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炒粉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傳統小吃,屬於湘菜系醴陵菜。作為醴陵最負盛名的菜品,極似電影《食神》中的蛋炒飯,食材簡單,做法也不複雜,但味道全繫於掌勺人對火候的精準把握,是油與火的藝術。醴陵炒粉既是醴陵廚藝人高超的烹飪技術的代表,也是醴陵人巧手辦事、化平淡為神奇的精明特質的體現。醴陵炒粉是街邊早餐和夜宵的絕對主角,醴陵炒粉的獨特味道更是醴陵遊子無法在他鄉嘗到的家鄉的味道,足令他們魂牽夢繞。
醴陵市位於湖南東部,羅霄山脈北段西沿,湘江支流淥水流域,緊鄰長沙、株洲、湘潭“金三角”經濟區,享有“瓷城”和“花炮之鄉”的美名。醴陵山俊水曲,風物宜人,年平均氣溫17.6℃,雨水充沛,光熱充足,無霜期達288天。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毛澤東考察湖南農民運動紀念地先農壇、
東富寺、
日本佛教的主要流派佛教禪宗曹洞宗的發源地雲岩寺及醴泉映月、財源塔影、狀元芳洲、紅拂古墓、淥江書院等多處名勝古迹,點綴河山。這片英雄的土地,曾走出了中國工人運動的傑出領導人李立三、抗日名將左權及耿飈、宋時輪、
蔡升熙、程潛、陳明仁等一大批叱吒風雲的優秀將軍和仁人志士。“天下名瓷出醴陵”。早在清末,“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醴陵陶瓷聞名海內外,堪稱醴陵一絕,被譽為“東方陶瓷藝術的高峰”。歷經世紀滄桑,
醴陵瓷器不僅走進了首都人民大會堂、中南海、毛主席紀念堂,而且飄洋過海,出口世界五大洲,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醴陵釉下彩瓷,更是風靡全球,成為全市出口創匯的一個拳頭。醴陵還是花炮祖師
李畋的故鄉,花炮生產,歷史悠久,遍布城鄉。
醴陵炒粉
醴陵為江南稻米產區,除作為主食的米飯外,還將大米加壓加溫製成“人蔘米” ,也將米飯曬乾后在滾燙的砂子中炒成“凍米” (又稱
炒米)作點心食用,其中最為美妙的還是製成米粉作早點食用。
醴陵炒粉使用的雜粉
製作雜粉要先將
粳米磨成水漿,再在鍋中燒成糊狀,攤到鋁質的寬盆中冷卻凝結,用刀劃成寬寬的條狀稱為米粉皮;用帶眼的篩子擠成圓柱狀稱為雜粉。米粉皮嫩,不耐煮,而且現做現吃,不便於保存;雜粉卻可以烘乾,長期保存,韌而耐煮,相當於麵條。二者的奇妙結合,就是醴陵雜粉。
醴陵炒粉
湖南是魚米之鄉,盛產大米,因此也有很多大米做的食品,其中米粉是老百姓日常主食,
炒粉為江西民間的一種食物,是將粉(南方人叫米粉,江西人通常就叫粉。形狀為圓條狀,白色,用米漿做)煮熟,再撈起(撈起后可持續晾乾放置數小時,晾乾放置時間的長短會影響到炒粉的硬度和口感),然後將粉放入油鍋里通過明火翻炒,放入醬油、辣椒粉、青菜等配料,有米的醇香和爆炒的煎炸味道。這是一道風味獨特菜品,方便容易製作,可做正餐使用。同類的還有炒麵。
醴陵炒粉
醴陵炒粉完全是炒菜的架勢,一次就只能炒一盤,幾個顧客同時來,每份還得單獨分開來炒。炒粉的時候需大火,先將鍋中的油燒得吱吱爆響。傳統的步驟是先煎一個雞蛋,煎到雞蛋兩面剛剛凝固就輕輕拔到鍋底一側,馬上放入豆芽菜。豆芽菜下鍋也要聽得到清脆的爆油聲音,這才是適宜。倘若悄無聲息,說明鍋中溫度太低,豆 芽菜不容易炒熟,時間一長,就要出水,以後的工作幾乎無法完成。等豆芽菜炒到五成熟的時候,將泡好的米線放到豆芽菜旁邊,依次撒上干辣椒粉、豆油、鹽和味精、蔥花,動鏟翻炒到豆油將整個米線染成深棕色,再將鐵鍋在火口上顛簸幾下,讓粉和豆芽菜、雞蛋混合,這炒粉就成了。這一盤炒粉出來,米線色澤金黃、柔韌可口,豆芽菜晶瑩剔透、清爽中夾著一絲甘甜,雞蛋焦黃醇香,可謂色、香、味俱佳。這是最為普通的醴陵炒粉的做法,炒制的關鍵在於鹽只能放到米線上,放早了或者直接放到豆芽菜上,豆芽就要出水。醴陵炒粉更加美妙的是並不僅僅拘泥於豆芽菜,在醴陵幾乎任何蔬菜都可以代替豆芽菜用來炒粉。不過根據原料的不同,在火候掌握上稍作調整。
包菜可以苆成絲,白菜幫子苆成豎直的條狀,紅蘿蔔也可以苆成絲,這些原料水分不多,經得旺火,炒法上與豆芽菜相當。使用小白菜和萵筍葉、菠菜葉,因為過於嬌嫩的緣故,就要改成先炒好米粉,再炒蔬菜,否則蔬菜炒的太熟,也就沒有爽口解油膩的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