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

中國古代建築大型圖錄

《中國建築》是2010年8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徐怡濤。該書主要是寫給本專業以外的普通讀者看的,也可作為專業入門書。第一輯的6個分冊都是經典的造型藝術,融名作賞析、理論闡釋、背景介紹、流派梳理和技術技法開解為一爐,講述的都是一個教育良好的國人所必須了解的人文藝術常識。

簡介


中國建築-Chinese Architecture
中國建築CI
中國建築CI
中國古代建築大型圖錄。中國科學院土木建築研究所、清華大學建築系合編。八開本,精裝。1957年12月由文物出版社在北京出版。選入新石器時代、秦漢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時期有代表性的宮殿、陵墓、寺觀、壇塔、橋樑和住宅等各種形式建築100多處,其中包括半坡居住遺址、臨潼秦始皇陵、臨沂漢墓、西安大雁塔和小雁塔、雲崗石窟、趙縣安濟橋,登封觀星台、南京靈谷寺無梁殿、曲阜孔廟奎文閣、北京故宮、蘇州拙政園和拉薩布達拉宮等。此外還有反映古代建築形式的陶制閣樓畫象磚和《清明上河圖》《水殿招涼圖》以及瓦當、藻井等建築構件。
卷首《中國建築概論》一文,則按時代綜述中國建築在世界建築中獨樹一幟的體系及其地理環境、民情風俗、歷史淵源,並著重指出中國建築在木結構方面的突出成就。對中國一些少數民族建築如伊斯蘭教建築、藏族建築、蒙族建築的各自特點,也有所論列。
全書有黑白攝影圖17餘幅,墨線圖20餘幅。每幅均有圖版說明,共2.4萬餘字,對各個建築的歷史沿革、規模、結構、形式、技術或藝術特點,詳加考證、評論。
傳說“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韓非子·五蠹》)隨著人類的進步,巢居、穴居逐漸被地面建築取代。在河姆渡遺址,考古學家發現了距今六七千年的干欄式建築遺跡,是迄今為止中國已知的最早的木結構干欄式建築。
秦漢時期,住宅多為院落是群體建築,中間的院落由四周的單幢房屋和廊屋圍合而成,中國民居基本定型。漢代畫像磚上,有的住宅院落還建有高高的瞭望塔樓。
忽必烈即蒙古汗位后,派官員規劃、營建大都(今北京)。城內幹道縱橫,衚衕密布。在整齊劃一的衚衕之間,院落式民居規劃排列,人民把這種住宅稱為“四合院”。
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居住建築的類型多樣。
徽州民居、晉中大院,還有陝北窯洞、福建土樓等,都是各具特色的住宅建築。
南方與西南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干欄式建築較多,如雲南傣族主樓、雲南景頗族的長脊短檐式干欄、海南黎族的架空船屋等。青藏高原上有形似碉樓的碉房,內蒙古地區盛行蒙古包,新疆維吾爾地區多見的阿以旺,是一種平屋頂、帶外廊的住宅。

