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脂質體
免疫脂質體
免疫脂質體的靶向治療技術是通過將載葯脂質體與單克隆抗體或基因抗體供價結合成免疫脂質體,藉助抗體與靶細胞表面抗原或受體結合的作用,經接觸釋放、吸附、吞噬、吞飲及融合等方式,釋放出包封的藥物,來特異性的殺傷靶細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的技術。
1965年,英國學者Bangham和Standish將磷脂分散在水中進行電鏡觀察時發現了脂質體,並將其作為研究生物膜的模型提出。1971年,英國萊門等人開始將脂質體用於藥物載體,由於其組成和結構的特點,脂質體用作藥物的載體使藥劑學的研究領域進入靶向給葯的新天地,同時也更新了給葯途徑。
脂質體(liposome)是一種人工膜。在水中磷脂分子親水頭部插入水中,脂質體疏水尾部伸向空氣,攪動后形成雙層脂分子的球形脂質體,直徑25~1000nm不等。脂質體可用於轉基因,或製備的藥物,利用脂質體可以和細胞膜融合的特點,將藥物送入細胞內部 生物學定義:當兩性分子如磷脂和鞘脂分散於水相時,分子的疏水尾部傾向於聚集在一起,避開水相,而親水頭部暴露在水相,形成具有雙分子層結構的的封閉囊泡,稱為脂質體。藥劑學定義 脂質體 (liposome): 系指將藥物包封於類脂質雙分子層內而形成的微型泡囊體。
1、形態、粒徑及其分佈
採用掃描電鏡、激光散射法或激光掃描法測定。根據給葯途徑不同要求其粒徑不同。脂質體如注射給葯脂質體的粒徑應小於200nm,且分佈均勻,呈正態性,跨距宜小。
2、包封率和載藥量
包封率:包封率=(脂質體中包封的藥物/脂質體中藥物總量)×100%
一般採用葡聚糖凝膠、超速離心法、透析法等分離方法將溶液中遊離藥物和脂質體分離,分別測定,計算包封率。通常要求脂質體的藥物包封率達80%以上。
載藥量:載藥量=[脂質體中藥物量/(脂質體中藥物+載體總量)]×100%
載藥量的大小直接影響到藥物的臨床應用劑量,故載藥量愈大,愈易滿足臨床需要。載藥量與藥物的性質有關,通常親脂性藥物或親水性藥物較易製成脂質體。
第一代免疫脂質體(IML)
是指連有單克隆抗體的脂質體。通過單克隆抗體與靶細胞的特異結合,將脂質體包載的藥物導向靶組織,賦予脂質體主動靶向性。
第二代免疫脂質體
第三代免疫脂質體
為了增加長效脂質體的靶向性,將抗體或其它配體連接於長效脂質體表面上的聚合物(如PEG)鏈的末端上,從而避免了PEG鏈對靶位識別的干擾,得到一種新型脂質體。
免疫脂質體具有製備工藝簡便,無毒、無免疫原性及可被生物膜利用的特點,它攜帶、保護及釋放藥物的能力高於Mab(單克隆抗體),是現階段抗體靶向治療的研究熱點。
脂質體的製法
目前較為成熟的脂質體製備技術主要有以下兩種:
該法採用低溫乾燥技術,通過反覆包封、反覆凍干來實現較高的包封率和穩定性。其主要缺點是製備工藝複雜、成本高,且脂質體的穩定性是在體外固態條件下實現的,還原為液態進入人體后,需採用特殊技術來控制脂質體的體內行為。
該技術採用一組特殊的穩定劑來穩定脂質體的內相和外相。其特點是對水溶性物質一次包封便可實現70%以上的包封率、無需採用特殊方法便可實現極高的物理穩定性和化學穩定性,製備工藝簡單,便於工業生產。尤其是用該技術製備的脂質體的體外形態與體內形態相一致,均為液態,從而大大提高了脂質體體內行為的可控性。
測定包封率的關鍵是把未包封的遊離藥物從脂質體上分離出來,常用的分離方法有柱層析法、透析法、超速離心法、超濾膜過濾法等。
滲漏率即為脂質體貯存期間包封率的變化情況,也就是貯存期間包封量的減少與剛製備脂質體的包封量之比。
脂質體中藥物的釋放速率與脂質體的通道性有關,體外釋葯速率的測定可初步了解其通透性的大小。
脂質體的高效低毒作用是通過體內實驗得以驗證的。採用葯代動力學/藥效動力學(PK/PD)模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PK參數用動力學實驗數據分析法描述包封於脂質體的藥物及未包封的藥物在治療部位的積蓄;而PD參數通過動物實驗用來描述成活率及致死率,這個模型能夠比較確切的預測和循環藥物的體內釋放率。
脂質體區別於其它普通製劑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其具有靶向性。脂質體的靶向性分為被動靶向性和主動靶向性,被動靶向性是脂質體進入人體后的自然分佈,即靜注體內的脂質體主要定位於肝、脾、骨髓、血液中的巨噬細胞等;而主動靶向性是改變脂質體被動靶向性的特點,使其定位於特定的細胞、組織、器官,這受到了脂質體粒子大小及毛細血管種類的限制。脂質體的靶向性可以通過放射性元素標記或高效液相色譜分析法檢驗得以驗證.
