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亭皮影

中國“皮影戲”的一個主要劇種

樂亭皮影戲,俗稱“樂亭影”。歷史悠久,流布區域寬廣,是中國“皮影戲”的一個主要劇種。樂亭影是一種民間美術和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說唱等綜合性的民族戲曲表演藝術,在音樂、念白、雕刻、操縱等方面,都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是中國影戲園中一株瑰麗的奇葩。發源於河北省樂亭縣。自金代到清初六百多年間,樂亭影逐漸發展成熟。外地人把樂亭話叫“呔”話,因此人們又把樂亭影叫做“老呔影”,樂亭影影人和場景是用驢皮刻制的,人們又叫它“驢皮影”。樂亭皮影唱白以樂亭話為標準,雖有地域關係,但有成就的藝人都說一口純正的樂亭話。

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公布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唐山樂亭皮影榜上有名,成功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而且是今年唐山市的唯一項目。至此,唐山市樂亭縣已有樂亭大鼓樂亭地秧歌、樂亭皮影3項國家級非遺項目,幾乎佔據全市7個國家級非遺項目的“半壁江山”,位列各縣(市)區之首。

故事


樂亭皮影
樂亭皮影
第一個故事是漢武帝時期李夫人的故事。第二個傳說是觀音大士的故事。關於李夫人的故事,相傳漢武帝失去李夫人後朝思暮想,寢食不安。大臣們為了安慰漢武帝,就做了一個方型的帳篷,又做了一個酷似李夫人的影人,然後告訴漢武帝他們能請人把李夫人的魂拾回來。漢武帝信以為真,就按大臣們的安排,端坐在方型幔帳中等待李夫人,大臣們就拿著做成的影人在幔帳外晃動,並掐著嗓子裝出李夫人的聲音。這個故事流傳到樂亭以後,促進了樂亭皮影的發展。現在樂亭皮影在演唱中還大多掐嗓子呢。關於第二個傳說,相傳很久以前,南海觀音菩薩帶領徒弟韋馱和紅孩兒到北方宣卷講經,講完經義,留下了經卷返回南海。以後人們用素紙刻制了觀音菩薩、韋馱和紅孩兒的影像,操縱著三個影人維續宣卷講經。由此產生了樂亭影。到現在,樂亭皮影的劇本仍然叫"卷",唱影叫"宣卷",演出的油燈叫"海燈",皮影演員稱"師父",皮影影人的造型脫胎於座堂的佛像。這些都是樂亭皮影淵源的傳說。實際上,樂亭皮影的產生,跟其它文化藝術形式的產生有很多相似之處。樂亭皮影產生於樂亭縣,是樂亭人長期生產生活實踐的結晶,是皮影藝術在長期皮影演出過程中不斷繼承、改革、創新、提高、升華的結晶。樂亭皮影的雕刻和影人的造型上,主要源於樂亭古老的剪紙藝術和座堂泥塑,樂亭皮影的操縱主要吸取了木偶戲的表現手法。樂亭皮影的唱腔源於境內的民歌和民謠、俚曲等鄉土詠唱。樂亭皮影的劇本,大多取材於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新中國成立后也編排了大量的現代戲。

表現形式


樂亭皮影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通過幕上活動的人物來演繹故事,展開情節,刻畫人物的內在性格。正因如此,樂亭皮影講究外型構造和臉譜程式,這就涉及到了影人的雕刻,基本要求是"忠良者雕以正貌,姦邪者雕以丑形"。這些影人還必須通過燈光映照、操縱員操縱,透過影幕顯現在觀眾面前。這就要求影人必須是透明度好、外形構圖臉譜化,經久耐用的平面圖像。樂亭皮影之所以用驢皮刻制影人,最基本的原因就是驢皮透明度好、柔韌性強,視覺效果和操縱效果都比較理想。影人雕刻的流程比較複雜。首先是刮皮使之成為凈膜,依次是風乾、雕刻、塗色、壓平、連綴,然後才到影的使用。單就雕刻而言,是最複雜的一道程序,講究刀紋的疏密,紋絡的虛實,結構的嚴謹。首先是選皮料要求很嚴格,他要根據影人頭部、頸部、腰部、臂部、腳部軟硬厚薄的不同需要來選好背部、腰部或兩者結合部的皮料,以備雕刻。在選料的同時搞好人物中或場景的創作,按劇情需要創作好人物形象。人物和場景的創作大多沒有可參照的資料,全靠劇情中的描寫和雕刻者的經驗與想象來完成。他們首先在紙上打草稿,經反覆推敲成熟后再把影人作品的圖樣印到驢皮上,然後用順刀、逆刀、明刀、暗刀、筆刀等嫻熟刀法雕刻鏤空,使影人頭、腰、臂、腳單獨成型。雕刻結束后就是塗彩,塗彩講究色彩鮮艷,對比協調。樂亭皮影的色彩很豐富,主要有黑、紅、黃、綠、灰等顏色,這些顏色有機合理搭配,使皮影影人色彩繽紛。塗彩后塗油,油料是用熟桐油,塗油的方法是兩手手心塗上桐油,磋磨均勻后兩手同時從兩面合拍影人。塗油和油干後進行連綴,連綴完成後還要進行鎮壓,鎮壓的時間越長越好,一般大約應在一年的時間。這樣影人的走樣,不變型,不受氣候的影響,操練起來堅挺,靈活,易於發揮操縱人員的技術技藝,增強操縱效果。
樂亭皮影
樂亭皮影

