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望海
明朝時期舉人
劉望海(1542-1617),名會,字逢甲,號望海(一作盟海),福建惠安人,明隆慶四年(1570年)舉人,萬曆十一年(1583年)進士。其祖父劉清,原籍河南開封府固始縣,后舉家入閩,先居惠安北部東頭埔,后遷縣城北門(今螺城鎮西北街團結巷)。父劉錄,以子貴蔭封浙江道按察使。
劉望海初授浙江蕭山縣令,對載運貨物、車輛橫渡過江嚴加禁止,從而確保了江上行人的安全。他竭力請求巡撫上奏朝廷獲准在西興鎮構築石堤及龍口閘保護海岸,避免了江湖水漲沖潰內地積淤鏡湖,新增了肥沃田地數千頃。百姓感恩奉祀於鎮海樓,他也因此被提拔為御史。
任御史后,劉望海奏請確定皇太子人選,請太子講學,並寬宥對國事發表意見的朝廷大臣。爾後,他被派遣巡按廣東。逢廣東飢荒,合宜發放賑濟款,賑付鍰金購置義田,繼後轉任巡按雲南。當時雲南採礦業方興未艾,宦官橫行霸道。他上奏請求免去該項征役,請求像內地一樣設置流官負責;購置學田資助諸生就學,培養人才。
劉望海奉旨出巡,道經惠安,時值倭患又起,福建撫台正在清查寺田,追繳田賦稅收,以備軍糧。劉望海見惠安欠收、地方貧窮,便到撫衙求情豁免,惠安因此省納17000多金,大大減輕了全縣百姓的負擔。鄉人於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年建“報德祠”於科山奉祀,塑立石雕頭像(“文革”中石雕頭像被斷為三段並分棄異地,后經劉氏族人多方尋找於1992年復得)。史學家何喬遠為撰德政碑記,惠安進士張迎、陳玉輝、舉人張礦(后中進士,任浙江按察司按察使)、康士晉、江化鯉、潘一諤、陳文進及鄉賢張兆彝等數十人均捐金相助,碑尚存。
此後,劉望海又巡視京營,歷南北京城,后出任江南藩地參政,父子並封總憲侍御,后欽點為七省(即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江西、浙江、福建等)巡按使。兩年後,他以按察使銜,辭官返回惠安,卒葬惠安縣洛陽石船山。
劉望海故居在今惠安縣城中山北路(舊稱北門頭),為萬曆二十九年(1602年)劉望海60歲時所建。其時,他以按察使銜辭官歸里,朝廷賜建“四馬拖車”式府第。“四馬拖車”,寓意高車駟馬,地位名望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