通過改變脂質體的給藥方式、給葯部位和粒徑來調整其靶向,另外,還可在脂質體上連接某種識別分子,通過其與靶細胞的特異性結合來實現專一靶向性。
是脂質體靜脈給葯時的基本特徵,這是由於脂質體進入體內即被巨噬細胞作為外界異物吞噬的天然傾向產生的。脂質體不僅是腫瘤化療藥物的理想載體,也是免疫激活劑的理想載體。
是指脂質體通過不同的給藥方式進入體內后,可以對不同部位具有靶向性,可以通過各種給藥方式進入體內不同的隔室位置產生靶向性。在組織間或腹膜內給予脂質體時,由於隔室的特點,可增加對淋巴結的靶向性。
這種靶向性是在脂質體的設計中,應用某種物理因素的改變,例如用藥局部的pH、病變部位的溫度等的改變而明顯改變脂質體膜的通透性,引起脂質體選擇性地在該部位釋放藥物。弱離子性藥物的脂質體,在進入體內后,可以選擇性地在腫瘤的低pH局部釋放藥物。這種受pH影響釋放藥物的脂質體稱為pH敏感脂質體。
這種靶向性是在脂質體上連接某種識別分子,即所謂的配體,通過配體分子的特異性專一地與靶細胞表現的互補分子相互作用,而使脂質體在靶區釋放藥物。
陽性脂質體(cationic liposome)又稱陽離子脂質體,正電荷脂質體(Positiveiy charged liposome)是一種本身帶有正電荷的脂質囊泡。
⒊1.1 陽性脂質體的組成 大多數陽性脂質體是由一種中性磷脂和一種或多種陽性成分組成。
中性磷脂成分:陽性脂質體中使用的中性磷脂成分上與常規脂質體相似,如膽固醇(cho1)、磷脂醯膽鹼(PC)、磷脂酚乙醇胺(PE)等。
陽性成分:多為合成的雙鏈季銨鹽型表面活性劑,具有體外穩定性好,體內可被生物降解的優點,但均具有一定的細胞毒性。
⒊1.2 陽性脂質體介導的基因轉染作用機制 介導轉染過程中,陽性脂質體的主要作用在於DNA形成複合物,介導與細胞的作用,並將DNA釋放到細胞中,實現基因轉染。
⒊1.3 陽性脂質體在基因治療中的應用 陽性脂質體作為一種可供選擇的基因傳遞載體具有下列優點:
⑴可防止核酸被體內物質降解,可將其特異性傳遞到靶細胞中;
⑵無毒、無免疫性,具有生物惰性,可生物降解;
⑶易於製備,使用方便,可將大的DAN片斷轉運到細胞中;
⑷基因轉染率高,100%離體細胞可以瞬間表達外源基因。
陽離子脂質體的另一組分為不帶電荷的中型脂質分子,叫輔助脂(helper lipid)DOPE是一種重要的輔助脂。
隱性脂質體(長循環脂質體)
隱形脂質體或長循環脂質體的組成中含有親水性聚合物一聚乙二醇(PEG)的二硬脂酸磷酯醯胺(DSPE)的衍生物(PEG-DSPE)。
⒊3.1 第一代免疫脂質體(IML) 是指連有單克隆抗體的脂質體。通過單克隆抗體與靶細胞的特異結合,將脂質體包載的藥物導向靶組織,賦予脂質體主動靶向性。
⒊3.2 第二代免疫脂質體 此技術包括PEG含有的長循環脂質體,使抗體或配體結合到脂質體表面。
⒊3.3 第三代免疫脂質體 為了增加長效脂質體的靶向性,將抗體或其它配體連接於長效脂質體表面上的聚合物(如PEG)鏈的末端上,從而避免了PEG鏈對靶位識別的干擾,得到一種新型脂質體。
在脂質體組分中加入少量適宜的表面活性劑,可以形成柔性脂質體。柔性脂質體對水溶性大分子藥物經皮滲透具有促進作用。
普通脂質體粒徑小於柔性脂質體,但由於無膽酸鈉的存在,使剛性較大,難以促進藥物的經皮轉運。
脂質體是將載葯顆粒微細化的一種重要技術方法,雖然它本身並不是固體粉末,但是通過製劑的手段,可以將其製成各種固體粉末劑型。
脂質體作為新型藥物載體,當藥物被包封后,可降低藥物毒性,減少藥物用量,進行靶向給葯,提高藥物療效。
若將水不溶性的口服藥物製成靜脈注射液,就須將藥物的粒徑降低到亞微米或納米狀態(1μm以下)。在製劑中常用的微粒製備方法有薄膜蒸發-冷凍乾燥法、乳化熱固化法、溶煤蒸發法等。
脂質體作為抗癌藥物載體,具有能增加與癌細胞的親和力、克服耐藥性、增加癌細胞對藥物的攝取量、減少用藥劑量、提高療效、減少毒副作用的特點。
