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村鎮

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下轄鎮

蒲村鎮,隸屬於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地處岐山縣東北部,東接祝家莊鎮,南與益店鎮相鄰,西與故郡鎮接壤,北依千山與麟游縣九成宮鎮相連。總面積77.7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2929人(2020年)。

截至2020年6月,蒲村鎮下轄7個行政村。截至2018年,蒲村鎮戶籍人口25021人。2011年,蒲村鎮農業總產值1.4億元,工業總產值達8.3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2億元。

地理環境


岐山縣蒲村鎮政府
岐山縣蒲村鎮政府
蒲村鎮東西較窄,南北狹長,境內溝壑縱橫,岐青路東西而過,與蒲益路形成十字形框架結構,村級道路全部實現硬化,組級道路明顯改觀。鎮內有縣、鎮屬企事業單位30家,陝西省關中水泥廠、岐山縣乳品廠和東西所在的蒲村、雙橋、南庄三個村形成三村兩廠工貿小區。蒲村鎮是周文化發祥地之一,著名的佛教聖地白雀寺古木參天,環境優雅,歷史悠久,逢年過節、農閑時節香火不斷,門庭若市。“岐山八景”之一的崛山森林公園,以其浩瀚茂密的森林景觀、奇特俊秀的自然風光和星羅棋布的人文景觀吸引著八方遊客。
蒲村鎮政府駐蒲村。北部為岐山山區。岐(山)青(化)公路過境。趙家台仰韶和西周文化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佛教名寺白雀寺位於北庄村。

地形地貌

蒲村鎮地處千山南麓,地勢北高南低。境內山、塬、川兼有,南北狹長。境內最高峰崛山位於崛山溝村,海拔1651米;最低點下彭組位於公子庄村,海拔685米。

歷史沿革


蒲村鎮
蒲村鎮
因早年蒲姓居民居此成村而得名。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為周原鄉。
1949年10月,設周原區,轄9個鄉。
1956年3月,設蒲村鄉、南庄鄉,有64個自然村;同年12月,隸屬鳳翔縣,設蒲村和南庄管理區。
1961年9月,復隸屬岐山縣,設蒲村公社,轄14個生產大隊、1個直屬生產隊。
徠1966年,更名星火公社。
1969年,恢復原名。
1984年5月,改為鄉,轄14個行政村、下設111個村民小組。
1997年8月,撤鄉設鎮。
2005年9月,崛山溝村、羅家撅村合併為崛山溝村,令家村、景家村合併為景令村,孔頭村、高家莊村合併為趙家台村。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蒲村鎮轄蒲村、雙橋、洗馬庄、公子庄、景令、趙家台、右衛營、南庄、北庄、魯家莊、崛山溝11個行政村;下設79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下轄7個行政村。人民政府駐蒲村。
統計用區劃代碼城鄉分類代碼名稱
610323104200121蒲村
610323104202220洗馬庄村
610323104210220魯家莊村
610323104214220景令村
610323104215220趙家台村
610323104217220祥和村
610323104218220北庄營村
蒲村雙橋村洗馬庄村公子庄村南庄村北庄村
魯家莊村右衛營村景令村趙家台村崛山村
蒲村鎮政府
蒲村鎮政府

人口民族


2011年末蒲村鎮轄區總人口25365人
男性12978人佔51.16%
女性12387人佔48.84%
14歲以下2741人佔10.8%
15—64歲21120人佔83.3%
65歲以上1504人佔5.9%
2011年,蒲村鎮人口出生率7‰,死亡率4‰,人口自然增長率3‰。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326.4人。
截至2018年,蒲村鎮戶籍人口25021人。
2021年6月28日,岐山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發布,截至2020年,蒲村鎮常住人口數為12929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蒲村鎮財政總收入400萬元。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33萬元,增值稅30萬元,企業所得稅52萬元,個人所得稅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260元,比上年增長14.3%。
2018年,有工業企業26個;其中,規上企業2個。有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個數15個。

第一產業

2011年,蒲村鎮耕地面積41092畝;林地面積14230畝。2011年,蒲村鎮農業總產值1.4億元,比上年增長8.7%,農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5.2%。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豆類為主。2011年,蒲村鎮糧食生產16800噸,人均660千克。其中小麥16292噸,玉米216噸。主要經濟作物有蔬菜、西瓜、油菜、核桃。2011年,蒲村鎮核桃種植面積500畝,產量13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奶牛、蛋雞為主。截至2011年末,蒲村鎮生豬存欄1萬餘頭,奶牛存欄4000多頭,蛋雞存欄7.2萬羽。畜牧業總產值630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5%。截至2011年末,蒲村鎮累計造林0.85萬畝,林木覆蓋率47%,2011年,蒲村鎮水果種植面積0.21萬畝,產量400噸,主要品種有蘋果、桃、杏等。2011年,蒲村鎮大型農業機械395台(輛)。

