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9條詞條名為劉艷霞的結果 展開
劉艷霞
設計師
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設計師,湖北省廣水市楊樹灣人,畢業於西安理工大學,現任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編輯設計師。主持出版的《曹雪芹風箏藝術》被評為2006年度“中國最美的書”和“世界最美的書”,該書接連獲得北京市、國家、世界級大獎,並對中國美術工藝走向世界起了巨大反響並起到了推動作用。
![百福還家原圖](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c/b/mcb0868eaef0a8d5b8d34254b80e9dd0b.jpg)
百福還家原圖
![劉艷霞[設計師]](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8/d/m8da59385f7f220795014bd1d4f7d69f5.jpg)
劉艷霞[設計師]
![劉艷霞根據設計稿審核樣品](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8/b/m8bafa16390cef96bc6f4d7874a3ec8f5.jpg)
劉艷霞根據設計稿審核樣品
![劉艷霞最新出版的書籍](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f/3/mf3892afe819d89a9db440a6c05114a57.jpg)
劉艷霞最新出版的書籍
劉艷霞致力於“物以載道,隨俗雅化。”的設計理念,以圖案形式在景泰藍瓶上表現中國歷史進程中形成的燦爛的文化,使傳統的工藝品成為文化的載體。
創作《中華文化傳承圖譜》
![百馗圖中的菖蒲鍾馗](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6/c/m6cf2408759aa549ae2042eb4a3700dd9.jpg)
百馗圖中的菖蒲鍾馗
![百美圖中的西施和鄭旦](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1/9/m19334f9dffc0f9a9e954c7ec1931e89d.jpg)
百美圖中的西施和鄭旦
![雅風集中的東方朔](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b/5/mb5bae395a65935588514e2bd73ae5d77.jpg)
雅風集中的東方朔
2010年1月,一舉推出了《中華文化傳承圖譜〈百美圖〉〈百馗圖〉〈雅風集〉〈古今風流〉》四部力作。其中《百馗圖》和 《雅風集》為繪著;《百美圖》《古今風流》為編著。為普及中國的傳統文化做出了新的貢獻。這是劉艷霞在《雅風集》一書中 晌拓的吳偉《東方朔偷桃圖》,在《百美圖》一書編著的吳友如的《西施 和鄭旦》,在《百馗圖》一書中,晌拓的趙之謙《菖蒲鍾馗像》。
![《百壽圖》封面](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7/c/m7c113bc70634f9584a047125248c8ed2.jpg)
《百壽圖》封面
首都出版發行聯盟在2012年新春佳節來臨之際,為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節日文化生活,營造文明、祥和、愉悅的節日氛圍,在全國率先推出“賀歲書”評選活動。通過聯盟成員出版單位推薦、專家評選等程序,從189種備選圖書中遴選出了60種2012年“賀歲書”。其中《百壽圖》排名第九名。
編輯《甲骨文字典》
![第一部漢語拼音索引的《甲骨文字典》](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6/e/m6e91542ec5e355cace74d7270f21fd01.jpg)
第一部漢語拼音索引的《甲骨文字典》
甲骨文是最早的成熟的漢字系統,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也是唯一與活文字有傳承關係的文字。眾多甲骨文學者歷盡畢生精力,已辯識出甲骨文近兩千個,辯識很難,經辯識后再認知則很容易。每一個小學生利用漢語拼音的索引,就可以輕而易舉地認識這些甲骨文字。從而對自己一生的文字修養都有好處。漢字的基礎要從甲骨文打起,而這本《甲骨文字典》則是打好漢字基礎的有力工具。
《甲骨文字典》,在2011年第二十屆美術圖書評比中獲得“金牛杯”金獎。
設計《宮牆內外的老北京文化》封面
![《宮牆內外的老北京文化》正面](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4/9/m49843ac29b5dfbe949e47229e5482f3a.jpg)
《宮牆內外的老北京文化》正面
![《宮牆內外的老北京文化》背面](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5/c/m5c5b4a6e858df03a3db445e3c5ad910f.jpg)
《宮牆內外的老北京文化》背面
本書從吃、住、用等多方面,對宮廷內外分別敘述,闡述了相同的載體,在老北京文化上的差別、聯繫和相互影響。本書側重講解了宮廷藝術與民間藝術的相互影響,滲透。
《宮牆內外的老北京文化》封面設計榮獲首屆華文出版物設計銅獎。
設計《西清古鑒疏》封面
孟繁放先生對《西清古鑒》進行了全面的疏注,由劉艷霞女士對原圖進行了細緻的修整,編著出版了《西清古鑒疏》使這一瑰寶得以重新面世。青銅器已成為無可替代的文化載體,青銅器器型和紋飾已成為無可替代的文化現象。
在設計《西清古鑒疏》的封面時,劉艷霞在每冊書上設計了一隻完整的鼎,而每隻鼎都遞進錯出一個書脊位置,這樣在整套書的書脊整好合成一隻完整的鼎。她把整套書設計為九冊,就有九隻鼎以合中華九州之數。相鄰的兩冊書書脊相靠可以也合成一隻完整的鼎。
《西清古鑒疏》封面及函套榮獲首屆華文出版物設計銅獎。
![整套書的書脊整好合成一隻完整的鼎。](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3/8/m38b60310f0f7a4283ab4244d3c0bcf28.jpg)
整套書的書脊整好合成一隻完整的鼎。
![《西清古鑒疏》整套](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9/3/m9390d5fc4a4bc4ca530476c341349f95.jpg)
《西清古鑒疏》整套
![競報配發的圖片](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8/e/m8e53117404c30108baa4a4a39dfeba60.jpg)
競報配發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