手法技術


樂亭皮影是以表演人物活動為主的動畫性戲曲。熒幕上出現的各種角色都是影子人。要讓他表達人物感情,推進故事情節,就必須有人操縱,使其動起來,使沒有生命的驢皮影子成為有生命的靈魂。在操縱上,以精細取勝,以靈巧感人。若要達到這一要求,操縱人員必須有豐富深刻的生活積累,有長期實踐鍛煉的過硬的基本功,有善於總結前人成功經驗和不斷創新提高的能力。樂亭皮影的操縱,有一人操縱,兩人操縱和多人操縱等形式。這主要根據劇情的需要來確定。操縱人員分正手和副手,正手在左,副手在右,影界稱上線和下線,也稱拿影和貼影。皮影的操縱講究手法和身法。操縱員的手法很重要,他要用兩隻手完成各種舞台人物的不同動作。身法主要是隨著舞台人物的不同動作變化操縱人員的身型,使各種動作與行為更到位。樂亭皮影經過幾百年的實踐,總結了各種人物的操作要領和人物的動作要領。這些諺語性的要領只是各種角色活動的綱目,操縱都還要從生活的積累中、從對劇情人物的理解中提高對塑造人物的認識,使人物的誇張更具人格性,更具豐滿性,更能突出人物的個性特點。如武生的要求是:舉止如山重,開打似葉飄,挺立若玉樹,走路象風搖。其它的角色也都有自身的綱領諺語。但這些諺語性的綱要都是舞台人物的總體概括,若要這些舞台人物活躍起來,還要靠操縱人員的創作、發揮、鍛煉和悟性。學習皮影操縱難度較大,一般需要2~3年的時間,才能成為一名比較熟練的操縱人員。

唱腔


樂亭皮影的唱腔有著完整的唱腔體系。他源於樂亭的民歌、民謠、俚曲等。有著濃郁的地區語調,他娓婉、溫柔,尾音細長。語音聲細、音輕、清晰、響亮、優美。樂亭皮影唱腔是樂亭語調的誇張。有人說樂亭人說話就像唱歌,這與樂亭皮影的唱腔有著密切的關係。樂亭皮影的賓白,也都用樂亭的語言,表現了樂亭人說話的特點。可以說是樂亭地方方言、諺語的提煉。樂亭皮影行當俱全,適宜表現各種人物和各種劇目。樂亭皮影的行當有生、小、髯、大、凈。行當是傳統戲曲演員分行划當的類別,也就是扮演各種人物的專業分工。樂亭皮影外在的表現形式是臉譜化的影人。樂亭皮影的生行是飾演青少年男性人物。"生"的稱謂是從書生、生員等演化而來。"小"行是飾演中青年婦女,以青年婦女為主。"小"的稱謂是以小姐演化而來。"髯"行飾演中老年角色,"髯"的稱謂是從古時中老人都要有長鬍須而來。"大"飾演的是男性人物,大體分正、反兩個方面。"大"行的稱謂來源於大花臉。"凈"行也是飾演男性人物。"凈"行的稱謂來源於金代雜劇。樂亭皮影各行當分目較細,生行分小生、老生、文生、武生、窮生、花等;小分青花、閨門、刀馬、花小等;髯分文髯、武髯;凈分毛凈、紅凈等。由於行當齊全,樂亭皮影人物表現充分、完美。

