹森
詹森效應在中國的運動員身上也曾經出現過。2004年雅典奧運會前被寄予奪金厚望的中國男子體操世界冠軍李小鵬男子單項比賽中發揮失常,僅獲得一枚雙杠銅牌。而同樣是他,在2003年世界體操錦標賽卻獲得了這兩個項目的冠軍,而且也是2000年悉尼奧運會的雙杠金牌得主。由此我們不能說他沒有奪金的實力,事實上,他在賽後接受採訪時表示,這次發揮失常的主要原因是某些特殊情況給自己帶來了較大的壓力,心情緊張。詹森效應在學生的考試過程中也屢見不鮮。
同樣是在雅典奧運會上,中國女排以3:2戰勝俄羅斯隊,贏得了奧運冠軍。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奏響,國旗升起的時候,有多少人為此落淚。這不只是因為我們贏了,更多的是因為在這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女排精神。事實上,他們起先負於俄羅斯隊兩局,不能再失局的中國隊在第三局並沒有出現人們意料中的慌亂,打得依然有板有眼,除了其間出現一次12平外,比分更是一路壓著對手。就這樣,贏回信心的中國姑娘笑到了最後。由此,我們不得不說是中國女排良好的心理素質贏了。還有乒乓女將鄧亞萍,雖然已經隱退,但每每提起她,我們總會想到她在賽場上勝敗取決於最後幾個球的關鍵時刻,總能沉著冷靜,最終贏得勝利。她自己也曾經說過,其實技術有時是不分上下的,這時靠的就是心理素質

現象


小考挺好的,大考就砸鍋。表現:平時訓練和考試成績很好,到考核或大考的時候成績就砸鍋了。建議摒棄心中的非理性觀念,養成以平常心對待考試的良好習慣;加強綜合訓練,提高考試策略;學生需要加強對各種知識的整合理解和靈活應用,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對綜合問題的策略;家長保持平常心,不要給孩子過高的要求或期望,家長和教師也要保持平常心態對待考試,不要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

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名列前茅的學生在高考中屢屢失利,有些實力相當強的運動員卻在賽場上發揮異常,飲恨敗北等等。細細聽來,“實力雄厚”與“賽場失誤”之間的惟一解釋只能是心理素質問題,主要原因是得失心過重和自信心不足而造成。有些人平時“戰績累累”,卓然出眾,眾星捧月,造成一種心理定勢: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再加之賽場的特殊性,社會、國家、家庭等方面的厚望,使得其患得患失的心理加劇,心理包袱過重,如此強烈的心理得失困擾自己,怎麼能夠發揮出應有的水平呢!另一方面是缺乏自信心,產生怯場心理,束縛了自己潛能的發揮。
而對於學生來說,也有可能是缺乏整體複習、對綜合知識的理解不夠。如果出現第二種情況,應該注重平時基礎知識的積累,注意筆記和錯題的整理,時間上可以提前複習。當然,對於每個孩子來說方法應該有所不同,可以把近期分數差異很大的試卷進行分析,可得到更加準確的結果。另外,每個科目都是一個知識體系,彼此都是有聯繫的。要想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必須做到在預習時具有大局觀;課堂上再進行細節分析;複習總結時查漏補缺,才能提高複習效率。

啟示


啟示1:注重過程,淡化結果
詹森效應告訴我們,競技場上考驗的不僅是選手的實力,更是選手的心理素質。有些人之所以無法在正式比賽中發揮自己真實的水平,與他們對比賽結果過分重視有關,比如,他們總想著不能輸,輸了會怎樣,這樣無形中就給自己增加了壓力,甚至讓自己累得喘不過氣來。這樣自然難以發揮自己全部的實力。
如果懂得淡化結果,注重具體過程,不去多考慮結果如何,減少影響自己發揮出正常水平的不利因素,而是把主要精力集中於具體的解決問題或比賽過程中,就能較好地進入比賽狀態,這樣就能使自己的心理保持平靜與放鬆,較好地發揮自己的正常水平。
啟示2:困難面前,堅信自己能行
想要克服詹森效應的不良結局,首先,要相信自己,增強自信心。只有充分相信自己的實力,才能在比賽場上或考場上沉著冷靜,使自己進入"角色",發揮出正常水平。
再者,當緊張情緒出現時,要及時通過自我暗示喚起自己的自信,特別是遇到困難時,更要不斷提醒自己冷靜、細心、沉住氣。有些人在遇到困難時,也會暗示自己,不過他們喜歡用"別緊張""別慌張""千萬別出錯"等詞,這樣不但無法緩解緊張的心理,還會強化緊張的情緒。
啟示3:不要給他人"製造"壓力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名列前茅,實力雄厚,但在比賽時卻失誤不斷,表現糟糕,最主要的原因是心理素質不好。主要是得失心過重和自信心不足造成的,為什麼會得失心過重呢?這在很大程度上與他人的期望有關。
有些人平時戰果累累,卓然出眾,於是大家對他如眾星捧月一般,對他充滿期待,這就在無形中給他造成了一種心理定勢:只能成功不能失敗,不然的話會讓看好我的人失望的。於是他越出色,別人對他的期望就越高,他的心理壓力就越大,這樣總有一天會崩潰。