內容分佈


本書選入了新石器時代、秦漢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時期有代表性的宮殿、陵墓、寺觀、壇塔、橋樑和住宅等各種形式建築100多處,其中包括半坡居住遺址、臨潼秦始皇陵、臨沂漢墓、西安大雁塔和小雁塔、雲崗石窟、趙縣安濟橋,登封觀星台、南京靈谷寺無梁殿、曲阜孔廟奎文閣、北京故宮、蘇州拙政園和拉薩布達拉宮等。此外還有反映古代建築形式的陶制閣樓畫象磚和《清明上河圖》《水殿招涼圖》以及瓦當、藻井等建築構件。
卷首《中國建築概論》一文,則按時代綜述中國建築在世界建築中獨樹一幟的體系及其地理環境、民情風俗、歷史淵源,並著重指出中國建築在木結構方面的突出成就。對中國一些少數民族建築如伊斯蘭教建築、藏族建築、蒙族建築的各自特點,也有所論列。
全書有黑白攝影圖17餘幅,墨線圖20餘幅。每幅均有圖版說明,共2.4萬餘字,對各個建築的歷史沿革、規模、結構、形式、技術或藝術特點,詳加考證、評論。
傳說“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韓非子·五蠹》)隨著人類的進步,巢居、穴居逐漸被地面建築取代。在河姆渡遺址,考古學家發現了距今六七千年的干欄式建築遺跡,是迄今為止中國已知的最早的木結構干欄式建築。
秦漢時期,住宅多為院落是群體建築,中間的院落由四周的單幢房屋和廊屋圍合而成,中國民居基本定型。漢代畫像磚上,有的住宅院落還建有高高的瞭望塔樓。
忽必烈即蒙古汗位后,派官員規劃、營建大都(今北京)。城內幹道縱橫,衚衕密布。在整齊劃一的衚衕之間,院落式民居規劃排列,人民把這種住宅稱為“四合院”。
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居住建築的類型多樣。
徽州民居、晉中大院,還有陝北窯洞、福建土樓等,都是各具特色的住宅建築。
南方與西南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干欄式建築較多,如雲南傣族主樓、雲南景頗族的長脊短檐式干欄、海南黎族的架空船屋等。青藏高原上有形似碉樓的碉房,內蒙古地區盛行蒙古包,新疆維吾爾地區多見的阿以旺,是一種平屋頂、帶外廊的住宅。

