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恩寺

寺廟

國恩寺,又名龍山寺,坐落於廣東省雲浮市新興縣六祖鎮的龍山腳下,佔地面積10000多平方米,由六祖惠能大師開山創建,始建於唐弘道元年(683年)。

國恩寺寺內分別有寺前石牌坊,寺前山門、護法殿、放生池、珠亭、第一地牌坊、金剛殿、大雄寶殿、六祖殿;寺前後左右兩廂分別設有地藏殿、達摩殿、文殊普賢殿、大勢至殿、鐘樓、鼓樓、客堂、齋堂、禪堂、錄經堂等殿堂;寺左側有報恩塔、佛寶舍利遺址、佛寶舍利殿、六祖紀念堂、功德堂、圓通寶殿(觀音殿)、方丈室、六祖手植千年佛荔樹;寺右側有六祖父母墳、凈心亭、思鄉亭、銘泉閣、浴身亭;寺後有卓錫泉。國恩寺三大殿與山門牌坊仍保留著明代風格的建築形式以及裝飾工藝,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自唐代以來,國恩寺一直被佛教界視為嶺南第一聖域,素有“南宗福地,東粵名山”之譽。

徠2000年至2020年,國恩寺一直被廣東省評為文明寺廟。2019年10月,國恩寺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歷史沿革


國恩寺
國恩寺
國恩寺
國恩寺
唐宋時期,國恩寺在佛教界被視為“嶺南第一聖域”,“中國禪文化的發祥地”。香火鼎盛,僧人甚多,來寺朝拜參學者絡繹不絕,寺院殿堂頗具規模,有僧田1800畝。
宋紹興年間寺宇重修,明永樂年間再次修葺。爾後,國恩寺漸衰,僧田多被豪強侵佔,寺產被變賣。至使這座被尊為“中國禪宗發源地”的古寺,殿堂失修崩塌,香火式微。
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知縣鄧應平發起,官民集資重修寺宇。此後國恩寺不斷擴建。
明神宗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名士歐真義建龍粵庵(觀音殿),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知縣陶若曾建浴身亭;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新州知縣吳士熙、紳士趙良洗建山門牌坊,並鑿寺前鏡池;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本寺方丈白現法師、名士潘文伯等建金剛樓和左右禪房。
國恩寺
國恩寺
明思宗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新州名士潘尚茂建經堂。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本縣名人潘稷建珠亭。
清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至十二年(公元1655年)再次重修和擴建;舉人麥安創建法堂,新州名士美符重修山門石橋等。
至此,國恩寺便形成了較為龐大的建築群,殿堂鱗次櫛比,氣勢巍峨莊嚴,成為廣東省境內屈指可數的大叢林及全國僅存的兩大祖師故居之一。
國恩寺雖歷經滄桑興廢,至解放前仍保存著唐朝至清代五朝古迹文物。但在文革期間,寺內佛像、法器等文物古迹均受到嚴重破壞,僧眾被遣散。
只有鼎光、自覺等幾位法師堅持在寺內生活。他們常與到寺廟搞破壞者講佛法、論道理,使搞破壞者認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從而使整個建築物沒有受到太大破壞,得以保留了部分主要殿堂。
國恩寺
國恩寺
改革開放后,一九八三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復開放,在方丈鼎光法師的帶領下,加上當地政府主管部門和廣大信眾及港、澳同胞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十幾年的修葺,寺貌煥然一新。
開放后的國恩寺,在僧眾的自主管理下,來寺尋根謁祖、觀光旅遊的人與日俱增,國內外的佛教團體;港、澳、台同胞及海外華僑接踵而至,絡繹不絕。
每年到寺遊客達數十萬之眾。為了吸引更多的國內外香客、遊人來寺謁祖、觀光。

地理位置


國恩寺
國恩寺
國恩寺位於新興縣六祖鎮的龍山腳下,距城13公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結構


國恩寺座落在龍山山麓龍首之上,故名“龍山寺”,總建築面積10000多平方米,國恩寺主體建築依山而建,坐東向西,在2014年新建山門以及荷花池以前,寺廟主體建築集中於荷花池東側的龍山支脈高地之上,為集中設置的寺廟建築群。國恩寺整體為兩組建築,分南北兩部分,北組建築序列感強,建築較高,是寺廟的主要軸線;南組建築為合院式分佈,屬於寺廟的偏院。
北組建築以國恩寺主體建築為主,分佈著國恩寺最核心的建築群,為兩進院落,自西向東看,中路主要流線上為第一地牌坊、天王殿、大雄寶殿和六祖殿;北側邊路為齋房、客堂、大勢至殿、文殊普賢殿、禪堂;南側邊路為齋堂、達摩殿、地藏殿、法堂。
南組建築是附屬建築為主,其核心是國恩寺的制高點———報恩塔,塔的北側便是寺廟主體的偏殿達摩殿;塔的西側是方丈室,方丈室再向南為一排倒座式的輔助用房;塔的南側是圓通寶殿;塔的東側是偏院的最後一進建築,自北向南並排分佈著舍利寶殿、六祖紀念堂和功德堂。