劇目


樂亭皮影劇目很多,據不完全統計,先後有500多個長、中、短劇目公開上演。這些劇目分傳統劇和現代劇目。而傳統劇目就佔400餘個。現在流傳下來最早的作品是《薄命圖》,是一個連本戲,創作於明朝萬曆初年,描寫的是窮生張彥和其妻白玉樓悲歡離合的動人故事。張彥夫妻家境貧寒,為度荒年,張彥求友借錢,把借來的錢在半路贈給了賣身葬親的祝明星。張妻白玉樓去嬸婆家借糧,正遇嬸婆與村中無賴舉止不檢,嬸婆見事已發,則與無賴設計陷害白玉樓,張彥不明真相,一紙休書把白玉樓休回娘家。白玉樓含冤跳河,被金老爺所救,收為義女,並教以丹青。白玉樓則用圖畫畫出了自身的悲慘身世,當張彥到裱褙鋪時偶然發現了白玉樓的畫,悔恨交集,隨即到金家尋覓白玉樓。這時的白玉樓已魂歸極樂,張彥見狀嚎啕大哭,白玉樓被情所動,還魂復活,又成眷屬。此劇切中舊社會勞動人民的心聲,成為樂亭皮影幾百年的保留劇目。
樂亭影劇目選登
一、傳統連台戲劇目
殷朝故事:《封神榜》、《鳳岐山》、《伐西歧》
周朝故事:《前七國》、《黃金台》、《吳越春秋》、《六國封相》、《牛陴山》、《齊靈王走國》、《火牛陣》、《蝴蝶夢》、《反樊城》、《重耳走國》、《臨潼鬥寶》、《血水河》
楚漢故事:《楚漢爭》、《九里山》、《白蟒山》、《昭君出塞》(又名:青冢記)、《松棚會》、《抵龍換鳳》、《漁家樂》、《鴛鴦劍》
魏晉南北朝故事:《青雲劍》、《三賢傳》、《紅葉關》、《靈飛鏡》
隋唐五代故事: 《奇中烈》、《瓦崗寨》、《隋唐》、《白壁關》、《二度梅》、《江流記》、《定唐》、《小西唐》、《蕉葉扇》、《龍門陣》、《小西涼》、《鎖牧陽》(包括《鎖陽關》、《牧陽關》、《薛丁山收樊梨花》)、《野馬川》(《鎖牧陽》續)、《倒馬川》(《野馬川》續)、《小英傑》、《珠寶釵》、《鐵丘墳》、《對金環》、《打登州》、《白虎裘》、《綠牡丹》、《羅通掃北》、《鐵樹開花》、《西遊記》、《五龍圖》、《大金牌》、《五虎陣》、《回龍閣》、《英唐傳》、《卧鳳山》、《四平山》、《中西唐》、《打關西》、《天漢山》、《飛虎夢》、《雞寶山》、《赤陽山》、《金鳳山》、《紫金鐘》、《五龍祚》、《火唐寨》
南北宋故事: 《五鋒會》、《平西冊》(《五峰會》續)、《岳飛傳》、《鎮怨塔》、《楊家將》、《一下南唐》、《十粒金丹》、《聚虎山》、《二下南唐》(又名《雙失婚》)、《金沙灘》、《兩狼山》、《天門陣》、《破洪州》、《破禪州》、《十二寡婦征西》、《梅花亭》、《昊天塔》、《牡牛陣》、《鐵牌山》、《三俠五義》、《小五義》、《金鞭記》、《鐵丘墳》、《飛龍傳》、《黨人碑》、《泥馬渡康王》、《寶蓮燈》、《五虎傳》、《對領巾》、《岳雷平金》、《三下南唐》、《烏盆記》、《水滸傳》、《升仙傳》、《天緣配》、《濟公傳》、《白蛇傳》(包括《游湖借傘》、《端陽醉酒》、《盜仙草》、《水漫金山》、《斷橋相會》、《合缽鎮塔》、《祭塔升天》等折)
元代故事:《炎天雪》、《百花亭》、《分龍會》、《江東橋》
明代故事: 《紫荊關》、《出師表》、《千里駒》、《混元盒》、《蝴蝶杯》、《假金牌》、《彩雲球》、《燕飛女俠》、《落虎山》、《燕王掃北》、《珍珠塔》、《香蓮帕》、《薄命圖》
清代故事: 《於公案》、《彭公案》、《施公案》、《興龍傳》、《江湖廿四俠》、《遊俠記》、《明月樓》、《劉公案》
朝代不詳(或無朝代)連本皮影戲: 《文武緣》、《赫陽山》、《五雲山》、《五虎山》、《天圓夢》、《天罡對》、《女陰審》、《女復仇》、《燃燈會》、《全林寺》、《祥龍夢》、《金堂玉柱》、《青龍關》、《雙金印》、《鷹爪王》(又名《九頭鳥》)、《金騰玉筋》、《血月雙珠》、《香錦帕》、《血書記》、《雙龍劍》、《血水河》、《五祥山》、《鮫綃帳》、《雙祠堂》、《雙鋒劍》、《忠義傳》、《鑌鐵劍》、《雙金印》、《降虎陣》、《八寶塔》(《九頭鳥》續)、《索金印》、《紅霓劍》、《英雄傳》、《擒英劍》、《圖龍劍》、《山水緣》、《雙夢奇緣》、《金石緣》、《鳴怨閣》、《雙婚配》、《天緣關》、《龍鳳圖》、《玉蝴蝶》、《白羅衫》、《姻緣榜》、《滾盤珠》、《四遊記》、《雙鴛夢》、《雙俠配》、《雙鳳圖》、《黃龍傳》、《混元珠》、《碧玉串》、《太華山》、《五虎環》