第二產業

初步形成了以建築建材、乳品業、化工、紙箱加工為主的4大產業,重點規劃了建築建材、乳品生產等產業集群。2011年,蒲村鎮工業總產值達8.3億元,工業增加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78%。2011年,蒲村鎮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家,職工32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719萬元。銷售收入達到3000萬元以上的企業1家。

第三產業

蒲村鎮
蒲村鎮
截至2011年末,蒲村鎮商業網點157個,職工203人。2011年,蒲村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2億元;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780萬元。截至2011年末,蒲村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2.1億元;各項貸款餘額5300萬元。截至2011年末,蒲村鎮郵政局1個,報紙、期刊累計發行2000多份(冊),業務收入26萬元。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16個,固定電話用戶4200戶,行動電話用戶8900戶,寬頻接入用戶1230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100餘萬元。

產業簡介

蒲村鎮是著名的糧油生產基地,年種植優質小麥26300畝,高蛋白玉米23200畝,年產糧食15000噸。魯家莊、南庄、北庄等村生產的小麥顆圓色艷,筋韌味甘,名揚八方。
岐山縣蒲村鎮森林防火現場會
岐山縣蒲村鎮森林防火現場會
2003年,鎮黨委、鎮政府在透徹分析、深入研究、全面把握的基礎上,制定了“一、二、三、四、五”興鎮富民、建設小康的發展思路,即以農民增收為中心,圍繞以奶畜業為主的養殖業和牧草、藥材、果品為主的種植業兩個重點,實施畜牧強鎮、科技興農和項目帶動三大戰略,建設奶畜、牧草、藥材、果品四個基地,抓好戶均一頭牛、戶均一畝果、戶均一畝園、戶均一人在外搞勞務、戶均一人掌握一門實用技術的五個一工程。以抓龍頭、建基地、興產業、求發展、富蒲村的工作思路統攬全局,形成畜、牧、葯、果異軍突起,糧、油、菜、林並重發展,各項產業紛紛興起的快速發展新格局,為畜牧大鎮、葯業大鎮、果業大鎮和生態旅遊名鎮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當年全鎮國民總產值3.6億元,財政收入166.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50元,投資2300萬元,完成了工業建設和改造、鎮區建設、奶畜、藥材、果品、牧草四大基地建設、生態工程等7個方面11個項目的建設任務。計劃生育率100%,“三查”率100%,節育及時率97.2%,統計準確率98.8%。鎮內2所中學、14所小學、2所幼兒園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高。全鎮安裝電話累計3980門,各類大小車輛、農機具1000台。黨的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社會各項事業和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取得顯著成效,鎮黨委被縣委課為先進黨委,蒲村鎮被縣委、縣政府評為目標管理責任制優秀單位。

畜牧強鎮初具規模

2003年度,全鎮家畜家禽存欄數31160頭(只),其中奶牛5213頭,黃牛1293頭,豬5663頭,羊3081隻,雞16110隻。鎮上採取8條優惠措施,積極扶持畜牧業快速發展。鎮上聯繫信用社發放奶畜貸款600萬元,並在全縣首次開展奶畜保險業務,解決了奶畜戶資金、技術、防疫、用地、保險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奶牛存欄數比去年增加1273頭。寶雞市奶牛調運中心為本鎮及相鄰鄉鎮奶農提供優良品系奶牛800頭,現代化千頭良種豬養殖基地秦蘭公司向社會提供良種豬1800頭。全鎮種植紫花苜蓿、黑麥草甜高粱等優質牧草5080畝,高蛋白玉米3200畝,建成家畜飼養青貯窖183座,青貯窖累計351座。

種植業結構日趨合理

積極推廣名優糧食品種,提高糧食生產商品率,實施訂單農業;積極推廣統一供種、覆膜技術,鼓勵、組織農戶進行連片種植;積極推廣複種技術,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單位面積效益;積極擴大蔬菜種植面積。2003年,完成優質小麥規模化栽培26300畝的任務,其中小麥二級種子田800畝,種植高蛋白玉米3200畝,開發噸糧田1100畝,早作高產田21300畝,糧葯、糧瓜套種2700畝,種植各類蔬菜82畝。
岐山縣蒲村鎮機械深松、助農增收現場會
岐山縣蒲村鎮機械深松、助農增收現場會
採取集中培訓、印發宣傳技術資料、典型引路、幹部帶動等形式,積極動員,千方百計落實中藥材種植面積,多方聯繫開展供種、技術服務、銷售等一條龍服務的便民措施,成立了中藥材協會,發展會員58人,種植柴胡黃姜、黃芩、板蘭根等中藥材2800畝,使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了5100畝。
積極引導農戶栽植名、優、新、特品種果樹,積極推廣“強拉枝、大改型、巧施肥、無公害”的四大管理技術,推廣果實套袋技術,組織搞好病蟲害防治工作,聯繫果品經銷商擴大果品銷售渠道,成立了果品協會,發展會員126人,種植各類名優果樹800畝,使果樹面積達到3620畝,。蘋果套袋300萬隻,果品儲存180噸。

