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奏摺的結果 展開
- 奏摺
- 奏疏
奏摺
奏摺
奏摺是重要官文書之一,也稱摺子、奏帖、摺奏、奏本、題本、揭貼。它始用於清朝順治年間,以後普遍採用,康熙年間形成固定製度。至清亡廢止,歷時兩百餘年。
基本解釋
[memorial to the throne(as written on paper folded in accordion form)] 寫奏章的摺子
詳細解釋
清代官吏向皇帝奏事的文書,因用折本繕寫,故名“奏摺”。也稱“摺子”。奏摺頁數、行數、每行字數,皆有固定格式。《花月痕》第三七回:“經略笑道:‘喜事重重!’便向摺匣中取出一本奏摺,遞給 荷生。”歐陽予倩《忠王李秀成》第二幕:“因為您前回上了好幾個奏摺議論朝政,天王 老大的不高興。”
奏摺
奏摺一般都有皇帝的硃批,或者代理皇權人(太后,權臣,顧命大臣等,各個歷史時期有所不同),有些是有意壓著不發的或者沒必要發的除外。
奏摺用紙多為榜紙、本紙和毛邊紙,統稱素紙,均為竹紙。當時宣紙名貴,臣僚平常繕寫呈奏用不起,也沒有那麼多宣紙可供。奏摺高一般為22cm,橫寬為 10cm;另有一種小密折,高僅14cm,寬7cm。奏摺每幅六行,左右兩幅稱為一扣或稱一開。每扣12行,每行計20個字,低兩字為平格,實寫18個 字,余兩字作抬頭之用。
研究歷史,必須有一顆嚴謹的心。所以,一切歷史都要有史料作為支撐,這是研究歷史必須遵循的原則。官方關於奏摺比較明細化的,不得不提清·張廷玉。
清 張廷玉像
為了保證奏摺的內容不致泄漏,清廷定立了一整套保密制度,使奏摺制度更加完善起來:1、撰寫人須親自書寫,一般不許他人代筆,寫成后不得外傳,否則治罪。2、由宮中製作皮匣,配備鎖鑰,發給具奏官員,專門用作儲藏和傳遞奏摺。3、督撫以上大員的摺子,派專人送到大內乾清門,交內奏事處,直達御前,而不像題本交通政使司轉呈;一般官員的摺子,亦差專人送到雍正指定的親信大臣處,由他們代呈,代交人當然無權知道摺子的內容。雍正帝閱畢,作了硃批,摺子由原渠道發回。4、收回硃批奏摺。5、加強軍機處的保密工作。
在奏摺的內容上,較之以前,更為豐富了。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奏摺商討政務。雍正說:“本章所不能盡者,則奏摺可以詳陳;而朕諭旨所不能盡者,亦可於奏摺中詳悉批示,以定行止。”臣下可以將拿不準的問題提出來,請皇帝裁奪;皇帝對不了解的或不懂得的問題,可以詢問臣下,以增長見識,作出決斷。雍正朝的許多重大政事,如攤丁入畝政策等,就是雍正與有關大臣通過奏摺反覆籌商后定下來的。奏摺用來討論政事、決定政策,不僅使它有了新的生命力,而且使它成了推行政治的一種重要工具。
雍正七年下令實行副本制度。凡奉硃批的奏摺,都由軍機處謄錄一份備查,即為“錄副奏摺”。只有極少數奏摺或因事涉機密,或因風聞奏事,被皇帝留在宮中,稱為“留中”。凡留中的奏摺,一般不硃批,不錄副,也不發抄,過後以原折交軍機處歸檔,故亦稱作“原折”。
由於奏摺免去了中間環節的傳遞,又採用廷寄方法,不但能迅速遞到皇帝手中,而且在皇帝硃批御旨后,又可直接發還上奏官員,馬上付諸實行,從而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給清朝的政治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同時,由於奏摺都是秘密進行,於是在直省督撫與司道之間,地方與中央,內廷與外廷之間,除正常的領導與被領導等關係之外,又形成了一種相互制約的關係。大臣相互告密,皇帝的耳目遍布京內外,誰也不知道誰向皇帝打了什麼小報告,中央部院和地方上的公私事件和人際關係,無論巨細,皇帝都可以從奏摺中直接了解到。皇帝於是藉助奏摺整飭吏治,監察民情,發號施令,排斥異己,天下庶務總歸一人處理,從而使封建皇權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因此,“在中國章奏制度史上,雍正一朝應該是最為多姿多彩的時代,而帝王對硃批運用的巧妙和有效,雍正也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的了”。而這一切,張廷玉是功不可沒的。說這是他的大事業大功業,一點都不誇張。
徠奏摺
奏摺檔案是最直接的原始文獻史料。由於奏摺多為密情,因此,奏摺存檔后一般人難以看到。奏摺收藏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官方收藏,一是民間收藏。清代奏摺分存內閣大庫和存方略館庫的軍機檔。軍機檔霉爛損失,古物南運,流走台灣,現存大部分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故宮午門東側文華殿南有兩個檔案大庫,世人所謂內閣大庫檔。清朝政府於康熙九年開始存放於紫禁城裡內閣大庫的檔案,包括皇帝詔令、臣僚奏摺、硃批諭旨、實錄、聖訓、會典、起居注以及殿試考卷等,內也夾雜宋元刻本殘書等,總數已不可考。截至到2000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存各類檔案 1000餘萬件,其餘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台北故宮博物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史語所)也分別存有數量不等的奏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