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季

劉義季

劉義季(415-447年),字師護,彭城綏輿里(今江蘇徐州市)人,南朝宋宗室,宋武帝劉裕第七子。宋少帝劉義符、宋文帝劉義隆之弟,母呂美人。

少從宋文帝鎮守荊州。元嘉元年,封衡陽王,歷征虜將軍,領石頭城防務,遷南徐州刺史,轉荊州刺史,加散騎常侍,進號征西大將軍,領南蠻校尉,徙征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兗州刺史,遷徐州刺史。二十四年薨,追贈侍中、司空,謚號為文,著有文集十卷。

人物關係


人物經歷


衡陽文王劉義季(415-447年),年幼時平易質樸,沒有淺陋庸俗的毛病。劉義隆出任荊州剌史,宋武帝劉裕讓劉義季隨從往江陵,因此特別被劉義隆鍾愛。元嘉元年,封衡陽王,食邑五千戶。五年,任征虜將軍。八年,領石頭城防務。九年,遷使持節、都督南徐州諸軍事、右將軍、南徐州剌史。十六年,代替臨川王劉義慶為安西將軍、荊州刺史,持節如故,給鼓吹一部。
先前劉義慶在任,正遇巴蜀—帶動蕩不安,征戰不斷,府庫空虛。劉義季接任后,躬行節儉,積累資財,節省開支,數年間,府庫又充實了。隊主續豐,母親年邁,家中貧窮,收入不足以供給家用,於是決定不食肉。劉義季哀憐他的孝心,每月供給他母親白米二斛,錢一千,並命令續豐食肉。劉義季平常不善書寫,皇帝聽任他使人代寫書信,只要署上自己的名字就行。二十年,加散騎常侍,進號征西將軍,領南蠻校尉。
劉義季一貫喜愛飲酒,自彭城王劉義康被廢后,就通宵達旦地飲酒,很少有清醒的日子。皇帝多次加以詰責,劉義季承認過錯表示謝意。皇帝下詔書回報說:“誰能沒有過錯,能改過就很可貴。飲酒不僅有害事業,也自損性命。世間許多嗜酒者,都是你所熟悉的。最近長沙王兄弟,都是因為嗜酒而亡故。將軍蘇徽,嗜酒成疾,日夜不停地喝。我試著禁斷他飲酒,並供給他葯膳,到現在他已能控制飲酒了。飲酒應該是可以節制的事情,只是嗜酒者不能立志裁減。晉元帝是人主,尚能有感於王導的勸諫,終身不再飲酒。你既有美好德行,又加上我殷切期望,為何不能慨然深刻地自我約束,以至於要嚴加制裁,因種種過失而得罪,然後才逐漸控制飲酒呢?希望不要到這一地步。我們一家無人如此迷戀於酒,你是從哪裡學來的?當我書寫至此,不禁喟嘆。”
劉義季雖然接到這道聖旨,但依然縱情酣飲如初,結果得了病,皇帝下詔對他說:“你飲酒太多而吃食太少,平常又瘦弱多風,我常常擔憂你的身體狀況,如今果然衰弱不堪。縱然不把家國大事放在心裡,與你切身相關的性命也不顧了。可嘆可恨之處,豈只有一個方面。我本希望你用道理來自我約束,不想為難你。現在派遣孫道胤同楊鋰等早晚照料你,並調理你的飲食。你可以開懷虛心接受,千萬不要躲避。我看過很多人戒酒,縱情飲酒沒有別的原因,只是當時喜歡飲酒而不顧性命而已。如今我所擔憂的,正是你的性命,還顧不上希望你建立重大業績。你為什麽要使我難受痛苦到這一地步呢?”劉義季一直到死都始終末改。
二十一年,劉義季任都督南兗徐青冀幽六州諸軍事、征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兗州剌史,持節、常侍如故。上船赴任的那天,帷帳器具服飾,諸般應隨剌史帶走的物品,全都留下來,在荊楚一帶傳為美談。二十二年,進督豫州的梁鄧,遷任徐州刺史,持節、常侍、都督如故。
第二年,北魏進逼,北部邊境動蕩不安,劉義季有戒於劉義康的禍難,不想以功勞來自建業績,沒有任何謀略部署,惟有飲酒而已。劉義隆詔令說:“杜驥、申恬在倉猝之際,尚能以疲兵弱卒,攔截寇盜,相互援助。你身為元帥,兵強馬壯,沒有奮發進取之志,接連得到朝廷旨意,還是徘徊不前。難道僅僅是嚴重違背應召赴敵的大義,實在也辜負了百姓對你的期望。況且鮮卑輕視漢人,將從此開始。賊軍最初起兵迅捷,難以預知其去向,所以整裝準備,兼有觀察之意。幾天後,形勢逐漸明朗,就應該積極部署謀划,何以安然處之,以至於不敢舉動。領軍作戰就在於抓住機會,拯救危急,從而展示軍威。本來就沒有驅馳平原,在平坦寬闊的地段爭強鬥勝的道理。加上山路易於憑藉,何至於畏首畏尾顯得如此軟弱呢?如果說事理本應如此,那麽選拔大將出鎮,徵集兵甲,豈不是自尋煩惱嗎?“
二十四年,劉義季病勢沉重,皇帝派中書令徐湛之問候病情,把他召回京城。劉義季來不及出發,死於彭城,時年三十三歲。太尉江夏王劉義恭上表請求解職迎喪,未被允許。皇帝派東海王劉禕北上迎回劉義季靈柩。追贈侍中、司空,持節、都督、刺史如故。

家族成員


父親:劉裕,宋武帝
母親:呂美人
兒子:劉嶷,繼承王位,任中書侍郎,太子中庶子。七年,去世,追贈冠軍將軍、豫州刺史,謚號為恭。
孫子:劉伯道,繼承王位。宋順帝升明三年,去世。

史書記載


劉義季,小字師護,彭城綏里人,宋武帝劉裕第七子。生於晉安帝義熙十一年,卒於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年三十三歲。兄文帝為荊州刺史,武帝(裕)使隨往江陵,由是特為文帝所愛。文帝即位,封衡陽王,都督荊、湘、雍、益、梁、寧、南、北秦八州諸軍事,安西將軍,荊州刺史。素嗜酒,自彭城王義康廢后,遂為長夜之飲,略少醒日。卒,謚文。義季著有文集十卷,(《新唐書·書志》及《隋書志》注)行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