抗炎甾醇類激素包入脂質體后具有很大的優越性,濃集於炎症部位便於被吞噬細胞吞噬,避免遊離藥物與血漿蛋白作用,一旦到達炎症部位就可以內吞、融合后釋葯,在較低劑量下便能發揮療效,從而減少甾醇類激素因劑量過高引起的併發症和副作用。
脂質體的天然靶向性使包封酶的脂質體主要被肝攝取。脂質體是治療酶原貯積病藥物最好的載體,有人應用包封澱粉-葡萄糖酶的多室脂質體治療Ⅱ型糖原貯積。
EDTA或EDPA可以溶解金屬,治療金屬貯積病。但由於這些螯合物不能通過細胞膜而影響了它們的體內效果,如果將螯合物製成脂質體劑型,脂質體作為將整合物轉運到貯積金屬的細胞中的載體。
抗寄生蟲藥物的載體
脂質體作為網狀內皮系統的藥物載體是脂質體最成功的應用之一。利用脂質體的天然靶向性,可以用其治療網狀內皮系統疾病。
利用脂質體與生物細胞膜原劑量的1/10即可具有透過角膜作用。
脂質體以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促進藥物透皮吸收特性作為經皮給葯載體己成為一個研究熱點。
脂質體中脂質的組成對藥物的滲透有一定的影響。由極性接近皮膚的神經醯胺、膽固醇、脂肪酸和膽固醇硫酸酯等組成的所謂角質脂質體,可使藥物有較大的皮膚透過性和穩定性,這是由於與角質層有相同的脂質,易互相融合所致。脂質體脂質的流動性也影響藥物透皮滲透性。固態脂質體與皮膚的結合少於液態脂質體,液態脂質體增加角質層脂質的流動性,而固態脂質體降低角質層脂質的流動性,液態脂質體促進透皮的效果優於固態脂質體。
前體脂質體(proliposome)
又稱重建脂質體系脂質體的前體形式,通常為具有良好流動性能的粉末,應用前與水水合即可分散或溶解成脂質體。它具有脂質體製劑的一系列作用特點,又可提高藥物的療效,減少藥物的毒副作用,而且增加製劑的穩定性和高溫滅菌等問題,為脂質體的工業化生產奠定了基礎。
固體形式、液體形式,這兩種形式的前體脂質體,均成功解決了脂質體以混懸液形式貯存的一系列穩定性問題,如藥物滲漏、粒子聚集、磷脂氧化降解等,有利於脂質體製劑的工業化生產和商品化。
在前體脂質體處方中加入不同的附加劑,可以顯著影響所生成脂質體的性質和功能。
前體脂質體廣泛用於包封各種脂溶性和水溶性藥物。
前體脂質體多採用先製備脂質體,再進行特殊處理,目前較成熟的方法有凍融法、重建法、噴霧法、噴霧乾燥法、旋轉蒸發法,所製得均為乾燥粉末。
前體脂質體的體內性質的研究
以各種方法製得的前體脂質體,要對其再分散性質進行深入研究。如粒徑及粒度分佈、包封率、考察不同製備方法中具體的影響因素,以期提高包封率,增強療效。其它性質如體外釋葯、吸收分佈、代謝、前體脂質體與脂質體類似。
前體脂質體在藥劑學中應用
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和製備工藝逐步完善,加之前體脂質體具備脂質體的一系列特點,使前體脂質體包封藥物越來越受到重視並得到廣泛應用。
⒌6.1 抗腫瘤藥物載體
前體脂質體作為抗癌藥物載體具有能增加與癌細胞的親和力,克服耐藥性,增加藥物被癌細胞的攝取量,降低用藥劑量,提高療效,降低毒副作用的特點。攜載化療藥物是目前前體脂質體的主要應用方式。
⒌6.2 抗網狀內皮系統疾病藥物載體
由於脂質體的天然靶向性,使網狀內皮系統的器官和細胞成為靶區,攜載藥物的前體脂質體進入體內后,可定向將治療藥物有效地運送到網狀內皮系統患病細胞中,釋放藥物。
⒌6.3 抗菌、抗病毒藥物載體
利用脂質體與生物細胞膜親和力強的特性,將抗生素包裹前體脂質體內可提高抗菌、抗病毒效果,同時能明顯降低某些藥物的毒性。
⒌6.4 其它
前體脂質體還用於包封激素類、酶、解毒劑、免疫激活劑、抗結核葯等,尤其還用於一些由於不穩定不能用脂質體包封的藥物。
前體脂質體可有效解決普通脂質體的聚集、沉降、融合滲漏和高溫滅菌等問題,而且製成前體脂質體製劑,藥物療效增強,副作用降低,因此研究開發前體脂質體是使脂質體走向工業化和商品化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