人文特點


中國國際貿易中心
中國國際貿易中心
北京新保利大廈
北京新保利大廈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中國的建築也同文化一樣古老。所有的資料都表明,中國人一直都在建造著一種土生土長的文明體系和建築體系。從史前一直到西方文明傳入中國之前,從北國到南疆,從西域到東方,都流傳著同樣的一種文化體系和建築體系。建築本身是文明的一部分,文明的發展也充實著建築的設計理念,使它變得精緻而具體。可以這樣講,有什麼樣的文化,就有什麼樣的建築,而且這種建築必然會體現文化的某種精髓部分,體現文化所有者的追求和氣質。梁思成先生認為,中國建築結構體系的特徵包括:一個高起的台基,作為木構樑柱為骨架的建築物的基座,再支承一個外檐伸出的坡形屋頂。這種骨架式的構造使人們可以完全不受約束地築牆和開窗。正是這種高度的靈活性和適應性,使得它能夠適應中華文明的任何延伸地。中國建築除了本身的精緻性,還極注重建築物的調配和組合。這一點從故宮到蘇州園林都看得清清楚楚。中國建築的美,也通過美的個體和美的整體表現出來。成為世界建築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孕育和發展了中國的建築文化,獨特而豐富的建築文化注就了金碧輝煌的中國建築。中國文化與中國建築之間的內在聯繫上什麼?本文將就這個問題進行探討。中國文化的特點:什麼是文化,至今爭論不休,沒有一個公認、確切的定義,人們更多的是從一定角度對其本質特徵加以揭示和描述。據有關專家統計,國內外關於文化的定義達160多種。由於文化在不斷發展,人們對它的認識不斷在深化,給文化下一個永世不變的定義,是難以做到的。但是,經過人們一百多年的研究,文化還是有為多數人可以接受的與其它相近概念區別開來的基本內容,這是對文化進行討論和交流的基礎。人們認為文化的基本內容有廣義和狹義的兩種理解。廣義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符號文化等(見黃麟雛,孟憲俊《現代科學技術革命與社會》192頁)。狹義的文化則僅指精神文化。由於文化是人類在一定的地域歷史條件下創造的,它會隨歷史的發展和文化交流而不斷變化發展。因此文化具有歷史性、地方性、民族性和發展的過程性等特性。一種文化與別的文化的不同之處就是它的特色。中國文化的特色是什麼?張欽楠先生認為,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口眾多,從本質上講,我國是一個貧資源國,由於這種因素,決定了我國物質與精神文明的性質和文化傳統。首先,中國文明是一種歷史非常悠久的文明,是一種不斷繼承與創新的文明。乾恆動,自強不息之精神;坤包容,厚德載物之氣量;其次,中國文明具是極強、大一統模式,中國憑藉這種模式,得以長存至今;第三,中國文明在古代物質尚不富裕的情況下,在很長的時間內一直是世界的經濟中心,中國利用貧資源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和文化遺產。中國之所以會這樣,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原因。從遠古開始,我們的祖先就懂得全面地規劃、調度和利用我們的自然資源使中國文明具有極其強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在世界文明的發展史中是極其罕見的。中國以農立國,對自然抱有尊重的態度,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國人對自然的尊敬與西方人的征服特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中國文化追求與自然的統一和和諧,這是另一種的"大一統"。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墨家,都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維護和平,愛惜資源,特別是人力資源的觀點。中國人對生死交替看得很淡漠,有一種樸素的"天命循環"生死觀。中國古代多使用土、木作為建築的材料。土是萬物之源,木是生命的象徵。而且土木建築多不長久,梁思成先生認為中國古代建築"不求原物之長存"。中國文化有崇尚節儉的道德觀。雖然中國王朝的滅亡大多由於驕奢而亡。但即使是中國的宮廷,也多是以比例、尺寸、韻律取勝,而不同於西方以豪華的內外裝飾取勝。道德觀與宇宙觀在審美觀上即體現為對"意境"的追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對"意境"作過詳細的描敘。民間建築中的"曲徑通幽"、"借景"等都是在小空間內創造大景物而追求意境的卓越手法。中國文化有森嚴的封建宗教禮法等級制度。強調"名正言順"。中國文化的以上原因同時也極具有地域性,以致它成為東方文明的典型代表。我個人認為中國文明最重要的特點應該是"大一統"觀念的千年延續,這種"大一統"不僅僅表現在地理、政治,還表現在中國文明的各個方面,與自然統一。中國文明是一種農業文明,在"貧資源"下,中國人不得不精耕細作,協力共進,樹立了"統"這種必然的心理。"大一統"觀念首先是建立在氏族基礎上,後來氏族發展,成為大部落和國家。正是由於這種"大一統"的觀念,不僅使得中國文明流傳千年而不衰,而且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保持了穩定和強盛。這種"大一統"的觀念是針對異族而言,所以封建王朝的更迭並不意味著對"大一統"的挑戰,相反,更替后的王朝比前一個王朝更熱衷於統一國內的地理、政治和最重要的文化統一。