二、傳統單齣劇目 尚古時代:《嫦娥奔月》、《大舜王耕田》、《禹王治水》
殷代故事:《放太甲》、《萬仙陣》、《女媧廟》、《酒林肉池》、《陳塘關》、《哪吒鬧海》、《姜子牙下山》、《火燒琵琶精故事》(又叫《軒轅墳》)、《渭水河》、《姜子牙賣面》、《賈氏墜樓》、《困姜尚》、《黃河陣》、《誅仙陣》、《戰澠池》、《伯邑考》
周代故事:《黃泉見母》、《幽王寵褒姒》、《伐子都》、《河伯娶妻》、《馬陵道》、《火燒綿山》、《無鹽伐齊》、《芊建游宮》、《浣紗記》、《五雷陣》、《刺王僚》、《將相和》、《大香山》、《桃花女》、《蘆花女》
秦漢故事:《孟姜女》、《霸王別姬》、《龍鳳配》、《罵王郎》、《銅雀台》、《漢宮秋》、《蘭亭造律》、《未央宮》、《空城計》、《柴桑口》、《白帝託孤》、《鴻門宴》、《斬經堂》、《連環計》、《貂蟬拜月》、《蘆花盪》、《長板坡》、《戰宛城》、《打黃蓋》、《甘露寺》、《擊鼓罵曹》、《古城會》、《討荊州》、《黃鶴樓》、《單刀會》、《馬融下店》、《刺梁》、《水淹七軍》、《五丈原》、《洛神》、《白門樓》、《收姜維》、《捉放曹》、《白逼宮》、《蘇武牧羊》、《昭君出塞》
兩晉南北朝故事:《綠珠墜樓》、《陳巧雲討封》、《姚母訓子》、《紅逼宮》、《雲山寨》、《田恩進寶》、《田恩踩雪》、《花木蘭從軍》
隋唐故事:《臨潼關》、《秦瓊賣馬》、《陳杏元出塞》、《春香鬧學》、《罵臣》、《敘店》、《刺盧文炳》、《侯彩雲頂嘴》、《重台贈釵》、《觀路景》、《屠申下山》、《紅拂記》、《羅成叫關》、《乾坤帶》、《花碧蓮拿猴》、《鮑福打店》、《巴家寨》、《鏡花緣》、《李存孝打虎》、《汾河灣》、《彩樓配》、《紅鬃烈馬》、《五家坡》、《算糧拜壽》、《大登殿》、《王彥章撐船》、《紅月娥做夢》、《五龍圖》、《劉仁殺府》、《戲金蟾》、《鳳凰山》、《咬臍郎打圍》、《打金枝》、《貴妃醉酒》、《江流和尚》、《花果山》、《鬧天宮》、《鬧地獄》、《五行山》、《鷹愁洞》、《失袈裟》、《流沙河》、《人蔘果》、《平頂山》、《火光國》、《金兜洞》、《女兒國》、《琵琶洞》、《火焰山》、《鬧龍宮》、《三打白骨精》、《朱紫國》、《盤絲洞》、《無底洞》、《孫猴求雨》、《九頭獅子》、《小天台》
五代故事:《千里送京娘》、《打瓜園》、《陳橋驛》、《打關西》、《汴梁圖》、《搬兵》
宋代故事:《劉金定立殺四門》、《雙鎖山》、《偷看家書》、《保龍山》、《刺喬》、《哭靈牌》、《暴彩文立殺四門》、《全家福》、《火塘關》、《訓子》、《游西湖》、《驚變》、《盜草》、《拜佛》、《水漫金山》、《斷橋》、《合缽》、《天門陣》、《四郎探母》、《文昭關》、《李陵碑》,《審潘洪》、《洪羊洞》、《三關排晏》、《鍘美案》、《鍘判官》、《赤桑鎮》、《打鑾駕》、《斷後》、《鍘葛龍》(又叫《黑驢告狀》、《打棍出箱》)、《烏龍院》、《逼上梁山》、《打店》、《石秀殺嫂》、《丁甲山》、《梁紅玉抗金》、《柴市節》、《鍘曹虎》、《西宮判》、《破洪州》、《牤牛陣》、《辭宋》、《魯達除霸》、《金牌調》、《岳宵醉酒》、《破禪州》、《童女斬蛇》、《瘋僧掃秦》、《寶蓮燈》、《二堂放子》
元代故事:《審張驢》
明代故事:《十五串》、《游龜山》、《藏舟》、《綁子投案》、《審頭刺湯》、《假金牌》、《九更天》、《刺虎》、《牧羊圈》、《紅娘女俠》、《張彥休妻》、《白玉樓畫畫》、《張彥觀畫》、《張彥哭床》、《鴻鸞喜》、《生死牌》(也叫《三女搶板》)、《珍珠塔》、《開山府》、《明末遺恨》
清代故事:《鍘黃愛玉》、《左連城告狀》、《惡虎村》、《朱龍村》、《盜御馬》、《殺子報》
皮影戲的影卷很多,總共有多少部,誰也說不清,你要問某個皮影戲藝人到底有多少部影卷,他會說:“老了鼻子了,總唱總有,沒唱沒過。”