建築特點


國恩寺是一座典型的中國禪宗寺院,而由於其地處嶺南從林之中與嶺南地區傳統建築緊密結合,更是座典型的嶺南禪宗導院。其建築特色極具嶺南特色,從建築尺度、樣式到細處裝飾雕塑都允滿了嶺南的傳統元素。
國恩寺雖然是由六祖惠能故居改建而成,可是經過歷代朝代的不斷整飾修建擴建,使得國恩寺規模日趨宏偉,裝飾華麗。雖然主體大殿及禪房、亭閣建造時間前後不一,所處地形也為山麓,但是依然堅持了傳統的中軸對稱的布局方式。而報恩塔卻沒有遵循傳統塔院形式,而位於大殿一側,這可能是出於對地形的考慮。為扭正寺院三大殿大門朝西成“陰門”,而增建一東南向的山門牌坊,足見國恩寺對傳統建築的民族習慣的充分考慮。
國恩寺的建造,因地制宜、依山傍水,背靠龍山背後的三個山峰俗稱“三寶鼎”,氣勢雄偉。龍山古樹參天,寺院殿堂雖雄偉亦掩隱於蔥蔥樹木之中,報恩塔猶如龍角高聳于山上。

文物價值


國恩寺中的三大殿,山門“第一地”牌坊,丹墀石版、月台等都是有特色的古建築。三大殿與山門牌坊仍保留著明代風格的建築形式以及裝飾工藝,是寺內重點保護的文物,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國恩寺寺院內的文人墨寶、橫額楹聯,還有許多詩歌散文等都表現了中國佛教寺院的文人文化,是中國佛教寺院與文人緊密聯繫的典型代表。

保護措施


1989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把國恩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10月,國恩寺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現任方丈


姓名:釋如禪
1982年就讀於中國佛學院,1984在北京廣濟寺授具足戒。
1986年畢業后回到新興國恩寺,擔任寺管會副主任,知客師,當家師等職。
1997年任國恩寺當家師(主持寺的全面工作)。
2004年榮任國恩寺方丈。
廣東省政協委員。
雲浮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
雲浮市佛教協會會長。
六祖思想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中國禪學研究系列叢書《六祖壇經》研究主編。

主要景點


二十羅漢

國恩寺
國恩寺
在中國漢傳佛教的寺院里,大雄寶殿兩邊供奉的羅漢一般都是十六或者十八個,而六祖惠能故居國恩寺的大雄寶殿兩邊卻供奉著二十羅漢。
國恩寺大殿為什麼要多供奉兩個羅漢呢。
說起來這裡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動人故事,相傳於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八月初三日六祖惠能於故居國恩寺圓寂。
為使祖師所創的禪宗正旨流傳於世,以神會、法海為首的眾弟子便在國恩寺成立“錄經堂”,把六祖一生所弘揚的正法眼藏整理輯錄成書。
因很多邪魔外道皆懼怕六祖禪宗正旨流傳於世,故在輯錄經書其間,眾魔多次前來破壞,皆因有神會、法海等一批有道行的高僧捨身護法,所以這些邪魔外道每次前來茲事均以失敗而告終。
就在《六祖法寶壇經》將要輯錄成書之際,眾魔趁夜深人靜大部份護法弟子都進入夢鄉的時候,便放火燒“錄經堂”;妄想把《六祖壇經》全部毀滅。
眼看火焰將要燒到經書之際,神會奮不顧身地縱人火海並用身體遮住經書。
隨後法海等弟子把火撲滅了,經書被神會用身體保住了,而神會的身體和臉部卻被燒傷了。
通過正與邪的一番較量,最終正法戰勝了邪魔,使六祖惠能所弘揚的禪宗正旨流傳於世。
眾弟子為了表達對兩位高僧的崇敬,均稱其為護法羅漢。
並把他們的法相供奉在國恩寺大雄寶殿兩旁和其他羅漢一起永為供養。
所以國恩寺大殿兩旁比其它寺院的大殿兩旁多供奉兩位羅漢。
後來佛弟子們還稱神會為禪宗第七代祖師!