秦始皇的"車同軌,書同文,度同衡"的政策無疑是中國最早的大統一,漢代的董仲舒提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中國文明史上的又一大統一。這種統一觀對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中國建築的特點:什麼是建築文化?這也是一個眾說紛紜,見仁見智的問題。有人認為,建築,是人類運用一定工具、技術、工藝和自然界的物質材料,經過生產勞動所創造的一種物質產品,即建築既包括人的建築活動,又包括建築活動的成果--建築的物質產品。因此,建築文化的基本內涵也應包括兩方面:一是指人們從事建造活動的原理、藍圖、計劃、程序、方法、設備等;二是建築物質產品及其反映出的哲學、文學、藝術、倫理、法制等方面的內容,建築文化則是這兩方面內容的總和。中國的建築文化深受中國文明的影響,因此在自己的發展中不可避免地同中國文化具有完全的一致性。中國的建築也體現了中國文明的特點。李先逵先生認為中國的建築文化有三大特色。中國建築文化含有深沉的文化哲理中國建築表象了深層次的思維理念,心理結構和中國人的人生觀、宇宙觀。中國人對建築本質的認識比國外先進。外國建築體系認為建築是"人的庇護所","凝固的音樂",都是從某一方面闡述的。中國《黃帝宅經》中認為;夫宅者乃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模",前者強調建築的自然屬性,後者強調它的社會屬性。中國的建築文化更加的深刻明確。中國建築對於陰陽數理的運用時西方不曾有的,是一種純東方式的建築哲學。道家的《易經》中的陰陽變數,中國人認為"奇數為陽,偶數為陰",建築以奇數而造。比如台階、門等都是奇數。中國建築中最高地位的是禮制建築,象天壇,祈年殿,祭祀的殿堂。它是中國建築博大精深的最集中體現。它突出王族的至高無上和主流文化的宗教禮法,意識形態和哲理觀念。在建築的規格上甚至高於皇權建築。中國建築文化體現了很強的重情知禮的人本精神中國儒家文化堅持"中庸有度,不事張狂,寬容兼并"、"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中國建築的人本精神也體現了這點。中國建築強調長幼、尊卑、禮制和名分。無論是北京的四合院,還是南方建築,長幼居住都是有嚴格的道德規定的。中國建築一般不會使得個人產生一種相對渺小的感覺,而西方的哥特式建築教堂建築完全使人產生一種卑微的感覺,東方強調"人",而西方更多地強調"神"。中國建築組成了一種有機的群落,形成了一種特有的"院落文化",在福建的土樓建築體系中,這種文化簡直發揮到了極致。中國建築文化特彆強調"天人合一"的環境因素中國建築強調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中國文化中的"風水說"可謂是最早的環保理論,儘管它不無錯謬,但不可否認的是"風水"特彆強調良好的自然環境,"風水"學說推崇"抱陽之地"。中國建築文化崇尚自然的環境美學,追求了"大美不言,物我兩忘"的境界,在《紅樓夢》中,賈府的花園建築就是這樣布局和追求。中國建築文化的上述特點是它所特有的。也是它所有特色中最吸引人的,最有魅力的一部分。中國漢族文化的所到之處,從日本到西域,從高麗到越南,幾乎都體現了這種文化。儘管外表構築有不同,但建築物的內在美卻驚人地一致。中國建築與中國文化的內在聯中國文化中的"大一統"觀念,對中國建築文化的構築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是中國建築文化中的核心部分。"大一統"不僅僅是政治上的統一,地理的統一,文化的統一,也包括自然與人的統一,倫理道德上的大一統,這是廣義的"大一統"觀念。在中國建築文化中,對建築本身的理解就是一種統一的認識。同時強調建築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即為一種有機的統一表述。對中國文化有很深影響的八卦圖和道家思想,本身即為一種統一的學說。"陰陽八卦、互克互生",對中國古代建築設計起了很大的影響。佛教思想對建築的影響也是不言而喻的,"塔"這種建築的引進,就是一個明證。儒教思想對中國古代木製建築的豪勁時期、醇和時期、羈直時期影響更為巨大。三大主流思想的影響,對中國建築文化的發展和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對稱,是中國正式建築的特點。中國的宮殿、廟堂,居住的房屋都是對稱的建築,對稱性更多是一種權威的體現。這也是一種大一統的體現。中國文化中深厚的"大一統"觀念構築了中國光輝的建築文化,儘管這種文化的哺育在今天已經顯得不足,但中國的建築文化界在回答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建立自己獨立的建築文化這個重要問題上,還必須更多地吸取傳統文化的精髓。古為今用。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如果丟了它,那我們可能看到的,就永遠是一種拙劣的類西方、類古典的混凝土堆了。
宮殿——金碧輝煌、雕欄玉砌的建築群體
宮殿是中國古代建築中,傳統觀念保留得最集中、藝術價值最高的一種類型,它代表了當時建築技術和藝術的最高水平。據史書記載,夏商時期已有宮殿。秦始皇奴役農民建造了規模空前宏大的阿房宮,以後的歷代封建統治者也都大興土木,營建豪華壯觀的宮殿。元朝以前的宮殿建築均已毀於戰火,完整保留下來的只有北京的明清故宮和瀋陽的清故宮。
北京明清故宮以顯示皇帝的權威為設計思想,沿中軸線南北縱深發展,對稱布局,以此烘托中軸線上天安門、午門、三大殿直至神武門等主體建築物的不凡氣勢,一切構件都屬於最高規格,因此,格外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