樂器


樂亭皮影的伴奏樂器主要是四胡,這是皮影的主導樂器。配以揚琴、二胡、笛子、大阮等輔助樂器,使音樂更豐滿,更厚實。打擊樂器有鼓、板、鈸、大鑼小鑼等,以滿足情節、唱腔、場面的需要。

發展


因源於樂亭而得名。又因金至清朝之前樂亭隸屬灤州,故外地又習稱"灤州影",建國后又屬唐山地區管轄,近年又有"唐山皮影"的叫法,外地人又習於稱昌、灤、樂口音為"老呔兒",所以又俗稱樂亭影為“老呔兒影”。樂亭皮影的鼎盛時期是在清乾隆年間以後。此時的樂亭皮影進入北京,落戶於東城。同時隨著樂亭人越來越多地去東北三省經商,又把樂亭皮影帶到了東北,風靡於東北地區。乾隆年間的前侍衛,樂亭人楊德潤成立了第一個專業影班。到十九世紀,樂亭境內崔、劉、張、史四大豪門富戶先後組辦影班並競相以高價爭邀著名藝人。樂亭崔家聚德堂影班、張家中興堂影班、劉家慶和堂影班、史家翠蔭堂影班,柏各庄楊榮久影班、東黃坨龍振剛影班、西新莊陳文禮影班等,那時民間小影班比比皆是,把皮影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階段。1996年6月樂亭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皮影之鄉"。 ??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樂亭縣的影班已達到80多個,並且造就了一批卓有成就的皮影藝人。戰爭年代,皮影藝人背井離鄉,影班深遭摧殘,大都相繼解體。新中國成立以後,樂亭縣組建了工農影社,后改名為樂亭縣皮影劇團,此劇團一直保留至今。在三十年代,我國駐華的一些公司如昆文、百代、勝利、榮立、寶利、高亭等唱片公司灌制發行了大量樂亭皮影的唱片,現存的模版有128面,尚有大量的模版已經流失。可見樂亭皮影的影響之大。50年代后,樂亭皮影劇團多次進北京演出,受到各界的讚許。1964年應邀赴京演出,郭沫若、周楊、傅儀等觀看演出,給予很高評價。1987年全國皮影大賽獲得二等獎。

現在


目前,樂亭皮影仍受到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皮影劇團被確定為全民所有制事業單位,相繼培養了一批青年演員。他們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在影人、影窗、布景、燈光及特技方面進行了多方面改革,又增強了聽覺視覺效果。到目前,樂亭皮影仍然是樂亭人及北方廣大地區喜愛的劇種之一。一九九六年樂亭縣被文化部命名為皮影之鄉。

作品


最近原政協主席徐興信與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系統工會主席金其偉合作整理出版的《樂亭皮影》《青雲劍》《五鋒會》《二度梅》和金其偉整理的《鎮冤塔》《平西冊》得到了及時的發掘、拯救和整理。正在樂亭大地傳頌,樂亭皮影正在向新的方向不斷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