佛寶舍利

佛寶舍利
佛寶舍利
2006年12月28日,國恩寺報恩塔地宮遺址發現舍利和珍貴文物。其中包括隋唐時期的鎏金素麵圈足銅圓盒、鎏金提梁水罐、鎏金銅棺、水晶球、"五銖"和"開元通寶"銅錢等。舍利供奉在舍利殿,讓廣大信眾瞻仰。

父母墳

徠相傳在唐武德年間,有一風水大師尋龍追穴來到新州,因長途跋涉,衣衫不整;形似乞丐;所到之處無人理睬。
後來到龍山惠能母子居住的地方,惠能母子看見他實在是可憐,便熱情地招待他。
晚上惠能還把自己的床鋪讓給這位老人睡,而自己則睡於地下。
這位大師因連日勞累,一就枕便呼呼入睡,可是由於床凳高低不平,當他一側身床板就搖動,如是輾轉難於人眠;惠能聽知;心裡不安,於是便潛人大師床底以硬物墊床凳;使床不搖動,這樣大師才能美美地睡了一覺。第二天早上大師起來,看見惠能還睡在床底下。
大師看出惠能將來一定是個有所作為之人,於是便對惠能母子說明身份,並將所尋得的龍穴告訴惠能母子;讓其安葬父親。
說:“我所尋得的是萬佛朝宗穴,不同的向法出不同的人才。不知你要的是九代狀元;還是萬代香煙呢?”惠能母親說“他父親就是因為當官才貶到新州的,我們安分守紀;不求九代狀元;但求萬代香煙;世世平安吧。”於是大師便按其母子之意把惠能父親的骨骸安葬於龍穴內。
後來惠能出家學佛得道成為禪宗第六代祖師,受世人敬仰,真可謂是萬代香煙。
惠能母親去世后,六祖惠能大師又將其骨骸合葬於此穴內。故後人稱此墓為六祖父母墓,並立碑紀念。文革時墓頂和碑文均遭到破壞,僅保留墓基和碑文圖案。按其原有墓基重新修復,以供香客參拜。
六祖手植千年古荔在寺的東北面有一棵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古荔。是六祖惠能帶領門徒回故居時親手種植的。雖歷經興衰,甚至在文革期間遭人用火燒過,但至今仍茁壯成長,巍然挺拔,枝繁葉茂,高十數丈,盛夏結果,優於它荔。日本、韓國等佛教信徒來寺尋宗訪祖時,均視此樹為聖物,予以參拜,且稱此樹為“聖樹”,是“佛荔”。每逢荔果成熟季節,海內外特別是東南亞國家的信眾們常來此品嘗佛荔果。有些信徒把荔枝葉也當成了驅邪去病的靈藥,認為喝了荔葉泡的茶能使人身體健康且延年益壽。

六祖手植荔枝樹

國恩寺的東北面有一棵一千三百多年的古荔,六祖惠能帶領門徒回故居時親手種植,雖歷經興衰,在文革期間遭人用火燒過,但至今仍茁壯成長,巍然挺拔,枝繁葉茂,高十數丈,盛夏結果。
日本、韓國等佛教信徒來寺尋宗訪祖時,均視此樹為聖物,予以參拜,且稱此樹為“聖樹”,是“佛荔” 。

卓錫泉

卓錫泉是六祖惠能回故居講經說法時所開鑿的,當時追隨六祖的門徒很多,用水不足,有些弟子與六祖商量,六祖就在寺後用錫杖擊地,令弟子於此處掘地而成泉。後人為了紀念六祖,故叫此泉為“卓錫泉”。
卓錫泉不管年節是旱災、還是澇災、多用還是少用,其水位始終保持不變。據科學家測驗,泉水中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

敕賜國恩寺

“敕賜國恩寺”是六祖惠能於寶林寺大開禪宗法門時,因其南宗禪的頓悟思想傳遍全國各地,感動了當時也信奉佛教的唐中宗和武則天。在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十五日,中宗下詔書奉請六祖進京弘揚頓悟禪法,后因六祖惠能年邁有病,而辭謝未去。迄唐中宗神龍三年(707年)賜名為“國恩寺” 。
文革期間,為了使“匾額”免受破壞,曾鏟去敕封皇印,用泥巴把字封上。因而現在我們看到的“匾額”缺玉璽。

交通信息


龍山國恩寺位於廣東省西部的雲浮市新興縣集成鎮境內。省城至新興一百六十公里,從廣州乘火車可到達新興,有廣州至新興直達豪華大巴只需二小時,更有長途汽車從各處通往新興縣城,再由縣城坐1路公共汽車直達龍山國恩寺,交通十分方便。
自廣州出發沿廣佛高速公路進入肇慶經324國道南行留意相關指示牌便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