預防對策


要摒棄心中的不合理觀念

過強的壓力也容易引起焦慮,不利於正常水平的發揮。要避免詹森效應,教師和家長應首先以平常心對待考試,不要給學生太多壓力,並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注意校正學生不合理觀念,幫助他們培養以平常心對待考試的好習慣。其次,要淡化結果,注重過程。學生在考試時要將精力集中於解題過程,不要過多考慮考試結果。這樣不僅能提高答題的準確率,而且能使心情保持平靜與放鬆。最後,多用肯定的詞語來喚起積極情緒。特別是遇到困難時,要用“冷靜”、“沉住氣”等詞語暗示自己,進行深呼吸等放鬆調節,而少用否定性詞語警戒自己,如“別緊張”等。

中高考對應策略

1、不放鬆
考場外百態
考場外百態
備考最後階段,學生已經進入百米衝刺的最後關頭,是到了咬緊牙關最後衝刺的關鍵時刻,只能加油,不能泄勁。可以利用周一升旗儀式時進行動員,利用課外活動時集體宣誓,利用班會時間以班為單位,校長親自動員……但不管以什麼樣的形式,校長一定要親自參加,要讓每一個學生感覺到校長對自己的重視與關注。
2、勤疏導
在大考前專門召開家長心理疏導會,教給家長一些教育和疏導學生心理的方法,創造機會讓家長和老師多多交流,形成教育合力。沉下心來研究每個學生的情況,有針對性地對進行指導,避免空洞的說教,將鬆懈心理或過度緊張的情緒傳染給學生。總結中高考規律,避免複習指導的盲目性。多與學生在一起,觀察學生反應的同時,教給學生克服緊張情緒的方法,如閉目深呼吸、閉目遐想等,並與學生一起做。
3、巧鍛煉
堅持鍛煉,直至臨考,不在太陽直曬的地方鍛煉,不安排太大的鍛煉強度,而是代之以鍛煉加遊戲的方式,既鍛煉身體,又放鬆了學生的身心;二是堅持做好上午的課間操;三是堅持下放學後集體跑步,要求跑步時放慢速度、步伐整齊、集體高呼口號,強調整齊劃一、聲音洪亮。
4、早到場
中高考期間,除了考前的動員、準備以外,要提前到考場。學生出考場后不管題目難易,不管考得好壞,都不要詢問和議論,而是儘快進入下一場的準備當中。這樣,直到最後全部考完后,再讓老師與學生回憶自己的考試情況,並對學生進行“兩手準備”的教育,避免學生在大考失利后不應有事件的發生。

心理恢復


如果真的應了詹森效應,大考失利了。那從詹森效應中恢復過來也是一門學問。

目標過於單一的錯誤思維

有的考生成績不如預想的好,與“既定目標”有一定差距,這時,他們往往放棄“第二目標”的選擇,產生了“非某某學校不去”的心理。有的接到別的大學通知書,也選擇復讀。選擇復讀也沒什麼不好,但只認定了一個目標,繼而產生一連串的消極推理,並且這種錯誤邏輯一直影響著他,使其的學習動機過強,心理壓力過重,加上第二年高考中的諸多不確定因素,結果能不能比第一年好,還都很難預測。其實反過來想想:考上第一志願,就一定會有好工作嗎?答案是不確定的,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線性推理,而是一個複雜的多元變數。將來的生活、將來的成就,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而不是完全由上哪所大學這個單一因素確定的。
建議考試成績沒有達到預期理想的考生,要正確看待暫時的挫折,多元化地看待問題。其實,“退而求其次”不是在降低標準,而是選擇另一種途徑來實現夢想;如果你想爭取好成績,考上名牌學校就應該抱著“我只是給自己一次機會,無論結果怎樣我都接受”的心理。

努力了就會有回報不是絕對的

高考啊,幾家歡喜幾家愁
高考啊,幾家歡喜幾家愁
有一些考生覺得自己已經百分百努力了,就應該達到既定目標。一旦未得到預想的回報效果,沒考上理想大學,就無法接受事實,表現出一種完全挫敗的情緒,徹底喪失了信心。他們常常自暴自棄,產生焦慮抑鬱情緒。
這類考生把考試成績不理想認定為一種失敗。其實,準確地講,這是一種挫折,失敗的結果是極度消極,而挫折的結果只是沒有預想的好,並不等於完全失敗。考得不好就認為“失敗”的考生,耐挫能力差,陷入“惟一性”的線性思維。他們覺得自己付出了那麼多努力,準備得那麼充分,就理所當然地會有“成功”的結果,當實際結果與自己的想法有一定距離時,他們的信心便大大受挫,無法面對失敗,從而產生焦慮、煩躁、失眠視力下降等心理和生理癥狀。
這時,考生要調整負面情緒,變線性思維為多元邏輯思維,給自己備下“預案”,做好面對各種結果的心理準備,這樣當挫敗來臨時,就不會不知所措。相反,保留自己的信心,允許自己暫時的倒退,要懂得,有很多因素會使既定目標不能及時實現,但可以“延遲”來滿足,甚至做好延續到明年還不能實現的心理準備,這決不是消極的態度,這是一種多元化看待事物的正確態度。在“延遲”的過程中,你要充分保留自己的信心,不斷地豐富自己,加快實現目標的步伐。如果目標遲遲未能滿足,那也不要抱怨、懊惱,因為個人可控制的因素已經完成,事實上,你已經成功了。

