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可亮
歐陽可亮
歐陽可亮,出生於1918年,代表作品有《歐陽可亮手書集契集》。
歐陽可亮(1918-1992年),香山縣(今中山市)大嶺村人,清末民初外交家歐陽庚的第二子。1939年入讀輔仁大學歷史系,曾參加愛國學生運動,畢業於東吳大學。日本投降后,歐陽可亮到了台灣。1954年應聘到日本外務省教中文達20多年。期間曾任日本京都拓植大學、春秋學院教授。中曾根、大平正芳、田中角榮等政界顯要都是他的學生。他以熾熱的愛國之情,執著地探求祖國和人類文化之源,將全部心血傾注於甲骨文的研究。先後在日本舉辦了個人甲骨文書法展覽34次,送作品參加團體展覽35次,成為著名的甲骨文研究家。歐陽教授長期從事甲骨文史工作,在甲骨學科造詣很深,1984年受安陽市政府聘為殷商文化研究顧問,安陽師範專科學校名譽教授;1986年又受他的母校聘為北京師範大學客座教授、蘇州大學客座教授。他在傳授甲骨文史及學術交流中博得廣大師生和校友的尊重和稱讚,受到同仁的愛戴。歐陽教授給祖國和後人留下可貴的文化遺產。
從1959年起先後出版有:金文古篆式紙一組6件,甲骨文詩詞月下湯舟等一組3件,手書集殷墟文字楹彙編註釋新編一冊,甲骨美術一百幅二冊,美術品一組50件,1975年在東京都出版《歐陽可亮手書集契集》(中日文版)一冊5卷,是他研究甲骨文學術著作的結晶。
歐陽可亮於1984年10月1日在河南《安陽日報》發表了他的述懷文章:《甲骨還鄉之願》。文章建議籌建民間安陽殷墟筆會會館,呼籲籌劃筆會基金,定期召開國際甲骨學者及筆者會議,將甲骨片資料集中整理,拼湊還原,共同研究人類進化過程及最初和最完整的文字所表示的文化,為世界人類文明之探源作出貢獻。並將此作為他“人生的最終目的”。
歐陽可亮在年近古稀,鬚髮皆白之時,雖不幸因腦出血造成右半身癱瘓麻痹,成為二級殘廢之人,但退休后仍樂此不應,終日左手揮毫書寫,享受甲骨文之樂。自1984年10月安陽召開“殷墟筆會”起,每次召開筆會都應邀回國出席。在筆會上,他的提案“在甲骨文出土九十周年時,在安陽殷墟召開會‘中國與收藏國及研究國各大學研究所國際甲骨大會’”被熱烈的掌聲所通過,這使他受到很大鼓勵。“甲骨還鄉之願”的希望之火更旺盛地燃燒起來。為了迎接這次國際盛會,接待雲集安陽的外賓學者,他建議在擔水南、殷墟上建造“安陽殷墟筆會之館”,並對此館的建築結構、規模、式樣及內部的現代化設備等,都作了具體的設想。他計算,建築此館約需人民幣7百萬元。他說:“我願以自己殘疾后的力量推動一下。”歐陽老人言必信,行必果,1986年春,他第一次將節餘的老人醫藥費日幣20萬元匯至安陽殷墟筆會,以後還要再匯10次。
為了籌集建館資金,歐陽老人頑強地克服殘疾帶來的痛苦,經常投人字畫、刻龜甲、寫壽辰干支的募集活動。他甚至不顧身體殘疾,甘願粗茶淡飯布衣蔬食。他說,這是“完全出於一個海外華僑和友人的自願,沒有半分勉強。”1985年8月7日至12日,東京吉祥寺近鐵百貨店七樓舉行中國物產展覽時,歐陽老人擺上攤子,為日本顧客書寫甲骨文(壽於支),一天贈送二百人,宣傳甲骨。他在安陽殷墟甲骨文還鄉書法展覽會上,以左手書寫“生為中國人,死為中國鬼,甲生為國家,國強方可安”題字。可見,其酷愛甲骨之情,令人深受感動。