勞務輸出碩果累累

鎮上把勞務輸出工作當作農民增收的一項產業來抓,建立了勞務輸出工作網路機構,2''003年勞務輸出4235人,實現務工收入980萬元。
岐山縣蒲村鎮蒲村自由腰鼓表演
岐山縣蒲村鎮蒲村自由腰鼓表演
鎮上狠抓教育教學管理工作,以抓常規管理、抓質量工程、抓教育教學改革、抓部室建設的“四抓”為重點,教風、學風出現了可喜的發展局面。2003年中小學共舉辦各類觀摩課3323節(次),38名教師的教研論文獲國家、省、市、縣優秀教研論文獎,23名學生參加各科競賽獲縣級以上奧林匹克或文學創作、書畫競賽、影視評論等獎項。助人為樂、見義勇為、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2600餘件。鎮上狠抓教學基礎設施建設工作,修繕危漏校舍2150平方米,新砌圍牆2000米,新建7間2層的教學樓1棟,建築面積820平方米,新添微機17台,累計71台,新置VCD、放相機等器材181台(件),新購圖書12345冊,改善了學校的辦學條件。

交通


蒲村鎮境內關中公路環縣、眉(縣)麟(游)路、蒲(村)益(店)路等公路幹線過境;有縣鄉(鎮)級公路8條,總長34.1千米;鎮村級公路28條,總長42.3千米。截至2011年末,蒲村鎮鎮區道路總長度2.6千米,人均擁有道路長度1.5米;道路鋪裝面積0.72萬平方米。

社會


水利生態建設進一步加強

2003年全鎮平整土地800畝,新修“四田”600畝,新增有效灌溉面積800畝,完成水保治理4平方公里,清理整修渠道330條121.8公里,維修建築物160座,修復機井24眼,抽水站8處,灌溉16000畝,完成了瑋水河流域治理、千山供水站宿辦樓建設、崛山溝村1300米供水管道更新等任務。退耕還林2000畝,荒山造林1000畝,水利、生態建設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蒲村鎮有鎮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330平方米;村文化活動中心11個;各類圖書室17個,建築面積420平方米,藏書3萬餘冊。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沈家營、下仁池村的背社火。截至2011年末,蒲村鎮有線電視用戶10戶,電視綜合覆蓋率92%。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蒲村鎮有幼兒園1個,在園幼兒178人,專任教師12人;小學4所,在校生415人,專任教師85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404人,專任教師51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蒲村鎮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314萬元,比上年增長8%。

科技事業

截至2011年末,蒲村鎮有技能人才160人,農村實用人才170人。

衛生事業

截至2011年末,蒲村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5個,其中,衛生院1所;病床60張,每千人擁有床位2.4張;固定資產總值26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23名,其中執業醫師6人,執業助理醫師4名,註冊護士2人。2011年,蒲村鎮醫療機構完成診療3.26萬人次。2011年,蒲村鎮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99%,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85%,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23萬人,參合率100%。

體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蒲村鎮有體育場地6個,3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15%。

社會保障

2011年,蒲村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5戶,人數19人,支出6.1萬元,比上年增長8%,月人均266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781戶,人數1304人,支出168萬元,比上年增長10%。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70人,撫恤事業費支出8500元,比上年增長8%。社區服務中心1個。有慈善分會1個,全年接受社會捐款7963元,使100多人(次)困難群眾受益。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1萬人,參保率95%。

基礎建設

截至2011年末,蒲村鎮鎮區有自來水廠1個,鋪設幹線水管1.2千米,生產能力400噸/日,居民自來水普及率100%;排水管道1千米。
截至2011年末,蒲村鎮鎮區擁有高壓輸電線路1條,總長度6.6千米。年售電量累計完成0.047億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100%,供電可靠率100%。

文化


蒲村鎮
蒲村鎮

歷史文化

趙家台遺址
趙家台遺址位於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蒲村鎮趙家台村,西距周公廟遺址和東距周原遺址均為10公里左右。上世紀90年代初,我省考古工作者首次在這裡發現了西周時期的空心磚和條磚等高等級建築材料,專家分析該遺址可能有大型周代建築基址存在。1992年4月,趙家台遺址被確定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趙家台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期到西周時期的歷史遺存,內涵豐富。該遺址是發現西周時期空心磚的兩處重要遺址之一。
2013年5月3日,趙家台遺址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