如何走出詹森效應的怪圈


不少學生也有類似現象。平時學習基礎紮實,考前準備充分,然而一到大考,卻發揮失常,往往表現為緊張、慌亂,甚至記憶驟退,腦海里似乎一片空白。其中主要原因是同學們對考試期望值過高,而又缺乏自信。只想成功,又怕失敗,患得患失,壓力過大。結果造成大腦皮層興奮與抑制過程失衡,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各種癥狀隨之而生。首先要增強信心。只有充分相信自己的實力,才能在考場上沉著冷靜,使自己進入“角色”,發揮出正常水平。其次是淡化考試結果,注重具體過程。不去多考慮考試的結果,減少考試過程中的干擾因素。而是把主要精力集中於具體的解題上,這樣不僅能提高答題的準確率,而且能使心理保持平靜與放鬆。第三要注意多用肯定的詞語來喚起積極情緒,特別是遇到困難時,要用“冷靜!細心!沉住氣!”等詞語暗示自己,進行深呼吸,而少用否定性詞語,如“別緊張!別慌!可千萬別出錯!”等詞。

評論


高考考場
高考考場
詹森效應是給學生壓力,而考場上的“詹森效應”卻給學生帶來一敗塗地,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家長都對自己的孩子期望很高,有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然而缺少鼓勵,使得孩子壓力過重,考試落榜等因素,孩子在同學交際也有心理障礙,你學習好就跟你在一起,你學習不好就不跟你在一起,這也是造成心理壓力的一大因素。
看過這樣的故事,父親在外工作,女兒在家讀書,女兒學習成績不錯,當她打電話給她爸爸時,她爸爸也很高興問她要什麼,孩子說什麼都不要,要爸爸回家,還說下次爭取考第一,爸爸頓時憤怒說了句:“不要考第一”,女兒很傷心問了句為什麼,爸爸說:“考第一很辛苦,壓力很大我不希望我的女兒壓力過大,這樣的成績可以了!”這種思想很少會有的,教育方式也是再給孩子壓力之一。父親怕高,然而為了家人的生活在外做建築的工作。
這個例子說明了孩子的壓力,大多數都是家長給的,少部分是與同學之間的競爭的,所以家長應改變一下自身對孩子的教育方式。風雨過後才能見彩虹,讓以前考試失落當作風雨,讓以後的路出現彩虹。一句:“這次考不好不要緊,我們努力了就行”也許會給孩子帶來動力,重在過程,結果也一樣會讓自己異想不到。

詹森其人


高考之後
高考之後
丹·詹森DanJansen),速滑運動員,八次努力后打破魔咒,出生於1965年6月17日,出生地:西艾利斯,美國。參加奧運會時間:1984年南斯拉夫薩拉熱窩冬季奧運會、1988年加拿大卡爾加里冬季奧運會、1992年法國阿爾貝維爾冬季奧運會、1994年挪威利勒哈默爾冬季奧運會;
奧運成績:金牌1枚;其他成績:世界錦標賽金牌2枚1988年、1994年;銀牌2枚、1986年、1992年;銅牌1枚、1985年;到1994年挪威利勒哈默爾冬季奧運會時,丹·詹森已經贏得了七枚世界盃的獎牌,並且打破過七項世界紀錄,但是之前的三屆奧運會留給他的只有無盡的遺憾:1984年南斯拉夫薩拉熱窩奧運會上,丹·詹森名列500米速滑第四,1988年加拿大卡爾加里冬季奧運會時,丹·詹森是奪金的熱門,但是在500米比賽的當天早晨,他的姐姐因為肺炎去世,雖然丹·詹森在比賽中盡了全力,情緒的波動還是無法讓他發揮出最佳水平,隨後的1000米速滑比賽中,他再次失利。1992年法國阿爾貝維爾冬季奧運會上,丹·詹森仍然是金牌的有力爭奪者,但是仍然與獎牌無緣,在500米速滑中,名列第四,1000米項目上列第26。在利勒哈默爾,丹·詹森已經是500米速滑的最被看好的運動員,但是在比賽中,他滑倒,最終只能遺憾的名列第八。儘管在冬季奧運會上的努力一次次的化為泡影,但丹·詹森並沒有在七次失利面前放棄,他最後的機會是1000米速滑,對手中,有六名的成績比他的好,但這一次,他將穩定的發揮延續到終點,以1分12秒43的成績打破世界紀錄,並奪取金牌,詹森終於以一枚奧運金牌為自己的奧運生涯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