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禮遜學堂
馬禮遜學堂
中文名稱: 馬禮遜學堂
發生時間: 1839—1849
所屬朝代: 清
發生地點: 澳門
主題詞或關鍵詞: 澳門事件
欄目關鍵詞: 事件 台港澳專題
輔助分類項: 澳門
澳門著名的馬禮遜教堂
1834年8月1日,馬禮遜(Robert Morrison)突然得急病去世。1836年在英鴉片商查頓(William Jardine)和顛地(Laneelot Dent)等人倡議和組織下,成立“馬禮遜教育會”,從英,美募資金,每月向郭士立(Karl Friedich August Gutzlaff)夫人溫施蒂(Wanstall)提供15英磅的資助,在其主辦的女子私立學校中附設男塾,作為馬禮遜學校的預備。1839年11月4日,溫施蒂關閉其所辦之女子私立學校及男塾后,同應邀前來的美國傳教士,耶魯大學畢業生布朗(Samual Robbins Brown)在澳門辦起了中國第一所西式學堂“馬禮遜學堂”。地點在澳門半島沙梨頭附近,由布朗任校長。
最初招收6名學生讀書,是一所為基督敎傳敎而創辦的“洋學堂”,為三至四年制,課程有英語,漢語,算術,代數,幾何,物理,化學,生理衛生,地理,音樂,美術等。課時安排半天讀漢語,半天讀英語。
許多中國近代的思想家和技術人才就是在這所學校里培養出來的。例如近代改良思想家容閎和中國近代第一位著名西醫黃寬,就是馬禮遜學堂的高材生,成為中國近代第一代到歐美留學的留學生。1842年11月1日,學堂由澳門遷至香港。1849年停辦。
英國人羅伯特·馬禮遜:第一位基督新教傳教士
1782年1月5日,馬禮遜出生於大不列顛島北部的小鎮莫佩思的一個貧僱農家裡,在他之前已有七個兄姐,他排行最小,家境極為貧困。
馬禮遜年青時在學校就讀醫學,知道神感動他前往中國,所以1804年便申請成為一名傳教士。從那時起,馬禮遜開始自學中文,並修習天文及醫學。因為他深知當時清朝並沒有開放,不具有傳教的自由,想要進入中國要有其他的切入點,而醫學和天文是當時西方較先進的方向,因此他希望接著這個做為交流的媒介以順利進入中國。
開辦“洋學堂”英華書院
1818年馬禮遜在澳門創辦“英華書院”(Anglo-Chinese College),英華書院當時蓋得相當有規模,類似大學,以教育華人青年及兒童為目標,是中國第一所洋學堂。該校也是近代傳教士開辦的第一所中文學校,以培養中國的教牧人才。校內以中英文施教,課程有神學、數學、歷史、地理等,馬禮遜曾任該院牧師。1825年,該校開始招收女生。傳教士在中國辦學,為日後創辦基督教大學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是一種跨文化的教育事業。
開設中式診所
1820年馬禮遜在澳門開設了一家中式診所,聘請中西醫師,以免費醫療服務作為傳教的媒介。1827年又增設一家眼科醫院。六年以後,又在廣州開設了一家眼科醫院,眼科醫生聘請英國東印度公司的醫師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